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精進課程之(二十四)禪學的延伸
2012/07/29 21:33:02瀏覽1452|回應2|推薦23

引用文章禪宗、禪學、禪修文章

2012/07/24於道玄之門休閒館,開陣如下:分享同修道友。

禪的延伸

想要探討禪學,才發現之前部落格文章中有許多文章的內容,牽扯出斷斷續續的禪宗相關話題,故把這些文章整理聚集如下:

禪宗、禪學、禪修文章:禪宗十八篇,禪學三篇,禪修十一篇。

禪師文章:禪師二十四篇。

達摩文章:達摩十八篇。

禪定文章一:禪定一、二十八篇。

禪定文章二:禪定二、二十八篇。

禪定文章三:禪定三、二十八篇。

禪契文章一:禪契一、二十二篇。

禪契文章二:禪契二、二十二篇。

 

七個過程202,雖然文章有重覆出現,那就是問題的點。

禪之內涵,涵蓋身心靈,也就是世尊所說身心與自性

初禪的著力點

行者在身的覺受範圍為「眼、耳、鼻、舌、身」,

入於十六禪的覺照而後離五蘊。

二禪的著力點

行者在心的範圍為「意」需淨信而入於清淨。

三禪的著力點

在體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

於此身心功能結合,而發慈悲心,以離相清淨法進入覺他行之方便。

四禪的著力點

初二三禪覺受圓滿後,再捨離相見、覺支,而入於清淨無量。

======

四禪
(術語)分觀練薰修之四種為四禪也。(參見:觀練薰修)。
【又】四禪天、四禪定也。
【又】四禪中之第四禪天也。三代實錄曰:「四禪不壞於三災。」

觀練薰修
(術語)三種禪中第二出世間禪之四種:一、觀禪,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也。此四通觀法相,故名觀禪。二、練禪,四禪四空滅盡定之九次第定也。於上之觀禪,雖得色無色之八定,而入於此,則有垢滓之間離,今欲純熟而自初淺至後深,次第而入,中間無有垢滓之間雜,使不次第而為次第,故名次第。亦是練無漏有漏而除諸間穢,故名練禪。三、薰禪,獅子奮迅三昧也。於前之九次第定,雖得入次第無間,而不能出逆次無間,今入次第無間,亦能出於無間,因能除粗間味禪法愛之念,猶如獅子之能進能卻而奮諸塵土。行者入出於此法,而能遍薰諸禪,悉使通利,轉變自在,如薰皮使熟,隨意作物。故名薰禪。四、修禪,超越三昧也。是更修得前之九次第定而使精妙,因得近遠(如自初禪入三禪,近也,又如自初禪入滅盡定,遠也)超入,近遠超出,近遠超住自在,故名修禪。是功德最深,故又名頂禪。復次,以八背捨觀四念處,名觀禪,以九次第定練四念處,名練禪,以奮迅三昧薰習四念處,名薰禪,以超越三昧修四念處,名修禪。法華玄簽講述四上曰:“私記四本云:觀練薰修,名由何處檢?今謂義出大品,名始南嶽。此是一字相傳禪法,不必求名出處可也。淨名疏四云:觀練薰修四出大品,此南嶽所出。”

九想】(名數)又作九相。於人之屍相,起九種之觀想也。是為觀禪不淨觀之一種。即使貪著五欲之法,起美好耽戀之迷想者,覺知人之不淨,除其貪欲之觀想也。一、脹想Vya%dbma%takasam%jn^a%,死屍之膨脹也。二、青瘀想Vinilakasam%jn^a%,風吹日曝而死屍之色變也。三、壤想Vipadumakasam%jn^a%,死屍之破壞也。四、血塗想Vilohitakasam%jn^a%,破壞已,而血肉塗地也。五、膿爛想Vipu%yakasam%jn^a%,膿爛腐敗也。六、噉想Vikha%ditakasam%jn^a%,鳥獸來噉死屍也。七、散想Viks!iptakasam%jn^a%,鳥獸噉後而筋骨頭手分裂破散也。八、骨想Asthisam%jn^a%,血肉既盡,祇有白骨狼籍也。九、燒想Vidagdhakasam%jn^a%,白骨又火燒歸於灰土也。

