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為什麼迷戀 “戀戀風塵”
2010/10/27 03:23:54瀏覽23849|回應54|推薦206
(圖片取材自網路﹐純為配合文章使用)
    
              
我在想80年代的台灣﹐過了五十年﹐一百年後﹐倒底什麼東西可以傳世。我會選林懷民先生的雲門﹐還有楊德昌導演和侯孝賢導演的電影作品。

同是1947年出生﹐同是廣東梅縣的兩位客籍導演﹐在80年代﹐撐起了台灣電影新浪潮。不知是不是成長環境的影響﹐台北長大的楊導演﹐和鳳山長大的侯導演﹐發展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記得焦雄屏老師曾經形容楊侯兩位導演的作品﹐一個嚴峻﹐一個嫵媚﹔一個是嚴父﹐一個是慈母。

我覺得﹐最能夠代表侯孝賢導演的電影風格﹐嫵媚﹐是戀戀風塵﹐一部在金馬獎被忽略的電影。或許我們也可以說﹐金馬獎﹐一直都在忽略侯孝賢導演的作品﹐難以置信的是﹐他的電影從來沒有得過最佳影片。

我個人非常偏好戀戀風塵這部電影。當時在高雄左營當兵﹐星期天放假的時候﹐在高雄看的。記得當時的心情﹐一部美得像詩的電影﹐我希望這部電影不要結束。後來在台北二輪時再看一次﹔在紐約林肯中心﹐“向侯孝賢致敬”時看了第三次。

這是作家吳念真先生的自傳﹐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九份男孩和鄰居女孩的愛情﹐中學畢業他們都到了台北﹐相濡以沫﹐男孩在金馬當兵的時候﹐女生和替他們送情書的郵差結婚了﹐男孩悲傷莫名﹐最後以他退伍回到九份作結尾。一個有一點像偶像劇的故事﹐我相信由不同的導演來拍﹐會拍出完全不同的味道。

可是在侯導演的手中﹐卻散發出濃濃的人文氣息。就如同吳念真先生說的﹐他看了電影後﹐他覺得電影是屬於導演的﹐已經不是他的作品了。

為什麼這部拍得不精準的電影﹐可以讓我如此迷戀﹖我想應該是侯導演的不自覺所散發出來的自然內在﹐渾然天成的美學。他沒有其它新浪潮導演出國讀過書的背景﹐他沒有看太多大師級的電影﹐沒有電影理論告訴他怎麼拍。所以他的電影是本身豐富生活經驗﹐涵養和人格特質的體現﹐這是即使拿個電影博士也做不到的。就像沈從文先生的自傳﹐是來自他的生活經驗﹐這就夠精彩的了。

為什麼我覺得它很美﹖

我覺得是它的顏色﹐節奏﹐鏡頭位置﹐音樂﹐和屬於來自老導演一脈相傳的悲天憫人的胸懷。

它的顏色﹐幾乎只有灰色﹐棕色﹐和綠色。整個顏色柔和﹐基調一致。是他故意選的嗎﹖應該不是﹐應該是拍攝的環境是這樣﹐而他就這樣溶入環境﹐不故意﹐這是他的美學。最能夠和他的相對的是太故意的張藝謀導演﹐菊豆的染房﹐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金黃﹐和最讓我無法忍受的英雄裡﹐一下全部演員穿黑色﹐一下全部是紅色﹐像一個剛學畫的學生要忙著告訴別人﹐他是懂顏色的一樣。

戲的節奏比較慢﹐這是侯導演的一貫風格﹐他把氣氛慢慢培養起來。喜不喜歡﹐是觀眾的選擇。用在這部戲﹐和其它條件配合﹐這個慢﹐不是拖﹐而是不急不緩的情緒形成。

兩位新演員除了型對﹐生嫩的演技﹐無法讓導演用近距離拍攝﹐於是鏡頭位置﹐放在中景和遠景。這樣不經意的鏡頭﹐反而堆出了一個屬於那個年代的氛圍。留白﹐遠山﹐白雲﹐像一首詩。這裡又不能不提對照的張藝謀導演的鏡頭。張導演的鏡頭﹐絕對是精準的。如果仔細看﹐他的電影鏡頭一定是左右對稱﹐甚至可能距離會到一公分那麼準。還有那個在十面埋伏裡﹐劉德華和金城武決鬥時﹐從落葉到積雪﹐誇張到導演可能自以為很美的鏡頭。

