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觀世音菩薩成道日子時共修記錄(一)
2011/07/19 13:48:58瀏覽1253|回應1|推薦23

引用文章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2011/07/18(農曆六月十八)晚上九點多,同修道友陸續到來,約十點左右,各位同修道友自選座位,隨順靜坐,時至23:40~50分左右,相互解離負能量,及微細共振,時至子時微細塵垢再現,時四寶以「清淨功法」清淨,於23:15開始談論共修的注意事項及實修著力點【初禪八觸及初果入流】。

 

【念佛三昧】開示                               980604於正安

 

提問:請問老師:什麼是「念佛三昧」?

四寶:「念佛三昧」照歷代的一些高僧大德,或「南老師」講的「要契入實相」就是「念佛三昧」。

提問:「契入實相」?

四寶:對,「實相般若」。就是你在念哪位佛,那位佛就示現出來,就是這樣子,不是用觀照的喔。所以裡面講說「文字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就是,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祂就一尊一尊示現在前面,你可以念一次出現一尊,念的整個空間滿滿都是,也可以念了無數聲,只出現一尊,但「念念無念」的時候,就是「沒有」,連「一尊」也沒有!那會有「一尊」現出來的時候,就是還有一個「相」取捨的問題嘛!

所以「實相般若」基本上來講就是,你在念佛的當下,一個「南無阿彌陀佛」的當下,你在旁邊都可以感受到很殊勝的氣場,就是入了一種所謂的「證量」,帶出來一種「三昧」的境,是這樣子的,叫做「念佛三昧」。

 

提問:老師,一般我們說「三昧」就是「定」?

四寶:對,就是「甚深禪定」。那你一旦入「甚深禪定」,當然那個「境」會出現啊!那個就是「證量」嘛!我們講「證量」就是「法界」,就是所謂的「結界的證量」一定會出現嘛!「世尊」每一次在說法的時候,祂都用不同的方式示現,有時是「眉間放光」;有時候是「心輪放光」;有時候是「口中放光」、「腳趾觸地」開結界,祂都有示現,一句佛號,聽聞者當下就超脫了,那時候就是進入到一種「念佛三昧」,那如果你在念佛的當下,身心都沒有覺受,那是不對的!

應該是說「身心是有覺受」,是「離覺受」才是正確的,身心從頭到尾都沒有覺受,那是不對的!一定有,或多或少絕對有。

例如說我們喝一杯水,喝了之後有沒有感覺?水是甜的?鹹的?還是怎樣?一定有感覺嘛!如果水是「平性」的,沒有問題;如果喝了感覺是甜的,就是「脾胃」出了問題!若喝了感覺是鹹的,就是「腎」有問題!因為水本身是清淡的,淡而無味!它能夠「滲」、「瀉」,能夠入「五臟六腑」,若有人肝火旺盛,喝的水就是酸的!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去瞭解!

 

那「念佛三昧」也是一樣!要進入「三昧」的當下,必須要「身口意」合一。

「身口意」不合一,是不可能進入的!「身口意」合一,即是「瑜伽」,一旦進入之後就會產生「聖境現前」。

我們不是有講「比量」跟「現量」嗎?這就是「現量---「現觀莊嚴」叫做「現量」。所以為什麼「萬基」他們,每個星期都要過來,因為他們說我在帶鬆身、禮佛的時候就是不一樣,但他回去之後又回到他自己現象,我說那就是你自己的問題了!因為如果來一次兩次三次之後,你都還是如此,那就不對喔,因為基本上你就沒有去探討這是什麼原因?沒有融入嘛!

 

我們說第一次犯錯是不小心,那第二次、第三次犯錯呢?不可以這樣子的。

所以這個「念佛三昧」基本上來講就是「實相般若」的部份,一稱念佛號就入「實相般若」,那入了「實相般若」就是「前念已斷  後念不生」那才是啊!

