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密育兒法:你可能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2012/05/14 22:25:14瀏覽19376|回應0|推薦0
當我們向準父母們介紹親密育兒法時,他們通常的反應都是鬆了一口氣。畢竟,親密育兒法是最符合常識和天性的育兒法。

但即使是最想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也會有一些疑慮,怕這種方法會把孩子寵壞。下面是我們對最常見的一些問題的回答。

「親密育兒法好像很累人,是不是苦海無邊啊?」

親密育兒法在剛開始時是有麻煩,但從長遠角度看,這實際上是最輕鬆的一種育兒法。最初,你確實需要付出很多,但哪種育兒法不需要你付出呢?

自從寶寶出生後,你就開始了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寶寶一直要這要那,你就得不停地滿足他。

但正如我們在本書中強調的,父母和寶寶的給予是相互的,你給予寶寶的越多,寶寶回報你的就越多。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越來越愛你的寶寶,也覺得自己作為父母越來越出色。

記住,你的寶寶在整個育兒過程中並不是一個被動的角色,他會主動地指導你的行為,端正你的態度,幫助你在理解他的暗示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最終使你們達到溝通自如的狀態。

我們也可以從生物學角度來解釋相互給予的含意。媽媽在給寶寶餵奶的時候,乳汁給了寶寶所需的營養,媽媽溫暖的身體和親密的擁抱讓寶寶感到舒適和幸福。

作為回報,寶寶的吮吸促進媽媽的身體裡產生激素,從而增強媽媽育兒的直覺和能力(這點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了)。

由於母乳裡含有催眠成分,所以寶寶常常在吃奶的時候就睡著了。同時,由於寶寶的吮吸,你的身體裡也產生了泌乳素,這種激素對媽媽有鎮定的作用。

所以可以說,在你哄寶寶睡覺的同時,寶寶也在哄你睡覺。

育兒工作中最“難”的部分來自你對自己的否定,例如“我根本不知道寶寶到底要什麼”或“我跟他完全不能溝通”這樣的想法。

如果你認為你很了解你的寶寶,有能力很好地處理和寶寶的關係,你的育兒工作就會簡單很多。相互了解是一種巨大的精神支持,而親密育兒法是我們所知最好的一種溝通方法。

確實,這需要你付出極大的耐心和毅力,但這是值得的。早期成功的親密育兒會讓你今後與孩子的交流更容易,不僅是在嬰兒時期,還貫穿孩子的整個童年時期和青少年時期。

理解和回應寶寶的能力會幫助你在他長大後仍然可以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使你能從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其實,只要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在他的任何年齡階段,溝通都不是問題。

「如果一直抱著寶寶,對他一哭就哄,一餓就餵,睡覺也不離左右,這樣會不會把他寵壞,使他對父母形成過度依賴?」

絕對不會!經驗和研究證明的結果都正好與這種擔心相反——親密育兒法能培養寶寶的獨立性。親密育兒要求適當回應寶寶的需求,而寵壞是因為過度地回應寶寶的需求。

在20世紀20年代,育兒領域出現了專家以後,就有了“溺愛”的說法。這些專家們嘲笑父母的育兒直覺,鼓動父母克制情感,與寶寶保持距離。

他們認為,如果一直抱著寶寶,對他一哭就哄,一餓就餵,睡覺也不離左右,就會把寶寶變成父母的跟屁蟲,喪失獨立性。這種說法根本沒有科學依據,只是由毫無根據的恐懼引出的觀點。

我們要將溺愛理論束之高閣。研究表明,這種理論是完全錯誤的。

科學家做過這樣一項研究:將兩對父母和他們的寶寶劃分為A組和B組,A組的父母和寶寶親密無間,隨時回應寶寶的需求。

B組父母則被設置了許多限制,例如要按照時間表來餵奶,對於寶寶的暗示也較少給予直覺性的愛撫和回應。

科學家花了一年的時間持續觀察這兩組家庭。你認為最終哪一組的寶寶會比較獨立呢?答案是A組的寶寶,就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那個小傢伙。

就“育兒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這一課題,科學家又對較大的孩子進行了研究,最後得出結論:所謂的溺愛理論簡直是無稽之談。