陳明章先生的音樂﹐功不可沒。整部電影﹐只用了吉他。看似單調﹐但是每次音樂出來的時候﹐簡單優美的吉他﹐配合畫面﹐講的是淡淡的無奈﹐和角色的心境。

最後﹐我要談的是為什麼它不只是一個淡淡的愛情故事。導演捨棄了窮苦的悲哀﹐捨棄了城市與鄉村的差距﹐捨棄了青少年在城市迷失等﹐這種很容易讓影評人分析﹐很容易讓觀眾了解甚至熱血沸騰的方式。導演處處流露出他的敦厚﹐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善良﹐無怨﹐認命﹐人生的無奈和悲憫。大量的遠山﹐俯視﹐空鏡頭﹐和劇情緊扣﹐好像在告訴觀眾﹐命運就是這樣﹐沒什麼可以爭的﹐盡力就好﹐然後接受它。這在結束前﹐男孩退伍﹐穿著昔日戀人做給他的衣服回家﹐在後院和李天祿阿公一邊抽煙﹐一邊參雜著粗口的祖孫對話﹐總結了整部電影所要傳達的訊息。

阿公說“要種之前都沒有雨。等種了﹐牽藤了﹐颱風就煞煞叫。這些藤﹐你看﹐都給掃斷了。顧這些蕃薯﹐比顧巴蔘還累人。現在呢﹐又得割藤了。這藤要是不割﹐以後蕃薯長出來就像尾指頭那麼小一條。今年颱風來的特別早﹐而且來了好幾次。阿公種的這些蕃薯﹐今年收成一定不好。

當然﹐侯導演的電影比較讓觀眾不能接受的的地方是﹐沒有比較精彩的演技可看﹐沒有高潮迭起的劇情。但是他的電影給人一個整體的感受﹐像在海裡游泳﹐被他的電影包圍。這﹐就看觀眾自己的接受度和個人喜好了。

                                         

***************************************

我很幸運﹐和侯導演有一面之緣。大約十年前﹐哥倫比亞大學放映戀戀風塵並邀請侯導演座談。我不是哥大的學生﹐但是為了一睹侯導演﹐下班之後趕往哥大。整個電影放映廳已經客滿﹐無法進場。當我在大廳徘徊時﹐看到焦雄屏老師﹐編劇朱天文 女士﹐侯導演來到大廳。看到他們﹐我心跳加快﹐走到侯導演面前﹐請他給我五分鐘﹐讓我講我對他的仰慕。我太緊張﹐結結巴巴說了五分鐘。侯導演邊笑邊叫我別緊張﹐和我勾肩搭背﹐他的隨和﹐就是我從電影裡認識的侯導演。

寫影評不留情面的焦老師﹐邀請我和他們坐在一起。小孩有耳無嘴﹐我就傻笑著和他們坐在一起﹐聽三位新浪潮大將的談話。因為太緊張﹐腦袋空白﹐我完全不記得他們在講什麼。只記得焦老師像春風般溫暖﹐朱天文女士非常客氣的典型氣質美女﹐和侯導演老大般的和藹可親。

開始座談時﹐我先溜進場。當他們進入電影放映廳的時候﹐響起如雷掌聲﹐全場起立給予英雄式的歡迎時﹐我才知道什麼叫江湖地位

                                     

[後記] 格友 筠月H 形容她自己著迷“戀戀風塵”﹐想聽聽我的看法。剛好我也是侯迷﹐寫下這篇﹐除了可以相互討論﹐也可以把這心理一直有的感想做過記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yjameschu&aid=4535025

