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何邀請王秋楊担任本会会長
2013/03/04 04:26:10瀏覽331|回應0|推薦1

為何邀請王秋楊担任本会会長

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时候一个人身上同时呈现的不同的自己,让本人都不知道如何界定。

 

我认识王秋杨是在十七年前,南京军区的一个电视剧组里,那时我是编导,她是场记。开始的印象仅限于知道她的父亲是军区副司令,她是军区电视视艺术中心最年轻的编导,只有十九岁。也许是因为初春的季节或南方阴雨的天气,王秋杨脸上落落寡欢的神情和眼中飘忽不定的迷茫,让我以为她和所有青春的少女没有什么两样。

 

有一天摄制组乘车去海岛,路上我们不知怎么聊起了小时候上学的事,这个话题顿时使王秋杨脸上焕发出光芒,和我说起童年在福建山区的生活:破烂的校舍、木讷的老师、孩子王、带领大家去抢水、甚至和男生大打出手……最令我震惊的是她那时头上还养着满头快乐的虱子,睡觉的被窝里经常可以抓出一窝一窝刚出生的小老鼠……

 

我不得不重新审视王秋杨脸上的落寞和迷茫,后来我的诊断是:都市恐惧症。

 

因为她一直随父亲在军队里长大,十六岁以前没有见过女人骑自行车,二十岁以前没有见过下雪,福建闽南的山水和景色几乎就是她童年的全部记忆,那种无拘无束与随性自然的生活,养成了她不同于一般人的个性和深藏在内心的野性,一种属于风的野性。

 

有一位朋友曾把她形容为一个“属风的女人”,说在每一万个人里,有一个是属风的,美丽而不羁,执着地要偏离所有既定的路径,去往更高更远的地方。

 

其实生命并没有特定的形象,也没有固定的居所,更没有非遵循不可的路径。

 

路与规则只是为胆怯和懦弱的人设定的。而当四面八方的风袭来的时候,只有勇敢的独自上路的人,才能感觉到生命里那最强烈的震撼,才能体会到生命中那最深沉的感动与领悟。而穿越了这样的风的灵魂,必然能够直面世界的真相,在那里,生命将焕发出无法言喻的尊严与光芒。

 

说实话,王秋杨去的那些地方,有些固然是我们无法到达的,但更多的并不是我们去不了的,但是她旅行的那种方式,那种心态,是我们无法真正做到,也无法真正拥有的。

 

她曾经乘坐前苏联1800吨排水量的破冰船,穿越有“魔鬼西风带”之称的南极西风带;曾经背着包在法国西部以“流浪”的方式旅行,每天晚上睡在古老的乡村火车上;还曾经在南美洲的大陆上随意穿行,早上在大西洋看日出,晚上赶到太平洋游泳;至于过个雪山、沙漠什么的,就像是家常便饭……这一次,她和她的朋友任伟杰,两个女人驾一部陆虎车,从北京出发,青海湖、唐古拉山口、可可西里、希夏邦马、阿里、古格王国、罗布泊……一路走下来,50多天风餐露宿,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危险,光车胎就爆了13次,她却很快乐,这种心情、这种状态,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真正体会的。

王秋杨的“快乐”,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别人怎么样都拿不走的。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她是真真正正在享受这50多天里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个地方,每一道风景,又用她的笔和相机,把她沿途的体验“截取”下来,呈现到我们面前。

 

我之所以说“截取”,因为这本书虽然是日记,但并不是流水帐一样的记录,不同于时下流行的旅行书籍或游记,而是充满感悟和灵性的心灵日记,是一个“生活在路上”的人才能写得出来的东西。

 

有一位旅行家说过:旅游是一种休息,旅行则是一项工作,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创造性,人们旅游是为了暂时脱离日常生活,而对于旅行家来说,脱离生活则是他全部的生活。

王秋杨所寻求的,大概就是这样一种旅行,一种脱离生活的生活。

当然,这里所说的“脱离生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逃避或逃逸,我觉得那更应该说是从生活的层面向生命的层面的“进军”。就像有人曾经说过,人生中一定要分清,哪些时刻是属于生活的,哪些时刻是属于生命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往往只是生活层面的日子,王秋杨的“脱离生活”则是属于生命的时光,属于生命的状态。

 

所以很多对于现代都市中、沉溺于生活中的人来说,非常难得,甚至已经绝迹的东西,在她的旅途中,在她的文字和照片中却是随处可见。

 

比如说感动,比如说思考。

 

王秋杨认为,西藏是感性的,罗布泊是理性的。我想,那是因为在西藏,人性中原初的感觉、感动、感激和感谢都被周围环境的原始、质朴与纯粹激活了,使心重新裸露在自然中,在高原的阳光、空气和风里获得新生。而罗布泊则把人变成思想家、哲学家,想一想这些沙漠、这些胡杨、这些风化的木头与石头,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又与只有几十年生命的你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你说不清这里的风究竟是今天的风还是几千年前的风,你不得不思考这风里有些什么是不变的,有些什么是转瞬即逝的……而这样的感悟和思考,是现实生活很难给予我们的,只有真正把自己的时间和心绪放到生命的层面,直面生命和世界的真相,才能够得到。

 

我想,这就是王秋杨不断出发,不断前行,生活在路上的原因。也是我读到她的这本书时,最大的收获。

 

 

( 休閒生活時尚流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ewhopeinternet&aid=735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