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1 20:58:53瀏覽348|回應0|推薦1 | |
本文引用作家:shihting , http://blog.udn.com/shihting/1885609 ( 一 ) 、名稱 1. 漢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以行願著稱 2. 含義: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是相對的,他們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普賢菩薩,代表一切諸佛的理德與定德,與文殊菩薩的智德、證德是相對的,他們並為釋迦牟尼佛的兩大脅侍。普賢菩薩是大乘菩薩的代表,象徵著究極的大乘精神。 3. 梵文:普賢梵文為 Samantabhadra( 三曼多跋陀羅 ) 。三曼多譯為普,跋陀羅譯為賢。 ( 二 ) 、生平故事 唐朝時,普賢語文殊二菩薩曾應化生於中國,普賢化身為捨得,文殊化身為寒山,捨得年幼時被高僧拾獲收養,後與寒山相偕離開後就不知去向。相傳唐朝時,同州有數百戶人家非常相信普賢菩薩,有戶人家喜獲麟兒,就取名為「普賢」,小孩十八歲時,州界設齋供養普賢菩薩,小孩竟然推倒佛像,坐在佛像位置,大家認為他有辱佛尊,交相指責,他卻說:我是因為你們有心崇奉,所以才端坐在此。你們見真普賢不拜,卻拜土像有何用?說完後就化為菩薩身形,乘白象飛天而去。 ( 三 ) 、形象及其所象徵 普賢菩薩是釋迦佛祖的右協侍,菩薩的密號為「真如金剛」佛像的造型有兩種,一種是左手持蓮花、右手以三股印仰向外;一種是右手拿金剛杵、左手持金剛鈴。菩薩本是轉輪王的第八王子,取名為「泯圖」,曾於寶藏佛前發願,願使眾生都能夠進入大乘領域,因此寶藏佛改其名為「普賢」。 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手拿蓮花,表示普賢菩薩具足大行的精神,以及大慈悲願力,度眾生清淨自在,忍辱負重。 六牙→表示六度萬行。 四足→表示四如意足,欲、念、進、慧四如意足。 蓮花→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白象→無漏無染。 蓮花→如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的精神。 象的性格:平常是「平和柔順」,戰時「雄猛無畏」。象的性格,象徵菩薩慈悲仁愛,平和調順。唯有慈悲仁愛方能顯示大仁大勇大力,為了救度眾生,示現「低眉柔順」,同時具足健步強壯,勇猛無畏。 象的氣力:象的氣力雄厚,運載量廣大。象的氣力象徵菩薩廣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因此,菩薩法稱為大乘法。菩薩慈航普度,由象來表示「大載」或者「大乘」的本能。 象的動作:象的動作緩慢、腳步穩健、踏實,又是忍辱負重,象的動作表示菩薩行不是速成的修持,也不是自求解脫,尤其是要救度千千萬萬的眾生,這種神聖工作,在長期中「任重道遠」,要有難行能行的精神。在一切動物當中,唯有大象方能表徵普賢菩薩的「大行」精神。 ( 四 ) 、所救渡之苦難及其對象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我認為普賢菩薩所救渡苦難的對象是眾生,只要是任何人尊重佛祖、神明,時常懺悔並且做好是累積陰德消除業障,時常閱讀佛經並且宣揚佛祖的慈悲讓世人了解明白,心存善念想著如何可以幫助他人從罪惡中脫離,定期奉養佛祖,把佛祖的經典分享給身旁的每一個人,如此一來,普賢普薩就會保佑你,畢竟普賢菩薩 廣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希望人人都向善並從苦中得到解脫。 ( 五 ) 、重要經文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 訶 薩十種大願,句足圓滿。若諸菩薩,與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褥多羅三貌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友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煞極為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佈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為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泥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喝,速能滅除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呲舍着、若部多等 ’ 、飲血臽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蘙,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跟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 象 、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諸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己,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禍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文中 ( 褥、喝、着、臽) 由於 Word 打不出來所以用這些字做替代】 ( 六 ) 、經文翻譯或解釋 普賢菩薩,開示善財童子時大願望之文,逐條縷述將罄,所參五十三善知是所有一一解脫法門,而欲深入者,即需由此普賢十大願王而為能入之方便。於此,彌足彰顯普賢願海之功德也。 茲按經文中普賢宣示十願之功德而分析之: 一、總論功德: 若人於此十大願王,發起相隨相順之心,不相乖背,進而趣向之、歸入之,以之而為精神寄拖,則有三種功德: ( 一 ) 成熟眾生, ( 二 ) 隨順菩提, ( 三 ) 圓滿普賢行願。 二、別論功德: 對於受持十願切實修行者,其於現實上所得之實際功德,若為精詳剖析,可得五種功德: ( 一 ) 以世間功德與十願功德相比,即以世間無央數之七寶 ( 財物 ) ,人天中最勝安樂 ( 精神愉快 ) ,佈施無央數之眾生,咸皆不及於此十願一聞於耳功德中之百分千分,優波尼沙陀分之一。 ( 二 ) 由信解而受持十願,則能滅罪袪病,使令魔鬼遠颺,或轉其意念而親近守護。 ( 三 ) 誦此十願,獲得五種殊勝妙果。 ( 四 ) 此人於臨終時,所有世間豪華財富,分毫不得攜帶,唯此十大願王,引導歸向極樂。 ( 五 ) 到極樂已,蒙佛授記,即能分身說法,利益眾生。 三、結論功德: 普賢謂受持願王功德, 唯佛能知,並特勉行者讀誦受持書寫願王,禍福拔苦,往生極樂。 參考資料 重要經文(出自於由「大乘精舍」出版的「普賢行願品論」P.177~P.180)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