 回應文章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南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王不動
2010/10/28 10:32
印象中我買過戀戀風塵DVD,不過搬家後好多東西亂擺,還得再找找。記得該DVD陽春至極,畫質也不好,大概只是VCD內容照拷過來。又,我對電影不熟,是有次買了本紀念小津安二郎的書,才稍稍明白侯導和小津這兩尊「不動明王」的牽繫。那本書現在也埋骨亂葬堆裡了。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2:05 回覆:

小津導演百歲紀念﹐東寶電影公司請了侯導拍了部“咖啡時光”來詮釋小津的電影風格。

原來侯比日本人更接近小津呢。


牛小妹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會去看
2010/10/28 09:28

今天才看了你的作者介紹,阿湯哥很年輕呢.如此本一來,您才不會空巢.

你寫文很幽默直爽,我沒看過,但經你這麼一介紹,有機會我去會找來看.你的山頭圖很可愛.雙J的髮色,可能遺傳您吧,黑髮大眼,過幾年她們長大了,換你寫女兒成長故事.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2:01 回覆:

您千萬別去查阿湯哥的年紀呀﹗

您要看喔﹖希望您不會失望。不過﹐節奏是慢了一點﹐要有耐心喔。

雙 J 喔﹐應該是一半一半。她們的頭髮倒是像媽媽﹐是棕色的。眼睛是比較像我﹐但是比較深邃就是。


沙漠之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百聽不厭
2010/10/28 08:34
我也好喜歡戀戀風塵原聲帶,令人百聽不厭。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53 回覆:
我也很喜歡這個原聲帶。我是中毒太深﹐一聽﹐電影的畫面又回來了。

Empty Travel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慶幸參與一個整體記憶
2010/10/28 04:08
真高興有人又提起這部電影:

感覺它就像小津安二郎"晚春"的中文版
追憶那種老東京 的人性溫暖的美
你說的不錯 戀戀風塵是一種人性美學的表達:
人與環境 人與命運 無奈之下
仍有的厚道與關懷: 就像
即使有人打了我們
我們還問她/他手痛不痛的那種愛與溫厚...

不過 從現在賣座人們喜歡的片子來看
我懷疑 這種悲天憫人的人文美學
現在幾乎消失
成了一種世代的美好懷舊記憶而已...
雖然
有時候 見到自己生命走向凋零是傷感的
年華老去的同時 卻也感到何其榮幸
太棒了  因為
我曾經參與那個無網路年代的整體記憶
感到人類美好的可能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51 回覆:

我也是聽我同學說他們的風格接近﹐我去租了“晚春”來看。好喜歡。

所以我這個粉絲﹐還跑去參觀“清水寺”﹐去感受小津。

我有時後想﹐我們應該算幸運的一代。

我們經歷了十大建設﹐看著雲門的出現﹐經歷了美麗島﹐民歌﹐電影新浪潮﹐台灣的民主化﹐兩岸的交流﹐網絡時代。

我們有好多共同的記憶。而這些記憶裡﹐我們沒有戰爭這個部份。

真的時何其榮幸。


^^亞莎崎|旅遊作家、專題講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想看看
2010/10/28 01:26

^"^狐狸讀了您這篇文章之後

好想要看看這不[戀戀風塵]喔!

狐狸很喜歡有點復古...或是說早期台灣那種純真純樸的風味

@@~~上網找去囉!!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41 回覆:

希望您不會失望。

不過﹐我建議﹐您選精神很好的時候去看。呵呵。


幸福的白開水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戀戀風塵
2010/10/27 23:20

這部電影,我老公十幾年前看過,也有珍藏這張電影原聲帶.

最近他突然提到,放了這片CD給我聽,

訴說他多有感覺,他有多喜歡這個電影配樂及電影....

沒想到,才聽了沒多久,

就看到你這篇文.

還真是有緣呀!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39 回覆:

真的是好巧。

大家還真有緣呢。

電影的配樂﹐好像大家都很喜歡。我也有這張CD呢。


甜水窩蜂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報告
2010/10/27 22:35

昨天看完了.....

