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業力不可思議(中)
2008/09/19 00:44:38瀏覽436|回應0|推薦2






如本法師講述 



諸位長官!各位同學!佛法肯定宇宙界是由大地一切眾生,由過去到現在造作善惡之業力,因此,由業力所感召的世界,佛教(梵語Buddha- sasana)不主張宇宙世界,是由一位上帝或一位神明的權威來創造的;也就是說,宇宙非『造物者』之說法,佛法不但不加苟同,也未經歷有此事實,佛教所
肯定的是--我們的世界由來,乃是由大地一切眾生,所造作之一切善惡業報,累積所感召的宇宙世界。



 



因此,佛教的『宇宙觀』與其他任何宗教之教義,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此之所以截然不同,也可以說是:除了佛教之『佛法』外,其他宗教諸如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乃至一貫道‧‧‧等,都相信有一位『神』能夠創造天地萬物,祇有佛教不這麼認定。因為佛法上的解釋,這一切乃是眾生自己之業力所使然,非由他人所能『代勞』的。



 



那麼,什麼叫『業力』呢?『業』(梵語karman)乃行為,是我們身為人類的起心動念,這種『動念』、『行為』,能藉過去所造作的『因』,而感召現在的『果』報,透過此『因』與『果』的實踐過程,即是業力的展現。



 



『業』,簡單地說,即是『行為』與『動念』。



 



而宇宙星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及大千世界,均是由眾生不斷地造業,歷經長時期的『空間』與『時間』所形成的堅固『果報』。



 



即以我們現在的地球來說,眾生所感的業力,不僅是人,而且包含了更廣層面的『六道』眾生,所謂『天道(梵語deva-gati)、人道(梵語 manusya-gati)、阿修羅道(梵語asura-gati)、畜生道(梵語ttiryagyoni-gati)、餓鬼道(梵語preta- gati)、地獄道(梵語naraka-gati)』等六種業力共同感召的。這是佛教的宇宙觀,不僅有別於其它宗教,也與學術單位的天文學、生物學、太空 科學等立論不同。



 



『業』有善業與惡業之分。依佛法觀點,『業』可區分兩種:一是共業,一是不共業。



 



所謂共業者:就是由宇宙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行為造作共同的累積。



 



譬如宇宙世界,有宇宙世界的共業;地球有地球共業;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共業,由此推之,每一省、縣、市、鎮、鄉、村等團體,均有它們分別不同的共業。



 



緣此,世界若發生戰爭,也是有它共同的業力所使然,乃雙方共業爭執所致,並非繫於一、二人的決意,必有許多客觀的因素,長期累積而爆發的,這些不同的因素,即是由雙方眾生之『共業』所孕育下來。



 



進而言之,民主國家之形成,有它『民主國家』的共業,共產國家的產生,有它『共產國家』的共業。



 



再舉個例子,一部遊覽車,突然由萬丈高崖墜落山谷下,肇禍的車內遊客全部死亡,這些罹難者之所以在共同時候,同一地點,同一日期失掉生命,也是由這些人過去的『共業』所造成。



 



其次,談到『不共業』(梵語avenika-karman),它又叫做『別業』,就是雖然共同生活在一定的空間內,可是在這共同空間內生活者,每一個人有他個別的業力,故又稱之為『別業』。



 



譬如上述之肇禍遊覽車,若車人內有人祇受傷而未死亡,甚至有人完全未受傷,則這些僥倖未死者,毫無參與死亡之共業的果報,吾人稱之為『不共業』。



 



而並不是說,車內未死者,是『天公仔子』,而是說,雖然共同身受車禍,墜入萬丈深坑之果報,對『墬落行為』來說,是『共業』,但對未死亡之結果而論,卻是『別業』,因為事實證明,他並未參與死亡之共業也。



 



引伸論之,譬如一個國家是由主權、土地、人民等共業之因素促成的;惟其中央組織型態之五院,各院所立之法,卻屬『不共業』之範疇;行政院是『別業』, 司法院是『別業』,立法院是『別業』,監察院是『別業』,考試院也是『別業』,因為它們是由不同的行政型態,『不共業』因素所形成的,即屬『不共業』,也
就是共業中的不共業。



