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1 20:23:06瀏覽552|回應0|推薦2 | |
佛雖走了,他的四個大弟子倒留形住世了。第一個是迦葉尊者。第二個是賓頭盧尊者。現在要請賓頭盧尊者,他還是會來的,不過他走後你才會知道。說不定我們這裏他也來了呢!佛的公子羅睺羅是第三個。另一個則是君屠缽歎。他們都是受佛的遺囑吩咐而住世的,他們在這個娑婆世界,以各種不同的身份、形態來教化。
為什麼講到這裏呢?因為這個與藥王菩薩有關係,但是這部經典找不出這個道理。所以這部經典看起來沒有什麼,卻問題重重,都是話頭。 佛告訴你,藥在哪里: 若欲住佛道,成就自然智,常當勤供養,受持法華者。 若想住持——荷擔如來大法,要成就根本智,那本有的是自然而來,不是任何人給你的,是人人都具有的。每個人本身都有,要把它找了來,要成就自然智。要如何成就呢?常常要供養受持法華法門者。又是法華——花。釋迦牟尼佛為何拈花?迦葉尊者為何微笑?重要的經典處處講到花,這是什麼道理? 這一品結束後,法華經的重點來了,是有名的“見寶塔品”。塔就是墳墓,也就是寶庫。佛在說法時,地上湧出一個寶塔,坐了一個佛,是過去很早以前,塵點劫前成佛的。(塵點兩個字,在數學上是最初的數字,在零以前那一點,一陽來複之初。)這個佛叫多寶如來。 多寶如來向釋迦牟尼佛招招手,門忽然開了,叫釋迦牟尼佛進來,分半座給他坐。這也是很大的一個問題啊!兩個都是佛,所以分半座。然後,他方菩薩從各處都來了。這個故事如果光講學理,可當成一個比方,但真講修證,則確有其事。 多寶如來可說是化身佛、報身佛,也可說是法身佛;也可說釋迦牟尼佛就是他的化身佛。法、報、化三身合一。修持走禪宗路線的人,充其量,得一個法身境界而已。我可以大膽說一句,能夠三身成就的,禪宗那麼多人,一兩千年來,沒有幾個。因為學禪容易走小乘境界,只得一點法身清淨就跑掉的人,蠻多的,舍利弗就是如此。可是現在能如達摩祖師遺言所講的:“說理者多,行證者少。”就不錯了,後世連這個說理的也沒有了。如果我們真正要學佛法,這一品要特別注意。 我再講一個故事,宋朝宰相張商英學佛、為政、又悟道。當張商英病重臨走時,告訴兒子及女婿:我告訴你們,法華經上所講,地上湧出多寶如來寶塔,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坐,確有其事,不是學理上的。講完後,把枕頭一丟,兩腿一伸走了。本來他生病,躺在床上,但他要走的時候,不想躺著走,所以把枕頭隨便一丟,打在窗上,空中響一聲大雷,他就走了。由他臨終囑咐家人的話,證明他的公子及女婿,也都在參禪。 所謂從地湧出,這個“地”就是心地法門真正達到某種境界時,真空生妙有,自然湧出的事物,這才叫成就,修成無縫之塔,也就是華嚴經的彌勒樓閣。寶塔是沒有門的,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無門為法門,並不是說理。 打坐時,達到念頭平靜,清清淨淨,那不過是第六意識境界初步的初步而已,心地法門還沒有摸到。唐朝貫休和尚的兩句詩:“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又想到杜荀鶴的一首詩,我不是教大家學詩啊!詩裏頭,就是禪,也就是佛法,講修證,這就是鞭子,杜荀鶴生在唐末五代的亂世,他的詩說: 利門名路雨無憑 百歲風前短焰燈 只恐為僧心不了 為僧得了盡輸僧 大家要注意,真正的修持需要真切的反省,名與利可不容易除去;我說得太客氣了,不是不易去,是去不掉啊!真除去了這個名與利,修證的“行”字才有一點像樣,這一點沒有去,不像樣,不像樣! 這時進入了第十二品,“提婆達多品”,多寶如來分半座給釋迦牟尼佛後,熱鬧了,各方的菩薩都來了。東方國土的佛也來了,這國土的首座弟子叫智積菩薩,意思是智慧的累積。釋迦牟尼佛的首座弟子,是文殊師利菩薩,智慧第一。智積菩薩一到這娑婆世界,看到這裏慘兮兮的,正是未開化地區,非常落後,就告訴他的佛:我們回去吧!東方的佛說:慢點!你還沒有看到清淨面,沒有看到他們的淨土。 這時,文殊師利菩薩從龍宮出來,兩邊菩薩一看,果然相貌不凡。智積菩薩便問: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否?他說:你們這個娑婆世界多苦惱啊,這裏的眾生好度嗎?言下之意,這裏的眾生一定是很難度的。 文殊師利代表發言:我剛從龍宮回來,龍王有個公主,年始八歲,智慧利根。注意這句!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她知道眾生起心動念,每個眾生的生生世世行為,她也能知道。已得陀羅尼,已得總持的法門,就是抓住大要點了。 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這是指智慧方面的成就。