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8/08 09:49:55瀏覽4893|回應0|推薦1 | |
◎第一位評審 評分:90分 評審意見:此文理路清晰,亦有創見。有些地方具有深度。資料豐富,對他人理論之運用成熟且適當。美中不足者,「大綱」佔兩頁,為全文八分之一,似可濃縮為半頁即可。再者,於「後現代」、「後設」之解說,不妨加強! ---------------------------- ◎第二位評審 評分:89分 評審意見: 1.本文分析論黃凡〈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除了援用前賢的評論外,並提出作者所歸納的三項文學技巧特色:「文本同時創造與故意不完成結局」、「以括號作為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書寫語言的虛構與文字遊戲」。全文條理清晰,評述客觀,結構完整,聯貫一氣,充分顯現作者的思辨能力,允稱佳作。 2.〈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一文的研究文獻,正反雙方的評論引述不夠全面而完善。可考慮補作附表,扼要羅列諸加評論重要內容,以補不足。 3.頁4行3謂本文「震撼了臺灣文壇」。頁16行4謂「開創後現在主義思潮之不朽作品」。「震撼」、「不朽」此類用語,措辭未免過重,應再斟酌。 4.頁4云:〈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帶來臺灣文學持續二十年的後現代思潮」。語氣說得如此之重,可有足夠證據?文學思潮的發展,問題會如此簡單嗎?應再仔細斟酌。 5.頁2-3「大綱」,應全部刪除。 6.「參考書目」各類下,應依據出版年月日先後排列。以便考察研究發展的歷程。 ---------------------------- ◎第三位評審 評分:86分 評審意見: 本篇論文結構及論述都很完整。只是在形式上安排了摘要與大綱,使得很多文字重複的呈現。整篇論文勾勒了八零年代文學獎的文學生產背景,及黃凡在這樣的背景中乘勢而起。論文在討論〈如何測量水溝的寬度〉「文本同時創造與故意不完成結局」、「以括號作為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書寫語言的虛構與文字遊戲」三個方面。基本上精確的將此篇論文精讀黃凡小說後的感想予以歸納,並且從文學批評的角度,探視後現代小說在臺灣的興起,而黃凡此篇文本所具有的開創性位置。並在結論中,論及黃凡此篇的影響。 只是關於「影響」,應該是同一題材的反覆展演可以稱之,還是一種文學手法的表達也可以作為影響範圍。當然,文學批評討論的影響,兩者兼而有之,只是論文標示了黃凡在八零年代寫作後設小說的開創性,卻未嘗深刻的討論這些文學技巧是否在臺灣後來的後設小說中被實踐,這與黃凡此篇小說的發表有關嗎? 此外,黃凡此篇小說的發表型態是特殊的,除了本文內容本身所具有的顛覆性外,更應該全面性的將1985年12月1日對於此篇本文的接受閱讀史,做更細緻的耙梳。論文中提到的十五位評論者,論文僅只討論到張大春、余玉照、季紅、蔡源煌四個人的說法,真正文學的閱讀接受,可以包含論者與那個時代的評論人,甚至去耙梳何以蔡源煌當時的言論是站在理解的那一邊,與他學者的身分擁有較高的文化視野是否有關呢?而相對的,同樣擁有高度文學資源的姚一葦對於黃凡類似手法的文本則難以接受,當時文壇的權力分佈,除了文學獎的興起,我們慣常理解的文學生產模式的改變外,是否有某種深度西方影響的專業評論者亦逐漸掌握文學評論的態勢?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