孩子必須經過一段被人照料、關愛,有人可依賴的時期,才能成長為有安全感、獨立的人。

「親密育兒法怎樣促進寶寶獨立?」

研究表明,那些在1歲前就與母親充分建立親密關係的寶寶,長大後對與母親分離的忍受力更強。

從與母親相依相偎(在母親子宮裡就已經是這樣了)到與母親分離(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既需要可供他探詢、研究的新環境,也需要持續不斷地從父母那裡獲得安全感和滿足感。

在陌生的環境中,與母親具有親密關係的孩子會先看看母親,如果母親傳遞的信息是“去吧,孩子”,就會給予孩子莫大的勇氣和信心去學習並掌握新信息。

當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況時,孩子就有信心可以自己處理而不用向母親求助了。母親或其他看護人與孩子間持之以恆的親密關係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從而促進孩子獨立自主。

簡而言之,享受了親密關係的孩子能學會信任,而信任將促使他真正獨立。(關於這個話題的詳細內容請參見第517頁。)

「親密育兒法不就是讓寶寶來發號施令嗎?」

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於父母的回應,而不是寶寶是否在控制局面。如果寶寶因為餓了或者不高興而哭泣,他只是希望父母來餵他或者抱抱他,而不是想要控制父母。

這種觀點其實是溺愛理論的一種表現,都是由於不懂寶寶的真正目的而產生了莫名的恐懼。

舉例來說,制定嚴格的餵奶時間表(我們現在知道這樣會影響營養吸收,而且不利於寶寶自尊的建立)就來源於這種誤解。

寶寶向父母發出需求信號,父母立刻回應,這就是溝通與交流,而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父母的回應讓寶寶更加信任父母,這會使父母更容易掌控局面。

當你的寶寶哭鬧時,聽從你內心的指示,忘掉那些“我該抱他嗎?我會不會寵壞他?他是在控制我嗎”之類的想法,趕緊抱起寶寶吧!

次數多了,你就會知道寶寶每次哭鬧的目的是什麼,以及你需要多長時間給他回應。這種方式並不會發展成“鐐銬式育兒”,即寶寶一指揮,媽媽就得跑斷腿。

親密育兒法是為了增強媽媽和寶寶的相互了解,等寶寶長大一些,媽媽就可以漸漸延長回應時間,讓寶寶明白,有些需求不用立刻得到滿足。

親密育兒法不同於溺愛和嚴格管束。有些佔有欲強的父母總是強迫孩子去做這做那,他們的出發點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他們自己沒有安全感,需要不停地驗證孩子是否聽話。

親密關係也不同於依賴。適當的親密關係能促進孩子獨立,不恰當的依賴則會阻礙孩子獨立。

「親密育兒法對我和寶寶的關係有什麼幫助?」

選擇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說,她們和寶寶之間有一種交流。在她們面對諸如“我該做什麼”之類的日常育兒問題時,這種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能幫助她們在正確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

親密育兒法能適應不斷變化的情況和日益懂事的寶寶,當然你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對具體細節做出調整。

例如,同樣面對寶寶的哭鬧,回應8個月大的寶寶就不用像回應8天大的寶寶那樣迅速(除非他是受到了傷害或者驚嚇)。溝通良好的父母和寶寶彼此都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寶寶是通過媽媽的眼神認識自己的。媽媽對寶寶的疼愛都寫在臉上,寶寶自然就感覺到了。育兒過程中的這種情感交流能幫助父母理解寶寶的感受。

「瑪莎筆記:」

一天,當我對著4歲的馬修發脾氣時,我突然在他臉上看到了一種傷心、絕望的表情。那一瞬間我知道了他的想法,他以為我是因為他這個人生氣,而不是針對他做的事情。

我必須打消他的疑慮,因此我對他說:“我確實很生氣,但我依然愛你。”他說:“哦!真的?”表情馬上愉快起來。

當你翻看本書時,你會發現在正文之間穿插著很多標著“瑪莎筆記”的段落。這些都是從瑪莎的育兒日記中摘抄出來的。

親密育兒法的另一個好處就是父母與寶寶的相互了解。你越了解寶寶,寶寶也就越了解你。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家就發生了一件關於相互了解的事例,再來看看瑪莎的筆記吧。

