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9/30 23:07:00瀏覽8216|回應6|推薦52 | |
日前參加家中老三「小寶」的國小班親會,會中老師提到有關「因為...所以...」的句型,且問了出席的家長一個問題:若班上有同學所造的句子是「因為媽媽常常打我,所以我長大以後要報復她。」像這樣在「語法」上無誤,內容卻明顯「偏差」的句子應該要如何給分? 沒想到過了幾天,又見到媒體上有一則新聞:「高雄一名38歲的洪姓男子,記恨小學6年級的老師對他的體罰和羞辱,竟在26年後找上門,對已經退休的鄭姓女老師翻舊帳,要求賠償3000萬元,『否則陰曹地府見』,老師深感恐懼連忙報案逮人...」 以上這兩個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件,但背後所隱藏的,就是老掉牙有關「體罰」的問題。 關於「體罰」這件事,對我們這些四、五年級的人來說,有哪一個是覺得陌生的?有哪一個不是從小被打大的?那個年代,舉凡身邊所有的物品...拖鞋、直尺、掃把、水管、藤條...,只要是大人隨手可得的東西,無一不可成為處罰小孩的最佳「道具」,聽說那個年代的小孩,幾乎全都懷疑過自己到底是不是父母親生的,哈哈!現在想來雖然覺得可笑,可是那樣環境下長大的我們,「體罰」的確就像吃飯、睡覺一樣的稀鬆平常,也從沒想過「對不對?」或「可不可以?」的問題,頂多偶爾會想要~逃。 正因為我們這樣的成長過程,所以也從不敢否認,在初初為人父母的時候,總不時不自覺地會迸出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例如「再不乖要打打喔!」「數到三,不......的話,就要打下去了喔!」「少一分打一下」...的經典名句。這些「祖傳古訓」幾乎是在童年歲月裡,每天都會聽到且不斷重播的句子,經過多年的長期薰陶結果,無不內化成面對「不乖」的小孩時,會自然脫口而出的萬年台詞... 可是在升格為父母久一點了之後,在想要努力成為一位更稱職的現代好父母之後,這才發現糟糕了,因為所有的專家,不論是以教育理論、道德觀點、或以小孩的身心發展...等各種不同立場,都一致認為:體罰不但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且容易使受罰的對象,對施罰者產生憎恨或畏懼的心理。而且體罰只能「暫時」終止被體罰者的不良行為,體罰的威脅一旦消失了,被體罰者的行為不但會故態復萌,甚至還會產生報復的心理... 於是乎,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便在「不打不成器」、「今天他可能會埋怨你,等將來長大他就會感激你」...與「愛的教育」「鏡子理論」...等傳統教育經驗與現代教育理念交相糾纏之下,無所適從.. 當然,我也曾經是上述的父母親之一。既不敢否定老祖宗的教養經驗與智慧,也無力反駁現代教育專家的教養理論與專業。因此,縱使在當了母親多年之後,我也只能這般解釋:我們的父母那一輩,走在當時那條教養的道路上,由於交通狀況還不太複雜,所以「體罰」可以是最快、最有效、也還算安全就可以到達目的地的方式;但是在現今教養的這條道路上,交通已變得異常複雜,「體罰」可能已經不符合現代的道路現況,不但可能自己到不了目的地,甚至還可能因此阻礙交通、發生事故,最後造成自己或他人的傷害。 或許這樣的比喻有些不倫不類,但,現在的我是真的不贊成「體罰」的了。尤其在我學會「『處罰』得要跟小孩犯錯的事情(行為)有所關聯才最有效」以後,我再也想不到小孩有什麼樣的錯,會需要對他進行「身體」上的「處罰」才可以、才能與他犯的錯有所關聯。而我也發現大部分的小孩大都只是因為情緒管理不好,或某些情緒被忽略而想要引起注意,才會有「行為失當」的情況,而不是真的故意要做錯(壞)事,所以他需要的不是處罰,而是教會他如何冷靜、與處理負面情緒的有效方法。 過去曾經幾次,因為自己對小孩進行體罰,而事後感到後悔萬分,因此下定決心將「體罰」從「處罰」的選項中徹底拿掉後,開始慢慢學習運用(或創造)其他更有效、也更安全的管教「處罰」方式,所幸這幾年下來,家中三個小孩的表現尚足以讓人放心... 最後,希望那個寫著「因為媽媽常常打我,所以我長大以後要報復她。」的小孩,能夠因為老師的關心與輔導而有所改變,當然更重要的是那位小孩的母親,但願她也能及早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教養與處罰方式,免得將來才感到後悔時,已經來不及了。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