至於功夫方面: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刹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她當時就頓悟了,到達第八地不退轉地菩薩。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這是菩薩境界的慈悲。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為什麼我把這段摘錄下來?為了讓你們多一個學佛的榜樣,因為每一句話,都包含了見地、修證、行願在內。 結果智積菩薩不相信,因為根據佛法,沒有女性成佛的。女人五漏之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於是文殊菩薩叫那個徒弟龍女:孩子,乖乖,你過來。龍女見過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後,獻出了她最寶貴的一顆寶珠。中國文化中有句“驪龍之珠”的說法,據說龍的頸有顆寶珠,那是她的命根,是她的生命,修煉的精華,她將這無價之寶舍掉了,供養這兩位佛。釋迦牟尼佛趕快就收下了,別人的供養他還會考慮要不要呢!龍女對智積菩薩說: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意思說,一切人的罪相、福相、善相、惡相,各種心性狀況,都看得清清楚楚。智力慧見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具相三十二。每個人的本性都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個人都是佛,本來就是佛,你卻沒有找出這個關鍵來,這裏還會有男女相的差別嗎?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法華經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法身的相,不是報身。換句話說,龍女批駁智積菩薩著了相。 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就是說,成不成菩提你怎麼懂?只有成了菩提,悟道的人彼此才會懂。 我闡大乘教,度脫眾苦生。她說:我有這個功德,我就是佛。於是佛就為她授記,等她講完,珠寶一放,她馬上到南方無垢世界,現身成佛。為何不在東方、西方或北方?為何一定要在南方?因為南方是光明清淨的世界。佛法的方位數位,與易經的方位數字,都是很奇妙的,大通智勝佛有十六個王子,不是十五個,也不是十四個,龍女呢?八歲在佛,二八——十六,功德才圓滿。 龍女獻寶珠又是一個大話頭,這一段完了,法華經的重點也結束了。我們現在只是先講資料,以後再慢慢討論。最重要的重點,是地上湧出多寶如來的寶塔,無始無終,永恆存在。再來就是文殊師利引出來的龍女獻珠,立地成佛的頓悟法門,沒有說女性不能成佛。真正的一乘佛法,並沒有男女老幼的分別。龍女八歲成佛的典故,就是出在這裏,華嚴經也提到過。 接著是“持經品”第十三。“安樂行品”第十四。在安樂行品中,文殊菩薩為請法之主。“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品,是釋迦牟尼佛為消除他方菩薩的誤解,以為娑婆世界無淨土,而指示大菩薩們裂地湧出,遍滿虛空,把他方菩薩看呆了。原來釋迦牟尼佛已在娑婆世界,教化出那麼多的菩薩來,但不是這個土地哦!是心地,個個都是佛。 兩方的菩薩見面,佛與佛見面,都有兩句問訊話: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你說佛沒有煩惱!其實,教化教得他煩死了,這不是我講的,佛經上都有記載,釋迦牟尼佛煩得都想逃。有一次,釋迦牟尼佛溜到山裏頭,結果碰到一頭大象王,後面帶了五百隻大象,象集在一起,專愛打架,吵得不得了,象王也煩死了,也溜走了,兩個碰了頭,釋迦牟尼佛摸摸象王的頭說:此時我同你的心情是一樣的,煩死了,後面跟著一堆。 所以,不要以為成了佛就沒有煩惱。報身在這裏,還是受這世界許多牽累。 安樂行否,是說幸福吧?平安吧? 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你所教化的,聽不聽話呢? 不令世尊,生疲倦耶?你不至於因為教化,而厭倦了吧?這都是經驗之談。孔子能誨人不倦,確實稱得上是位聖人。教化人常教得煩死了,連自己都不想活了,就如辛稼軒的詩:“此身遺世真容易,欲世相忘卻大難。”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魔境。 下面跟著“如來壽量品”……等等,乃至觀世音菩薩的“普門品”,都是法華經的附屬文章,大家自己研究,我們討論法華經就到此為止。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