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業力不可思議(上)
2008/09/19 00:04:52瀏覽534|回應1|推薦3
如本法師講述

諸位長官!各位同學!業力固然不可思議,但願力也更不可思議;眾生心地無明,受無明支配,不得洞徹諸法實相,生心染污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因而造作一切惡業,因造作惡業感召無量苦,如是起惑、造業、受苦,有如車輪輾轉,終無止息。



 若能遇到諸佛菩薩,乃至知識的指點迷津,必能轉迷為悟,離苦得樂,趨向解脫之道,是故,善知識難遭難遇,要能與佛菩薩相逢,因而得聞佛法,實在真不容易,必須要累生累劫於三寶門中,廣植無量福田,勤修三寶(梵語tri-ratna)事,方能遭遇佛菩薩的出世,乃至聽聞正法。



 業障(梵語karmavarana)深重,知見不正,三毒熾盛,欲見佛聞法,困難甚困難,佛經稱之為八難處,就是說,要親近如來正法,由於自己的業障太深重,或知見夠差,始終難與三寶真理相應,何謂八難呢?分別敘述如下:



 八難:一、地獄。二、餓鬼。三、畜牲。四、北俱盧洲。五、無想天。六、盲聾瘖啞。七、世智辯聰。八、佛前佛後。



 地獄、餓鬼、畜牲三者難:



 屬於三惡道,因為業障太重,很難見佛聞法,甚至佛法呈現在三惡道的面前,指導它,勸化它,亦然無動於衷,如隔千里,甚可憐憫!



 四、北俱盧洲難:



 在須彌山四周有四個大洲,東邊的叫東勝身洲(梵語Purva-videha),南邊的叫南贍部洲(梵語Jambu),西邊的叫西牛貨洲(梵語Apara-godaniya),北邊的叫北俱盧洲(梵語Uttara-kuru)。



 北俱盧洲所感的果報,遠勝東西南三洲,北俱盧洲其狀方正,此洲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衣食自然,為著樂故,不受教化,是故,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因此,列為八難之一。



 五、無想天難:



 又稱之為長壽天,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就是色界第四禪天的無想天(梵語asamjnika)。言無想者,以其心想不行,外道修行,多生此處,障於見佛聞法,不能了生脫死,故稱無想天難。



 六、盲聾瘖啞難:



 此等人雖生中國,而業障深重,盲聾瘖啞,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雖說法亦不能聞,故名盲聾瘖啞難。



 七、世智辯聰難:



 世人使著小聰明,不肯虛心修行,甚至還會毀謗佛法;邪智聰利者,自高自傲,不易低聲下氣,唯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捨本逐末,背覺合塵,故名世智辯聰難。



 八、佛前佛後難:



 佛出現於世,為人天大導師(梵語sasta devamanusyanam),令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若有緣者,乃得值遇,因而一一得度,超越生死;若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得見
佛,亦不得聞法,重重障礙,遇佛甚為艱難,故名佛前佛後難。



 也就是說,我出生之時,佛早已入涅槃,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前難;我命終之後,佛出世人間,大轉法輪,廣度無量眾生,我卻不在人間,無法見佛聞法,名為佛後難。



 諸位同學們!業力實在太不思議了,我們造作何業!必然感召何等果報!這八難(梵語astav aksanah)之處,由凡夫無明造業所感召的不如意處,一切的一切,自作自受,別人頂替不得,是名業力果報平等。



 業力能障聖道,業力深能入大海,業力如梟雄,業力如枷鎖,業力如洪流,業不能腐蝕法身慧命,從無始劫來,眾生與無明為友,不能親近三寶,不能以三寶明燈圓照無明,是故,因無明起不覺,因不覺而起染污之業用,隨業所漂流,如是沉淪三界,終無止息。



 諸位同學們!業力雖然如洪流、如梟雄,是無明的流露,能障聖道,但願力也不可思議,學佛者對三寶的肯定後,具足信心,終無退墮,以勇猛堅強的願力,支持自己的菩提心(梵語bodhi-citta),令菩提心圓成信願、慈悲、智慧。



 業力由無明不覺之用,願力為真如之用,無始劫以來,真如(梵如bhuta-tathata)與無明(梵語avidya)和合為不一不異;業力是由無明 不覺所用,而願力為真如之用,真如與無明兩者互為相薰;真如薰習無明,可轉無明為真如,普令圓證自性;無明薰習真如,可轉真如為無明之用,因而流轉生死;
然而真如雖處流轉生死,終無變異,故名不可思議,猶如摩尼珠,本具光明,雖有塵垢所染,若棄除塵垢,復本光明,光明毫無虧損;真如本具之光明,受無始無明 所依附,因覺無明,真如本具之光明自然呈現。




 真如歷劫不衰,始終一如,雖處六道,未曾有減;若處四聖,亦未有增。是故,真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真如在聖者心中,永遠是隨緣不變,不變隨緣。



 學佛者能正見真如體相用之實際,因而參修,必得淨化無明不覺,無明不覺若識破淨化,業力就匿跡無蹤,無由而起,何以故?業由無明不覺而起故。



 正見(梵語samyagdrsti)無明本體無有自性,空幻不實,不生不滅,無念無住,了不可得,那麼,無明何嘗是無明,不覺何嘗是不覺,無明不覺與真如乃迷悟染淨之差別,更無有異。



 無明當下覺,無明是真如;真如不覺,真如是無明。無明與真如不一不異,迷悟染淨有異故。



 學佛者,心地能正念諸法實相、空有不二、色心不二、中道義諦,那麼,起心動念、行住坐臥、搬柴運水、施為動作,何嘗不是真如之用!念念無染,即念念菩
提,念念覺悟,頭頭是道,何嘗不是佛法!一舉一動,無非菩提之華;來來去去,無非無生法忍;於六塵境界,不即不離,如如不動;一切時一切處,觸目無生,處 處菩提,時時是道。



