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03 23:31:19瀏覽1388|回應0|推薦25 | |
引用文章【太極九曲鬆身法】的真實義 八大人覺 指大人八種教法。又作大人八念、八大人念、八生法。乃聲聞、緣覺、菩薩等聖者(大人)為入菩提道所覺知思念之八種教法。依中阿含經卷十八之八念經, 八大人覺,即:(一)少欲覺,為修道而欲求所須,但不多求。(二)知足覺,少取心即滿足。(三)遠離覺,身離世間纏縛,心離諸煩惱。(四)精進覺,行正勤,修善法而不懈怠。(五)正念覺,常於身、受、心、法修正安念。(六)正定覺,修習禪定攝亂想。(七)正慧覺,以智眼觀佛法,覺知正道。(八)不戲論覺,遠離諸戲論,住於正語。又據八大人覺經載,八覺乃指世間無常覺、多欲為苦覺、心無厭足覺、懈怠墮落覺、愚癡生死覺、貧苦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覺。〔成實論卷五無相應品、遺教經論記卷中〕(參閱「大人八念」750)p270 八大人覺經 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以說明諸佛菩薩等大人應覺知思念之八種法。佛弟子須觀察體會八大人覺,以作自覺、覺他之修行。本經之八大人覺係指覺世間無常、覺多欲、覺心不足、覺懈怠、覺愚癡、覺貧怨、覺欲過患、覺生死。八大人覺在阿含經典、佛遺教經、成實論中均廣有論說,其順序、名稱雖異,然旨趣則同。明代智旭曾為作「八大人覺經略解」〔八大人覺之原始研究(增永靈鳳)〕(參閱「八大人覺」270)p270 八大人覺 又稱八大人念、大人八念或八生法。指菩薩、緣覺、聲聞等聖者所覺知、奉行的八種法。依《中阿含經》卷十八〈八念經〉所述,八大人覺即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念、正定、正慧、不戲論。 (1)少欲覺︰又名無欲覺,即雖為修道而欲求所須,但不多求。 (2)知足覺︰即少取心即滿足。 (3)遠離覺︰又名樂寂靜覺或隱處覺,即身遠離世間纏縛,心離諸煩惱。 (4)精進覺︰又名不疲倦覺,即行正勤、修習善法勇猛精進不懈怠。 (5)正念覺︰又名正憶覺、不忘念覺、守正念覺或制心覺,即常於身、受、心、法等四法修正安念,邪想不起。 (6)正定覺︰又名定意覺或定心覺,即修習禪定攝亂想,身心寂靜三昧現前。 (7)正慧覺︰又名智慧覺,即心不起亂想,以智眼觀佛法,覺知正道。 (8)不戲論覺︰又名無戲論覺,即遠離諸戲論,住於正語。 此外,依《八大人覺經》載,八覺即︰覺無常、覺多欲苦、覺知厭足、覺知懈怠、覺知愚癡、覺知貧苦、覺知五欲過、覺生死熾然;兩者所載名雖稍異,然其義大抵相同。〔參考資料〕《阿那律八念經》;《佛遺教經》;《遺教經論》;《成實論》卷十四;《大乘義章》卷十三。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p.217.1 ~ p.217.2) 四寶之見:少欲、知足、遠離,三者是凡夫覺。精進、正念、正定,三者是二乘覺。正慧、不戲論二者是菩薩覺。 八大人覺經 一卷。後漢‧安世高譯。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本經旨在闡明諸佛菩薩(即經中所謂的「大人」)所覺知思慮的八種法。謂佛弟子應觀察體會世間無常、多欲、心不足、懈怠、愚癡、貧怨、欲過患、生死等八大人覺,以滿足自覺、覺他二利。本經的註釋,有明‧智旭《八大人覺經略解》、清‧續法《八大人覺經疏》。二者皆收在《卍續藏》第五十九冊。 關於本經的譯者,《法經錄》列之為失譯經;《長房錄》列為小乘修多羅,失譯;《出三藏記》闕其經名;《內典錄》所載安世高譯經錄一百七十餘部一百九十餘卷,其中並無本經,也將本經列於失譯部。但是智昇《開元錄》著錄安世高譯經九十五部一一五卷,其中則有「八大人覺經一卷,見寶唱錄」一語。 關於本經究係小乘經或大乘經之一事,隋‧費長房稱本經為小乘修多羅,唐‧道宣則謂為大乘經。明‧智旭認為此「八大人覺」係自他二利圓滿,斷苦趣覺,能證常樂,故該經屬大乘經典。 有人以為,本經與《遺教經》內容同一,係依該經改譯而成。然若取二者試加比對,則可發現兩經仍有不同。《遺教經》偏重戒律,而本經則著重於覺悟,因此,兩經應非源自同本。 〔參考資料〕 《開元釋教錄》卷一;《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一。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二)>>p.229.2 ~ p.230.1)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八個重點,佛告訴我們有八個項目(點),可以成就菩薩的一個方法。 ※頂禮此經,覺受後身體熱,跑得最快的地方是肺部,氣的部分。那表說示佛的文字般若呈現出來,文字般若開始在加持了。(藍色的字體是”四寶”的覺受)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身)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身與心,從三十七道品起修。→ 自覺。→ 自覺的體會跟進行。 → 身熱。(少欲)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 自覺。→ 自覺的體會跟進行。 → 眼睛亮起來,因身心自在,神開始運轉。(知足)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唯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自覺。→ 自覺的體會跟進行。 → 腦袋瓜“鏗”,就上去了!頂上是神,神意相通,通神。基本上來講,唸到第三覺知的時後,還能夠感受得到,就能入天人階,就可以達天人階。(遠離) 以上第一覺知、第二覺知、第三覺知,是「凡夫覺」。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 自覺。→ 自覺的體會跟進行 → 這個地方上去了之後,唸到這裡身心的覺受,從腳生起暖相就出來了,慢慢的頂相也出現,暖、頂相都出現。第四覺知入忍。(精進)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菩薩覺他行之體會。→ 覺他的體會跟進行 → 行慈悲之方向,讀到此暖相不見了,更微細。(正念)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冤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 覺他──眾生的苦。→ 覺他的體會跟進行。 → 這就是進入世第一。這個地方連忍的感覺都微細了,身體的氣有在運轉開來的現象,進入世第一。(正定) 以上第四覺知、第五覺知、第六覺知,是「二乘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 覺行圓滿。→ 覺行圓滿的體會跟進行。 → 身體在做切換,在開始轉換,微細的解離,然後新的法性就進來。(正慧) 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 覺行圓滿之後的覺受,完完全全離了相,就是進入無生法忍的現象。→ 覺行圓滿的體會跟進行 → 這裡(指後腦杓)運轉開來,這不是自己的意念所運轉開來,是度眾生,把眾生度到這個地方來。這個運轉開來的地方,就是我們所講的大神咒,陰陽二相,就是後腦杓運轉開來,就是陰陽在運轉,就是太極圖在運轉,太極圖在運轉的時後,就是從眾生進入到神的部份,叫大神咒的部份,成就神的部分。就是天人,聲聞緣覺即入道的過程。這句「令諸眾生畢竟大樂」,後腦杓的太極圖就運轉開來。(不戲論) 以上第七覺知、第八覺知,是「菩薩覺」。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 「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自覺的一個重點。 「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 覺他。 「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保任(就是覺行圓滿)。 ※所以在解說與在跟受持的時後是不一樣,我們受持完了再持誦那又不一樣,整個現象一直在運轉。 身(精):鬆身法。心(氣):金剛經、心經。 靈(神):離相,法華、涅槃行慈悲。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