那是不是入了「禪定三昧」之後,什麼事都不能做呢?不是這樣子的,如果是這樣,那是用心去攝一個「境」、一個「空」的現象,那不算是真正入「禪定三昧」,入真正的「禪定三昧」其實是自在的,所以有時候我們在講說,佛陀的十大弟子,還躲不過「業」的部份,但是你想想看當初他們的修行是在哪個位階呢?阿羅漢。所以還在「業」的現象,如果當下出離了「阿羅漢」到了「菩薩階」那還會被石頭砸死嗎?有哪一個菩薩被砸死?從這個地方去思維。

 

像我也在做測試啊,我就不買意外險啊!我就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因為《地藏本願經》裡有提到,可以避過三十五種橫凶逆死,那就試看看商業保險與地藏王菩薩哪一個保險?(眾笑)

 

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運用,如果你一年要繳的意外保險費是三千,你可以將這三千元拿去做功德事業,那這三千元又產生另一個作用,那本來要買的保險沒買那怎麼辦呢?當然念佛號啊!所以念佛號把保險費省下來,再把保險費拿來做利他的用途---建寺院、印經書…..都可以,那這樣子在福報的轉換過程中,會有不同的現象出現。

 

一進入到「念佛三昧」,一定有祂的證量,任何佛菩薩都有,所以我們說在念佛的當下,粗聲的念,其聲音的高低會震盪體內的脈輪,一定有;那如果你說都沒有,那到底你是怎麼念的?如果你說你什麼感覺都沒有,好,那也對,但你要現出那個莊嚴,大光明境那才算!就是說你真的離了相;但是若你真的離了相,你是不想去談論而不是不知道,如果是不知道,那「自覺」的部份還沒有完全的清楚,我們從「身」的角度來講,你在念佛的時候,這個「觸」、「八觸」的部份一定很清楚,如果「八觸」都不清楚,那你念佛怎麼會清楚呢?那如果你是默念,那也是開發你的智慧啊!氣一定都是上去的,你說「我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念有還是沒有?」那人家從旁邊看你明明是有啊,那你怎麼會不知道有呢?那就表示自己是用「外觀」而沒有「內觀」。

 

像我們同修裡面就有很多,「外觀」很清晰,說哪個人如何如何?看別人都很清楚,我問他:「你看過自己沒有?」他說:「沒有!」那就跟「阿難」一樣「看外不看內」。所以要「反觀」啊!那修行最困難的點,也就是「反觀」!因為「反觀」不知道怎麼「反」啊?你用「意念」去看自己好像也不對啊;不用「意念」去看,好像又看不到,那「反觀」的方法是怎麼樣呢?就是「沈澱」「默照」「寂照」。

從剛開始的「止觀」就是「外觀」的部份,到了「默照」就是「內觀」;「觀而不觀」就是由外轉內,到了「不觀而觀」就完完全全是「內在」的部份。

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念萬念」是什麼情況知道嗎?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就好比說你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入了「三昧」,佛號不曾間斷,等你出定了,才算斷;若不出定,佛號一直在,一直延續到無限的時空裡面,那「無限的時空」在法界是多久呢?是看你入「甚深禪定」的證量,我們入的越微細,開出的越深遠,例如:入「阿僧祇劫」多少劫?「那由他劫」多少劫?是這樣入的。那一瞬間能不能到呢?當然能,不然世尊所說的那麼多的法不就是空的?因為祂說的是「實語」啊!世尊告訴我們的方法一定能夠達到,只是我們沒有找到通達的方式,還沒有找到訣竅,所以入不了那個現象,那應該從這個地方去下功夫,然後去觀察,觀察到了,還要去實行,實行能不能示現,那才是真的。

 

一般人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如「神秀」,但「六祖」是屬「上根利器」直接就契入了,那契入之後,還得回過頭來修啊!「悟後起修」!

這情況就好比說:我現在要一個生意,我是從最基礎的員工做起,我賺到一億然後去投資一個生意,當然經驗已經俱足了,因為累積的時間已經相當長了,一個人從基礎做起要賺到一億,那是一段相當長的過程;那如果現在不是呢?是直接撥給你一億,交由你去做事,那這個問題大了,因為你從來都沒有做過啊!那你是不是還得重新學習?你已經有了資金,但你不能馬上就做,你還是得學習過才行,這就是我們講的「理事要圓融」!