 道(梵語marga)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不可住、無法捉摸,但是道又何嘗遠離你呢?道在你左右上下、一分一秒、從未間斷,從未遠離。是你迷了道,不明道、不悟道、不證道,只怪自己不了道,不是道迷了你,道一切時一切處,皆呈現在我們眼前。



道之所以道,本不可言宣,非語言文字所能傳述,道本非迷非悟、非空非色、非心非境、非長非短、非增非減、非一非異、非苦非樂、非善非惡,道乃遠離一切
對待法,道無次第,不落言宣文字,當下即是,悟道當下悟,不悟永不悟,不隔毫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悟者自悟,不由他悟,迷者自 迷,不由他迷,道若迷,學法無益,是名不可思議。



 眾生(梵語bahu-jana)迷了道,整天瞪著眼睛說瞎話,不識道的真諦,光天化日說謊話,自欺又欺人,自墮又墮人,自狂又狂人,不得自覺,稱之為迷妄眾生。



 各位同學!剛才談到業力由無明不覺所使然,要淨化業力,必須正見真如實性,如此才能轉業力為願力,更談及菩提與道的真諦,道與人不相遠離,但人卻遠離菩提與道的事實,眾生實在很可悲,欲救不能!



 緊接著,來談談業力,那麼,何謂業力呢?就是吾人的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梵語karman)。好的思想,好的行為皆稱善業;壞的思想,壞的行為皆稱惡業。善惡之業所引生的力量,稱之為業力,善業有生善果的力量,惡業有生惡果的力量。



 心地所起的思想行為,由思想行為引發身口意三業的作用,有三種不同業因性質,何等為三呢?敘述如下:



 三業:一、善業(梵語kusala-karma)。二、惡業(梵語aksala-karma)。三、無記業(梵語avyakrta-karma)。



 所謂善業者:即是良善的行為造作。



 所謂惡業者:即是惡劣的行為造作。



 所謂無記業者:即是非善非惡,無可記別的作業。



 這三種業力行為,不出我們的心中,心中的起心動念,無非是三業的活動。根據身語意的造作,又可分為三業之說,現在敘述如下:



 三業:一、身業。二、語業。三、意業。



 一、身業



 何謂身業(梵語kaya-karman)呢?就是身所作之業。有善有惡,若殺生、偷盜、邪婬,即是身之惡業;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即是身之善業。



 二、語業



 何謂語業(梵語vak-karman)呢?就是口所說之業。有善有惡,若妄語、惡口、綺語、兩舌即是口之惡業;若不妄語、不惡口、不綺語、不兩舌即是口之善業。



 三、意業



 何謂意業(梵語manas-karman)呢?就是意所起之業。有善有惡,若貪欲、瞋恚、愚癡即是意之惡業;若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即是意之善業。



這是身語意三業造作所引生的作用,有善業與惡業區別,為善稱為善業,為惡稱為惡業。六道輪迴不出身語意三業,身口意三業可令人墮入十八地獄;身口意三業亦可令人上昇人天;欲證成無上菩提,轉凡入聖,亦須依此三業而修證,因修證而超越解脫。



 是故,世出世間法不離三業大用,若離三業,世出世間法不得演變,不得由起。身口意三業不離一心,一心能成就三業,上昇與墮落不離一心,三界六道皆為一心作:



 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現在將身語意三業大用,配合十善業(梵語dasakusala-karmani)與十惡業(梵語dasakusala-karma-pathani)圖表,敘述如下:



 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身三業)
四、不妄語。五、不惡口。六、不綺語。七、不兩舌。(語四業) 八、不貪欲。、九、不瞋恚。十、不愚癡。(意三業)



 十惡業: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身三業)四、妄語。五、惡口。六、綺語。七、兩舌。(語四業)八、貪欲。九、瞋恚。十、愚癡。(意三業)



 業有凡聖之別,凡夫(梵語prthag-
jana)造作之業,是染污不淨的,是煩惱之因,是輪迴(梵語samsara)的因素,是痛苦黑暗的條件,將
後感召的果報,就有種種不如意,污垢不淨之果,無量無邊的缺陷就醞釀在業果中而呈現;修道者以無煩惱的作業進修,以不染污之因體證諸法空相,不沾染塵欲,
因而感召清淨無染的果報,於是,業的種類又可分為三種,何等為三?敘述如下:



 三業:一、漏業。二、無漏業。三、非漏非無漏業。



 一、漏業



何謂漏業?就是凡夫無明不覺,心地染欲生塵,有煩惱的作業,可召感分段生死的果報,如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沉溺三界之業,是名漏業。



二、無漏業



 何謂無漏業?就是二乘人的作業,聲聞(梵語sravaka)與緣覺(梵語pratyeka-buddha)稱為二乘,以無煩惱的業因,證悟諸法空性,破了我執,證入涅槃之境,可召感方便有餘土的果報,是故名無漏業。



三、非漏非無漏業



 何謂非漏非無漏業?就是登地以上的菩薩,已證悟法身次第,漸破無明,與中道義諦相應,菩薩有此作業,可召感實報莊嚴土的果報,是名非漏非無漏業。



各位同學們!業的種類很多層次,有依世間法而論業,有依出世間法而論業,但不論世間也好,出世間法也好,總不出我們這顆心,這顆心能證悟四聖,也能墮
落六道,四聖與六道不離一心,所謂一心十法界正是。現在再詳細介紹三種業,供給諸位共參法味,敘述如下:



 三業:一、罪業。二、福業。三、不動業。



一、罪業



 何謂罪業(梵語apunya-karma)?就是造作一切罪惡之業,造了罪惡之業,將會墮落到三惡道中去受苦,罪業的層次又有輕重的差別,感召的果報也同樣有差別。



 二、福業



 何謂福業(梵語punya-karma)?就是福德之業,造了福德之業,將來就會召感人天的福報,享受世上的福樂。福德之業與諸法空性相應,即能召感四聖解脫之福樂。



 三、不動業



何謂不動業(梵語aninjya-karma)?就是所修的禪定說,如修四禪定,將來就會生到色界天去,如修四無色定,將來就會生到無色界天去,在無 色界天中,享受禪定之樂,不為外境所動,故名不動業。若能定破時空,了知起心動念當下無自性,空幻不實,本無生滅,即能證悟四聖涅槃大樂。



 各位同學!佛法肯定造作何因!必然召感何果!這是天經地義之事,任何人也無法改變因果的事實,諸天神權也無法動搖因果的展現,諸佛菩薩也不能左右因果的軌道,因果(梵語hetu-pnala)是世間的實相,因果是每個人自作自受的展現。



 有造因即有果,無造因即無果,因果是平等的,因果是有軌道的,在因果之下,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安樂,沒有你爭我奪恐怖事件所籠罩,始終是安詳、和諧的。



 今生所造之業(梵語karman),
有時今生報、有時後生報、有時來生報、早報晚報而已!不是不報,而是時辰未到,若到總要報,報應之時,逃亦逃不
了,何以故?因為業是隨著人而來來往往的,推也推不掉,拒也拒不得,燒也燒不得;業又是無形無相,不可見不可摸,但是業總是不可議的存在,大聖佛陀曾經對
業有如此而言:



 大藏經云:『幸虧業是無形無相,若有形有相,堆積如須彌山。』



 業就是無明不覺心動,因而起心造作之義。業永遠是隨著我們的心,來來往往,上上下下,分分秒秒,何以故?因為心造業,業由心生,心即是業,業即是心,心與業不一不異故。




 我們若造作一切惡業(梵語akusala-karma),那麼,縱然有神通能到天上去,業力也隨著跟到雲霄寶殿;若直衝到海底,業力也隨著跟到水晶宮;若跑到地府,業力也隨著跟到閻羅殿;任憑你有本事,躲到天邊海角,業力也隨著跟到天邊海角。


有造作惡業的人,三界六道無法匿跡藏身之處,大千世界沒有方寸之地可容身,何以故?心造業,業由心生,心即是業,業即是心,心業不二故。因此說,匿跡藏身不得,大千方寸容身不得,種如是因,得如是果也。



 各位同學們!依此為例,下面引錄俱舍論所闡明的二業,恭錄如下:



 俱舍論‧二業:一、引業。二、滿業。



 一、引業



 何謂引業?就是由宿世善業引發,生於人中,則得珍寶豐足,多受快樂;若由宿世惡業引發,生於人中,則感貧窮困乏,受諸苦惱,是名引業。



二、滿業



 何謂滿業?就是由宿世修一善業,感一生中大富多財,乘此更修眾善,輾轉生官貴家,乃至圓滿究竟善果,是名滿業;若由宿世造一惡業,感一生貧窮苦惱,乘此更造眾惡,輾轉生貧窮家,乃至圓滿極惡之果,是名滿業。



 綜合上面所說,業由身口意所造作,業的因種有千差萬別,所得到的果報也同樣千差萬別,為善得善果,為惡得惡果,為無記業,有無記業之果;造業之後,有現生報、有後生報、有來生報。



 起心動念,若有染污,與空性不相應,即不清淨、不光明、污濁黑暗、沉淪塵劫,稱之不淨之業。業與諸法空性相應,不沾染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即光明自在,清淨無染、永超生死、出三界獄,稱之為清淨之業。



 諸佛起心動念,為化導一切有情,心地毫無染境生心,於三業大用中,與真如相應,清淨自在,稱之為三業妙用;六道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沾塵染欲,於三業中,不能與真如相應,念念不淨,處處有染,三業不得自在,隨業牽制,浪跡天涯,稱之為三業不淨。



我們在修學菩薩道(梵語bodhisattva-carya)的歷程,要能善觀一切善惡之業,當體空性,乃至起心動念,念念無性、法法皆空,能念之心是空性,所念之境亦空性,能念所念雙亡,畢竟不生,當下破了我法二執,即可證入涅槃。



破我法二執,觀色即空,則能起大智,是自度功夫,是轉凡入聖的關鍵所在;然後,觀空即色,則能起大悲,是利他的境界,我們學佛的宗旨,就在於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中完成無上佛道。



 業障深重者,不要心生恐懼,不要心寒,不要畏怯,修學佛法者尚未證悟的話,誰都不敢保證他沒有業障,業障(梵語karmavarana)的現前與未現 前,是個未知數,無量劫所造作的業實在太多了,我們一時生活在幸福的環境,或如意之處,或高官顯耀的貴族,或大富大貴家境,這一切的一切都不要太自傲、太
自滿、心生我慢貢高,何以故?因為這只不過是過去劫中,所種的善因現前而已!福報是可盡的,福業是可了的,一切順境如意之事是有限的,因為畢竟是有為生滅 法、無常法、短暫法、緣生緣滅法。



是故,修學佛道者,切切不能有高傲的心理,更不得抱著僥倖的心理,以為今生此世可得永恒高官顯耀、或大富大貴、或永遠享有福報,這些心理意識是大錯特
錯的,這話如何而說呢?因為福業畢竟可盡,福報是可享完的,那麼,福報一旦享盡之際,情況又是如何呢?諸位同學!那些惡業就會接踵而至,感召一切逆境,一 切不如意之事,或貧窮、或輕賤、或殘廢不堪、或狼狽潦倒、處處逼困,像這些下場,就是業障現前的果報。