 



以簡單的比喻;大家同吃一樣的白米飯,是共業;但是吃白米飯長大,個人之領受不同,有人長得高,有人長得矮,有人長得胖,有人卻長得瘦,這些高、矮、肥、瘦的不同結果,即是『別業』。



 



以此類推,天下所有任何萬物萬事,皆由共業與不共業所形成,同時,這些共業與不共業,也必然要經過成、住、壞、空之遷流演變,構成一連串的因緣果報。 如是演說,你們能夠領悟的話,了知一切因緣果報,當下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若能如此了知,是名覺者,大覺者,與佛菩薩無異,我--和尚如本,即向您恭
喜。



 



因為既知業力使然,又不致被外面一切境界所迷惑,什麼事情在您之心目中,了知一切萬象幻化無常,無所掛礙,也無所掛慮,在您強而有力的對『共業』與『不共業』的認知下,天下之事那有不能解決的呢?



 



又有一種人,很奇怪哩!他(她)常常因為自己的面貌長相不如意,而怪罪其父母親。其實,何怪之有?在佛法上,這是業力的關係,您種什麼『因』(梵語 hetu),一定會結什麼『果』(梵語phala)。您的外貌長相,就遺傳學觀之,父母親僅僅是一項『助緣』而已!



 



因為科學上證明『龍生龍,鳳生鳳』的古老傳說,並不可靠;即以『智商』來說,有博士學位教授的兒子,將來不一定每一位在學校念書時,均是成績優秀者。



 



很奇怪的是,許多個案顯示,那一些在各級學校,班上的第一、二、三名者,大部份是認識不了幾個字的農夫之子弟。



 



當然,我們也不能單方面去認定一個人,在學校功課好不好,完全是歸屬於過去世的業力;不過後天『教育環境』以及個人用功程度的『習性』,是絕對不可否 認的,是具有影響其『助緣』之重要因素。而在佛法上,『助緣』也好,『逆增上緣』也好,這都是業力的表現。



 



扼要之,您的長相、黑白、高矮、與您的業力也是息息相關。



 



有人常自言自語:『奇怪!我怎麼會長得不漂亮?我怎麼身材不修長一點?是不是該去美容?或用什麼增高機‧‧‧』。其實,倘若一個人的業障重,不『正本
清源』從『心懺』上去著手,縱然曠日費時,花大把鈔票去美容,也照樣是業障之面孔,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為『美』的氣質,是修行所得,無法假手人工去造作。 豈不聞『天生麗質難自棄』之讚語,即知其梗概。



 



反之,若您長得英俊、漂亮、也不必唯唯是諾,說是完全由父母親把您生得如此『成就』,而是除了部份『遺傳因子』外,多多少少乃與過去世種下的『因』 (梵語hetu)有關係。(譬如,有人在佛前插花供佛,或在寺院宏法道場,以花佈置,莊嚴場地,皆必然可得美貌之報,有一偈語:今世美貌是何因?前世買花
供佛前)。



 



佛教所談到這些業障(梵語karmavarana)的力量,是非常的可畏可懼的!



 



我們常說:『相由心生』,一個人心地壞,面貌一定是呈現出凶惡;心地善良,其面露出吉祥,故『相』隨『心』所轉,『心』能轉『相』。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因此,有些人也常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為什麼一樣是做人,您、我、他的遭遇,卻會迥然不同,有人生長在富貴家庭,一帆風順,有人出身貧戶;一生潦倒,不得其志,前途坎坷,諸君要知道,這就是隨業受報啊!



 



對於一位犯罪而在監獄服刑者,他(她)或許曾抬頭孤望鐵窗明月:唉!當初我怎麼會這麼做?是什麼盲目心理,以致讓自己一失足成千古恨?要知道啊!這是業力所使然,身不由己!



