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關於《追憶似水年華》這部書
2015/06/02 22:59:05瀏覽110|回應0|推薦0

我先排除你是專業的文學、哲學或心理學領域的學者或學生,不需要非常學術式的理論交流,也就是假設你跟我一樣是普通的讀者,純粹出於興趣,或者好奇,想一窺此書的大概面目。在展開底下我的個人見解之前,(僅僅是我個人的見解,畢竟有人說,有一千名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先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想閱讀這部《追憶似水年華》?

 你可能會笑我,我不是在上文已經交待,出於興趣或者好奇。但是興趣與好奇只能算是動機。為了避免浪費你過多時間的可能,加上我在這裡想回答的是,透過閱讀這部書你可能可以獲得什麼,那麼不妨先問你自己這個問題。

 如果你的目的是娛樂消遣,那這部書恐怕並不適合。但如果你的答案是:你可以是嚴肅的讀者,那以下就讓我們進入正題。

 從書名《追憶似水年華》可以顧名思義,是作者對自己人生的回顧,對往事的追憶。追憶往事是一般人都能做的事,並不稀奇。如果只是雞毛蒜皮、流水帳式的日常瑣事記錄,恐怕沒有人願意浪費時間去翻它。那麼為什麼這部著作會這麼有名,以至不朽?當然絕不僅僅是因為這部書很長(整整有七大冊,兩百多萬字。)

 普魯斯特的一生不算很長,他只活了五十一歲(Marcel Proust1871710日-19221118日),那他何時開始創作這部巨著呢?大約三十五歲的時候。且慢,三十五歲是大部分人剛進入壯年時期,人生精采處可能才正要開始。可是對普魯斯特而言卻很不幸,因為健康問題,三十五歲以後的他幾乎足不出戶,全心全力投入創作這部書,直到他去逝。可以說,他的一生精華與智慧就透過這部書保留了下來。

 試想一個三十五歲的人,又是體弱多病的富家子弟,其人生的經歷能有多麼出奇而壯闊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但即使缺乏波瀾壯闊的人生經歷,普魯斯特仍有他的過人之處,透過一種對抗時間與遺忘的形式,創作了《追憶似水年華》,這點在最後會做說明。

 普魯斯特家境良好,母親喜愛文學,從而深深影響了他。他從小熱愛文學、哲學,也喜歡寫作。這本作品基本上就是基於生活的體驗,以及加上一些文學上的藝術加工,從而產生(廢話,寫作當然根植於經驗。)但我不喜歡用學術的觀點看待這部書,比如意識流寫作。那只讓我們這些普通讀者更加望而卻步。事實上,我以為《追憶似水年華》的內容雖然繁浩,卻很貼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該作品最精彩的地方是對於的內心剖析。普魯斯特之所以傑出是其作品裡透漏的他智慧人生觀。也就是他如何看待周遭事物,以及世界的角度,種種客觀又睿智的解析,讓人折服。

 怎麼說呢?《追憶似水年華》主要的內容是描述主人翁馬塞爾的人生體悟,主要表現在() 感情觀,包含親情、友情與愛情。() 人生哲學觀與追求真理的熱情,尤其是對人性、包含對他周遭人物的觀察以及心理活動的剖析。他甚至也把自己當作觀察物件,用非常客觀的角度觀察自己內心的愛戀、忌妒、佔有、幸福與悲傷。從而可以幫助讀者試著更瞭解每一個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看待世界的觀點。

 底下我抽取三個主題來說明普魯斯特的作品是如何的精彩。僅希望引起未讀過的讀者們興趣,即便只達到千分之一,也會是我最大的安慰。

 ()  我們是否還記得愛情最初萌芽時的美好?