佛門弟子應有如是正確的共識,世間本共業所成,世局動亂不安,處處危機,戰爭一觸即發,今日似乎安寧,明日卻來一場不可思議的突變,防也防不住,阻也
阻不得,一切皆無常,無常也由世間眾生共業所使然,世間自古以來,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居多,俗語有道: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正如佛家所說的:世間 萬般皆無常,一切皆隨業力漂流而漂流。



今日的世界,我們可以放眼看天下,上至國王,國王有興有衰之際,有時下場慘不忍睹,一夜之間,光景突變,面目全非;文武百官參與從政,知見或利害關
係,彼此互相明爭暗鬥,互相殘殺,一夜之間,全家被殺光,政客往往多數不能顧及情理法,易受時勢所逼,身不由己,為名為利為權的大前提之下,有時候,因果 (梵語hetu-phala)不顧,道德不怕,善良的一面不見,一切匿跡無蹤,這時候因果怕他,道德寒心,像這種情況,中外古今不是可見可聞嗎?



 時下的社會,有些富者變貧者,貧者變富者;貴人變賤人,賤人變貴人;國王變乞士,乞士變國王;福變禍,禍變福,這一連串的變遷,無常的演化,就是眾生
善業與惡業的轉變,、時而大亨、時而窮人、時而貴人、時而賤人,這就是善業(梵語kusala-karma)與惡業(梵語akusala-karma)的
現前,現善業即大富大貴,現惡業即貧賤不如意,是故,世間的真相,本是如此,平等平等!



 諸位同學!我們能夠正見善業與惡業的現前,前後次第不定,現善即善報,現惡即惡報,乃至因果重重無盡循環,我們反而對修行更有信心,因為種何因?得何果?這是理所當然的。



 又因為善與惡,不離我們的心,心能造善造惡,善惡不離心,心不離善惡,心與善惡是一體的兩面說,心能主宰善與惡,這樣一來,心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
自己作主,可一向斷惡行善,與般若空性相應,累積無量善因,斷盡一切惡因,日益漸增,無明惑頓破,菩提之花,朵朵盛開,究竟圓滿佛道。



 同學們!業障不必怕,業障是因果的現前,有它的前因後果,是有來龍去脈可循,造作何因!必得何果!所以在業障現前的時候,身為學道者,倒不必畏懼因果的現前,應該鼓起勇氣,面對業障的浮現,要心甘情願的償債。



 過去生中乃至今生,有欠別人感情債、生命債、財產債、侮辱債、欺詐債、貢高我慢債、欺軟怕硬債,一一皆要歡喜的還債,理所當然的還債,不得懊悔的還債,秉持因果的正見來還債,遵守道德來還債。



若能對業障現前依此共識,心則能入道,安詳自得,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何以故?此人與佛法相應,安住於諸法實相,永無畏怯退縮故。



 學佛的可貴,當下能肯定因果的事實,則能與十方諸佛相呼應,與諸大菩薩共鳴,與如來正法緊密相接連,平等不二,正等無異。



 業障現前之際,能如理如法處斷為佳,若無法如法處斷,構成定業(梵語viniscita-karman),轉不得,扭轉不成,此時此刻,心中應提起理 念,正觀因果現前,歡喜心接受業障的報應,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隻身讓因果的宰割與刮分,宰割多少算多少,刮分多少算多少,剩餘的就是我的,如是肯定
與承擔,當下入道。



 被宰割與刮分之際,心中絕對不可有瞋恨心,懊悔心,不甘願之心,反而應生歡喜心還債,感謝對方有這個因緣讓我償還他的債,債若還完,一切沒有債的壓力與負擔,豈不是所謂,無債一身輕嗎?有債還債,理所當然,更無異論。



 諸佛菩薩,乃至證得果位的聖人(梵語arya),也還是有因果的現前,因果是不可抹煞的,在聖在凡,因果宛然存在。如佛陀無量劫前,在因地之時,當小 孩子因不懂事,以小木棍在魚頭上打了三下,憑此敲三下的因種,當下因果已奠定了,結果小孩轉世無量劫,這敲三下的因,尚未磨滅,直到佛陀成就佛道之後,敲
三下的果報才現前,這麼一現前,使得佛陀的頭部連痛三天,才逐漸恢復正常。



 又如目犍連尊者為例,目犍連為大聖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可尊可貴,很受崇敬的大阿羅漢,他也是證成菩提的聖者,亦然要受因果的報應。



 目犍連往昔無量劫前,在因地之時,曾經拿了火把一束,把一窩的蜂蜜全部燒死,欲取得蜂蜜,貪著口味,卻活生生把一窩的蜜蜂全毀了,這麼一毀,卻種下了以後災禍喪身的果報,經過漫長投胎轉世,這燒死蜜蜂的果報亦然存在,並不因為投胎轉世後果報就消失掉。



 結果無量劫後,投生在佛陀的時代,跟佛出家,聽聞正法,不久證得阿羅漢(梵語arhat)的聖果,助佛宣揚佛法,廣度無量眾生。



 有一日,他要到別處宏揚佛法,必須路經山谷,高山險峻,在山頂上有許多外道欲暗算目犍連,四面埋伏,籠罩著一片恐怖的殺機,這時候,很多目犍連要好的同參道友,皆一一苦勸他不要去弘法利生,現在外道逼迫欲殺害,暫時避開一陣子。



