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7/19 13:58:36瀏覽1649|回應2|推薦28 | |
......子時後,開始以電腦螢幕傳送至LED螢幕,上網連結教學,共修。 2011/07/18 (農曆六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補註 心經的面面觀---大顛和尚注心經(十九)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2008/04/30 14:22:28 http://blog.udn.com/omhon/1827702 『十六觸』: 於未到地定,證得「十六觸」(前八項為「八觸」): 一動、二癢、三涼、四暖、五輕、六重、七澀、八滑、 九掉、十猗、十一冷、十二熱、十三浮、十四沉、十五堅、十六軟 之成就,是為【初禪發相】。 讓身體去記憶 2009/04/16 00:49:44 http://blog.udn.com/omhon/2853753 引用文章瑜伽練習者要知的常識 我所提倡的鬆身要點, 即是讓身體去記憶。 從八觸-->到淨信,進而由心覺受, 接著從心-->到靈,慈、悲、喜, 最後捨離身、心、靈之覺受,敞洋於無垠虛空。 讀鐘鼓之音的"讀" 2009/12/02 21:20:55 http://blog.udn.com/omhon/3552812 引用文章讀鐘鼓之音 鐘鼓之音, 一般人以耳聞聲,入是非對錯; 修行人以聞之不聞,入流亡所; 證道人以不聞而聞,入於寂滅。 此處之【讀】 不以耳聞,而以其餘五根之妙而解讀奧義, 以眼、耳、鼻、舌、身、意 "讀"鐘鼓之奧義,"讀"諸佛菩薩之慈悲智慧。 眼以見波之長短微細, 鼻以氣息之生滅住息, 舌以震動之自覺覺他, 身以八觸之升降浮沉, 意以離相之空有無餘。 、、、、、、 讀之不讀,是為離相; 不讀而讀,是為實相。 ----------------------------------------------------------------------- 初習禪定、心懷恭敬
青山綠水 等級:7師父日安: ^ - ^修行人以聞之不聞,入流亡所. 何謂 "流亡所" ? 四寶(omhon) 於 2009-12-08 09:51 回覆:"入流亡所"這句話的法義為何? http://www.dharmaschool.com/ddm_max/knowledge_a.php?qID=1101&menu=2 摘錄自【聖嚴法師開示】念觀音 學觀音 做觀音(三) 先講《楞嚴經》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楞嚴經‧卷六》中講到,在過去無量劫以前,觀世音菩薩遇到一位觀世音佛,此佛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感動,傳授他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的法門,叫做「聞熏聞修金剛三昧」,此金剛三昧,實際上是從「入流亡所」開始。譬如你在持〈大悲咒〉,或是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當你持念聖號時,聽到聲音,但是漸漸地把聲音忘掉,名號就不是與你對立的。 「入流亡所」的意思就是說,你自己不斷用功,用功到心無二用,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在念觀世音菩薩。念觀世音菩薩時,不去想有一個觀世音菩薩在裡頭,而是念到忘了自我,自己還是專注於觀音菩薩的聖號,這就叫「入流」,就是心止於一境,身止於一念。如果這時你說「我在念觀音菩薩」,表示還是有對立,那還不叫做「亡所」。所謂「所」就是對象,持觀音聖號而忘掉了自己,也忘掉了聖號,不把聖號當成自己修行的對象,也不把持名當作修行的方法,就叫做「入流亡所」。 這樣的「入流亡所」,是不是等於開悟?沒有,只能說你的心是統一的。「入流亡所」之後要「反聞聞自性」。你持念的時候有聲音,你聽到了聲音,慢慢地用心去聽,你會覺得自己沒有念觀音菩薩,心外也沒有觀音菩薩的名號。不用耳朵去聽,耳朵聽到的聲音已經不存在了,而是聽自己的內心。內心是什麼?內心是無我的自性,自性即是緣生的空性,空性即是無性。這個時候,反聞聞自性,自性聽到了,你就悟得三昧了。這是《楞嚴經》告訴我們的「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四寶(omhon) 於 2009-12-08 10:03 回覆: (聞之不聞,入流亡所) 入:聞、思、修、、、漸次微細而入。 流:依所觀照之菩薩功德、願力,具體呈現。 亡:空無所依,即是不落空有兩邊。 所:住於無住之處,即是虛空。 讀鐘鼓之音 2007/05/04 20:23:22 http://blog.udn.com/omhon/938704 引用文章鼓之心--祈月 暮鼓晨鐘是身心的環保者˙ 鼓者鼓舞也,是身的帶領者, 時而平穩,時而激盪,時而迂迴, 洗滌著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是千古梵音,是醒世針砭... 