 《追憶似水年華》的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是馬塞爾兒時的回憶。主題是親情、對真理的追求,以及初萌芽的愛情。而愛情一直是《追憶似水年華》中最為重要的主題之一。普魯斯特對愛情產生時的瞬間心裡活動的捕捉,是最令人歎為觀止的部分。

 她的名字傳到了我的耳畔就像綠色的噴水管中噴出的水珠,那樣尖利、那樣沁人心脾地灑在茉莉和紫丁香的花叢之上;它用純潔的空氣滲透它所經過的地區,並以繽紛的虹彩籠罩那個地區,它還以它所指的那位姑娘的神秘生活,把那個地區隔絕起來,成為有幸同她一起生活、一起旅遊的人們專有的禁地;這一聲呼喚在山楂花下,在我的肩頭,表明了他們親密的關係,表明他們同她、同她神秘的生活是親密無間的,我更覺痛心,因為我無法進入那個神秘的天地。

── 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

 這是少年馬塞爾在花園初見少女希爾貝特的心情,初生的愛情伴隨著接近對方的渴望開始在馬賽爾心中萌芽。普魯斯特僅僅透過回憶卻非常精准地捕捉了愛情最初產生的那一刻,不由得讓讀到此處的讀者們心頭為之一震:我們可能已經經歷了愛情,或者正在經歷愛情,而我們是否還記得愛情最初萌芽時的那美好時刻?無論如何別擔心,普魯斯特用他獨到的細膩已替我們捕捉到了這一刻:

我強烈地體會到若能成為她的朋友該有多美,而這對於我來說又多不可能;因此我在滿懷期望的同時又充滿絕望。現在我一想到她,常常若有所見地看到她站在教堂前面,為我講解塑像的意義,而且還面帶對我嘉許的微笑,把我作為她的朋友介紹給貝戈特。各地大教堂在我的胸中引發出的種種優美的思緒,法蘭西島起伏的丘陵和諾曼第省坦蕩的平原的妖嬈風光,都以自己美麗的風采反射到我所構思的斯萬小姐的形象上來:我真是一心只求愛上她了。為了產生愛情,必須有許多條件,其中最必不可少也最不費周折的要求,就是相信愛情能使我們進入一種陌生的生活,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 摘自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

 普魯斯特說過:「不要輕忽一個人的敏感,因為那是他的天資。」事實上,我認為這句話更傾向解釋他自己。正是由於他的敏感,才能忠實而細膩地觀察到自己身上的情感微妙變化,並運用他的美妙文字使之成為永恆。

 ()  人的情感與理智往往相互衝突的原因

 延續第一卷的故事,少年馬塞爾愛上了希爾貝特。他時常拜訪希爾貝特家,兩人常常一起遊玩。但是愛情產生後,伴隨而來的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情緒困擾著他,使得他的舉止表現反反復覆,讓兩人產生一些誤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敏銳的他開始用哲學家的思考,苦思愛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

我們戀愛時,愛情如此龐大以致我們自己容納不了,它向被愛者輻射,觸及她的表層,被截阻,被迫返回到起點,我們本人感情的這種回彈被我們誤認為對方的感情,回彈比發射更令我們著迷,因為我們看不出這愛情來自我們本人。

愛是一種壞運,就像童話裡的那些人一樣,只要魔法沒有解除,別人就無能為力。

── 第二卷《在少女的花影下》

 愛情真實的面貌到底是什麼?這問題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難以解答。後來的作家卡謬也曾寫到:「我們可以知道因愛而產生的痛苦是什麼樣子,但卻不瞭解愛情本身。」我們也可能都經歷過愛情,可是愛情的真實面貌(本質)是什麼,卻任誰都很難三言兩語說清。但普魯斯特追根究底的精神無疑是使人感動的。透過以上摘錄的這段句子可以幫助我們反省:愛情至少有一部分是向被愛者的感情投射,碰到對方後產生回彈,反彈回來的感情再被接收。「回彈比發射更令我們著迷,因為我們看不出這愛情來自我們本人。」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愛得很深,想必對方也同樣愛得很深,真相卻往往可能是一種誤解。這種誤解即是誤以為愛情來自對方,普魯斯特認為愛情實則很大一部分可能是來自自身,是自我感情投射在對方的結果。(也就是一種單方面對被愛者的想像)所以愛情往往讓人期待落空,使人受苦。普魯斯特的這番理論也許可以讓遇到不順遂愛情的迷途羔羊們得到一些啟示:感情用事是很多人的弱點,其本質原因就是