「瑪莎筆記:」

有一天,我從早上起來就忙個沒完。到了中午,我又發現廚房里居然爬滿了螞蟻。我實在忍無可忍,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大聲發起火來。

就在我大嚷大叫的時候,我發現22個月大的史蒂芬正和我進行一種微妙的交流。他注視著我,彷彿能感覺到我當時需要什麼。

於是他抱住我的雙膝,平靜地看著我的眼睛,好像在安慰我說:“沒關係的,我愛你。只要我能做的,我都會幫你做。”就這樣,史蒂芬的擁抱使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緒,慢慢平靜下來了。

親密育兒法可以改善寶寶的行為、促進寶寶發育並有助於智力開發。原因如下。

親密育兒法可以改善寶寶的行為。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很少哭,也很少發生腸痙攣,很少煩躁不安,很少發脾氣,他們也不會感到無聊或黏著人不放。

理由很簡單:寶寶心情好,表現就好。寶寶因為自己的暗示都得到了解讀和回應而感到被尊重,從而也會對回應他的人產生信任感。寶寶發自內心地感到滿足,所以不需要哭鬧。

親密育兒法可以促進寶寶發育。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因為哭得少,所以有更多的時間去成長和學習。

在過去30多年裡,我觀察了數千對母親和寶寶的互動。我總是對那些神情滿足的寶寶印象深刻,他們被背巾“貼”在媽媽的身上,餓了就有母乳吃,一有需求馬上就能得到回應。

他們比其他寶寶看上去更快樂、更健康,表現也更好。我相信這是因為親密育兒法教會了寶寶保持安靜而警覺的狀態(也叫互動式安靜或專注式安靜)。

當寶寶處於這種狀態時,他能更好地從環境中學習,與之互動,因此也不會感到無聊。

這種狀態還能促進寶寶身體機能的良性運作,因為寶寶將哭鬧可能會消耗的精力轉移到成長、發育和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上了。

簡言之,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是朝氣蓬勃,向上發展的,這種育兒方式能讓寶寶將所有的潛能自然開發出來。研究人員也早就認識到了父母的良好撫育與寶寶的良好發育之間的關係。

親密育兒法有助於寶寶智力的開發。親密關係是寶寶大腦的營養品。許多研究顯示,對嬰兒大腦發育促進作用最大的因素就是父母與嬰兒的親密程度,以及對嬰兒暗示的關懷性回應。

親密育兒法能在寶寶的大腦急需刺激時,將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大腦,從而促進大腦發育。親密育兒法能讓寶寶保持安靜而警覺的狀態,有助於寶寶學習新事物。

如果你開始覺得自己很重要,那你就是很重要!父母對寶寶的行為可以使寶寶變得更聰明。

1986年,美國兒科學會年會上,兒童發育研究專家邁克爾·劉易斯在自己的演講中回顧了關於促進嬰兒發育的因素的研究。他這次演講針對的是那些過分吹噓的神童現象。

神童現象的鼓吹者主張用各種課程及教具來訓練寶寶,他們完全忽視了父母應該扮演寶寶玩伴的職責和父母對寶寶的看護作用。

劉易斯總結說,影響兒童智力發育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媽媽對寶寶所給暗示的回應。撫育寶寶的時候,請時刻牢記,讓寶寶更聰明的是你與寶寶的聯繫,而不是某種教具。

(關於將寶寶“貼”在身上如何促進寶寶成長的討論,請參見本書第293頁;關於親密育兒法如何影響嬰兒的成長與發育的深入討論,請參見第441頁。)

「求助!怎樣才能讓寶寶的作息有規律呢?」

在這裡,我不想用“規律”這種嚴格的說法來描述寶寶的生活。對寶寶,你聆聽得越多,回應得越多,就越容易找到一種既適合他、也適合你的生活方式。

如果一直圍著寶寶轉,媽媽會不會感覺自己被困住了?

