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希望不再有失敗者──讀《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有感
2009/09/28 19:11:31瀏覽2466|回應2|推薦18
──對國家機器有支持也有制衡, 就不會再淪為失敗者了    

文/金玉梅

 
中國內戰結束六十週年,在這個歷史的一刻,中共正以勝利者的姿態熱烈慶祝建國六十週年,,而台灣應如何面對這一刻?《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此時在台灣出版,帶著讀者打開記憶的黑盒子,勇敢面對屈辱的歷史真相,掀起熱烈迴響,顯示出台灣社會厚實的反省和包容能力。誰是勝利者?誰是失敗者?要看比什麼而定,如果要比人民的求真精神和跌倒再出發的勇氣,此時台灣顯然已經勝出。

作者說這是一本向失敗者致敬的書,「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都是失敗者…,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她說。藉著述說自己父母親的經歷和許多大時代小人物的故事,她控訴國家機器和集體主義的可怕。在書中我們看見有權的人,無論是打著剿匪或建國的名號,都可以名正言順地在鄉下抓兵,拉人去當炮灰。在戰場上,為了自己定義的正義,可以殘殺數萬人、數十萬人,不會良心不安。為了支援前線,農民不但要出丁做苦力修橋鋪路,還要勒緊褲帶繳糧、碾米、磨麵、做軍鞋等,全部餵給戰爭這個無底的怪獸。而且更慘的是,當這個軍隊被那個軍隊打敗以後,新佔領的軍隊又會對人民重新搜刮一次。

沒有永遠的勝利者

歷史的詮釋權從來都是屬於勝利的一方,所以當中共請出超強卡司拍攝「建國大業」影片來宣揚國威、為自己做歷史定位時,台灣人民也只能默默看在眼裡。可是,把歷史拉長來看,戰爭的勝利者不可能永遠是勝利者,當勝利者驕傲自誇,不懂得謙卑反省、苦民所苦時,也就是他從強盛走向衰敗的開始。

而台灣,雖然六十年前是戰爭失敗者匯聚的地方,六十年來大家對那段痛苦的歷史隱忍不言,可是現在台灣人可以勇敢檢視自己過去的傷口,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開始互相了解各自痛在哪裡,也學習彼此包容與尊重。這種文明的厚度,顯示台灣人已經不再是失敗者了,有一種新的前進的力量正在發生。

避免集體失控

看完整本書,我深深對我們上一代所經歷的苦難感到難過。同時,我也對那個時代大規模的「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事實感到憤怒。我可以體會作者希望傳達的另一個重要訊息:個體要有反省和覺悟的能力,才能避免集體變成一個失控的機器,吞噬了人民。失控的蘇聯紅軍、納粹德軍、日本軍或解放軍造成的災難,殷鑑不遠。

作者說個人和集體的關係很複雜,有對抗,也有合作和支持。此時的台灣,剛經歷完一場大規模的內閣改組,是回應強大的民意呼聲的結果。更早之前,兩次政黨輪替,政權都和平轉移。台灣雖然吵吵鬧鬧,但可貴的是,大多數人民對於公眾事物都是熱心參與而且理性的。這樣的公民社會,是我們繼續往前邁進最重要的資產。如果更多地方都能讓公民社會生根發芽,人民對國家機器不但支持也有制衡,就不會再淪為被後者失控碾過的失敗者了。我衷心如此期盼!

引用自:
輕鬆學創新:「天下雜誌出版」部落格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ur1949&aid=3359021

 回應文章

Ice
戰爭沒有永遠的勝負,就像真理沒有永遠的對錯
2009/10/07 16:19

最近一直在看《大江大海》,裏面有這樣的一段話:

     我怎會不知道,歷史本來就是要看是勝方寫還是敗方寫,可是同樣一件事情兩個截然相反的解釋方法,你不得不去思索這其中的含義。

                                                               ----龍應台《大江大海****》

     我這樣的想過,領導經常在說一句話:我要的是結果,過程我不需要知道。可是我們又常常在說: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於是,我糊塗了,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難道這也是像是翻譯中的精神,要看環境而論?只是不論要結果,還是要過程,我們最終看到的都只是“秋後算帳”,這句中國人視為經典的話確實是經久不衰。

     只是,這些先輩們都忘了一件事,不論過程,還是結果,不論戰敗,還是戰勝,我們都需要寫一種東西供後人參閱與思考,那種東西有個名字,叫----歷史。
                                                              引自博文《墓碑為誰立》-Ice
 
http://huyanruobing.blshe.com/post/9181/443823


喬治
英雄不要來--讀"大江大海1949"
2009/09/30 13:52

我看過的書裡面,只有龍應台小姐可以把感性,理性,和知性融合的那麼好.

花了兩天把大江大海1949讀完,龍用感性但不批判的語氣娓娓道出很多人波折的一生,
看著看著,胸中三不五十就會被撞擊一下,情緒常常像要滿溢出胸口,
然而很多讀書時滿是漏洞的民國史,卻慢慢被填補起來了.

以前讀過張愛玲,讀過沈從文,讀過一點點魯迅和老舍,
知道中國人在抗戰前後的日子很難過,也知道國共內戰不是黑跟白那麼簡單.
但是總把那些當作文學作品欣賞,和現今是很有距離的.
看完大江大海,那些距離突然被拉得很近,
一些現在報章雜誌上還常常出現的人物,都和那個時代連結在一起.
要不是龍本身具知名度的背景,又願意花心力去蒐集,整理,再用精彩的文筆撰寫出來,
我想大部份的中國人或是台灣人都無法瞭解,那一大段失落的歷史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本書的鍥子延續龍上一本書-"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的情境,
要對她十九歲的兒子談自己的歷史.有讀過上一本書的人很快就可以進入情況.
沒讀過也沒關係,
因為接下來是一張龍在少女時代騎腳踏車的相片,
和一張龍的母親,在約和龍一樣年紀時,坐在板車上逃難的相片,
才翻幾頁就很快把你捲進時代的洪流裡面.

然後你會跟著龍的文筆,或者說跟著書中的各個主角,
經歷中國南北,香港,台灣,南洋,德國,蘇俄,日本;
經歷無數次逃難,戰爭,奮鬥,堅持.
很多人的立場在戰爭中是對立的,遭遇卻那麼的類似;
本來是同一個國家甚至是同一故鄉的人民卻被迫互相對抗-是那種血戰沙場你死我活的對抗.
很多人為了報效國家的理想投身戰場,等身在其中卻發現被國家欺騙;
更多人雖然不想,也無法選擇地加入戰場.
等到戰爭結束,
當初高掛理想大旗,畫出美好願景,讓數百千萬人為此喪命的領導人,好像也沒法兌現他們的承諾.
因為互相警戒,防範,國民黨進入台灣後還是實施長期的威權統治,造成台灣本土人民的不滿;
大陸更慘,文革,土改,勞改.死亡在戰後仍然持續著...
一直到兩邊的"上級"願意修正自己的堅持,人民才有機會蓬勃起來...
我在想,如果當初沒有"民族救星","人民的舵手"這些偉人,
中國人可不可能就此免去內戰這場浩劫?...

龍應台(our1949) 於 2009-09-30 17:29 回覆:
to 喬治讀者:

很謝謝您對龍老師的這本書有如此高度的共鳴,
並願意把您的心得跟大家分享。

由於您沒有留下任何聯絡資料,
我們無法跟您進一步聯繫,
不知是否可以將您的聯絡方式寄至這裡給我們:
bin375+1949@gmail.com

謝謝您。

天下雜誌出版編輯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