鐘者中心也,是心的領航員, 時而悠揚,時而深邃,時而清直, 約束著七寶塔欄楯行樹羅網,是亙古法脈,是不滅明燈... 寒夜孤燈是永存之法脈 喧囂塵世是不滅之明燈 是耶!非耶! 是無語是不異語是真實語.... 四寶等級:8 體會 2007/05/04 22:45 此親身體會之作是三年前 根據澎湖法界寺之晚課後的[安鐘鼓] 靜坐聆聽相契所記,提出參考共勉, 有興趣的道友若到澎湖一遊, 可代為連絡體會...鐘鼓之旅 安板 2008/07/04 20:01 鼓動身心氣隨揚,氣走任督地水風,傾聽快慢不動心,隨順導引小周天... 鐘聲引氣入中脈,瞬捨周天入樓閣,七重寶塔依序上,直趨金階是神仙... 人仙若得尚須捨,捨得身心方入靈,靈識不依思惟現,安板一聲前後斷... 前念已斷後不生,此是不二自性處,若尋真心在何處?安板一聲普賢家... 慈悲喜捨的晉階 2010/01/09 16:34:44 http://blog.udn.com/omhon/3670275 引用文章20100101師父開示 慈悲喜捨是四禪的晉階關鍵。 初禪以六根的覺受為出發點, 雖然書中所論僅及身之八觸甚而十六觸, 但六根之色、聲、香、味、觸、法皆如是修。 二禪以淨信能入,此淨信即是離相, 離四相,離六相,離諸相。 三禪以慈、悲、喜之無量心,入於虛空法界, 慈悲為運轉之機,喜為功德之化。 四禪以捨為保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http://blog.udn.com/omhon/3660301#reply_list 此是2010/01/08(五),的開場白,接著太極站樁20分。 鬆身一遍(18次) 。 -------------------------------------- 知與無知 http://blog.udn.com/omhon/2356509 讀鐘鼓之音的"讀" http://blog.udn.com/omhon/3552812 無明盡等級:8 請問師父 2010/01/09 22:56 1. 慈悲為運轉之機,喜為功德之化要如何體會? 2. 一般所言的四禪指的是色界的四種禪定次第, 四寶(omhon) 於 2010-01-10 01:35 回覆: 1、慈悲為運轉之機,喜為功德之化,要如何體會? 以盤掌之功法, 先行體會「悲」「智」 , 進而「悲智雙運」 最終「悲智雙泯」; 喜為功德之化,即是離相。 2、四禪之於佛階,如同大智度論中所說: 「三十七道品」是為小乘之次第, 若能離相清淨則晉於菩薩位階, 於此保任離相自然契於佛階。 金剛經中說:「離諸相即名諸佛」。 圓滿求超之流程 2010/02/12 15:49:47 http://blog.udn.com/omhon/3773634 引用文章給予遠道而來的同修---祝福 處理流程如下: 1、先合掌頂禮,亡者姓名。(以恭敬、清淨、慈悲三心) 2、覺受亡者捨報時之罣礙。 3、分析罣礙之緣由。 4、以開示、清淨、度化、三步驟,圓滿罣礙。 5、圓滿過程中若有不當干擾,亦以三心溝通對之圓滿。 干擾原因: (今生造業、過去無明業障,鬼妖精怪、修羅天魔、 他化自在『王船、神壇』。) 6、一一處理完成,以身心覺知、覺受圓滿為準。 圓滿之例、、、 (1)合掌:以手心氣感清涼為圓滿。 (2)眼:闔眼開眼所見皆金光明亮。 (3)耳:耳聞音聲細密如蜂鳴鐘聲。 (4)鼻:鼻嗅清香或濃郁檀香味道。 (5)舌:金津玉液甘甜如八功德水。 (6)身:身之八觸清楚無不適之處。 (7)意:身心靈清明無煩無惱無憂。 慈悲渡化的善巧次第 2010/03/17 17:29:44 http://blog.udn.com/omhon/3862254 引用文章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啟示(2) 慈悲渡化的善巧次第 如是漸增2010/03/17 09:42 問: 1.我們這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部份,《心經》上面講的「觀自在菩薩」這個地方就是「我、人、眾生」;「行深」就有「壽者相」的現象。 請問師父http://blog.udn.com/waytobudda/3826658 文中"如是漸增"跟"行深"是否有著類似的意含? 2.....即使你穿短袖你都會覺得非常的熱... ...如果...,還會同時同步掉入所謂的迷惘之中... 這兩段話所說的,恰好弟子遇過 還好師父授予金剛經之四句偈解之 感恩師父! ----------------------------------***** 四寶(omhon) 於 2010-03-17 12:23 回覆: 1、"如是漸增"即是"行深"。也是漸入微細。 2、與法界眾生法性接觸 (互通 ) 的當下,在身的覺知 (八觸) 方面, 會有寒熱溫涼的覺受,熱有兩種, 一是溫熱,法喜充滿,若如是漸增,則聲光會漸次示現 (是相契而打開時空結界) ,此時當離相 (三際托空,六合不在 ), 以離執著,即是"是相,非相……"。 