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2 13:36:50瀏覽299|回應0|推薦7 | |
家長會長心疼學生冒著寒風細雨上下學,及時送給學校一千隻雨傘;大學學測那兩天,一位校友體念考生,特別提供免費的便當,使學弟妹不必為張羅中餐而奔波;全校八成以上的教職員加入一個叫「美麗會」的組織,每月捐助300元,幫助需要的學生… 知道或偶爾想起這些人和事,總是心頭溫熱,感動良久。可是,當我看到雨傘橫陳走廊,或者布破柄斷地被棄置在回收場,有幾隻還高掛在槭樹的樹梢上…我的感覺就如那些破雨傘,有些碎裂了。尤其那天走過考生群,驚聞這樣的對話: 「為什麼你們不吃便當? 「難吃死了,誰要?」 很想訓誡他們,但怕影響考生心情,也就作罷。而憤憤不平的心情,引我記起幾天前,一位四肢健全的高三學生擁有電梯磁卡,從一樓搭電梯到他三樓的教室。隔天我問他為何持有管制的磁卡?為什麼使用無障礙電梯?他的回答避重就輕,而且用了設問修辭中的激問: 「有電梯為什麼不搭?」 雖然都不是普遍現象,但不同的個案,不同的事件,似乎共同在徵兆一種訊息:物質豐富了,心靈卻貧乏了。 《國語》這本書裡有段敬姜訓示兒子的故事:當官的兒子下朝回家,看見母親正在紡麻,怕人家說他貴為官宦不懂得奉養,還讓母親勞累。母親歎息: 「勞則思,思則善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並且說富裕的社會,過於享受,人民多不成材;相對的,貧儉社會裡的人,多勞動多情義。 懂得惜福的人,勇於分享;輕賤福分的人,卻吝於給予。作者左丘明對於人性的了解,和提出的忠告,是如此擲地有聲!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