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彭明敏:從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說起——台灣觀點
2009/11/12 18:36:47瀏覽6875|回應18|推薦18
文◎彭明敏

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版,立刻成為破紀錄的暢銷書。有人對於該書的政治意涵提出異議,但本文不是其「書評」,只是讀了以後的一些感想而已。與龍女士於十多年前在一國際會議中遇見一次,雖知是在華人社會深受歡迎和欣賞的著名評論家和作家,其後不再有機會見面。直到最近才聽到她將有新作發表。在其問世以前,偶然看到她寫的「給總編輯的一封信」,裡面寫道「開始時,確實是把主要焦點放在一九四九那二百萬『外省人』的流離,可是很快就發現了要了解那個時代,不能不去同時了解在地的六百萬人的一九四九是什麼心情(從他們做為日本殖民地的一路走來,到難民蜂擁而至的一九四九),因此全書有不輕的比例是在講這在地的六百萬人的創傷和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台灣人的放逐和流離」。由此看得出她要保持公正和理性的真誠,以好奇的心情,期待出書,因為戰後「外省人」作家和所謂「學者」就台灣的政治來說,有此「人道的公平」(humanitarian fairness)和「良知的誠實」(intellectual honesty)者,絕無僅有。(台灣兩大族群,慣用「本省人」和「外省人」稱呼,是以「大中國思惟」為根基,與政治現實不符而不妥當,但因大家已慣用太久,為了清晰姑暫用之。)

「祖國」認同南轅北轍  族群難以融合

此書開卷首頁(沒有頁數)白紙上只寫一句「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感動之餘,曾告訴龍女士,這些「人」當然也應該包括被以無比殘酷手段屠殺的無數無辜人民。她這句話似是貫通全書的基調。書的內容則可以說凡能夠想像到的人類行為中最野蠻、最不人道、最殘忍、最卑鄙惡劣、最悲慘的經驗和事件的總集大成,著者雖以平靜客觀的筆調將其敘述而不悲憤慷慨(她自己也說「只是呈現,不談觀點」),但讀者仍可感受到不呈現於外的無奈、憐憫和諦念。全書三百六十五頁,真正描述「本省人」的「傷」和「痛」者約四分之一,與台灣社會族群人口不相比例,但以著者個人歷史背景,能夠做到之,已經難能可貴,其理性、義氣和道德勇氣,值得肯定。

試想「外省人」作家和所謂「學者」中,有此雅量和格調者,幾希?(令人懷念,終戰之後由中國來台任職的學者中,曾有不少深具強烈正義感者如胡適、傅斯年、蔣廷黻、薩孟武、錢思亮等。)據說龍女士任台北市文化局長時曾到「二二八紀念館」,看到其「展覽文案」而有感,探問執筆者是誰,被告知是李筱峰教授時,曾表示希望見面一談(但此事似未實現)。又報載(自由時報二○○九年十月十八日鄧鴻源「龍應台的兒子、淡水的劇場」)龍女士在歐洲書展會上演講感慨地表示,她童年時受的地理教育,都是在講長江、黃河、中國的大山大水─「我們從小被教育這個小島代表整個中國。我們成長在一個矛盾的環境中,總是在學習我們不曾擁有的東西,卻假裝你周圍的東西並不存在」。她長大後才發現,這是殖民者的教育方式。可見龍女士確為「外省人」中罕見的有心智識人。讀了此書以後,似乎有人期望它能成為治癒(heal)台灣內部族群對立的開端,但這在現實上,絕對難以樂觀的。為什麼呢?因為:

「外省人」看不見「本省人」的傷?