 



其實,我們所作所為,一切的因緣果報,要當下承擔,犯罪行為往往是當事者起心動念,一時貪圖名利,蒙蔽智慧,不得不茫茫然,迷迷糊糊地去造業,這種反 社會行為的薰習,養成,即是受到業力的拘束力,控制力,因此,在共業中的不共業,是個案行為所自作自受。



 



如此個別意識在團體型態中,具有突出差異行為,與大眾同屬共業,在共業中的各別行為,稱之為『不共業』(梵語avenika-karman)。



 



再如一個家庭,有父母親及子女多人,組成一個共業家庭,然其子女中有一位突然患上癌症,他(她)的罹病,肉體之痛苦,家人無法代為承擔,這是彼個人受的『不共業』。



 



戰爭,是很可怕的業力行為。參與戰爭是共業,但在戰爭中,有死者,有不死者。本來,戰爭之『果』即是面對死亡,但有人僥倖得以不死,此『不死』之果,屬於『不共業』。



 



譬如有幫派流氓持刀械互鬥,您在旁雖未參與,但見人被殺,乃觀看中鼓掌,心中大悅叫道:『殺得好,殺得妙!』是時,在您之潛意識中,已種下『隨喜助殺』的種子,將來,因緣會合,成熟時,亦然會面對過去所造之『隨喜助殺』之因,帶來果報,豈可不慎哉!



 



或許,上述覽車肇事墜崖之例證,僥倖中未死者,僅受驚嚇之報應,也有可能類似此例,即在過去世種下『隨喜助殺』之業力因種;同樣的理由,在過去世當場械鬥殺人致死者,在此輩生命墜入深山斷谷,受此業力之牽引,而有車禍致死之『果』報。



 



這並不是一般外道所云:某惡神在記載您的罪過,也在處罰您的惡行。



 



佛教不這麼解說,佛法主張『一切由心造』。譬如,您罵人一句話,即在自己心田已種下了惡緣的種子,華嚴經云:



 



『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各位同學,您說業力可怕不可怕?



 



不過,業力雖然不可思議,懺悔的力量,同樣的,也是不可思議。



 



我可提供一個修行法門,供給諸位共參,即是:每日三省吾身,最好每天臨睡前,作幾分鐘的靜坐,並作一番『業力造作』的思惟。對佛法『因果論』有所肯定,則您的人生觀,將有積極的改變,有所轉移,更不會有想不開的事。



 



所謂『心有千千結』,還不是自己的業障在作祟,趕緊下定決心,抱定信心,保持恆心,透過懺悔,煩惱轉菩提,心地即能得大清涼,得大自在,『普賢行願品』有偈語: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諸君應由此發心才是,若能如此而為,道業自成。



 



『業』(梵語karnan),又可分為『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與『不定業』。



 



什麼叫『定業』呢?定業就是眾生所為,已經定型,成了事實,不可轉變,然其所受之『果報』亦成熟現前,換句話說,非死不可。



 



佛陀在經典裡曾經談到:『所謂定業者,乃生死苦果之報,構成不可改變之義。』



 



例如,有人胃疾患了第三期癌症,非死不可,是定業也。俗話說:『神仙難救無命客』。即是在說明,若一個人患了重病,已構成命終之報,業因(梵語karma-hetu)所感,那怕神仙有多大本領,多廣神通,也救不了他的生命,化險為夷。



 



在中國歷代文史裡,不是有一段話嗎?『閻羅註定三更死,決不留人過五更。』這就是說明業力的因果是不會錯亂的,條條分明的。



 



有一位台灣大學畢業的學生,曾經問過我:『師父,您相信因果嗎?』



 



我馬上回答他:『若我不相信因果,就不會出家呢!』



 



他聽了之後,還是搖搖頭說:『在這科學昌明的今天,我才不相信這一套!』



 



我就趁其不注意時,摑了他一個耳光。



 



他摸摸臉頰道:『師父您怎麼不慈悲,打我呢?』



 



我向他說:『我打您才慈悲呢,不打您是假慈悲。』



 



他詫異說:『師父,這話如何解釋?』



 



我說 :『這很簡單,我再告訴您什麼是因果。我動手打您的當下,這個念頭就是『因』,打在您的臉頰上,您覺得會痛是『果』。』



 



他終於恍然大悟。



 



我說:『還要不要打第二巴掌?』



 



