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丹尼爾.李伯斯金 原文作者:Daniel Libeskind 譯者:吳家恆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6年01月26日
書籍介紹~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23114
不少知名建築師具猶太人血統,或許猶太人是另一種成
功的象徵,但其背後卻有我不了解的另一種於心的深層悲哀
,尤其是讀了本書以後。書中提及柏林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
於柏林的歷史總是糾纏不清而非猶太裔的柏林人總是試圖驅
趕。種族意識總是讓不同族群間誰也容不下誰,於今似乎誰
也無法徹底擺脫所謂的血統認證。因為彼此對立的意識所以
延伸出無限更對立的不同立場與各族間的融合相處問題,我
只是好奇為何要如此明顯刻劃?
Libeskind做過不少紀念館或博物館也引起不少讚嘆,或
許這與他猶太裔身份及成長背景有關,但我感動的卻是他對
事物的堅持,堅持自己的理念。和Scarpa一樣他也在書中提
到時間,時間到底是不是均勻流動?如果在個人意識下,我
的時間時而靜止時而緩時而快速前進,可是這應該不只是現
象上所能表達清楚的一種感知。如果是不善於回憶與記憶可
能很難明白Libeskind和Scarpa的時間觀。柏林的猶太博物館,
從書中及其他資料讓我感到的是一種隱於內的悲傷或許是呈
現的手法讓我覺得激烈如建築設計訓練告訴我們空間的實與
虛的轉換可是在此我解讀到的竟是比虛還要空無的一種虛,
或許是太多他自認的破碎所致,但我喜歡那些評圖的評審對
於Libeskind作品的看法,於此我知道設計應是面鏡子而每人
都可以不同方式解讀,那麼設計的方式也不只是單一,對於
切入的角度與要點也並非絕對,在設計的思考上應是連貫性
樹狀思考而非分散的單點才具說服力。
2006年6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