(一)兩族群的國家認同南轅北轍。「本省人」的先人,數百年來,為了棄脫中國貧窮不堪的苦難生活,拭淚永別祖先墳墓之所在,冒著無比風險,橫渡一百浬的大黑溝,「六死三留一回頭」,賭命來到台灣,為的不是要擴大中國領土,而是要尋求新的世界,創始新的生命,開墾惡疫蔓延滿天地,「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之亞熱帶荒島,代代苦勞,不堪想像的。所謂「台灣精神」於此造成,乃指冒險、創始、開拓、耐苦、樸實、正直、熱情、互助之性格。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但也民主地給予住民自由選擇去從之權利。結果一百八十萬人口中選擇中國者四千五百人,占人口之○.○○二五%,不是這絕對多數喜歡日本,而是他們徹底認同此土,誓與其共生死,也證明他們對此地的強烈熱愛和執著。現在的「本省人」即是曾作上述抉擇者的後代。「愛台灣」一句話雖常受「外省人」揶揄和譏笑,實則表示「本省人」對台灣此島執著和認同情感的強韌。這是代代因戰亂不斷,到處逃難輾轉流離的「外省人」難以理解的。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和歧視,更加強了台灣人的「認同意識」,在殖民統治中,台灣人幾乎無不「反日」,戰後「本省人」中若有所謂「親日」感者,那完全是國民黨統治所造成的。「本省人」所難以理解的,「外省人」於一九四九年後或以征服者姿態或以逃命難民蜂擁而入台,至今已有數代,卻仍無法認同此地為真正故鄉,仍然憧憬美化幻想中國。(如參加中共建國六十周年國慶為榮,真如一位「外省人」開明作者所譏「似慶祝殺你爸爸六十周年,你居然也趕去捧場!」)一國部署一千枚飛彈而且年年增加,都瞄準台灣,公然威嚇若不聽從即將訴諸武力,從「本省人」的觀點說,不論用哪一種定義,都是不折不扣的「敵國」,但由「外省人」看來還是可敬可愛的「祖國」。依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研究,「本省人」約八成已有原住民的基因,他們實已無從以「炎黃子孫」為自傲,與中國人之間,何來「血濃於水」之有。這種認同意識之極端差異,如何調和?一九四五年後湧入台灣的「外省人」,不論是流亡的權貴或逃命的難民,雖來自落後台灣一世紀的戰亂封建社會,卻大多自視甚高,視「本省人」為「次等劣民」,這種莫名其妙、令人嗤之以鼻的傲慢也是族群融合的另一大障礙。

揚棄中國迷思 建立「共同命運」意識

(二)不是互相而是片面單向的了解。龍女士說「只要看得見對方的『傷』,戰爭就不可能」。暫不談「戰爭」那麼大事,(與目前中國領導人們,什麼都無法談的,對於中國將龍著作進行網路封鎖,不能不令人疑問:連這種書也不行,還能談什麼?)僅就台灣內部來說,「本省人」自幼受了國民黨教育長期徹底的洗腦灌輸,關於中國人的「傷」和「痛」,其腦袋裡已經塞得滿滿,快從耳朵裡溢出來,而且已經變成公式,聽了讀了也已麻木了。龍著是把八股化的「傷」和「痛」起死回生,使其生動起來,有淚、有血、有肉,使讀者衷心感傷。可是「外省人」對於「本省人」的「傷」和「痛」,願傾心一讀,傾心一聽者,有幾?據說有自認「藍」的人說,讀了龍著後「才了解『深綠』的『痛』在哪裡」。問題就在這裡了。一九四五年來,敘述「本省人」的「傷」和「痛」的著作文章,汗牛充棟,「本省人」的哀鳴嚎泣,「外省人」都不屑一聽、不屑一讀,上述自認「藍」的人,讀了龍著中引用些「本省人」的心聲(包括我自己和家父的),才首次聽到「本省人」之「傷」和「痛」。其實,被引用的那些聲音,於三十年前就已發出來的。可見那位「藍」的人,數十年來都不屑去看一看、聽一聽「本省人」所寫所講的是什麼。請容許以我自己為例:《自由的滋味》一書,自一九七二年來一直是「本省人」社會裡暢銷書之一。「外省人」有幾個曾願平心靜氣地瑣屑一讀?有幾個知道被國民黨判為「叛國文件」的一九六四年「台灣自救運動宣言」,白紙黑字呼籲在台灣的「本省人」、「外省人」的基本利害是一致的,應該大家協力追求民主自由?有幾個知道一九七二年《自由的滋味》呼籲中國接受台灣人民依民主方式組成政府,並保證這種政府必會對中國極為友善,甚至可與其建立「特殊」關係,這些文章發表了數十年後,才有「藍」的人首次不是從原著而是在龍著中間接讀其小片段,才首次「了解『深綠』者的痛在哪裡」,豈不使「本省人」感慨和欷歔,或者跳腳。