就好像說「郭台銘」直接撥給你三千億去做「生化科技」研究,三千億捐出來啦,那你怎麼辦呢?就這麼拿去把錢花掉嗎?不是啊,你還是要按部就班,慢慢地十年計畫前進,就是說你在這個實驗過程中,你無後顧之憂,所以這個當下你的心當然是很安心在處理這個事情,但安心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放逸」!

因為已經沒有壓力了,所以你不曉得如何再讓自己精進,自己就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退轉,因為常處安逸,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所以「世尊」告訴我們要「隨時觀照自己」,為什麼要離「慾望」就是生活中不能自滿讓自己覺得很好過,如果覺得自己很好過,那你很快就不見了!

那有人講說,那不是自找麻煩嗎?自己找那麼多事情來做?對!就是自找麻煩!用這個所謂的「逆緣」來讓自己精進、來讓自己行六度,如果沒有這個逆緣,怎麼行六度呢?在「逆境」中修行是最快的,我們常講「壓力點即是精進點」,但是你不能把那個「壓力點」放著不管,那也不可以啊!放著不管,那壓力就不是壓力了嘛!就變成是「負擔」了,所以這裡有一些是你要認真去思維的地方。

 

像「三十七道品素食館」之前我會介入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剛開始介入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介入之後大家都取得協調了,就進入到「非相」,前面是「是相」然後進入「非相」,什麼事情我說了大家也都認同,就按部就班的前進,到後來亂掉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就不能再介入,要自己去反省,為什麼會亂?有兩種情況,就是業障現前被障住了,一種是業障;一種不是業障是「外緣」,那「外緣」為什麼會出現呢?沒有業障會有外緣出現嗎?有,是哪裡?是自己的心起了「五毒」,就是開始造業了,過去世的業沒有浮現出來,現下的業卻產生了,是自己造的業!修行上最難的點,就是「堅持」!「堅定心」是最困難的!大部分的人撐個三五天、一個星期就算多了,所以禪契也不敢「禪四十九」只有「禪七」,「南老師」之前講一個笑話說:第一天上山心還沒定下,因為俗務纏身;第二天慢慢進入狀況;第三天,定下來之後,身心一鬆嘴巴就開始饞了,猛吃東西;第四天吃飽了、睡足了,心也穩定了,所以「禪七」第四天狀況最好;第五天心又開始晃動,起心動念,因為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第六天又開始想著回家的事情;第七天,心整個動了,也無心了。

所以第一天跟第七天是一樣的,一個是「未入狀況」;一個是「已出狀況」。

第二天跟第六天也是一樣,一個是「入一半」;一個是「出一半」。

這樣前前後後加起來就中間那一天最理想。

 

所以我們真的從這個地方來考量一個點,我們在念佛108聲裡面,真正能念到「契入」的也是找不到2聲,如果你那兩聲念到「忘我」了,就入了,什麼表情也沒有,就是在一種法喜之中,但是這種情況是「自己入的」?還是「想入而入」?大部分都是「想入而入」,並不是真的證量出現而入,證量出現不需要你「想要入」就入了!所以我們常常念念就忘掉了,或靜坐時坐一坐就忘掉了,看書也是一樣,看一看就不見了,這個地方就是要慢慢地透過學習。

 

「念佛三昧」是很好,但要達到「念佛三昧」是必須要經過一段苦難、崎嶇不平的道路走過之後才有可能進入「念佛三昧」,所有的師父到老的時候都會說「念佛最好」,如果他沒經過先前的苦難肯定體會不到,那為什麼那麼簡單短短的四五個字的佛號體會會這麼好?原因在哪裡?因為那個時候的修行,在心性上、在身心的部份都已經轉了所以再念出那個佛號就已經有證量了,原來證量不用多,短短的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證量就已俱足。

 

為什麼我要跟大家講說要念「十九字觀音聖號」?就是我從這個地方體會,跟你說了就必然有我的一個證量,至少會把你拉到跟我同樣位階吧!那如果拉得上去,那當然更好啊!「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當然更理想!