 目犍連開口道:『因果是不昧的,因果是通於世間法,更通於出世間法,我自知此趟而去,必然會遭受外道的暗算,我堅決要去弘揚如來正法,如此而去是名報佛恩。』



 同道開口言:『目犍連尊者啊!你何苦來哉而為,又何況你是佛陀的大弟子,你可以躲避因果的報應,免受一切災難,如此可保汝命啊!』



 目犍連很理念的言道:『諸位同參道友們!正因為我是大聖佛陀的大弟子,我才肯定的下此決心,以身作則,欠債總是要還債的,因果是平等的,我示現因果報
應的事實,我目前的心境,很安詳、很清涼、很自在,無罣無礙,很感激同道們對我一番的盛意,我皆一一接受。』



同道又挽留而道:『目犍連尊者啊!請留步,請住世,請大轉法輪,普度一切眾生吧!』



目犍連最後開口道:『十方三世諸佛所說之因緣果報,絲毫不差,不得違、不得避,因果是世間流轉的真相,違反不得,避得一時,卻無法避得累生累劫,今生不報,後生報,後生不報,來生報,因果現前遲早終有報。



 逃避因果報應,是沒有理性的,是反因果的,我如是抉擇,並非一朝一夕的思考而決定的,乃順從諸佛正法而為,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我就把身口意三業融注在正法中,心地永遠是和諧的、安詳的、寧靜的、涅槃的。



 同道們!時候不早了,我欲啟程,繼續宣揚聖法,將如來聖法,傳遍大千世界,終無止息!』



 目犍連尊者就如此的理念,安住正法,心地如如不動,不被同參道友三言兩語所惑動,話一說完,他又繼續踏向菩薩道的歷程,放開心胸,海闊天空,萬里無雲萬里天,開朗又寧靜的目犍連,一步一步的向前邁進,逐漸與祇園精舍有了距離。



 這是目犍連示現在人間最後的惜別,同參道友們的相處,友情濃厚,說是友情似無情,說是無情似友情,同道們都有默契,有見於此者,莫不依依不捨的相送。越走越遠,形影就慢慢消失無蹤了。



 目犍連揮別了同道之後,不久走近山谷之下突然聽到山頂上有大石頭掉下來的響聲,目犍連頭往上一看,這一下子不得了啦!只見山頂懸崖有無數的大石頭,往他的身體處墜落,又見到許許多多的外道行者,形影若隱若現。



犍連心裡明白,這一場浩劫是無法避免的事實,該來的總是會來,我不應該逃避因果的現前,以我的神通力是可避開的,但避得一時,卻不得避開盡未來際,我無量劫前,曾經燒毀無數的蜜蜂,那些蜜蜂就是現在的這群外道,因果平等,死而無憾!



心想到此,一剎那間,亂石轟轟之聲,當下擊斃目犍連的報身,粉身碎骨,遺骸慘不忍睹,外道看見目犍連慘死之狀,數年不敢從此路經過,怕目犍連又活過
來,外道也知道目犍連是大聖佛陀的大弟子,而且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想到這裏,他們內心總是有遺悸,恐懼寒心哩!




一代聖僧,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就於此永別人世,他的慈悲(梵語maitrya)、他的願力、他的神通、他的智慧(梵語jnana),是永遠垂留人世間 的,他度化眾生的精神,是每一位佛門弟子,心目中至為崇敬的典型風範,更是不可磨滅乃至忘懷的偉哉聖僧。



業障的現前,是不分凡夫或聖人,一律平等受報,凡夫(梵語prthag-jana)無始劫來造作一切善惡業,時機一旦成熟,必遭果報;聖人於無量劫之前,在凡夫地之時,亦曾經有造作一切善惡之業,機緣成熟,當然果報也同樣會現前的。



諸位同學們!凡夫與聖人同樣受一切果報,心境感受不同,有何不同呢?我們要有正確的共識,那就是凡夫本身對因果不能正見,甚至抹煞因果,但又天天生活
在因果的點滴中,生活就是因果,因果就是生活,卻不識因果,上上下下皆因果,始終不得自覺,不能了知因果的來龍去脈,於是,等到因果報應的時候,對前因後 果無知,迷惑顛倒,懊悔無奈。



緊接著就開始怨天尤人,怪父母兄弟姐妹,怪社會國家,怪天下一切人,心理鬧情緒,無法平衡,或者怪自己命運不好,怪自己生在不是該生的時代,乃至處處
說自己倒楣,自己不幸,一切的一切都怪罪別人身上,或不滿現狀,這一連串的心理意識,就是凡夫眾生的本色,畢竟,凡夫對因緣果報不能正見所致。



由此可知,凡夫接受一切果報,是不能自在的,是迷惑顛倒的,是痛苦的,是怨天尤人的。乃至謗無因果,抹煞因果,這是凡夫受一切果報之時,心境的感受。



聖人(梵語arya)接受一切果報之際,內心始終如如不動,自在無恙,安詳寧靜,光明自得,解脫涅槃,何以故?因為聖者了知一切不如意之事也好,喜悅
歡心之事也好,一一皆為因果的展現,又能正見順逆之境,無非緣起緣滅,諸法所生皆無自性,空幻不可得,於是,心地不執著一切諸法,當下本性如如不動,自性 解脫。



總而言之,因緣果報是通於凡夫與聖人的,但凡夫與聖人同受果報,;其心境感受有差別,凡夫受果報不得自在;痛苦無量,聖人果受果報,心地能自在光明,解脫涅槃。



諸位同學!業力是不可思議的,我們造作何因!必定召感何果!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果,因果絕對不會錯亂,有條有理,有秩序倫次,因果一旦報應,業
障現前,從未混淆凌亂的,所以,我們盡可放心,不要怕因果報應報錯了人,因而恐懼懍懍,日夜不安,有關這點,大家可以儘管放心,不用憂慮愁感,因為因果是 有規律性的,是正常的運作,絕對不會脫離軌道,致使因果錯亂,人心惶惶。



