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歌仔戲的新能量
2012/05/29 02:22:30瀏覽132|回應0|推薦1
幾天前,台南在地的秀琴歌仔戲劇團北上國家劇院演出歌仔新調《安平追想曲》,風格獨具,是難得一見的創新之作。

故事原型取材自一九五○年代由許石作曲、陳達儒填詞的台語流行歌曲〈安平追想曲〉,此曲銜接百年來台灣被殖民過程中,浪漫異國戀情與漂泊的想像,因此膾炙人口,至今傳唱不息。

原曲歌詞一四九個字,僅敘述簡單的思念與離情,而本劇編導從此一簡單的文本,把故事從日本殖民初期延展到晚期,以橫跨兩代人不能圓滿的愛情為主幹。

此外又將歌仔戲中重要的愛情悲劇典範如「梁祝」、「白娘子」整段以戲中戲置入,與主角人生處境相互呼應,原本通俗悲情故事在此提升到人類面對悲歡離合的共同宿命,其悲劇性則至為深刻。

故事原型既然觀眾已耳熟能詳,編導王友輝教授承接中國古典文學「抒情」的傳統,不在嚴密的情節上做過多的設計,也未引向「衝突」的窠臼。

他反而以多首淺白而動人的歌詞,配合新創的歌仔調,在「隨境抒情」的理念下,將觀眾帶入情到深處的綿綿思念中。

本劇音樂一開始的氣勢便極為不凡,編曲周以謙引入普契尼歌劇《蝴蝶夫人》的母題,管絃樂曲風與傳統曲調交互出現,新創的樂風已經為「歌仔新調」的創新定位。

其後約百分之八十的戲劇時間均為唱曲,有別於目前流於以語言堆砌強烈情節的歌仔戲,音樂劇的定位,既回歸戲曲傳統,又能打動現代觀眾。

此次舞台設計(實景)結合強烈的影像設計(虛景)為一大特色,幾乎可以說反而是以影像設計為主體。

多層次的景片,其實乃是為了烘托流動的投影,傳統舞台以虛為實的美學思考,此次在現代舞台投影科技做了一次更大膽的實驗。

流動影像模擬大自然的變化,搭配光影的閃爍,使得影像雖然具象卻又釋放了想像。

流動景象的出現與劇情更互為隱喻,船舶如同漂泊的浪子,大雨象徵別離,那潮汐不斷的海浪週而復始,看盡人間不斷上演的悲歡離合,輝映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的千古感嘆,處處見到影像設計者的功力。

其實台灣歌仔戲百年來演化並未停止,但《安平追想曲》的實驗性具備重要意義:它一方面仍奠基於歌仔戲藝術幾代人的發展經驗上。

另一方面在劇本、音樂設計、新編唱腔、舞台設計、影像設計、演員表現都歸納在嚴密的整體創新設計下,調度舞臺上各種元素。

傳統演員劇場轉型為劇場的整體表現,音樂及視覺的美學既保留傳統又新穎的現代感,精神上則不離戲曲藝術「哀而不傷,樂而不淫」的特質。

藉通俗民間故事而轉型悲劇的深意,從內容到包裝都精緻華美,極具市場潛力。

秀琴歌仔戲團原為南部外台戲班,團長張秀琴想要在國家劇院演出為多年心願,此次十年磨一劍的《安平追想曲》,基於傳統而又跨越傳統,成就不凡。

但此次的創新實驗背後的條件其實極其艱難,我國的歌仔戲藝術並不像京劇或豫劇每年有政府編列上億預算的國家劇團來支撐,後者可不用太考慮生存而進行實驗與創新。

但歌仔戲團不然,它須先顧到生計才能有機會進行實驗。

因此這次演出如果沒有國家藝術基金會「歌仔戲專案」的經費挹助以及藝術總監王友輝教授個人多年來的持續投入,並組織一批現代劇場工作者共同合作,類似的創新是難以完成的。

筆者認為,對於即將成立的文化部,這意味著政府必須更積極給本土歌仔戲創新的必要條件。

除了每年持續給予實驗性創作計畫合理的補貼外,並應鼓勵並媒合優質製作團隊與傳統戲曲劇團共同進行實驗,才能給予歌仔戲在當代社會的延續源源不斷的活水。

王麗嘉(作者為國立台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助理教授)

中國時報2012.5.1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649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