龍女士說「中國大陸可能有十萬本等著寫『隱忍不言的傷』」這話不錯,但縱使寫出,就「本省人」來說,那與在外國發生的天災地變人禍,沒有兩樣,如非洲的內亂飢餓、印尼的大海嘯、菲律賓的大洪水、中東的大地震,值得深深同情,但只覺得無可奈何(中國又是世界唯一公然威嚇要用武力侵吞台灣的國家)。更重要的,台灣兩族群特有的「隱忍不言的『傷』和『痛』」,應該開誠布公彼此徹底了解,建立健全的「共同命運」意識,揚棄陳腐的中國迷思,大家認同此島為唯一永久的祖國,共同努力建立人權自由民主、小而美的國家,有必要時共同犧牲而防衛愛護之。龍著縱使未能成為兩大族群和解(heal)的治癒劑,但願能成兩族群重啟認真真摯的對話溝通的契機。

(本文引用自2009.11.8自由時報)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r1949&aid=3491331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Ng Chun Hing
2019/02/09 15:24

根據李敖揭發,彭明敏非常好色,當年臺大好多女生遭其毒手。就連佢逃離臺灣當晚,佢仲去搵條女搞完先至上飛機!

彭明敏當年在臺灣落難,冇人敢幫佢,就得李敖一個人敢幫佢。後來彭明敏返回臺灣,居然隻字唔提當年李敖助佢之恩。點解?因為佢知道李敖唔支持臺獨,於是往日恩情一筆勾銷。呢種人忘恩負義,豈可信佢D野?

自龍應台著《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出街後,香港臺灣一致好評。但係直到《亞洲周刊》林沛理先至有唔同看法,佢認為龍應台呢本書係over-written(過度書寫)。


KMS
2019/02/09 15:11
彭明敏的行文,處處流露出其國家主義的亢奮。尤其是那一句「有必要時共同犧牲而防衛愛護之」,與大陸憤青的「必要時死幾百萬人強行收復台灣」一樣,都是在慷慨激昂之下暗藏騰騰殺氣。「國家主義」當中的國家,無論是台灣國還是中國,都是令人不安的。龍應台寫一九四九,其實就是想寫有多少平民在這種國家主義的口號下被「踐踏、污辱、和傷害」。彭明敏真的讀了龍應台的書嗎?

李家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
2011/08/16 16:26

如果228事件是國民政府失敗

不知彭明敏先生的命運如何?



Tin
是兩代人 也是兩群人的1949
2010/07/24 17:03

今天有幸能夠拜讀龍先生的的大作
經由此作清新溫柔的筆風整個大時代的悲哀都鮮活了起來
龍先生在書中不避諱的使用"本省"與"外省"這兩個辭彙
雖然以現在來看是政治不怎麼正確 但是要完整的理解那段歷史
卻是不得不正視的的兩個名詞
因為它們代表的是兩個不同的背景 不同的群體 不同的思想觀念
若你把文化定義成:自然而然的行為和思考方式
那麼在割台到光復的這五十年間 可以說這兩群人產生了文化差異