因果報應有近報與遠報,何謂近報呢?就是造作善惡之因,在近日內,或今生即可感召果報,是名近報。若造善惡之因,今生因緣未成熟,必待因緣相會才得感召果報,有時候是後生,有時未來生而感報,是名遠報。



因果報應的成熟,如同兇手殺人,當下被警民捉到,即判刑坐牢;如此一來,殺人是因,被捉到是緣的和合,判刑坐牢是果報,有因有緣才能產生報應的條件。



若兇手殺人,一時逃脫,警民無法捉到,消遙法網,如是一年十年,乃至一生終不得捉到,像這些一時無法捉到的實例,不是意味沒有因果的存在,而是因果未成熟而已!因緣成熟,何嘗不報呢?佛法稱之為遠報。



當兇手行兇之際,兇手的殺意,或惡毒之心一發動,當下殺意或惡心已在自心播種了,雖然能逃得法網一時,卻無法逃避過一生,更無法逃得過未來際,乃至無
法逃過自己的良心,何以故?因為種下殺因,必定召感果之報。已構成殺因,此因種下殺因,必定召感殺果之報。已構成殺因,此因種在心中保存好好的,心如倉庫 一般,能儲藏一切善惡種子,不論時間長短如何,因緣一旦成熟,自然感應果報。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這幾句經文,已全部道出遠報的見證!所以我們說,業力實在不可思議,微妙甚微妙!



有一次的機緣之下,阿難尊者繞佛三匝,然後頂禮佛陀三拜合掌長跪,於是:



阿難請問佛陀說:『大聖佛陀啊!你說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我心裡卻有疑惑,為何有一些人,一生當中造惡多端,反而一生享受一切福報,豈不是因
果錯亂了嗎?照理應該是得一切惡果,或不如意才對,為什麼造惡因仍然享有福報呢?不是該受惡果嗎?請佛陀大慈大悲為弟子解惑!令弟子心開意解,不會有疑 迷。』




陀安詳而回答:『阿難啊!世間一切都有它的因緣果報,不亂不失,種善得善報,種惡得惡報,絲毫無異,一些人一生當中,造作諸惡,是必定召感惡果的,
只是因緣未成熟罷了,若機緣成熟,是無法逃得了因果之報,這些為惡多端者,現生反而擁有一切享樂,法網一時無法束縛他,是因為他無量劫前的善因成熟,目前
是享受過去善因的果報,所以,表面看起來似乎令人大惑不解,實在就是他無量劫前的善因現前的原因,阿難啊!你明白嗎?』



阿難尊者很感激的又發問說:『佛陀啊!如上所說,一切無有疑惑,很感激佛陀的開示,但又有一些人,一生當中廣造一切善業,卻反而一生坎坷貧困,處處不
如意,潦倒不得志,這豈不是不合乎因果律嗎?依照道理而言,種善得善報,應該處處如意才對呀!反而與現生所做所為不相稱,弟子無智,內心迷惑,請佛陀大慈 開演法音,令解疑網。』




陀慈悲回答道:『阿難啊!善與惡的現前,是沒有固定性的前後,若惡業先現前,則惡果即成熟;若善業先現前,則善業即產生。如你所說,一些人廣造一切
善業,卻反而一生坎坷貧困,處處不如意,乃至潦倒不得志,這也如同前面所說之意義略同,這是他無量劫前所造的惡業先現前,所以表面看來,做善得惡報,這也
是眾生往往易錯覺之處,因而對因果的道理不得深信,阿難啊!你能發問這二件問題,將帶給末法眾生得大利益,因此正信如來正法,破迷啟悟,善哉!善哉!』



當業障現前之際,我們全心全力以赴,想要回頭是岸,不想隨業力流轉,但仍然無法挽救,業障還是照常爆發,身不由己,可見業障的衝力是不可思議的:



譬如個性暴躁的人,每當遇到什麼事情,總是不能沉住氣來處斷事情,沒有耐性,不能寧靜下來,暴跳如雷,手忙腳亂,理性提不起來,真像猴急一般,恨不得當下解決,一棒揮去萬事皆休,才能滿足他內心的快活。



這輩之人,缺乏禪定(梵語dhyana)的功夫,為什麼會缺乏禪定的功夫呢?就是內心無明所致,因無明起迷惑,因迷惑之因,內心即亂,因心亂即產生一 切心病,如個性強烈,沒有耐性,心性急躁,沒有毅力,不能沉住氣,理念提不起,因此,內心自然穩不住,既然內心穩不住,禪定的境界就不得現前了。



既然如此,個性暴躁者,沒有禪定的功夫,將如何培養禪定呢?我將它歸納五點:



培養禪定有五點:一、破我執。二、斷習氣。三、常坐禪。四、常行善。五、以戒為師。



一、破我執




夫所以凡夫,就是我執深重,堅固的意識頑抗,難調難伏,誰不輸誰,一切都是為了保護自己。比喻說:我的錢、我的面子、我的家、我的兒子、我的財產、我的父
母、我的妻子、我的丈夫、我的名譽、我的身體‧‧‧我的觀念不能淡薄,我執深重,處處耿耿於懷,那就免不了執著越深了,一切的煩惱痛苦事,也就日益
漸增,接踵而來。



自我觀念越深,煩惱痛苦就越深,也就是說,心付出去的越多,操心就多,罣礙就多,煩惱就多,假使得不到該得的回餽,內心產生得失觀念,拚命執著,這時
候,一切煩惱痛苦就產生了,這些煩惱痛苦事,就是我執所使然,若無我執,一切煩惱痛苦事即時消失,禪定境界當下現前。