他立刻揮手:『師父,不必了,我知道『因』就是因,『果』就是果,因果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流露,而不自覺,甚為可憐!』



 



在座各位!我們依此類推。



 



我今天在此演講,闡示佛法給各位聽,即是『因』(梵語hetu),結果大家很虔誠,歡喜地聆聽,終於瞭解佛法,那就是『果』(梵語phala)。



 



過去未聽聞佛法前,無因無果,如今有此佛緣,在此聞法,即是『因』,由此領悟,就得以信『果』,構成因果的事實。



 



我們現在聚集於這座莊嚴的大講堂,也是『因』與『果』的示現,比喻說:



 



當初選地,建築師的建築設計藍圖,配合水泥工,鐵工,木工,裝璜工‧‧‧等種種助緣,都是『因』,到最後完成的這座莊嚴大建築物,即是『果』。



 



因此,萬物萬事均是因果循環。包括您、我、他現在穿的衣服,在座各位所坐的椅子,腳踏的地板‧‧‧都是因果(梵語hetu-phala),倘若有人不相信,那麼,可以請諸位,提出不是因果的例子,給大家看看,這不是打賭,而是因果乃事實的呈現。



 



可以說,不但各位的肉體是因果,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因果。現在我聽到在座之中,有一個人在咳嗽。哦!咳嗽也是因果啊!他可能有感冒或氣管炎等所感之『因』,衣服少穿著涼,才會造成現在咳嗽的『果』。



 



『因果』活生生的擺在我們眼前,包括走路、吃、睡覺等起居作息,生活點滴都不能超乎因果的。可惜一般人,很少注意到此綿延不絕,流轉不息的因緣果報,是名為迷惑因果。



 



所以,迷與悟的分界點,在於因果的正見與不正見,認知與不認知,通達與不通達。



 



而凡夫(梵語prthag-jana)與聖人(梵語arya)的差別也在『迷』與『悟』之間。它的轉捩點,就在通達此因果之法則否?繫在此一念之迷與悟間。



 



因此,我今天來到貴單位,也是來推銷『因果』這件法寶,世界上的任何美好順境,或惡劣逆境,均是循『因果』法則之軌道在進行,在維繫下去。



 



世界上,絕對沒有『倒楣』或『歹運、不幸』之事。



 



在因果不會錯亂的情形下,絕對沒有所謂:無造惡因,因而被抓,卻被通緝;或者說,通緝有被通緝的前因,坐牢有坐牢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持異議:『那麼,報紙怎麼會有報導冤獄,賠償的事情發生呢?』



 



各位要知道,因果的天秤,並不單單以這一世,或僅存的現在因果,去評斷是非,它是自『無始』以來,累世就有經歷之業因(梵語karma-hetu)業 果(梵語karma-phala),所以今生因果的發生突變,與過去無量劫,無量世之前因,有著密切的關係。



 



以這樣的『廣角鏡頭』來看因果,才能正見因果,遺憾的是身為凡人,我們尚無法洞澈過去,以致世上的人,看到眼前的是是非非,即妄加評斷,迷昧因果。甚至,也有道聽塗說者:



 



『唉!某某善人,怎麼無好報;某某惡人,怎麼發財享受富貴呢?真是昧天理啊‧‧‧。』



 



這就是『斷章取義』,要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我曾聽人說過:『啊!某人真倒楣,無犯『官司』,因而有『牢獄』之災呢!』



 



諸位,我要問問你們:『倒楣這兩個字,道理怎麼講?它的含義是什麼?』



 



假如我們去考究文字,倒楣,可以說是:現在我用手打你的嘴巴,你的嘴巴沒有『痛』,而『痛』的感受卻移轉到他的嘴巴,對他來說,他就是倒楣者。



 



但是,以佛法觀點,這樣一來,因果不就錯亂了嗎?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瓜應不致長豆,種豆也不應生瓜,否則不就因果錯亂了嗎?因果顛倒了嗎?天下大亂了嗎?活在人間豈不是惶惶不安嗎?因為錯亂的因果,隨時都會駕凌在我身上。



 



台灣流傳一句諺語云:『人在倒楣中,種菰仔生菜瓜!』



 



各位以簡單的『生物學』去評斷,若菰仔種子種下,卻生長出菜瓜,那麼,各類的植物生長不就大亂了嗎?何況又有誰,真的看到『種菰仔而生了菜瓜』?



