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4/13 08:45:00瀏覽85|回應0|推薦0 | |
周偉航似乎講過:「韓國瑜是一個活在1970、80年代,還走不出來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他老人家已經幾乎消失在政壇,暫且不提他,但馬英九似乎是真的活在1970、80年代,還走不出來的國民黨政治人物(韓國瑜只小馬英九7歲,算同時代的人)。 馬英九去中國都看那些就知道了,他老人家都看抗日的文物、遺跡,就是70、80年代國民黨宣傳機器,全力反日仇日洗腦洗出來的。 台灣反日、仇日風不是國民黨一來就有,很大一部份1970年代才開始。馬英九看張自忠墓痛哭流涕,可想而知是年輕的時候看了《英烈千秋》,但這片是1974年拍攝的,很多比較有名的抗日電影,都是1970年代拍的,像《八百壯士》(1976)、《筧橋英烈傳》(1977)、《梅花》(1976)。 在這之前,國民黨的宣傳跟政治教育,以反共抗俄為主,仇日抗日是在其次。一直到1970年代才大力反日仇日,有很多結構因素。一方面在冷戰初期,要在美國的支持下,跟日本組成「東亞反共聯盟」,國軍內也有「白團」這些舊日軍顧問,也不好意思一天到晚仇日反日。 蔣介石自己也不是那麼反日,他是留日過的,雖然只讀了速成的軍事課程,但是從來不想跟日本人為敵是真的。 到了1970年代,美國地緣政治戰略改變,「聯中(共)反蘇」路線開始形成。從「中日斷交」開始,整個1970年代,蔣政權逐步被國際政治邊緣化,日本自己都開始親中了,再講「反共抗俄」在台灣已經沒多少聽眾,說要反攻大陸,連國民黨自己都開始沒多少人相信了。 1975年蔣介石死後,在蘇聯受過政治教育的蔣經國上台,對日本有「殺母之仇」,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國民黨那些管宣傳體系的蔣家走狗,自然是大力放送仇日反日。 另一方面,台灣活過日本時代的人,日漸凋零,進入社會跟經濟主力的青中年,都是戰後出生的,對日本沒有上一代的情感,被國民黨反日宣傳一洗腦,就真以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空襲台灣,是日本人幹的。 到了1980年代,反日仇日又有經濟上的因素,日本家電、汽車全世界傾銷,跟很多國家都有嚴重的貿易逆差問題,台灣也不例外。日資企業也大舉投入台灣,很多都市中產階級,不是在日本企業工作,就是工作上要接觸很多日本人或日資商會,不甘仰日本人鼻息的社會氣氛就跑出來。1980年代,像《莎喲娜啦.再見》那種,日本企業家跑到台灣來買春,或者在台灣作威作福的情節,偶爾會在本土文學作品中出現。 這時候國民黨要維持自己政權的正當性,反日仇日就很好用,是一種統戰宣傳的工具,對老一輩的,就說「你看你們上一代不是被日本人奴役嗎?家家戶戶都有男人被調去南洋當兵,很多沒回來,然後以前日本警察作威作福,不是很可惡嗎?」中壯年就可以用經濟因素宣傳:「你看日本這些企業多可惡,大量家電、汽車傾銷台灣,全國都是日本貨,錢都給日本鬼子賺走了,要愛用國貨,抵制日貨!」「你看台灣企業後面都是日本人,那些日本老闆、主管、業主多可惡!在台灣員工身上作威作福!」 我們這輩1970年代生就更容易了,在教科書裡面編一些南京大屠殺、霧社事件、四行倉庫,就洗到很反日了。我國小、國中時,日本偶像藝人的產品零星進入台灣,他們的迷哥迷姐要交換那些收藏品,必須小心翼翼,不然被班上那些「愛國少年」發現,一定會質問「你們怎麼可以看日本鬼子的東西!」 老一輩的用(扭曲的)歷史記憶統戰,中壯年是經濟壓迫(還可以拉攏左膠知識份子),年輕人小孩子就是教育洗腦。 1980年代不要說抗日和反日電影,連一些通俗搞笑的影視產品,像朱延平拍的無腦娛樂片,日本人的形象也都很差。周星馳、成龍的電影動不動拿日本人,開低俗玩笑,1980年代港片最大市場和資金來源就是台灣,會拍成這樣子不意外。 結果這些洗腦宣傳,到1990年就全部土崩瓦解,日劇天天在電視放,日本動漫電玩四處氾濫成災。所以這就阿姨說的,宣傳跟輿論動員的事情,誰都會做,門檻很低,效果也非常可疑。就像國民黨反共反了四十年,現在舔中舔共的都是當年喊最大聲的,是一樣的道理。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