凡夫用心越深,沒有理性的疏導,往往痛苦就越多,付出去的多少,所得到的得失就有多少!如同拍皮球,用力拍球,球則彈得高;用小力拍球,球則彈得不
高。球彈得高低與拍大小力有相待關係。同樣的理由,凡夫用心越深,煩惱就越多;用心越少,痛苦就越少,何以故?眾生我執深重,堅固不化,染境生心,迷惑顛 倒故。



眾生我執不化,執著一切境界,染塵生欲,心被外境所轉,不能轉境,所以心地則亂,禪定消失;要達到禪定境界的現前,必須破我執,我執一旦破,一切外境不沾不染,心地當下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禪定的境界。



凡夫就是有我才有煩惱痛苦,若能達到無我(梵語anatman)的境界,那麼,無我誰來煩惱?無我誰來痛苦?無我誰來輪迴?無我誰在內心大亂?無我誰 在猴急?無我誰在大發脾氣?無我那有人我是非?諸位同學!無我就是空性的意思,無我是解脫的意思,無我就是真我的意思,無我是涅槃的意思。



無我就是我的淨化,由我到無我,就是生死到涅槃的過程;由我到無我,就是由黑暗到光明的彼岸;由我到無我,就是染污到清淨的歷程;由我到無我,就是煩惱到菩提的必經;由我到無我,就是輪迴到解脫的階段。



離我即無無我,離無我即無我,我即是無我,無我即是我,我與無我,不一不異,染淨迷悟有別故。



總而言之,欲達到禪定境界,必須破我執,由我到無我的過程,般若空性就是最根本的橋樑,是覺悟諸法實相的利劍,能照見諸法實相,自性就不會被外境所惑
動,自然安詳自得,如如不動,禪定境界現前,暴躁之心,瞋恨之心,貢高我慢之心、貪欲心、到這時候,自然停歇,匿跡無蹤。



二、斷習氣



習氣(梵語vasana)是人人皆有,與生俱來的,學佛就是學斷習氣。習氣斷盡,禪定境即時現前,眾生被習氣所牽纏,而禪定散亂,不得安寧自在。



習氣是無量劫累積下來的,一下子要革除,不是那麼容易之事,但是,假使不下功夫斷習氣的話,我們卻永遠隨著習氣流轉,隨習氣漂流,隨習氣過活,如此維持下去,豈不是永劫沉淪,流浪三界嗎?



所以,我們為了解脫生死,證成無上菩提,應該發勇猛心,斷盡一切習氣,普令光明自性顯露,自性若顯露,禪定也就自然顯露。



三、常坐禪



凡夫內心始終都是散亂中,自性常亂,從未止息。見境生心,生心染境,染境則亂。



何謂坐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心對外境,不被外境所轉,內見自性不動,名為坐禪。



凡夫一切時,一切處皆與外境攀緣,內心著境、著相,念念不捨,染污自性,故名為亂。若能坐禪,將內心諸相諸境放下,正見諸境諸相當體即空,幻化了不可
得,境非外來,唯心所現,不生取著,若如是觀,一切諸相自然消失,亂心不得,自性自定,光明自在,名為坐禪。



行也禪、住也禪、坐也禪、臥也禪,行住坐臥皆是禪,禪就是清淨自性,佛性是也。固然行住坐臥四威儀皆是禪,但以坐禪為殊勝,易摒除雜思妄想,易觀諸境本空,易入禪定。



何以故?眾生散心時,未知自心動與非動,坐禪時,才覺得雜念紛紛,欲靜反動,一切萬境萬相纏繞自性,思前思後,再加上無始習氣種子潛伏藏識中,時時浮
現,動時不知,靜之則見,塵劫習染,粗粗細細,起伏隱現不定,騷擾自性,是故,坐禪易覺亂心,能知散心,易入禪定故。



所以平日應養成常坐禪的習慣,充實自性禪定境界,善觀諸法本空,如幻如化,不可得,以摒息諸妄心,令諸妄心不起,若能如是善觀,坐禪自得,禪定可望大所成就,解脫生死,證悟菩提。



四、常行善



常行善者,必有福報,福報由行善中得。常行善能與廣大群眾結善緣,財法惠施眾生,眾生蒙受惠施,當下即結了善緣,彼此有美好的因果之緣,這美好之因緣果報即行善所得,福報也就在這種情況孕育而成。



諸位同學!常行善者,心中必定常樂,安詳自得,何以得知?因為做善事的人,心地常流慈悲之心,憫念眾生之苦,惻隱之心自然而發,不待假作,畢竟,眾生是菩薩的淨土。



因有眾生之緣,行善才有布施的對象,若無眾生可布施,布施者亦無由布施,沒有布施的對象,所以說,要達成布施的條件,也須要構成雙方的具足,才得以成就。



常行布施好善者,心裏會常恒安穩快樂,喜悅由心而出,顏色光澤,慈容祥和,常露微笑,何以故?心能轉相,相隨心轉故。



常行善樂施者,內心全是善因種子,起心動念自然流露出慈善之念,念念清淨,念念善法,念念歡欣。以此善行之念,可以助成禪定增上緣,令一切惡念不起,
易入禪定,是輔助禪定之階梯,坐禪雖有善念起伏,再加上正觀善念本為空性,如幻如化,念念生滅,不可得故。



若順此漸修,可增長禪定境界,調伏惡念,令惡念不生,引生善念,善念可降伏惡念,亦可增長福報,這一連串都是禪定的增上緣,是輔助禪定之階梯,不可忽略,最後,以般若空慧,善觀諸法皆不可得,當體空性故,如此一來,自性如如不動,禪定現前。



五、以戒為師



(梵語sila)為無上菩提本,能長養諸善,防非止惡,促成菩提。眾生易造惡,令心奔馳鬆散,戒可制身心不造惡,讓身心平衡,安份守己,心安理得。



三世諸佛皆以戒為師,諸大菩薩亦以戒為師,歷代高僧大德亦循戒為師,從未越軌,畢竟,戒為定慧之本,離戒則定慧不可得,何以故?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慧破煩惱,如是成就菩提。



若不持戒,因而犯戒,此人內心大亂,不得安寧,常懷憂愁,善法消散,惡法現前,性情乖異,所行非法,常犯戒律,威儀不莊,三惡道日益接近,業障引發,皆有墮落三塗之危機!