不是我的菜,步調太太太....慢了,我都快急死啦.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37 回覆:

呵呵﹐聽說您要看﹐我也很擔心呢。

畢竟他的電影真的是悶了一點。

這樣啦﹐您看了幾天後﹐還會記得一些畫面嗎﹖會不會有突然的感動﹖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2010/10/27 21:13
  筠月也很喜歡格長所說的:自然的寫實社會經驗。
  《湖濱散記》的梭羅:「作文裡沒有僥倖,亦不容許詭謀。你所寫的也就
恰好的險露出自己。每一個句子都來自漫長的生命檢證,而文章從頭至尾
,則是作者性情的表白。這種道裡永遠如此。」
  郁達夫:「我覺得作者的生活,應該和作者的藝術,緊抱再一起,作品裡
的自我主義是決不能喪失的。」
  我想作文如此,電影更是如此。我們看任何一部作品,並非只是要增
進什麼,更重要的是去學習他的親身經歷、生命體驗,獲得體悟。我猜,
格長也是因為這樣,才會對此迷戀至深吧。
  但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是,如同吳念真說的:「電影屬於導演的。」
但故事是由他因起,若是想要追尋原始意義,是已經不可能了,也消失了

  從你告知留言那時候開始,筠月看此篇看了數次,一直到了晚上才能
真正動筆。原因是看到格長書寫景物、音樂、鏡頭時,我在想著其畫面,
似乎是很簡單的場景和故事,卻感覺有一股很深很深的感情在裡頭,添加
侯氏性情,更顯其特別的意義包含在故事中。
  又加上格長所附的音樂,像你所說的啊!一把吉他,就這麼簡單,卻
已經溢滿、足夠了。
  雖然侯孝賢的電影不「精彩」,但卻是從直覺跟感覺去做延伸拍攝的
,如同卓別林的一樣,單純景象單純人物,給觀眾思考自由的空間,這是
筠月認為侯孝賢電影的最大優點。

  謝謝你分享這般細膩的感想文章,對筠月來說這篇分享是極其可貴的!
  謝謝!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32 回覆:

謝謝您寫這麼長的回應。還附上 兩段作家的話。

的確﹐寫文章﹐是很難把自己隱藏起來。

電影﹐就是屬於導演的﹐因為導演是最後的決定者。所以﹐想三大影展﹐最佳影片是給導演的﹐不是給公司的。

謝謝您看來這麼多次﹐只是個人心得啦。

我覺得這樣很好﹐大家可以交流。


隨寫人◆ 找回年味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然就是美
2010/10/27 20:58

真是一篇精彩的影評

從各種角度切入

非常的精準

我想這部片子很符合一句話

自然就是美

刻意的雕琢或色彩的裝飾

反而失去了原有的自然

侯導演就是在自然人性的呈現中

讓我們不自覺得沉浸於其中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11:25 回覆:

我也很懷疑侯導演和蔡燕萍老師﹐是不是有淵源。他們都是崇尚“自然美”。呵呵。

謝謝您的誇獎。

侯導演的電影比較沒有戲劇性﹐會有一點悶。

不過﹐只要耐心看完﹐過幾天﹐腦子還是會想他。然後﹐一張張畫面又回來了。可以沉浸一段時間﹐所以覺得很賺。呵呵。

有的電影﹐看的時候很有趣﹐好看﹐可是後來就忘了。


南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戀戀邊城
2010/10/27 20:50
讀完版主文章,讓我很想找出這部電影的DVD再看一遍。文中提到沈從文還提到電影「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善良﹐無怨﹐認命﹐人生的無奈和悲憫」,讓我想起沈氏寫的《邊城》和一脈溫婉人情。不過版主說侯孝賢導演「不知道大師級的電影」,我覺得還可再商榷。
東村James(nyjameschu) 於 2010-10-28 09:36 回覆:

蛤﹖您還有DVD喔。

我寫“不知道大師級的電影”﹐好像有語病。至少他看過 黑澤明﹐和胡金銓導演的電影。

我想﹐應該是說﹐“有些大師”才是正確的說法。

很有趣的﹐他的風格接近 小津安二郎﹐而他居然不知道 小津﹐直到人家告訴他。

頁/共 6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