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元前12世紀至今之前8世紀的西周,就有了醫學行政和醫學各科,醫官科醫師,上上、下主,主管醫政。下設府、史、徒,分管醫政管理,收聚藥物。醫學分為食醫(衛生)、疾醫(內科)、療醫(外科)、獸醫等科。
2.西元前541年,提出“陰陽風雨晦明”等六氣致病理論,是中醫病因學的開端。
3.《黃帝內經》記載血流:“流行不止,環思不休”,比英國人於西元1628年發現血循環約早兩千年。
4.西漢名醫淳于意(西元前215年至西元前150年)所寫的25例醫案,是最早的病史。最早的格式完整的病案則是明代韓懋於西元1522年寫的《醫通》
5.西漢王莽時(西元9-23)年,大醫院醫生解剖了被處死者的屍體。這是我國最早進行的屍體解剖。
6.西元326年,東晉葛洪《肘後救率方》中最先用狂犬腦救治犬咬傷,比法國巴斯德發現狂犬腦有抗狂犬病物質早一千多年。
7.第一部外科專著是南北朝劉絹子等於西元483年寫的《鬼遺方》,用水銀軟膏治療皮膚病,比國外早600年。
8.最長壽的醫學家是唐代孫思邈(公無581-682年),享年102歲。他首創五官科學,在《千金方述要》中,分設眼、耳、鼻、喉、口、齒、唇等病,名為“七竅病”。
9.公無659年,唐代朝廷頒行《新修本草》這是最早由國家制定的藥典,比世界著名的1546年《紐倫堡藥典》早9個世紀,其中,用汞合金補牙比歐洲早1100多年。
10.第一個針灸銅人是北宋王惟一於西元1026年創制的,確定了354個穴位,並介紹每個穴位的進針深度和主治病症。
11.第一家校訂和校制醫藥書籍的專業機構,是北宋朝廷於西元1057年設立的“校正醫書局”,對宋代以前醫書的保存和流傳起了重要作用。
12.西元1632年,明代海甯陳司成所著的《黴瘡秘靈》,是第一部論述梅毒的專著,所用砷劑治療也為世界之先。
麝香
麝香,乃中藥材之珍品。它的香味濃烈,保香力極強。屋裏哪怕放上一丁點兒,髒氣不能停留,蚊蠅不敢進來。故有香氣之冠的美譽。《本草綱目》記載:它“辛溫 無毒”,有“通諸竅,開經絡.透肌骨”等功能。主治中風痰厥,神志昏迷,心腹暴痛,惡瘡腫毒,跌打損傷等症。據我國和日本研究麝香的專家測試,它含有11 種雄麝酮,15種氨基酸。在中成藥裏,至少有百種以上的方劑配伍中有它,如安宮牛黃丸、小金丹等。
談起來麝香和捕麝,伏牛山深處的獵人.眉飛色舞,興味盎然。說麝香是麝身上長的。麝.又名香獐。本地人都叫它獐子。不群居,晝伏夜行,以草為食。體重只有
一二十斤。前肢短,後肢長.蹄小,耳大,無角,性情比小綿羊還要柔弱。它常常站在山坡上,聽著,望著。一有風吹草動,迅即飛跑,以防那些不三不四的東西傷
害它。它跑得特快,一眨眼,就無影無蹤了。它的肚臍特別大。一見太陽就張開,從中散發出一種異常的香味.招惹得蟲兒、蛾兒、蚊兒、蠅兒,紛紛飛來,趴在肚
臍上,吮吸香氣。也可能是太癢了吧,那獐子陡地把肚臍一合,就把那許許多多的蟲蛾蚊蠅包了進去。久而久之,這肚臍就成了一個大包。這大包就起名叫香包。說
到這裏,獵人提高了嗓門,好像是發問,知道不知道,那香獐把它的香包看得比它自己還要寶貴,只要你一槍打不死它,它就立即把香包吞進肚裏,不讓你獵獲!所 以,不是百發百中的神槍手,休想吃這碗乾飯!
