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0/05/04 14:02:01瀏覽498|回應1|推薦0 | |
【其人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於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然慮切於此而禍興於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而不可以謀天。】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子孫能長保江山不落於他人之手,可謂殫心竭慮,施盡手段。他對外「翻手為雲覆手雨」,殺盡開國功臣;對內則處處提防宦官犯上作亂。 小子摘錄【明史】內幾段話給看倌們瞧瞧: 洪武元年,太祖對吏部官員說:「其(宦官)在宮禁,只可使之供洒掃、傳命令而已,豈宜典兵預政?漢唐之禍,雖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寵愛之使然。向使宦官不得典兵預政,雖欲為亂,其可得乎?」 洪武二年,太祖再度告誡吏部官員,「此輩(宦官)自古以來,求其善良,千百種不一二見。若用以為耳目,即耳目弊矣;以為腹心,即腹心病矣。」 ” (洪武時期宦官歸屬吏部管轄,至永樂始歸其事於內廷-司禮監(註)) 洪武十七年鑄鐵牌。文曰:「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置宮門中。 洪武末年,太祖制定《祖訓》,規定宦官「不得識字,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著外臣冠服,官無過四品,月米一石,衣食於內庭 」。 由此觀之,太祖不斷地告誡朝廷官員及子孫「宦官之隱患」,真用心良苦也。也因為「知之愈深,防之愈嚴」,可謂滴水不漏。然而,太祖萬萬沒想到,在他死後四年,朱家起了窩裡反,改朝換代了,叔叔趕走了姪子,自己當上了皇帝。太祖更沒料到宦官在其中起了推波助瀾至為關鍵的作用。 ????????????? 宦官 建文帝朱允炆當朝後,深知太祖之苦心,抑制宦官更為嚴厲。建文帝詔諭地方官吏:「一旦發現宦官奉使在外,稍有不法之事,立即解送京師,嚴懲不貸。」因此不少遭到懲處的宦官常懷憤懣之心,只是君威在上使得這些心術不正的宦官,不敢言而敢怒。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尋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明朝宦官命運的歷史轉折點就出在「靖難之役」。一些犯禁為建文帝懲處的宦官,總思有朝一日能顛覆朝綱,以慰怨氣。不過老天還是給了這些閹豎天大的機會,讓他們投靠新主子,成功地翻天。 「建文削藩,燕王兵變。」剛起兵之初,無論是政治號召還是軍事行動,朱棣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最堅強的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就在朱棣踟躕不前之際,突然天上連續掉下了多個大餡餅;竟有金陵宮裡的宦官暗地裡主動投靠朱棣,交的投名狀是“伺機密報朝廷及宮裡之動靜虛實”。當燕軍節節勝利時,更有宦官敢明目張胆地向朱棣輸誠。直到燕軍南下逼近江北(尚未渡江),當下潛伏的宦官們紛紛自宮裡出逃至燕軍陣營。叛逆們不僅和盤托出京城內之虛實,並且願當燕軍陷金陵的引燈帶路人。 據《明史.刑法志》云:「初,成祖起北平,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故即位後專倚宦官。」朱棣之所以最後能夠篡位成功,朱允炆身邊背叛的宦官功不可沒。 註:洪武十七年正式設置「司禮監」,掌管宮廷禮儀,糾察內官人員違法犯紀行為,同時兼掌管理御前文書的職責。內十二監為宦官衙門,以司禮監最為重要;包括司禮監、內宮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事實上只有在這些衙門工作的宦官,職位高的才有資格稱為「太監」。 (待續)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