 



因此,佛教不相信有『倒楣』、『不幸』這一回事,事實也不如然,因此,『倒楣』有它『倒楣』的因果,既然如此;即不叫做『倒楣』;『不幸』有它『不幸』的因果,既然有前因後果,即不能說它是『不幸』。



 



試想,天下若亂了因果,則生存在世界上,又有何意義?既然因果是錯亂的,我和尚又何必出家修行呢,我修行,但證果在別人身上,豈有此理!



 



一顆砲彈落在甲地,甲地完整如初,沒有死人,但卻在乙地發生爆炸,破壞了乙地,乙地的人都死光了,如此因果錯亂,倒行逆施,難道能說乙地的人民倒楣與不幸嗎?



 



有人說:我這麼誠實,從不佔人家的便宜,怎麼會被『倒會』(按:即民間的互助會、標會)?殊不知,被倒會也有被倒會的因果業力,而且果報之因地,可能 在過去好幾世前,所造之業因,所以,怨親債主找上門來,業力種類繁多,有金錢債、感情債、生命債、嫉妒債、怨恨債、侮辱債‧‧‧等不勝枚舉,等到業力成熟 時,自然顯現。佛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過去,我在唸高中二年級時,在放學回家路途中,常常遭到同學們莫名其妙的毆打,在挨揍後,我瞋心一起,自認為生平未與人結怨,何以白白挨打,惹人欺 侮?一時氣憤難平,最後心靜下來時,即心平氣和地自忖:『嗯!這是我消業障的時候,我應該感謝他們給我這個機會』。



 



我在事過境遷後,並不認為是『倒楣』或是『不幸』之事。因為我這一世之所以挨打,也許過去世與人結過恩怨,現在因緣會合,果報還自受,自己慶幸挨打事 小,生命總能保得住,而且藉此消業障,始終能保持『平常心』加以看待,生活的不如意,也就能『隨遇而安』了。



 



各位同學,您想在心情上,保持『自在』與『安詳』嗎?若然,您且試以『因果觀』去待人接物,以德報怨,而不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假如每一件事,都以『恨』的報復心去傷害對方的話,那麼,舊的業障未消之前,更增添新的業因,何苦來哉呢!



 



現在社會上,最扯不清的業障,就是『感情債』。不是男人『花街柳巷』、『金屋藏嬌』;就是女性『紅杏出牆』、『逢場作戲』,鬧出許多家庭糾紛,所謂『剪不斷,理還亂』,『清官難斷家務事』,大都指男女感情之處理,最不易擺平。



 



有一個男眾信徒對於他太太的不貞,整天愁眉苦臉:



 



他說:『假如不是看在小孩的念頭上,老早就持刀把這一對姦夫淫婦給殺了!』



 



我就告訴他:『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等到她還清了感情債,自然會回心轉意,重歸您的懷抱‧‧‧



 



在華嚴經裡一段話:



 



佛陀說:『淫人良家婦女者,來生必得兩種果報:一則妻子不貞良。二則絕嗣報。』



 



在數學上,有一種叫作『或然率』,即機率。大家想想看,那些不得懷孕者,為什麼千挑萬選,偏偏會讓你挑選得到?有人怪罪媒人,有人怪罪不孕者。



 



但俗話說:『媒人牽入房,不管一世人』,這種業力所感召,您又能奈何了它嗎?奈何不了的!



 



因此,我們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眾生平等,在業力感召之下,業力是世間的真相,業力也是天下間本來的面目,每一個人,甚至六道眾生,必須受本業所感,隨業力所趨,業力所引。



 



既然大家知道業力不可思議,然而業力究竟可否轉變?答案是肯定的。底下,我們來談談『不定業』,不定業即是眾生所感之業力未定型,在尚未構成果報以前,它可以隨其修持而改變。



 



簡易言之:它具有彈性而可變遷的,若以佛法的立場,業力絕對是可以改變的,若業力是『天經地義』而不可改變,則我們『修行』是幹啥的?不就不必修行了嗎?



