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立大學為何不能退場
2012/11/26 14:35:24瀏覽63|回應0|推薦0
在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的公聽會上,有教務長指出教育部不能只要私校退場,辦不好的國立大學也要退場。

但教育部次長指出國立大學的教職員是廣義的公務員,要國立大學退場有困難,教職員安置就是一大問題,不過次長指出國立大學的整併就是退場。

大學為什麼要退場主要是因為少子化,台灣生得最多的一年是民國五十二年,有四十二萬七千多人,民國八十六年有三十二萬六千多人。

民國八十七年只有二十七萬一千多人,民國九十九年只剩十六萬六千多人,遠少於大學一年招生人數。

所以情況岌岌可危,尤其是到民國一○五年,那時八十七年生的小孩要進大學,學生來源比前一年驟減五萬多人。

根據人口數的冷酷事實,大學一定會退場,但國立學校合併和退場卻不相同,關鍵就在學生的總量。退場就是學校解散不再招生,其他大學因競爭減少,招生壓力可舒緩。

合併則兩校合一,教育部為鼓勵合併不敢減少招生總量,所以併校只是國立大學數目少一個,國立大學招生人數通常不減反增,讓少子化的影響更加惡化。

例如嘉義大學從併校前學生六千多人增加到現在將近一萬人,東華大學併進花蓮教育大學後學生也沒有減少。

國立大學因學費便宜,又有較多政府經費的補助,招生占很大的優勢,辦得差還是有學生,除非政府有所作為,否則很難因招不到學生而退場。

所謂的「天下為公」即是少子化後私校一一倒閉,到最後只剩下公立大學而已。

行政院都可以組織改造,新聞局、青輔會、研考會等都要退場了,國立大學為何不能退場?真的要關國立大學且要減少抗議和抗拒,絕對是有辦法的,就看政府有沒有決心和膽識而已。

政府十年花一千億要想辦法讓台大進入世界百大,其實只要將台灣所有國立大學皆改名成台灣大學的分校(例如嘉義大學就變成台大嘉義分校)。

教授發表論文皆掛名台大,台大馬上進世界五十大,不用花政府一毛錢。而且這也可以減輕學子的升學壓力,因為進台大變容易了。

既然都是台大,系所和招生量都可以在校內自行調整,招生不佳或辦學不力的分校就可以逐漸縮減規模,老師職員和學生可讓其選其他校區上班上課。

教育部再配合逐年減少招生總量,老師和職員也遇缺不補,如此必可達到關閉分校的目的。

少子化後婦產科醫師可以變成「驗屍員」,但大學退場後這些教授和職員何去何從?所以政府應該未雨綢繆,例如高普考應該縮減錄取名額,各政府機關缺人優先由國立大學的教職員轉任。

有博士必須去搶鐵路道班工的工作,顯見人才培育的大問題,根本就是大學太多,學歷貶值。請教育部不要鴕鳥,要有積極作為,而不是等著風暴的成形。(作者為台灣觀光學院校長張瑞雄)

中國時報2012.11.26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707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