戒是度生死登涅槃的寶筏,戒是斷惡行善的標準,戒是轉凡入聖的階梯,戒是成就空慧的基礎,戒為一切善的源流,戒為人天的規範,是故,我佛門弟子,不得越戒犯戒,應以戒為師。



欲成就解脫禪定,必須以戒為基礎,若身口意三業守戒清淨,禪定自然引生,自性自定,非由外來,由此可見,眾生不能不遵守佛戒,守佛戒可三業清淨;不守佛戒,三業則不清淨:



歷代高僧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清淨佛滅度。』



這兩句法語,很明顯的告訴我們,三業清淨佛即出世,佛就是清淨心,自己的心若清淨,自己就是佛,既然自己是佛,自己出世就是佛出世,正等無異;若自己
三業不清淨,三業(梵語trini-karmani)染污塵埃,煩惱痛苦,那麼,清淨的三業當下消失,就是佛性蒙蔽污垢,自性佛滅度。



顧名思義,三業清淨與不清淨,實在非常重要,因為它關連到成佛與不成佛的界限。諸位同學!成佛與不成佛?就是持戒與不持戒之處,持戒可得三業清淨,不持戒則三業不清淨,緊接著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清淨佛滅度,其道理在此即顯露無餘。



持戒者,鬼神尊敬,人天愛戴,菩薩憫念,諸佛護持;犯戒者,鬼神共怨,人天恨怒,諸佛菩薩日益漸離,何以故?自己不守戒,與佛戒相遠離,即是與諸佛相遠離故,諸佛慈悲欲救,欲救不能,是人遠佛,非佛遠人故。




戒者,日夜不安,心懷惆悵,懊悔不堪,定性不得,易發個性,坐立難安。譬如強姦又殺人,兇手的內心深處,是恐怖不得自在的,內心始終無法安寧和諧,
深怕果報現前,日夜難安難眠,若稍有一點動靜,內心當下惶惶不安,心臟跳動如打鼓,疑心重重,愁雲密怖,聽到開門聲,或風吹草動,心如刀割,隨時隨地都抱
著想逃脫的動機,怕人發覺,怕人暗算,怕報應,四周如同被警察或債主所埋伏一般,草木皆兵,被不安之心所籠罩,甚為可憐!可憐又幫不上忙!



說不得,不可說不可說,說出來怕受人處斷,自己又顧面子,又怕因果,矛盾不堪,因此,永遠隱藏在內心中,默默的痛苦與煎熬,虧心事做多了,因果是不饒人的,是平等受報的,誰也逃避不了!



何以如此嚴重呢?為什麼有這種下場呢?為什麼處境難安難眠呢?這就是犯戒的果報慢慢成熟,就有一些預兆,有些特徵浮現,犯戒作惡者,自自然然會恐怖不安,業障開始現前了,甚至哭笑不得,乃至發瘋,亂言亂語,夢中亦如是,感召一切自己該受的果報。



諸位同學們!這些果報的展現,就是不守戒法,為惡多端,因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滋生鬧事,產生一連串的果報,社會上頻頻可見可聞,種種造業,五花八門。古代有古代造業方法,文明時代有文明時代造業方法,無奇不有,人間五欲(梵語panca kamah)六塵(梵語sad visayah),如萬花筒,眾生迷惑顛倒,廣造諸惡,因惡廣受諸報。



今天大家有緣聽聞佛法,應該謹記戒律的重要性,若能依戒為師,莫造諸惡,廣行善業,依戒如法實踐行門,究竟,終可破迷啟悟,離苦得樂,得度生死,轉凡入聖。



以上所說五點,能讓我們禪定境界成就的法則,能由散亂心,轉成和諧統一,心能轉境,自性自在,因而明心見性,證悟涅槃。



我們學佛的宗旨,在於成就佛道。若不是為了成就佛道而入佛門,這就毫無意義了,的確有些人是為了保平安來學佛的;,有些人是為了保障名位不失來學佛;
有些人是身體多病苦因而發心入佛門,入佛門是為身體能早日健康的;有些人是對人生消極、不能正見人生,混混日子,賴佛偷生。



有些人是男女感情挫折,失意政客,如是等入佛門,佛門即成為一個大熔爐,良莠不齊,好壞參雜,善惡是非,龍蛇混珠,不易辨別;皆聚集三寶門中,好的還
是好,壞的還是壞;善的還是善,惡的還是惡;有些惡人入佛門之後,逐漸受佛法薰陶,因而棄邪歸正,浪子回頭,脫胎換骨,日益登上菩提大道。



佛門義理總攝世間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nabob&aid=2230337

 回應文章

♡ 綾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福與禍
2008/09/19 15:04

作善,雖福未至,惡已遠離。

作惡,雖禍未至,福已遠離。


歡迎您加入『無聲息的歌唱』CITY。請點圖片連結進入,^(OO)^~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