獵人把聽的、見的、經的、想的,都溶進他的話裏了,給我腦子裏留下了長時間沒有消失的記憶體,而今顯示出來,仍是清晰如昨。可是,翻閱了資料,請教了藥物工
作者,才曉得麝的肚臍上並不長麝香,而是在雄麝的肚臍和生殖孔之間,有一麝香腺,特別在發情季節,便淌出一種分泌物。五六月分泌的,叫“初香”,九月以後 分泌的,呈顆粒狀.這是成熟的麝香,藥效最好,價同明珠。藥物工作者還告訴我,以往采麝香,多是獵捕宰殺,這種殺雞取蛋的方法,招致了野生香麝越來越少的
嚴重後果,甚至有些地方幾乎就要絕種了。從上世紀 50年代起,不少地方已改為野麝馴化,人工取香的方法,才使麝香的生產有了好的轉機。
六神丸
相傳,在康熙年間,有個叫雷允上的走方郎中從江西來到蘇州,在觀街擺了個草藥攤。
這時,恰逢江蘇一帶生瘡的人很多,並有傳染蔓延之勢。雷允上一看機會來了,就憑著自己多年行醫經驗用蟾酥、麝香等藥製成藥丸,並聲稱是靠神仙指點製成的。因天神有六路,故取名“六神丸”。
別看這藥丸小如菜籽,可療效神速,只要是熱毒疔瘡,一吃就好。頓時名揚四方,各地商人紛紛前來進貨,雷允上因此發了財。在周王廟弄口開起了雷允上中藥店,生意越做越大。後來他的子孫又在上海開設雷允上南號、北號、支店等中藥鋪,六神丸甚至遠銷東南亞。
六神丸系由麝香、牛黃、珍珠、冰片、蟾酥、雄黃組成,是水丸,百草霜為衣。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主治爛喉丹痧、喉風、乳蛾、咽喉腫痛、咽下困難等
症。近年發現,六神丸有了不少新用途,對下列各病均有療效。治療流行性感冒,每次10丸口服,1日3次,可退熱,改善咽痛;治療靜脈炎,取六神丸用白酒調
糊狀外敷,對因注射引起的靜脈炎尤佳;治療腮腺炎或帶狀皰疹,用六神丸100粒左右(視皮損大小而定)食醋調糊狀外敷,1日1次,一般3日顯良效。此外, 治牙痛可研碎敷痛處;治尋常疣研細末敷疣面;治療雞眼可用食醋調敷患處,均有佳效。
智鬥邪藥方
詩聖杜甫晚年貧困潦倒,辭官後回成都種中草藥。
在唐大曆三年,他在沙頭鎮的大街上開了一個“百草堂”中藥鋪。由於杜甫同情勞動人民,他經營的藥物貨真價實,童叟無欺,老百姓都信任百草堂,因此,每天到 他這裏買藥的人絡繹不絕。開張幾個月,藥店生意興隆,收入頓盈。杜甫的“百草堂”,使幾家地主老財開的藥店冷落蕭條下來,直至無人光顧。為此,對百草堂咬
牙切齒,怒火中燒,暗裏咒駡道:“杜甫啊杜甫,我們的生意全讓你給搶了!於是幾家藥店的財主便湊到一起,偷偷地商量如何破壞杜甫的名聲。暗中勾結串連的財
主,決定先用銀兩收買了節度使衛佰玉衙門的一個書吏,打算用衛佰玉的權勢把“百草堂”除掉。那個書吏自不量力,當著財主們的面拍胸誇口:“請諸位官人放 心,我自有辦法治一冶杜老倌!”
第二天,書吏果然在衛佰玉節度使面前挑撥開了:“老爺,杜甫開了個中藥店,自誇天下諸藥類最全,還自以為是才學高深,會寫詩,連您老人家都瞧不起呢!”衛 佰玉一聽火冒三丈,罵道:“好一個杜老倌,我倒要試試你的智謀!”於是讓家人遞過筆來,揮筆開了一付“行運早,行運遲,正行運,不行運”的邪藥方,遞給書 吏說:“快去,送到百草堂,立即把藥抓齊,否則對他不客氣。”
那潑皮書吏手舞足蹈,趾高氣揚地來到“百草堂”,大搖大擺地走進藥房內,將衛佰玉筆寫的邪方悠然地往櫃檯上一甩說:“喂,這是衛大人要的藥,快照上面寫的 抓齊抓全,少一味就砸你們的招牌!”“百草堂”裏夥計一看,愣住了:絕了,天下哪有這四味中藥!純屬刁難人,無理取鬧!這時,杜甫正好從後堂出來,看看那 個邪藥方,手捋鬍鬚,輕輕冷笑說:“好,我給他抓”。不一會,抓出四味藥,放在櫃檯上說:“衛大人要的四味藥我給你全抓齊了,拿回去吧。”書吏萬萬不信杜 甫藥店裏能有這四味莫須有的中藥,便疑惑地說:“你們根本不可能有這些藥”杜甫瞅了他一眼也不吱聲,拿出藥來讓他看。書吏一看,竟是一片蘿蔔幹、一塊生薑 牙、一顆紅皮鮮李子、一顆幹桃僵。書吏稍一發楞,把雙手一攤,瞪著棗核眼說:“杜甫,這算什麼藥?”
