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獄來鴻-第四封信 真實的禱告
2020/11/26 06:14:15瀏覽335|回應0|推薦2

禱告的目的是使自己與神同在。 作者魯益師主張跪下禱告:在神面前謙卑自己,以全人和全心向神禱告。私酷鬼認為要讓病患的禱告失效,就得讓病患沒有認真禱告的念頭。其次,就是轉移病患禱告的注意力,讓他把注意力放在他自己或是其他東西上面。

瘟木鬼認為,私酷鬼給的有關為病患母親禱告的建議沒用。私酷鬼對此很不高興,一面決定和瘟木鬼仔細討論禱告這個痛苦的話題;一面認為瘟木鬼不該出言不遜,推卸責任。私酷鬼說,在地獄,瘟木鬼得為自己的失败負責。私酷鬼不會替瘟木鬼求情。與魔鬼相對的是,聖經告訴我們,在天堂,耶穌為基督徒代求。【注一】

私酷鬼建議:最好讓病患沒有認真禱告的念頭。如果病患是一個再度回到神的陣營的成年基督徒,像瘟木鬼的病患一般,瘟木鬼可以鼓勵他回想孩提時代那種鸚鵡學舌似的禱告。讓他追求完全自發、沒有組織的禱告。讓他在心裡醖釀一種模糊的禱告情緒,以至於他的心志和理智根本就沒有專注在禱告上。就像英國詩人柯列里奇在“睡眠之痛”(The Pains of Sleep,by Samuel Taylor Coleridge)第一節中所描述的,晚上禱告時,儘管唇未啓,膝未屈,也沒說什麼具體的話,然而他感受到了神的能力和智慧,沈浸在一種禱告的感覺中。這就是我們要的禱告;這很像那些事奉神的高手們所做的默禱,因此,那些聰明而懶散的病患就可以被這種禱告蒙蔽好一陣子。最不濟,也要讓這一類病患認為身體姿勢對禱告沒有任何影響。人類常常忘記一件事:他們是動物,無論身體做什麼事,都會對自己的靈魂產生影響。好笑的是,人類一直以為魔鬼在不斷地往他們腦子里灌輸思想,其實,我們最出色的工作是通過讓他們忘記一些事情而完成的。

如果你辦不到第一點,就得巧妙地轉移他的禱告動機。讓病患不認真禱告,鼓勵病患觀察自己的思維並檢驗自己的感受,以判斷禱告的有效性,而不是專注於神。如果他們專心仰望神,我們就輸了。不過,總有辦法阻止他們這樣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他們把目光轉移到他們自己身上。讓他們關注自己的意念,並按著自己的意念,在心裡想像出相對應的感覺。當他們向神祈求仁愛時,就讓他們感覺自己有仁愛。當他們向神祈求勇氣時,就讓他們感覺自己變得勇敢。當他們向神祈求寬恕時,就讓他們感覺自己罪得赦免。教導他們以成敗論英雄,以心裡的感覺來衡量每個禱告的結果;永遠不要讓他們懷疑,醖釀感覺的成敗多多少少還取決於在那一刻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健康還是生病,是神清氣爽還是疲憊不堪。

與此同時,神不會對屬衪的人坐視不管。只要有人禱告,上帝就可能會馬上行動。祂會不顧自己身份,屬靈地位,看顧那些向祂下跪的人類。不過,即使祂讓你第一輪的誤導無功而返,我們還有一種更精妙的武器。病患一開始並不能夠直接感知神,他還從來沒有領教過神的榮光,就是使魔鬼痛苦的恐怖亮光。在你的病患禱告的時候,你在他心裡是看不到那種光的。如果你仔細觀察他所注目的對象,就會發現那其實是一個包涵了很多荒誕成分的大雜燴。在那個大雜燴裡,有些是來自耶穌肖像畫的形象,因為耶穌在道成肉身中曾經露過面。有些是關於父神和聖靈的形象。還有一些是病患自己崇敬的神聖事物。據我所知,在一些地獄的案例𥚃,病患口裡的神,其實只是坐落在臥室天花板的左上角,或只是在他自己的腦子裡,或只是在牆上那尊耶穌受難像那裡。不管那個大雜燴性質如何,你必須要讓病患向它禱告——就是向他自己所造之物禱告,而不是向創造他的神禱告。你可以鼓勵病患花心思去完善這個大雜燴,使他的整個禱告牢牢地釘在這個大雜燴上。這樣病患的禱告就成了拜偶像。不過,一旦病患能區分二者,自覺地向創造他的神禱告,我們就完了。一旦病患放下自己所有那些意念和形象,懂得把自己完全交托給神,後果就不堪設想了。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你要把握一個事實,就是:人類其實並不像自己所以為的那樣希望將靈魂完全袒露在禱告裡。

魔鬼不願意人向神有真實的禱告,因為那會使地獄空了。當我們向神敞開心,衪就願意與我們同在;當我們願意向神袒露罪過,祂就能洗淨我們的心靈;當我們全人全心向神呼求,祂就如同父母喜悅孩子般喜悅我們,會把最好的給我們。聖經哥林多前書第二章第九節:如經上所記:「神為愛他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

【注一】聖經羅馬書第八章34節:「 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羅馬書第八章26-27節:「 26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嘆息替我們禱告。 27 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j1spark&aid=15328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