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當前的問題
2010/02/06 15:42:37瀏覽825|回應0|推薦4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二○○九年人力運用調查統計」中,只有四成四的失業民眾曾有工作機會,而曾有工作機會但未就業原因,則以「待遇太低」最多。

經濟學上把失業的型態分為三類,分別是摩擦性、循環性及結構性

「摩擦性失業」則是指勞資媒合不良,市場中有人才,但資方找不到,或者市場有職缺,勞工並不想採用。「循環性失業」指的是因為景氣循環造成的失業現象,一但景氣復甦,失業人口便能找到工作。「結構性失業」則是其中最棘手也最難解決的失業現象,乃因產業結構改變,使勞工原有技術、知識在就業市場中失效,成為「只要處於該結構的勞工就會失業」的難以翻身局面。

台灣產業結構調整迅速,具備中小企業高彈性的特色,而相較於產業,人力結構調整相對顯得緩慢。因為要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來適應社會變遷,本來就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使許多就業輔導、在職進修方案的推出,失業者還是難以鑿穿堅硬的結構因素。這是處於其他社會結構,不同職業光譜的人難以想像的,因為我們總是理所當然的接受自己今日成就,卻忘記我們有可能只是經濟產業結構改變的倖存者罷了

菜菜子沒有辦法提出解決失業問題的辦法,只是希望在看待失業問題的時候,能釐清失業導因究竟是個人因素還是結構因素,懶惰、苟且、能力嚴重不足的人本就容易失業,但若是勞工這輩子所信仰的工作能力突然在市場上毫無價值,這就必須動用社會資源來協助這些「倒楣坐落在失業座標」的失業民眾。

台灣曾經因為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吸收了許多因產業轉型而失業的求職者,因服務業進入門檻低、彈性高,雖然難成就「個人事業」,但也足以成為「足以生活」的工作。不知道下個可以協助失業者的產業在何處?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nako7&aid=375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