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0 18:15:19瀏覽191|回應0|推薦0 | |
一般人打坐,都想除妄想,讀通了佛經後,你就會哈哈大笑,不去除妄想,妄元無因嘛!你坐在那裏打坐除妄想,你不是受罪嗎?妄想本來是空的。比如,妄想來了,唉啊!妄想,我要去掉它,剛起這麼一個念頭,那個妄想早跑掉了,你還在這裏趕妄想呢!妄想是無根的,所以金剛經告訴你: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明白告訴你,它是無根的,因為妄想本身,非因非果,還怕它什麼妄想!你如果有本事,想它三天三夜,看看能不能不睡覺,專門妄想,如果做到了,我向你磕頭。對!有人做得到,台大精神病院裏頭有人做到,但他們也不是自始至終只有一個妄想。他們的妄想也是波動的,一波過了又換一波,妄想是這樣跳動的。所以,你除什麼妄想呢?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妄想是因他而起,自己沒有本因,因外相而引起。講唯識“依他起性”,就是把意識跟外界,兩方對立起來。但是你不曉得,你自己本身就是外界。依第六意識來講,外界就是前五識;譬如四大也是外界,外界的變化引起意識的反應。拿第八阿賴耶識來講,你的四大,你的意識分別,本來都是外界。這要注意了,所以我們看到全世界的人在搞唯識,如同搞易經一樣。學易經搞八卦的人,古今中外,都陷在八卦陣裏頭,永遠沒有爬出來過。什麼八八六十四卦,又畫圖,又數字,搞了半天,完了,趴在裏頭做遊戲可以,真要用也用不上。搞佛學也是一樣,不求修證,永遠爬不出來,就是被這些名詞給困住了,將佛學變成了思想。就在那裏玩思想,永遠地玩下去,玩了半天,對自己的身心一點幫助也沒有,所以千萬要注意。 許多人對妄元無因,於妄想中,立因緣性弄不清,於是迷因緣者,稱為自然。您認為一切因緣都是“自然”來的。這“自然”不是中國文化的自然。而是印度哲學思想派的自然哲學派。那個自然,是一個理念構成一個東西,所以印度的自然哲學,於道家老子的自然,不能混為一談。中外的著作,在講印度哲學家史時,入手都錯在這個地方,毫無辦法。這就是瞎子牽瞎子,滾進去一堆渣子,全錯了。而古人有些大師們,著作老子學說,批評老子,也錯了;他們把老子的自然,跟印度自然學派的自然攪在一起,所以說也錯了。 佛告訴我們:彼虛空性,猶實幻生,因緣自然,皆是眾生妄心計度。他說,就整個宇宙來說,太空也還不是永恆存在的東西。在楞嚴經的前面,釋迦牟尼佛曾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太空是如此渺小,整個太空還是幻想構成。換句話說,太空是屬於“七大”的範圍,是物理的東西,是唯心的心性所附屬的一個現象。何況我們還是因緣所生法的,還是太空物質世界中,地面上的爬蟲,叫作人類,而這些名詞都是我們腦子所構想出來的,所以也就更靠不住了。懂了嗎?總之,太虛、太空還是一個幻境。何況我們這些學問,是這個太空裏頭的地球,地球裏頭的世界,世界裏頭的爬蟲,這些爬蟲叫人,人的腦子裏頭所構成的幻想而已。所以皆是眾生妄心計度,說得好聽叫推理,不好聽就是估計、猜猜而已。 阿難,知妄所起,說妄因緣,若妄元無,說妄因緣,元無所有。 注意這個“知”,你那個知道妄想起來的那個知,那一點的關係,加上執著這裏面的構想,說妄因緣,說妄想是因緣所生,如果你明白了妄想自性本空的話,說妄因緣,元無所有了,本空嘛! 何況不知,推自然者,至於那些認為這些生命的心理根源,是因為自然而來的,就更不要談了。 是故如來與汝發明,五陰本因,同是妄想。所以佛說,我上面告訴你,我們這個五陰——色、受、想、行、識,在發揮作用時,各有不同。歸根結底,五陰雖不同,但都是一個大妄想。 世尊接著就五陰的妄想性質各作解說,而後總結說:是五受陰,五妄想成。這五種感受的陰境,就是五種妄想的形成。汝今欲知因界淺深,你們如果想知道他們的構成的因素和範圍的話,現在我告訴你。 五陰第一個是色陰,唯色與空是色邊際。一種“形”或“相”的呈現,就是色;相對於“色”的呈現,那就是色的消失,也可以說是一種“空”。由於這個“空”是物理世界的空,或者心理概念上的空,嚴格說,也是一種“相”,是“空”的“相”,所以仍屬於色陰的範疇。這也就是唯色與空,是色邊際的道理。 唯觸及離,是受邊際。譬如我們手一碰、一離,是受陰範圍裏兩大現象,這還是以大原則講。如有些人與朋友分開,心裏的感受很難過,那不是這個觸,而是“想”所構成的觸。這五陰還要重重打滾的,等於中國算命講五行,錯綜複雜,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裏頭身心互相影響很大。 唯記與忘,是想邊際。在想陰的範疇裏,有記得和忘記,兩大作用型態的呈現。忘了就是對某件事情想不起來了,在“想”的天地裏,呈現一片模糊,無記的相,所以同“記”一樣的,屬於想陰的範疇,只是“記”與“忘”是相對的兩種現象。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在行陰的範圍裏,則是“生”“滅”兩大相對作用型態的呈現。 湛入合湛,歸識邊際。這就很難解釋了,湛就是澄清,心境到了澄澄湛湛,空靈一片,這是上一個“湛”。“入”,進入那個自性本體的,了無所有的,澄澄湛湛的境界,就是湛入合湛,這就是第八識如來藏性的範疇。 此五陰元,重疊生起。這是五陰的根元,這五陰就如同中國文化的五行,是同樣的麻煩和複雜。五大因素間互相影響,互為因果,佛經裏頭有一部叫“五蘊論”,但是還沒有講得清楚。