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3 02:21:02瀏覽5031|回應88|推薦294 | |
中國人真是好“打”成性﹐有合情合理的打﹐像打架﹐打仗﹐打打殺殺﹐打罵。 可是跟打沒關係的﹐照打不誤。日常生活要打﹐打聽﹐打點﹐打量﹐打照面﹐打傘﹐打針﹐打歌﹐打酒﹐打擊﹐打水﹐一打十二個﹐打算﹐打魚﹐打扮﹐打掃﹐打氣﹐打蛋﹐打賭﹐打定主意﹐打包﹐打抱不平﹐打哪裡來﹐打岔﹐打坐﹐打盹兒﹐打烊﹐打交道﹐打秋風﹐打草稿﹐打圓場﹐打敗﹔談情說愛也要打﹐打波兒﹐打情罵悄﹔運動用到肢體那就更名正言順地打﹐打拳﹐打籃球﹐打擊手﹐全壘打﹐單打﹐雙打﹐打水漂兒﹔電子產品明明是使用﹐結果還是打﹐打手機﹐打字﹐打電腦﹐打電動﹔政治上是打黑﹐打假﹐打手。洋洋灑灑﹐不勝枚舉。 語言上打還不夠﹐電影更是發揮到極至。功夫電影擺明就是要打﹐倒也名正言順﹐買票就是要看他們打得過癮﹐像李小龍﹐成龍﹐張徹導演的拳腳電影。 可是有時候打個不停﹐真會浪費了一個電影題材。這一兩年在電影院看的華語電影﹐我覺得真是打過頭了。“神探狄仁傑”北美上演映﹐期待看狄大人如何用智慧抽絲撥繭﹐結果在戲院看劉德華打了一個小時﹐可是我比較想看的是狄大人的智慧。看“龍門飛甲”﹐原版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打得俐落﹐幾個招式就解決﹐夠快夠準﹐把電影大部份時間留在鬥智﹐緊張﹐懸疑和氣氛鋪呈﹐可“龍門飛甲”每兩分鐘就打一次﹐我都不免想插嘴﹐大家有話不能好好說嗎﹖連要個客棧的座位也要打﹐何必火氣這麼大﹖ 我不明瞭觀眾是不是真的這麼愛看打﹐影響所及﹐東風西漸﹐連“福爾摩斯”辦案都花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打。原來我們小時候崇拜的神探神醫﹐其實是功夫小子﹖ 所有的電影的“打”﹐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我非常期待的電影“十月圍城”。本來這可以講革命先烈如何為了理想犧牲﹐重情重義﹐為國為民﹐和國父的革命理念和奮鬥精神。前面的緊張懸疑﹐至情至愛﹐慷慨赴義﹐非常感人﹐可是到了追殺國父那段就把前面的氛圍破壞掉了。半個多小時﹐打個沒完﹐把原本前面的鋪設的情緒﹐被誇張的功夫一下模糊掉了焦點。電影結束﹐革命志士的情操印象淡去﹐只記得甄子丹打不垮的拳腳功夫﹐還有連馬都可以打翻的勇猛。 前幾天去看了電影“林肯”﹐導演史帝芬史匹伯和編劇﹐把戰爭場面簡單帶過﹐用了幾乎所有的篇幅描寫了林肯總統的理念﹐胸懷﹐果敢﹐堅毅﹐手腕﹐情感﹐幽默和弱點﹐然後呈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也呈現了一個影響世人的總統﹐看完更愛這位總統﹐更尊敬這位總統。 出了電影院﹐我一直在想﹐如果我們的導演和編劇不要沉迷在“打”﹐相信可以說個更好更豐富更完整﹐一氣呵成﹐“打”動人心的故事的。
*** 最近看了幾部很讚的電影﹐Life of Pi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ncoln (林肯)﹐ Flight﹐ 失戀33天。覺得很幸福﹗
唱廣東歌的大象﹐還真不習慣。 前些天去博物館﹐被一個設計師攔下﹐請小朋友抱著他設計的熊拍照﹐放到他的目錄。支持年輕設計師﹐我們就免費幫忙了。 感恩節來訪﹐有禮物收 出門吃感恩節餐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