杜甫並不看他的怪樣,指著蘿蔔、幹說:“這蘿蔔、幹是‘甘羅’之意,當年甘羅十二歲就當了宰相,這叫‘行運早’。杜甫又拿起那塊生薑接著說:“生薑牙是薑 子牙之意,薑子牙八十遇文王,這叫“行運遲”。杜甫放下生薑牙又拿起那顆紅皮鮮李子說:“你看這李子雖然酸溜溜的,卻正是目前市場上賣的俏貨,這當然叫“ 正行運”。最後,杜甫把手一揣,斜視著幹桃子說:“這是隔年的桃子,經過雪凍霜打算不得鮮果,只能入藥,便叫‘不行運’也。這些你都聽懂了吧”。
書吏聽過後無言以對,只好抓著四味藥溜走了。從此,那些財主對杜甫的“百草堂”藥店更沒法了,“百草堂”藥店越辦越紅火
起死回生
有一次,扁鵲路過虢(音國)國,看見全國上下都在舉行祈禱,一打聽,方知是虢太子死了。太子的侍從告訴他,虢太子清晨雞鳴時突然死去。
扁鵲問:“已經掩埋了嗎?”
侍從回答說:“還沒有。他死了還不過半日哩!”
扁鵲請求進去看看,並說虢太子也許還有生還的希望。
侍從睜大了眼睛,懷疑地說:“先生,你該不是跟我開玩笑吧!我只聽說上古時候的名醫俞踰有起死回生的本領。若你能象他那樣倒差不多。要不然,連小孩兒也不會相信的。”
扁鵲見侍從不信任自己,很是著急,須知救人要緊哪。他靈機一動,說:“你要是不相信我的話,那麼,你去看看太子,他的鼻翼一定還在扇動,他的大腿內側一定還是溫暖的”。
侍從半信半疑地將話告訴了國王。國王十分詫異,忙把扁鵲迎進宮中,痛哭流涕地說:“久聞你醫術高明,今日有幸相助。不然,我兒子的命就算完了”。
扁鵲一面安慰國王,一面讓徒弟子陽磨制石針,針刺太子頭頂的百會穴。一會兒,太子竟漸漸蘇醒過來,扁鵲又讓弟子子豹用藥物灸病人的兩脅,太子便能慢慢地坐起來!經過中藥的進一步調理,二十來天就康復如初。
這事很快傳遍各地,扁鵲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人說:“他就是使死人復活的醫生!”
扁鵲聽了,謙遜地笑著說:“我哪里能使死人生還呢,太子患的是‘屍厥’證,本來就沒有死,我只不過是使他蘇醒過來罷了。”
以後,人們常用“起死回生”這個詞來形容醫生的高超技藝。有些病家有時為了感謝醫生,送上一塊“扁鵲再世”的橫匾,也是頌揚醫生醫技高超的意思。
抓藥的傳說
唐代藥王孫思邈經常外出行醫采藥,無論走到哪里,只要有好的藥材,他就不畏艱難困苦地去采藥,或進入深山老林,或攀登懸崖絕壁,或穿越河川峽谷。因為采的
藥材很多,它們的性味功用又不相同,所以不能混雜放在一起。為了便於分類放置和使用,他就特意做了一個圍身,在圍身上縫製了許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種藥材,
就裝到一個小口袋裏,使用起來就方便多了。
一次,孫思邈行醫采藥來到一個村莊。忽然間一陣狗叫,只見有一婦女躺在地上,嘴裏不斷發出"唉呀唉呀"的痛苦喊聲。原來這位婦女的小腿被狗咬傷了,鮮
血直流。他急忙從圍身口袋裏拿出一種藥來,給這位婦女敷上,不大一會,這位婦女小腿上的血止住了,疼痛也減輕了許多。她的丈夫趕來,見此情景,十分感激,
忙拜謝藥王的救治之恩。
藥王就是這樣采藥走到哪里,行醫治病到哪里。他給病人診治後,就從口袋裏拿出藥來,因為藥物配伍不需要很多,總是從小袋裏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來,所以人們就把它叫"抓藥"。
中醫行醫的招牌——葫蘆
古時候的行醫者無論走到裏,身上都背著個葫蘆。葫蘆作為行醫的招牌,據傳這還有個來歷呢!
東漢時期,有個叫費長房的人見一老翁在街上賣藥,凡吃過他的藥的病人,立即見效,藥到病除。費長房看了以後,就想拜老翁為師。於是待人散後尾隨跟蹤,
見老翁跳進一家酒店牆上掛的葫蘆內,心想這老翁決不是等閉之輩,更增加他拜師的決心。於是,他便在酒店掛葫蘆處備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來,不多
時,老翁便從葫蘆內跳出來。費長房立即磕頭跪拜,認師求教,老翁見費長房誠心求學,便收他為徙,將自己的醫術傳授於他,後來費長房便成為當時的一代名醫。
他為了紀念老翁,行醫時總將葫蘆背在身上。從此以後,郎中行醫,便用葫蘆當招牌,以表示醫術高超,人們也因此把葫蘆當作醫生的標記。
其實,葫蘆本身也是一味中藥,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黃疸、腹滿等證。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複方中應用。葫蘆子還可治療牙痛及牙齦腫痛,配牛膝煎水含漱即可見效。
來源:http://bbs.qianlong.com/viewthread.php?tid=14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