在印度的十二因緣,也是根據十二個時辰來的,等於中國文化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無明就是子,無明緣行,行就是醜,那是另一套學術研究了。從前大陸上的大廟子,當方丈要收徒弟時,用達摩一掌金來看,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生的,算出來是可以出家,或沒有佛緣不要出家。達摩一掌金就是根據十二地支來的,十二地支是十二因緣來的。你說靈光嘛!佛法講一切唯心,大禪師大方丈們,就不用這一套。 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一個凡夫的生滅,色沒有了叫作死亡。修道則滅從色除,先在身體上想辦法。如果身體的障礙除不去,五陰脫不掉,那有什麼用呢?閉起眼來打坐,只不過在這個身體裏頭打滾。這裏不舒服,那裏舒服,這邊不通,那邊通了,轉來轉去都不出這個身體。就象禪宗祖師罵人的話:閉起眼來,在那個黑山鬼窟裏頭作活計。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五陰的解脫是一步一步來,是科學的,是沒有辦法違反的原則。當然有人一上路,也可能先從行陰或識陰解脫,步驟並不是完全固定的。頓悟是講見地,漸修是講修證。見地真到了,後面修持的事相就必定已到。但是話又說回來了,見地真到了,正好修行。 這本經書的重點在修證。前面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是講見地,後面統統講的是漸修。換言之,講的都是實實在在的修證方法。事實上,漸修不離頓悟,頓悟也不離漸修。 你的構想是整套的計畫,由初步開始打坐,一直到修持,想向大家作系統地解說,現在仍是先搜集資料。 佛反對神通,但在幾次重要說法時,他現了神通。第一次是阿難出了毛病,佛囑文殊菩薩趕快去救他。楞嚴經上講,釋迦牟尼佛兩腿一盤,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生出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 為什麼佛不自己去救?或者顯神通,兩手一抓,把阿難給抓回來,為什麼?這都是話頭。第二次從面門放光,第三次從胸卐放光,第四次從五體放光,第五次從肉髻放光,每次放光都不一樣,為什麼?這些都要研究。 有些經典花樣特別多,像法華經裏,統統講故事,而故事裏頭找不出什麼。其中第一個故事,佛一上來,就清堂了,佛也沒開口,五千比丘就走了,為什麼?這些處處都是問題,大家都被其中的哲學思想迷住了,叫好!認為這些重點很了不起。我寫楞嚴經大義今釋時,把地獄天堂略掉了,因為現在沒人相信,實際上那裏頭大有學問。為什麼人變畜生?看得我毛骨悚然,就是說,你一個念頭,一個情緒動錯了,那個因果就來了,這幾十年中看得多了,時代不同,因果更快了,這一部分在修持上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大家認為最難懂的是“七處征心,八還辨見。”其實,那不過是在文學上搞來搞去,還容易懂;但真正的學問是在最容易看的地方,那也就是最難懂的地方。 現在講七大的解脫——地水火風空覺識,只談前面有關身體的四大。現代人打坐最喜歡搞氣脈,什麼三脈七輪等等,專門在身體裏頭玩。注意啊!那不過是色陰境界而已,在這裏頭搞來搞去,花樣多得很,玩得你暈頭轉向,頭都昏了,方向都迷掉了。 如果明白了理,就知道不在這個上,不在四大——地水火風上,四大是一念所生,今天講念頭,只知道心裏的思想是念頭,不知道連這個四大也是念頭,楞嚴經上都指出來了。 玄奘法師八識規矩頌中,阿賴耶識頌二: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受熏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根身器所指的根是六根,身是人體,器是物質世界,都是這一念變來的。這一念就是業力,念轉得過來,業力也轉得過來。所以禪宗了心,就是了這一念,這一念就是五陰,就是八識。修是修這個,不是光修第六意識。第六識一念一念來,也一念一念地去,所以你一念不能了第七識、不能了第八識,還學什麼禪! 我們平常只在心中搞一點意識清明,那是第六識一部分的事,差得遠啊!到了臨死時,四大要分散時,你平常所得的清淨,所得的功夫,一概用不上了,因為單單一個第六意識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嬰兒生下來,第六意識沒有分別,老年糊塗了,也沒有用,可是那第七、第八識還在作用,這一點要知道。所以臨死時,你叫他念佛,他說:“不行了,不行了!”真是不行了,但是你怎麼還會說話呢?這時第六意識渙散了,只能起一部分作用。所以,一念不了第七、八識,你學什麼禪,了什麼念! 那麼第七、八識能了,地水火風四個部分在哪里呢?先講火大,楞嚴經雲: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見到空性就是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所以我們的根本老師釋迦牟尼佛,教了很多的寶貝給我們,我們都不知道。很多人打坐,身體發暖,就以為拙火起來。我說你去檢查檢查,可能是病態。四加行裏的發暖,暖與軟是配合起來的,得暖後就返老還童了。見到空性豈只丹田發暖,你若見到空性,愛怎麼樣就怎麼樣。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