智度論二十一舉經文曰:「九想:脹想、壞想、血塗想、膿爛想、青想、噉想、散想、骨想、燒想。」同四十四之經文曰:「九相:脹相、血相、壞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大乘義章十三曰:「死相、脹相、青淤相、膿爛相、壞相、血塗相、蟲食相、骨鎖相、分散相。」此加死相除燒相者。智者之禪波羅蜜門九曰:「膨脹想、青瘀想、壞相、血塗漫想、膿爛想、蟲噉想、散想、骨想、燒想。」此依智度論,而第七青想改為第二次,第較善者。又法華玄義四上,加死想而除散想,以此九想對治六欲故也。死想破威儀,言語之兩欲脹想壞想噉想破形貌欲,血塗想青瘀想膿爛想破色慾,骨想燒想破細滑欲,九想通破忻著之人相欲,此九想為觀練薰修四種禪之第一也。(參見:禪)

八背捨】(名數)新曰八解脫。再加八勝處十一切處,謂之三法。此三法為遠離三界貪愛一具之出世間禪也。智度論二十一曰:「背捨為初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三種觀足,即是觀禪體成就。」【八解脫】(名數)又名八背捨,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解脫其繫縛之八種禪定也。觀無量壽經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脫。」同天台疏中曰:「能脫心慮,故名解脫,亦名背捨。背者背彼淨潔五欲也,捨者捨是著心也。」(參見:八背捨)

八勝處】(名數)發勝知勝見以捨貪愛之八種禪定也。是為起勝知勝見之依處,故名勝處。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勝處,內心有色想,故云內有色想,又以觀道未增長,若觀多色,則恐難攝持,故觀少色,謂為觀外色少。但觀內身之不淨,或觀少許之外色清淨也。二、內有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心有色想之義如上,但以行人之觀道漸,熟多觀外色亦無妨,諦觀一死屍而至於十百千萬之死屍,若觀一胖脹時悉觀一切之胖脹,觀廣大之外色清淨謂為觀外色多。三、內無色想觀外色少勝處,觀道漸為勝妙,雖觀外色,而內心不存色想,故曰內無色想,觀外色少之義,如第一勝處,又觀淨不淨亦如初。四、內無色想觀外色多勝處,內心不留色想,故曰內無色想。觀外色多之義,如第二勝處,觀淨不淨如前。以上四者,淨不淨雜觀也(俱舍說唯淨觀)。五、青勝處,觀外之青色,轉變自在,使少為多,使多為少,於所見之青相,不起法愛也。六、黃勝處,觀黃色而不起法執,如青勝處。七、赤勝處,觀赤色如青勝處。八、白勝處,觀白色如青勝處(今四色以為勝處者,依智度論俱舍論,若依瓔珞經,則以四大為四勝處,以上四者唯淨觀也,凡觀淨色,必遠離不淨色也)此八勝處之相,與八解脫(又名八背捨)同,蓋前二勝處,如第一解脫,次二勝處如第二解脫,後四勝處如第三解脫,然則云何重說之?曰:為使八解脫之觀心,自在勝妙,對於所緣,不起執惑,進修此八勝處也。譬之人之乘馬,能破前陣(八解脫)亦能自制其馬(八勝處)也。俱舍論二十九曰:「勝處有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少。(中略)觀外青黃赤白為四,足前為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脫,次二如第二解脫,後四如第三解脫,前修解脫唯能棄背,後修勝處能制所緣,隨所樂觀,惑終不起。」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大智度論作譬云:如人乘馬能破前陣,亦能自制其馬,故名勝處也,亦名八除入。」

十一切處
 (名數)新曰十一切處。觀青黃赤白地水火風空識之十法,使其一一周遍於一切處也。十中之前八者,如前之第三淨解脫,觀色之清淨,其所依之禪定亦如前,依第四禪定緣欲界之色也。後二者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定為所依,緣其他受想行識之四蘊也。修觀行者由解脫入於勝處,由勝處入於一切處,起於後後者勝於前前也。        蓋修解脫,但於所緣,總取淨相,未能分別青黃赤白,後之四勝處,雖能分別青黃赤白,而未能作無邊之行相,又前之四一切處,青黃赤白一一觀為無邊,而思此青等以何者為其所依?知依於大種,故地水火風一一觀為無邊。   復思此所覺之色,何所依而廣大?知由於虛空,故次觀虛空無邊。又思此能覺之識,以何者為所依?知依於空識,故次觀識無邊。此所依之識別無所依,故更無第九之空處。見智度論二十一,俱舍論二十九,同頌疏二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