 



業力不但可以改變與淨化,甚至於可以解脫,吾人從凡夫慢慢循序以進,而終至菩薩,佛的果位,若非靠業力之解脫,焉有成就?大家要知道,三千大千世界,沒有『自然佛』,也沒有『天生佛』。佛之所以成佛,已經徹底淨化了業力。



 



在佛法裡有明示,我也可以大膽的講:『天下間只要您還沒有開悟證果,那您放心,天下間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



 



壞人之所以為壞人,好人之所以為好人,乃是受其個別環境之薰習,受個別業力之感召,導致受個別業障之果報。扼要言之,好人與壞人之分別,惟『業力』之良窳罷了。



 



而好人變壞人,壞人變好人,也無定性,無自體,因為只要由迷轉悟,均有其圓滿究竟的一天。



 



如此看來,誰說業力不可轉變?有道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



 



過去,我曾到臺東、綠島等地,向那些職訓總隊管訓的收容人開示,當我說到『天下無絕對的好人,也無絕對的壞人』時,聽眾之中,有一位拍手叫好:



 



我愕然詢之:『什麼事啊?』



 



他說:『師父啊!您講得好、講得妙、我們很有同感。』



 



業力可轉,但對於不曉得如何去轉者,怎麼辦?那只有隨業受報了。譬如一條牛,也許是牠過去世殺人放火,歷經輪迴(梵語samsara),而轉世到畜牲
道(梵語tiryagyoni-gati)為牛,等到受生牛之果報終結時,也正是當牛之業障消盡之時,要投生何道?就隨業力所牽制了。



 



我們身為『人』,也同樣永遠不會生生世世是人,天上的『天神』,地上的『地神』,亦均不會永遠是在『天道』(梵語deva-gati)的果位,因為六道之業力是緣起緣滅的,上昇與墮落是不定業,眾生隨業輪迴,是有一定的規律。



 



所以說,凡人之業障未淨化前,縱然有神通飛到天堂的話,那未淨化之業障,也同樣追隨到雲霄寶殿;若業障未淨化,任憑你有多大本事,鑽到地府,業障也同 樣追隨你到閻羅殿;若業障未得淨化,量你有多大的本領,能夠深入水府,業障也跟隨你到水晶宮呀!業力太不可思議啦!諸位同學,你們說是嗎?



 



所以,業的本身,當下就是染污心、不清淨之心、痛苦心、煩惱心‧‧‧業障始終帶著我們未證道之前的眾生,川流不息,在六道輪迴不休不止。



 



有人問:『業』(梵語karman)是什麼?能不能把它說明具體一點?



 



讓我舉個實例:『有人看見漂亮女人,心就醉茫茫,想入非非,腳就軟了,此『心茫腳軟』就是淫欲之業。』



 



如果是見錢財,心就起貪念,手就想去偷,這種貪念就是貪業;倘若看見別人比我更有才華高明,心裡難過痛苦,這就叫嫉妒心之業。』



 



定業已構成果報之事實,定型不改義。但『不定業』仍有補救的機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心靜如湖水,萬事皆開通』。首先,我們必須先瞭解自己的習性,靜下來檢討自己,運用佛法智慧透視業力行為,了知業力行為幻化空性,見空性,即當下解脫。



 



就我本人來說,也許過去世或無量世以前,我也曾經犯過殺人,放火的罪行而坐過牢,唯此果報已在無量世前還清了,因此,六道輪迴的果報,絕對有它了結的 時候,諸法本是空性的,假使我們懂得佛法,知道懺悔,那麼,可以加速業障的淨化與解脫(梵語vimoksa)。



 



其次,天天念佛號,憑佛陀萬德莊嚴之助力,以靜坐悟本性,佛教名詞叫做『開悟』、『明心見性』,等到有一天您已解、行並證,開悟本性,謂之『自在』。



 



在您心之旅,世界任遨遊,天高任汝飛,心地無染,處在任何六道裡,也會自在的,心對五欲六塵不生心,不沾不染,本性而能自在者,可謂已解脫矣!