一是燥熱,心煩氣躁,五毒熾盛,當下放鬆覺受,起柔軟心 (寬恕意) 以啟動慈悲證量,以"開示"來解離不當現象,俟身心輕安,即是如法, 即可接續"清淨功法"清淨靈體法身 (清除殘存記憶及負面法性).......。 3、清淨功法圓滿後,可持誦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聖號, 回向清淨渡化,功法運轉當下即是,自覺覺他而後離相覺行圓滿。 如此即不耗損功體,而能增進實修證量。 2006太極九曲鬆身法進階心得(二七)奇德篇 http://blog.udn.com/omhon/519561 慈悲度化三部曲: http://blog.udn.com/omhon/1163548 有關【清淨功法】的文章 http://blog.udn.com/omhon/2249328 不能如實遵守修行著相之警惕,得自行負責後果業報。2010/05/20 22:17:07 http://blog.udn.com/omhon/4051961 不能如實遵守修行著相之警惕,得自行負責後果業報。 案例一: 請問:某某能否來訪見面? 四寶答:我不想跟他見面。 四寶答:兩次大陸行之前,都有嚴重告誡, 但還是偷偷前去,如此行為,我已無法再指導他。 所以傳給我簡訊我都不再回覆, 已經失去相互間的學習因緣。 讓他自己深切反省。 修行路須得謹慎,隨時以”清淨心”來覺知而不是以依他通的示現來方便處理, 若無法徹底捨離執著, 日久必掉入深深金剛地獄,而難以出離。 案例二: 身心能微細覺知,須得保任,如何保任呢? 重點就是不起分別心。 請問:在台北某次聚會中,有一同修提出問題,在靜坐時, 常常有突發狀況,不同於一般書上所寫…… 四寶答:請此同修,現場靜坐以解其難題, 當下放鬆,手結定印 (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散盤靜坐。 約五分鐘後,入於輕安,一會兒,微細念頭動了起來, 告知……欲保任輕安須得離相,離五毒(貪嗔癡慢疑) 而不起分別心。 初禪以【八觸覺知】初果之入流(入於六根而不入於六塵) 此即是”是相非相”。 二禪以【淨信無礙】以一往來於我相之九品。 三禪以【慈悲喜無量】以不來(離相清淨)於法相。 四禪以【捨無量】以離欲於身心覺受。 若能如此保任微細,此為樂阿蘭那行。 覺受入於六根,而不入六塵 2011/03/29 14:42:49 http://blog.udn.com/omhon/5031472 引用文章中醫診斷學之妙用(實修者的助道) 答訪客問:生生 等級:6 六根對境如何修? 2011/03/29 00:40 請問師父;云何是[覺受入於六根,而不入六塵]? 四寶(omhon) 於 2011-03-29 14:26 回覆: "覺受"是身受對應於色、受、想、行、識的"八觸"。 (心經的面面觀---大顛和尚注心經(十九)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http://blog.udn.com/omhon/1827702 十六觸"覺知"是心法對應於色、受、想、行、識的"定位"。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之覺受為色聲香味觸法, 若著相稱為"六塵",若離相稱為六根清淨;此即是清楚"覺知"而無著相之說。 而身心欲離相之法如下:色身涵蓋身心靈。 "身"欲離相得以導引動作(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鬆身法...等等) 來鬆開皮、脈、肉、筋、骨氣之循環,由表入裡、由淺而深, 進而打開九大關節(十五個點),接著暢通血液循環,而增生內炁, 再深入五臟六腑洗滌修復受損藏器。 此是"身"之健康保養方法,亦是心經所說之「色受」之觀照。 身之健康已定,覺受漸次清楚明朗(八觸),進而入"心"的覺知。 "心"欲離相得以"禪定"之要訣,捨離空為次第,是相要捨,非相要捨, 實相更須捨,先起捨心,放下我想我行,進而放下法想法行, 漸次微細而入離相,由保任離相而入空相(即是保任微細), 再離空相之覺知,最終回歸清淨(即是空空)。 當身心微細覺受覺知即回歸六根清淨,此即是世尊所說之六塵說法。 ------- 延伸閱讀--- 慈悲喜捨的晉階 2010/01/09 16:34:44 http://blog.udn.com/omhon/3670275 圓滿求超之流程 2010/02/12 15:49:47 http://blog.udn.com/omhon/3773634 不能如實遵守修行著相之警惕,得自行負責後果業報。 http://blog.udn.com/omhon/4051961 不知名 巧合?! 2011/04/06 21:13 人之六識, 發動六根接觸六塵, 再由六塵映入六根,刺激六識。 交互循環之下, 而成我們眼之所見的生死。 葉小釵所欠缺的, 是肉體對塵世諸相之感應, 只要能復元六根, 他的靈識便能再度接觸外在世界, 葉小釵便能恢復如初。 04/01 ,霹靂之聖魔戰印第一集。 兩週前的聖魔戰印27、28集,已恢復生命力。 以電視教學的過程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