四禪定
(名數)略云四禪,新云四靜慮。修此四禪定生於色界之四禪天也。此四禪內道外道共修之,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網,在果者生於色界,且為生諸功德之依地根本,故曰本禪。(一)初禪初禪之前行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其正禪具八觸十功德。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攝心,故氣息調和,覺此心路泯泯澄淨,怗怗安穩,其心在緣,居然不馳散,是名曰麤住。由此心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其後一兩日或兩月,豁爾心地作一分開明,我身如雲如影爽爽空淨,雖空淨猶見身心之相,未有定內之功德,是名欲界定(成實立欲界定俱舍不立之攝於未到定中),從是心後泯然一轉,不見欲界定中之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虛空是名未到定(成實不立之,俱舍立之名未至定),此時性障猶在,未入初禪也。在此未到定,身心豁虛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如此或經一日乃至一月一歲定心不壞,則於此定中即覺自心之微微動搖,或感微癢,即發動癢輕重冷煖澀滑,是名八觸。此為色界之四大極微與欲界之四大極微轉換,而發此觸相也,此乃正入初禪之相。此時有十功德,又謂之十眷屬。如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應是也(是就八觸中之動觸而論餘七觸功德准之)。此八觸十功德,唯在初禪,二禪已上則無,是為初禪之特相。就四禪總體言之,則以十八支分別,十八支者初禪五支,二禪四支,三禪五支,四禪四支也。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禪,故名為支。初禪五支者覺支(新曰尋支),觀支(新曰伺支),喜支(新同名),樂支(新同名),(經部為眼耳身三識之樂受,有部不許定中三識,僅有意識故為輕安樂非樂受也),一心支(新定支也)。 (二)二禪呵棄初禪之覺觀而得此禪,於初禪已了色界四大轉換。故二禪已上無八觸十功德也。二禪之四支者,內淨支(俱舍以為五根中之信根,深信受勝實之功德也,淨為信相。故曰淨,屬心故云內),喜支,樂支(輕安樂也,非樂受),一心支(新定支),也。(三)三禪呵棄第二禪之喜受而得三禪也。此禪具五支,捨支(是行捨非捨受),念支(三禪之樂極勝為不染著故要正念),慧支(同上),樂支(意識之樂),一心支(新曰定支寂然在定是也)。(四)四禪呵棄三禪之樂受。四支者不苦不樂支(新曰中受支,五受中之捨受也),捨支(捨第三禪之樂受也非憂悔),念支(念下地之過自己之功德長養之),一心支(猶如鐘,猶如清水)也。  初禪之五支乃至四禪之四支為何?即行體是也,依俱舍之意,初禪之付五支者,以此時二十二心數發於一時(大地十與大善地法十及覺與觀也),於中取強者為五支,五支皆定體也,成論明五支前後相次而起,取四支為方便,一心支為實體。天台止觀,法界次第之所明,大要據成實論。見止觀九之一,法界次第上,俱舍論二十八。智度論十七曰:「若能呵五欲、五蓋、行五法,欲、精進、念、功慧、一心,行此五得五支,成就初禪。」(參見:禪)。梵Catur-dhya%na

四禪天
(界名)新云四靜慮天,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一、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二、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三天。三、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四、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之相應。此地薩,經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