 



以前佛陀示現在人間時,距今三千多年前,大概出生在周昭王甲寅廿六年時,有一位處處跟佛陀作對的人,名叫『提婆達多』,他老是跟釋迦牟尼佛『唱反 調』,極力破壞如來正法,那時佛陀也未給以排斥,最後提婆達多受果報,墮入地獄道;但是據佛經記載,提婆達多也是菩薩果位,故意示現在佛陀降生人間後,考
驗佛陀的菩提道心。



 



由於考驗佛陀菩提道念,令速證成無上菩提,提婆達多可說是佛陀的『逆增上緣』。



 



惟據佛經描示,在因果業力的驅使下,提婆達多雖墮在地獄,但其心地功夫,猶處清涼地獄。其本性已經解脫,無所染著,與諸法空性相應,雖置身地獄,猶無地獄。



 



因此,一個人若業力解脫,雖處身在困境,困境阻礙不了本性,本性依然那麼清涼、自在、光明,此際在清淨自性作用上,能自在自如,隨遇而安,此可以謂之為『自在解脫』。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裡曾云:『弟子們!你們不要相信你們的心,你們的心是會變化的,如同心猿意馬,妄想紛飛,等證得阿羅漢果(梵語arhat),才可相信你們的心。』



 



這句話是說,等到證了阿羅漢果,才可相信你們自己的心。



 



由是觀之,等到證了阿羅漢以上的果位,則其心性方解脫,已是平等心,不變之心,情緒上的表現,永遠如水面之水平一樣,那麼安詳,永遠不會動怒,永遠不會瞋怒、嫉妒心、煩惱心。



 



我們未證道的凡人就不一樣了,聽到別人的毀謗、侮辱,縱然不會『怒目相視』,也會起煩惱心,痛苦綿綿。



 



佛陀告訴我們,外界的喜、怒、譏、罵,均是幻化虛妄的境界,我們不要被意識所欺騙,這些均是『緣生緣滅』的無自性現象。故不要染境生心,不要隨境而轉,保持清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無所留戀,無所住相。



 



所以,對『不定業』的改造,基本上,從心地下功夫是很重要的,由於每個人環境、思想、業力之帶動,呈現『個別差異』,若尚未證果者,依佛法來講,六道眾生都屬『不定業』的受報者。



 



六道有別,修心不二。假若各位能從心地法門下功夫,任何時間,任何空間,任何煩惱,均阻礙不了您之心地,心地自然解脫,這一點很重要。



 



那麼,『修心』如何去下手呢?各位可試著先做『隨喜讚歎』,要做到隨喜讚歎者,必先除去嫉妒心。



 



人要做到『別人好就是自己好,自己好即是別人好』的境地,是很困難的,更遑論是發揮『人饑己饑、人溺己溺』的精神,若能如此而為,是則名為功德無量!



 



現在『功利主義』的社會,『雪中送炭』者較少,隨喜『錦上添花』者,亦非出自坦誠,似乎缺少『欣賞他人的成功』之胸懷,我們應該為隨喜讚歎努力,來下功夫。



 



譬如有一個人,樂捐五十萬元供建寺基金,有些人不但未隨喜讚歎,反而說:『哼!五十萬元有什麼了不起,假如我有錢,不要說五十萬元,我壹佰萬元都能夠拿得出來。』



 



看到有人成就企業家,或唸博士回來,心理上真不是滋味。



 



就說:『哼!這算不了什麼!假如我的家境好,受到栽培,我也同樣出人頭地,我只是失栽培而已!我也是人才呢?』



 



各位同學!你們有沒有感覺到,自己曾經是否有隨喜讚歎別人的習慣?



 



以前我『在家』未出家時,有一位朋友他學佛很有造詣,有一天:



 



我向他讚歎:『某某學長啊!您那麼精進,無論是世法或佛法,已是飽學優士了,您功德無量,已證明過去修了好多世啦!』



 



他聽了,喜在心上,而我卻煩惱很多天,因為我從來不向別人讚歎的,貢高又我慢,這一下子,好像自己的肉少了一大塊,痛苦萬千,不得自在,好像矮人一截似的。



 



各位同學!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向別人讚歎好像自己會矮人一截似的,抬不起頭來,面子好像丟光似的!