育儿期的媽媽們確實需要適當休息,所以我們才強調爸爸和其他看護人也要參與到育兒工作中來,共同合作非常重要。

據採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們反映,她們並沒有感覺被困住,而是感覺和寶寶融為一體了。在形容育兒的感受時,她們是這樣說的:

  “我覺得我和寶寶心心相印。”

  “他在我身邊時我感覺良好,他一和我分開我就開始難受。”

  “我感到充實,也很滿足。”

  你不會覺得自己被困在屋裡,哪兒也去不了,你的生活也不會只圍著寶寶轉,因為親密育兒法可以引導寶寶的行為,使父母與寶寶相處得更融洽,因此帶著寶寶出門也並不困難。

  親密育兒法設定了一個很高的育兒標準。如果我做得不夠好,把事情搞砸了,會不會一直被罪惡感困擾?

  首先,誰都有把事情搞砸的時候,但親密育兒法可以使其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因為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早就與寶寶建立了牢固的親密關係。

而且,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會對父母的行為做出反應和指導,這能幫父母分擔一部分壓力。

我們所說的親密育兒法並不是要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規定你一定要做哪些事才能讓你的寶寶變得又聰明又有教養。

我們給出的個方面內容是最基本、最符合人類天性的育兒方法,就像是7個零件,你可以使用這些零件,根據個人生活方式和寶寶的獨特需求來構建適合你的育兒模型。

由於身體素質、社會背景、經濟基礎不同,不一定每對父母都能夠或需要使用親密育兒法的所有內容。記住,當你能用的時候,請盡量多用。

其次,關於罪惡感。確實,有時會有罪惡感。撫育子女本身就是一項充滿了罪惡感的工作,因為你太愛自己的寶寶,所以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是請記住,有罪惡感並不是一件壞事,這是你內心的自省,時刻提醒你不要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認識到罪惡感的良性作用,並能及時做出正確決斷,這也是作為成人和父母的一種成熟的表現。親密育兒法可以讓你的感覺更敏銳,幫你在遭遇育兒問題時做出正確決策。

「如果我沒有用母乳喂養寶寶,或者沒有和他一起睡,我就是不合格的媽媽嗎?」

當然不是!和寶寶建立親密關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達到最終目標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我們給出的這個方面內容只是幫助你們建立親密關係的敲門磚。

也許因為生理原因或家庭環境影響,你無法進行母乳喂養。而且對一些父母和寶寶來說,睡在一起既不舒服也沒必要。

「建立親密關係是不是要求媽媽整天在家全職帶孩子?如果媽媽想去工作或者必須去工作怎麼辦呢?」

如果媽媽整天在家,使用親密育兒法確實要容易一些,但並不是說使用親密育兒法的媽媽就不能去工作了。

事實上,親密育兒法對那些每天需要與寶寶分開一段時間的媽媽來說特別管用。

只要你在與寶寶在一起的那些時間裡建立了親密關係,即使你們不在一起,也能感覺到彼此間的聯繫。這種聯繫能讓你在兼顧工作的同時,也不會和寶寶之間產生隔閡。

(關於如何兼顧工作與育兒的更深入探討,請參見第17章《工作與育兒》。)

我相信親密育兒法很適合我的家庭,但當我從其他書或其他人口中得到不同的意見時,我就信心不足。

初為父母的你,必定會被各種不同的育兒方法轟擊。親密育兒法是一種能給你信心的育兒方法,讓你明辨各種信息,知道哪些能用,哪些不能用。

用你自己的直覺和智慧來分辨那些“專家”給出的建議和旁人隨口說的方法是否可行。

關於育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因此,學會去信賴支持你的人,和那些與你有著共同想法的人多接近。你也不必去說服別人使用你的育兒方法,你只需說:“這種方法很適合我。”

「有沒有哪些特殊家庭情況尤其需要親密育兒法?」

對那些寶寶有特殊需求的家庭,或者育兒經驗不夠豐富的父母來說,親密育兒法尤其有效。特別是對單親家庭來說,由於能解讀寶寶的行為,父母能從這種不太教條的育兒法中受益良多。

如果你的寶寶是那種高需求寶寶,親密育兒法的好處就會馬上顯現出來。

這種寶寶一出生就好像在說:“爸爸媽媽,你們好!你們真是三生有幸,得到像我這樣高品質的寶寶,所以你們也要給我高品質的撫育哦!