四無量心
(術語)又名四等,四梵行。十二門禪中之四禪也。一慈無量心,能與樂之心也。二悲無量心,能拔苦之心也。三喜無量心,見人離苦得樂生慶悅之心也。四捨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心不存著也。又怨親平等,捨怨捨親也。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又平等利一切眾生,故名等心。此四心依四禪定而修之,修之,則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俱舍論二十九曰:「無量有心:一慈,二悲,三喜,四捨。
言無量者,無量有情為所緣故,引無量福故,感無量果故。」
智度論二十曰:「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
仁王經下曰:「修四無量: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四禪八定
(術語)四禪者,色界之四禪也,八定者,色界之四禪與無色界之四無色定也,對欲界之散而總謂之定,重言之則如言詩書六經也。止觀九曰:「四禪八定,毘曇成實明之委細。」同輔行曰:「言四禪八定者:四在八數,重兼列者。若色無色相對則色禪為禪,無色為定。若總以上界望於下欲則上上二界俗名定地,下欲為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6676699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三三昧
2012/07/30 08:01
(術語)是為舊稱,新稱云三三摩地,譯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經謂之三空,此就所觀之理而名之。十地論謂之三治,此就所斷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無漏二種:有漏定謂之三三昧,無漏定謂之三解脫門。解脫即涅槃,無漏為能入涅槃之門也。猶如有漏曰八背捨無漏曰八解脫也。三三昧之義:一、空三昧與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觀諸法為因緣生,無我無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為空三昧。二、無相三昧,是與滅諦之滅,靜,妙,離,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涅槃離色聲香味觸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為無相。以無相為緣,故名為無相三昧。三、無願三昧,舊云無作三昧,又云無起三昧。是與苦諦之苦,無常,二行相,集諦之因,集,生,緣,四行相相應之三昧也。苦諦之苦,無常及集諦可厭惡,又道諦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捨故總不願樂之,故以之為緣,謂之無願三昧。又於諸法無所願樂,則無所造作,故謂為無,名為無起。但苦諦之空無我二行相與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厭捨,故無願三昧中,不取之也。法華經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無量壽經上曰:「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同下曰:「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智度論十九曰:「於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轉為空無相無作,解脫門。」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門,所謂空無相無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脫,到無餘涅槃,以是故名解脫門。」俱舍論二十八曰:「空謂非我,無相謂滅四,無願謂餘十,諸行相相應,此通淨無漏無漏三脫門。」大乘義章二曰:「言無願者,經中或復名為無作,亦名無起。(中略)此三經論名解脫門,亦名三治,亦名三空義,或復說為三三昧門。三脫三昧經論同說,三治一門如地論說。言三空者,如仁王經,言三脫者就果名也。三障對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七大
2012/07/30 07:49
丁福保佛學辭典
1、
(名數)楞嚴經所說。七大者地水火風空見識。上五大為該括一切六塵之境者。見者舉經中眼根見性之一,使例知其他耳根等之聽嗅嘗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作用也。因之又名根大(經三)。「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妙德瑩然。徧周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識者六根六塵和合而生了別六塵之識心也。開則為六識。要之為六境六根六識之十八界也。大者周徧之義,地水火風空周徧法界,十方圓滿,根識之二大亦周徧法界,十方圓滿,故皆稱為大也。此中明根識二大之周徧法界,他經尚無所說,是本經之特別發明也。雖密教之六大無礙,亦無過於此。「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為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
2、
(術語)楞嚴經三就地水火風空見識之七法,明周徧法界之義,周徧法界者大之義也,此七法,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故種種法法無不周徧,無不含容,此為大之實義。大小乘中雖說四大五大六大,然是各持自相,地大不能徧於水大風大,水大不能容火大,豈成大之義哉,欲顯此義,故經中先就五陰,六入,十二入,十八界(是云四科),說明幻空性真之理,更說七大之義。此中第六之見大,為眼根之見性,舉一而其他耳根等之聞性等,可推而知,即六根之性也。故疏釋者通稱之為根大(案俱舍有根見識見之二說,而毘曇宗成立根見之義,今於有情世間為愚者依根見之說開顯能緣能了之真性也),然則地水火風空之五大為六境,見大為六根,識大為六識,但與十八界開合不同耳。世尊就十八界破凡夫所見幻化之相,顯圓融之真性,是七天之義也。詳見大條。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四寶(omhon) 於 2012-07-30 07:55 回覆:
【大種】
(術語)地水火風也。此四者周於一切色法,故名大,能造色法,故名種。色香等一切物質,不能離此四大而生,故稱為大種。俱舍論一曰:「大種謂四界,即地水火風。」同頌疏曰:「三義釋大,一體寬廣故。謂四大種所造色,其體寬廣。(中略)一義釋種。與所造色為所依,故名為種。大即是種,故名大種。」正理論二曰:「虛空雖大不名種,餘有為法,雖是種而非大,此四種具兩義,故名為大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