 



但是祇要您有第一次,肯破例向別人隨喜讚歎,那麼,第二次以後就很自然了,會逐漸降伏自己我慢貢高心,嫉妒心。



 



大家要知道,隨喜讚歎也有功德啊!以前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看到別人,心生恭敬之意。



 



都向人頂禮讚歎說道:



 



『諸位都是未來佛啊!我不敢隨便輕視您。』



 



所以,人家都叫他為『常常不輕視別人的菩薩』,簡稱為『常不輕菩薩』。



 



以上談到『業力不可思議』,說明業力是世間真相,世間的本來面目。在此,我也要鄭重其事的表示:『業力不可思議,願力更加不可思議。』



 



『願力』就是持之以恆,有那種道心,清淨之心在推動;即護持自己,發廣大精進勇猛之心;也就是世俗所說的『堅固意志』,『有願志竟成』,『光明希望』之心。



 



譬如說,我發心要成為工程師,即有意志奮發向上,願力永遠鞭策著我,朝目標邁進;我要做一位警官,即參加警官學校之入學考試;我要做一名老師,即意志堅定,願力支持著我,朝師範學院去努力‧‧‧等,均稱之為『願力』。



 



這種願力的感召,實在不可思議。



 



即以本人來說,我發願這一輩子要當和尚,縱有天下那麼多人,來勸告我不要做和尚,我也毫不動容,把持著『願力』堅固,不後悔,將來看到紅男綠女,或夫妻成雙成對,我也不會羨慕,何況我體認到男女之淫欲感情是生死之根本,六道輪迴之大洪流。



 



佛陀在圓覺經曾經不斷地提示我們:『三界(梵語trayo dhatavah)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這是生死輪迴受到拘束的原動力,情綿綿,意綿綿,藕斷又絲連,明明已經離婚了,感情債還是還不清,於是乎腳踏兩條船,心頭亂紛紛,家庭糾紛便不勝其煩,何苦來哉!



 



我住家的隔壁,有一位名叫『阿蘭』的歐巴桑,她先生已過世二十年了,他的先生名叫『阿牛』,她每個月初一、十五兩天,一定祭拜他,年年不斷:



 



當她一舉香即喃喃自語:『阿牛啊!您已經死去二十個年頭了,我至今依然天天想念著您,懷念著您,阿牛啊!您聽到了沒有,怎麼不說話呢?』



 



各位想想看,男女感情的心量,是那麼的『威力無窮』。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還再想那一頭牛,真是業障鬼。



 



其實,這個『情關』看開了,也是虛幻不實,而『死亡』也是業力的過程顯現而已!人有生必有死,何執著之有?



 



談到這裡,有人要問:感情與慈悲究竟有何不同呢?我把它分敘述如下:



 



慈悲(梵語maitrya)是奉獻性的,慈悲是無條件的,慈悲不是佔有的,慈悲是超越時空的,慈悲是現在如此,過去如此,未來也如此的,慈悲已遠離輪
迴的,慈悲是超越民族性,慈悲無對立性的,慈悲是超越種族性,慈悲不因人、因事、因地、因時而動搖,慈悲是光明正大,經得起考驗的,慈悲是永恆不變的。



 



感情是脆弱的,感情是自私的,感情是變化的,感情是無常的,感情會隨時間與空間之變遷而現出空幻,感情是生死輪迴的,感情是無可奈何的,感情是缺陷的,感情是經不起『事過境遷』變化的考驗,感情是美中不足的。



 



感情與慈悲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究竟與不究竟之差別。



 



當然,我相信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感情』,感情是總說,廣說不能盡;譬如兄弟之情、父子之情、夫妻之情、子女之情、以至朋友之情、師生之情、眷屬之情、社會國家之情。



 



感情之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情』字需要淨化,若感情未淨化,染污不淨,則是『業力』。淨化的感情,感情也就轉變成『願力』,因為『願力』是清淨的;『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bob&aid=223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