如果你們能讓我高興,那我們就相安無事,如果不能,那以後的日子裡可能時不時會有點小麻煩。”親密育兒法能讓你的撫育與寶寶的需求同步。

對於這種高需求寶寶,父母如果不能配合默契,育兒工作就會變得異常困難。


「親密育兒法能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些孩子長大以後會是什麼樣的人呢?」

父母不要著急對孩子的將來下定論,也不要將功勞或罪過都攬到自己身上。

影響一個人成長的因素有很多,親密育兒法能達到的效果,是在孩子的人生早期給予他們好的教育,從而提高他們成才的可​​能性。

我在工作的頭幾年曾研究過育兒方式對寶寶的長期影響。

對那些接受克制式育兒法(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來照顧寶寶,寶寶哭的時候不理睬,生怕慣壞寶寶,等等)的寶寶,我會在他們的病歷表上畫一個紅點,在那些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寶寶的病歷表上畫一個藍點。

在後者中,如果父母完全做到了我們給出的7個方面內容(見第10頁),而且爸爸也參與了育兒,我就在寶寶的病歷表上多畫一個藍點。

我設計這套簡易系統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判斷各種育兒方法的優劣,也不是要給父母們評出優秀等級,只是想通過這種方法來收集信息,而且我確實也由此得出了一些結論。

這些結論沒什麼科學性,也不能完美地描述父母行為與孩子成長之間的關係,只是一些概括性的結論。

親密育兒法不僅對寶寶有長期的益處,對父母也是一樣。

首先,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能快速建立信心。他們通過使用了這種基礎的方法建立起信心,而且發展出適合他們自己和他們寶寶的育兒方式。

我常常在給寶寶做定期健康檢查時問他們的父母:“這些方法有用嗎?”我建議他們定期總結有用的方法,擯棄那些沒用的方法。

在這一階段有用的方法到了另一階段不一定有用。

比如說,一些寶寶最初在父母的床上睡得很香,一段時間後卻睡得不舒服了,還有一些寶寶剛開始喜歡自己睡,幾個月後卻開始想和父母一起睡,這時就需要重新安排睡眠方式。

因此父母應該視自己寶寶的需求來確定育兒方式,不能只關注其他父母的做法。

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們似乎更能享受到育兒的快樂,他們和寶寶更親近。

寶寶成為了他們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無論是育兒、工作、旅行、娛樂,還是社交,他們都會將寶寶考慮在內,這是他們期望的生活方式。

幾年下來,我發現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寶寶都發展出了一種特別出眾的品質——敏感度。

這種品質也會影響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比如人際交往、工作和娛樂。就我的經驗來說,敏感度(包括父母和孩子)是親密育兒法帶來的最大益處。

這些孩子長大後會富有正義感。他們會同情並安撫其他哭泣的寶寶。十幾歲時,他們會對社會上的不公平現象介懷,並努力通過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它。

他們會關愛他人!因為植根於他們內心的敏感度,他們願意逆流而上,讓社會變得更美好。這些孩子會是未來世界的塑造者和領導者,他們能推動和促進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能與他人親近是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顯現出的另一種出色本領。這些孩子會對人——而不是事物——產生情感。

即使在現在這種被機械圍繞的社會環境中,他們仍然對人充滿情感。在母親臂彎里長大的孩子習慣於與他人交往,並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滿足感。

這些孩子更容易成為同齡人的知心好友,日後也更容易與伴侶建立真摯的親密關係。因為這些孩子學會了付出與接受愛。

親密育兒法是與時俱進的。現在的孩子們正遭受著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的衝擊,尤其是電視和電腦遊戲。

這種流行趨勢將會延續很久,優秀的父母們充其量只能設置障礙,讓這種衝擊的速度減緩。

親密育兒法讓孩子在接觸這些機器之前充分感受到人的溫情,當他們長大後,自然會對人而不是機器滿懷情感。

「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好教嗎?」

教育——你一直期待著聽到這個充滿魔力的詞語。對於採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和孩子來說,教育確實更容易。

父母通過親密育兒法培養出的敏感度使他們能直覺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舉例來說,當孩子玩得高興時,因為父母命令他“該走了”而開始大哭大鬧,這是個非常常見的問題。