戲劇性的
一九四九年這兩群人就這麼毫無緩衝地混合在一起
在我看來就像是突然把一鍋沸開水嘩啦一聲的倒進冰冷的糖水罐
冰糖水和熱水會交融嗎 會 但是在不攪動的情況下很慢
熱水激昂憤慨一心一意奪回祖國 糖水沉甸甸的沉在底下
想說日去中來應該有好日子過 哪會去想反攻大陸這種民族大業

同樣黃皮膚寫漢字但是雙方的差距就是存在
這差異甚至大到時至今日 我們平心而論
仍然是沒有完全的融合
徹底的融合是互相的心情交換和徹底的了解直到不分彼此
由於龍先生的寫作動機是向他的下一代交代他們這一輩的故事
自然而然此作是對外省族群背景歷史很好的導讀

在這裡我必須聲援一下彭先生 他說外省族群對本省人的認知太少
的確是少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重要的歷史座標
我認為更要命的是認識的太膚淺 而且膚淺的可憐
不只外省 就連本省人的下一代如我
也是東丟西落連個故事都說不完整 這真是值得反省

今天有了龍先生的一九四九 期待來日也會有本省族群的一九四九
讓族群雙方更了解彼此 讓我們這些後輩能更周延的了解歷史
期待"本省""外省"將來能變成對過去兩個族群的代名詞
我們能真正的融為一體


IVAN2004
barking dog
2010/06/27 08:03
It is not
the aiming direction of missile can threat us it is the heart of people
who is
holding the press button of missile. A barking bog is not a necessary an
attacking
dog. More often, it is sign of insecurity felt by the dog. He is so
blinded and
consumed by the suffering and humiliation of Taiwanese during 40s and
50s and
as a result he can not be rationally to see the true issue. The sound of
silence in the aftermath of barking is the one he should try to hear.
China may be rich financially, but until they release the control of
internet, She can not show she is a grown-up with full confidence. This
fact is not for us to laugh at but for us to feel sorry and to be
patient.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精神
2010/05/05 16:59
不論先來後到,
來自何方,
只要居住或曾經居住在這塊土地上,
都有權利和義務來愛護她,
這就是台灣精神。

The State I was i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彭先生的這篇文章
2010/04/11 15:10

從頭到尾只有看到:外省人與本省人兩個字眼,能不能負責一點,並詳細地一些將這些人名列出,將事實講出,讓我們不是光追著這些facts的人也能明確的了解。

如果彭先生自己還圍在外省與本省兩個圈圈打轉,他是一個很沒氣度的長者。



李家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共產黨的錯!
2009/12/29 10:10

1949年代中國人的傷痛應是盲信共產主義的共產黨造成的!

缺道歉的是共產黨員!

現在還要堅持一黨專政!

是全體中國人的悲哀!



PP
狹隘的彭先生
2009/12/13 22:49

其實我對先生了解並不多,但看了此篇文章後,才了解原來先生的格局跟心眼如此地狹隘,文章中企圖分裂族群的人是先生 ,女士寫這本書的目的,原是想探索父母親深藏在心裡那段"傷痛",也因為女士對於這段歷史的緬懷,而後再探知那段時間整個世界的"",她是很努力的想留下這些經歷大江大海傷痛的長者一點點小小的紀錄,這樣的心懷實在無法與先生相提並論。


Odyssey
感謝龍應台貼上了彭先生的文章
2009/12/08 23:58

我倒是感謝龍應台貼上了彭先生的文章。

從彭先生的文章裡,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來他對中國人所受的痛苦是不關心的,而且也不應該關心。 而且認為龍應台是外省人,父輩是個比被日本統治落後一世紀的中國人,還能提到本省人所受的苦,真是了不起得不得了。龍應台在新書發表會上對彭先生客客氣氣地說他很支持龍,很快寄了張照片給她。這篇文章可是把彭先生的心態說得很清楚。 讓人更了解彭先生。

有個說法叫: 「用我的良善殺了他」(Kill him with my kindness)。我覺得龍應台就是這樣讓彭先生殺了他自己。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