人的幻想具有偉大的力量,愛情的痛苦就是人的幻想造成的。」

 普魯斯特的發現也可以向我們說明,為何一個人不談愛情時,可以明理地分析感情的利弊。而一旦身陷愛情時,卻可以智商全無,毫無理性。普魯斯特的發現,甚至大大豐富了現代心理學理論以及兩性關係科學化論述的發展。那是題外話。

()  時光流逝以及對永恆的感悟

我已不再感到不幸,我要是再回想起這件事,就無法想像我見到希爾貝特在一個小夥子身邊慢慢地走著會感到如此不幸,心裡會想:這事到此為止,我不願再見到她。在那遙遠的年代,這種思想狀態(嫉妒)對我來說曾是一種長久的折磨,現在卻已蕩然無存。因為在這個一切都會耗盡、消失的世界裡,同美相比,有一樣東西會倒塌,毀壞得更加徹底,同時又留下更少的痕跡,那就是悲傷。

── 第七卷《重現的時光》

 這段文字來自第七卷《重現的時光》,描述年近中年的馬塞爾回到故鄉療養時,再度與少年時期喜歡過的希爾貝特(此時已嫁給馬塞爾的好友)恢復聯繫,兩人時常一起散步。在一次散步中,希爾貝特突然向馬塞爾透露當年的她其實喜歡他。可是馬塞爾聽到此番告白時,當下的心情卻反常的平靜,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再是當年的馬塞爾,他已經不再愛她。

 因為生命就是細胞不斷的更新。

 如今的馬塞爾跟當年的馬塞爾已是完全不同細胞的組合體,客觀上屬於不同的兩個人。即使如此,身為敏銳的觀察者,他仍是想一探究竟,試圖瞭解這中間發生在自己身上感情變化的原因。於是他開始回想當年兩人的往來經過,本來可能萌芽的愛情因為一番誤會,尤其是他在街上見到希爾貝特與一個青年男子並肩走在一起,而引起他的嫉妒,使他深陷悲傷之中,最終這段感情沒有結果。然而,當身為觀察者的他順著回憶,想尋找當年嫉妒在悲傷之前的那種心情轉折時,卻發現再也找不到了。

 時間的流逝逐漸導致忘卻。 

當下的他反而更像個超然的旁觀者,冷靜地看著這一切發生;於是一種悲壯的人生領悟同時展現在我們眼前,在時光的磨耗與變化之中,連悲傷也不留下痕跡。馬塞爾的感悟也可以作為我們的人生啟示:在不斷流逝的時光面前,一切事物終將不留痕跡,內部的嫉妒與悲傷情緒如此,外部的權勢與地位何嘗又不是如此?

 對時光流逝而一切不復存在的感悟,最終促使普魯斯特要採取一種終極的對抗武器,也就是回憶。也是文章前半段提到的問題,為什麼普魯斯特要創作這部著作。相對于所有事物的易逝與血肉之軀的毀滅,普魯斯特意識到只有回憶裡的一切,才可能永恆地存在,儘管那只是一種瞬間。所以小馬德萊納點心的意義成為永恆的鑰匙之一,開啟了一種新的可能。透過回憶的存在,過去的一切更為貼近永恆。

 抽像的回憶要如何永恆保留,成為普魯斯特這本著作的終極目標。這也使得其書寫行式與風格變得不好閱讀。無論如何,身為花十五年來回憶與寫作的作者,他要透過對回憶的瞬間捕捉來對抗時光所摧毀的一切。也就是瞬間即是永恆的哲學闡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tsao&aid=239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