我曾聽見過許多父母說:“他就是不肯聽話。”這些年,我仔細觀察了瑪莎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法。

她對孩子的感受非常敏銳,所以她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知道孩子不願意離開以及開始哭鬧的原因。

她用“告別”的方法來解決這種問題:在要求孩子離開前幾分鐘,她在孩子身邊蹲下來,讓孩子和遊戲場上的每個夥伴以及每個玩具說“再見”。

父母對孩子的理解讓孩子自願地結束了遊戲,避免了常見的爭吵。有孩子的生活因為親密育兒法而簡單起來。

“教孩子”並不是你要對孩子做什麼,而是你要和孩子一起做什麼。寶寶在襁褓中時,想教他就得先了解他,讓他感到舒適。

感覺舒適的寶寶更容易做出正確的行為,尤其這種行為是因為內心的驅使而非外力強迫做出的。能讀懂寶寶暗示的父母就能知道寶寶行為的真正含意,從而可以引導他們做出合乎禮儀的舉止。

教育其實是父母與子女間的一種關係,歸根結底就是一個詞——信任。孩子如果有個權威人士可以信任,他就比較好教;而這個權威人士如果能了解孩子的心意,他就會更好地教孩子。

使用親密育兒法的父母能夠更明白地向孩子傳達出他們對孩子行為能力的期望;而接受親密育兒法的孩子更容易理解父母對他們的期望。總之,與父母有親密關係的孩子更好教。

一天,在我的診所裡,一位母親照料寶寶的方式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對寶寶的暗示極其敏感,寶寶餓了就餵奶,寶寶不舒服就抱起來哄,寶寶想玩就陪他玩。

他們母子相處得其樂融融,我忍不住對她說:“你真是個好媽媽。”

  當父母和孩子產生隔閡時,想教育孩子就不那麼容易了。這時父母會覺得已知的辦法“全都不管用”,從而開始學習別人的一些方法,卻很容易進入一種“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的惡性循環。這種做法通常的結果是讓父母與孩子的隔閡更深。與父母沒有親密關係的孩子不好教,因為他們的行為不是源於信任,而是憤怒。

親密育兒法最大的好處是培養了父母了解孩子的能力。建立親密關係就是教孩子的開始。

親密育兒法對孩子的最重要的一項長期影響,叫做“潛移默化”。

記住,你的孩子將來也會成為別人的丈夫或妻子,父親或母親,他從你這裡學到的育兒方法將來會被他用來撫育他自己的孩子。

在孩提時期,他們就學會了照顧人的態度,這種早期的印象會一直伴隨他們成長。

有一天,一位母親帶著她的小寶寶亞倫來我的診所做健康檢查,一起來的還有她歲的女兒蒂法尼,蒂法尼也是接受親密育兒法長大的。

亞倫一開始哭鬧,蒂法尼就上前拉著媽媽的衣角,著急地說: “媽媽,亞倫哭了!抱抱他,搖搖他,餵他奶!

”你可以想像一下,將來蒂法尼做了媽媽以後,如果她的寶寶哭了,她會怎麼做?她一定不會去叫醫生,也不會去翻書找答案,她一定會下意識地把寶寶抱起來,哄一哄,然後開始餵奶。

不光是3歲小孩,即使是十幾歲的孩子也會注意到父母的育兒方式。有一天,我和瑪莎坐在客廳裡,9個月大的女兒伊爾琳在臥室午睡,我們突然聽到她哭了起來。

但還沒等我們走進臥室,她就已經不哭了。我們很想知道她停止哭鬧的原因,於是好奇地往臥室裡看,看到了溫馨的一幕:

我們16歲的兒子吉姆(現在是詹姆斯醫生,一名兒科醫生,也是西爾斯兒科診所的合夥人),正躺在伊爾琳你的育兒方式,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旁邊,溫柔地撫摸她。為什麼吉姆會這樣做呢?因為他看慣了我們照顧嬰兒的方式,知道當嬰兒哭的時候,大人要聆聽並做出回應。

新浪親子2012.5.13摘自《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6455635
 引用者清單(1)  
2014/09/24 03:48 【udn】 比價後還有更低價!天亮 育兒 親密 寶寶比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