網路上及同修都在問:念「觀世音菩薩」與念「十九字觀音聖號」到底差在哪裡?我說差在哪裡,要你自己去體會,不是我告訴你!那有人就起煩惱了,師父不就是要給人家問問題的嗎?對啊,你問了,我也給你答案啦!「要你自己去體會」就是答案啦!

 

我以前是怎麼實驗的你們知道嗎?「觀世音菩薩」因為剛開始還不會「」南無。然後有「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我都一一去實驗,出現好多現象,11個字的會出現「持經觀音」;5個字的會出現「騎龍觀音」就這麼回事情啊!但是不管有多少現象,最後就是會回歸「清淨」。

那個法出現就會讓人覺得一種「相契」「感同身受」「法喜充滿」的現象,不會有任何的壓力,也不會有不舒服的地方。

 

現在很多人不知道什麼叫做「攝心」,所以都會用「意念」去把它抓住,中國字有很多地方是你體會的深度的問題,其實這個「攝」就是種「放鬆」;「身」要用「心」去掌控;「心」要用什麼去掌控?「神」。那「神」跟「氣」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呢?「神」更微細,震盪的頻率、波更微細,科學也已經證實說,高頻的震盪可以修復低頻震盪受損的現象,的的確確是如此,所以我們講說修行的證量出來就是高頻的震盪出來,就是一種功力,既然這些觀念都很清楚了,那為什麼還找不到一個共通的點去修行呢?

一般「小乘」修行都從「四念處」著手,但實際上應該從「四正勤」開始著手比較理想---「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得生」。

這也是一種「成住壞空」的現象,應該先從這個地方觀察之後再進入「四念處」,之後再「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到這已經算是進入「中階」了,之後是「七覺支」「八正道」的部份,就是要開始選擇了,選擇哪些東西是我還要修行的,因為每一個法都ok、每一個法都會回歸「清淨」,所以到了「七覺支」的部份就已經進入到「四禪」的次第了,之後才進入「八正道」,就是「菩薩」了,所以先給你一個觀念---「四正勤」→「四念處」→「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提問:老師這樣的說法,我們是第一次聽到,一般「三十七道品」是「小乘」的修法。

四寶:是這樣講沒有錯啦!那《維摩詰經》是「大乘」還是「小乘」經典?

《維摩詰經》裡面就有講到「三十七道品」能夠契入「菩薩」,甚至於離了「菩薩階」就進入「如來階」了,那「三十七道品」都能夠上去「如來階」,就如我們常講說《大智度論》裡面有提到「如何能入佛知見」?「微細能入」,祂又沒有說什麼樣的人才能入?所以「淨信能入佛知見」。

所以當你完全放空了之後,「當下即是」!那是不簡單喔!那我們現在誰敢「當下即是」?全部都捨、都給,有幾個人敢?那如果真的能夠完全放鬆,那佛力加被、加持的時候是怎麼回事呢?有沒有人提出這個論點?沒有,都幾乎是存在回憶之中,很少會有再次發生的機會,幾乎是等於零,因為每一個殊勝的點都是可遇不可求,很少會有兩個相同的感受出現,而且我們在做夢或禪定中的時候也是一樣,示現出來的現象,就是要你去理解,你不理解的時候,祂仍會一再的示現,一旦你悟了,祂又從此不見了!那不見了到哪裡去呢?能夠找回來嗎?可以,祂到了「阿賴耶識」裡面去了,但是找回的機率不高,怎麼講呢?

因為沒有相同的情境。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omhon&aid=5442869

 回應文章

無紛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滋味
2011/07/19 19:37

這就是幸福的滋味      

 ------ 吽 ---  班扎咕嚕貝瑪悉地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