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獼猴解析/尊重自然法則 徹底禁絕餵食
2012/02/14 08:57:10瀏覽94|回應0|推薦0
為了阻止獼猴搶奪食物、破壞農作物,人類架設電網、節育、甚至獵殺等手段盡出,卻收不到百分百的效果。

專家認為,至今尚無標本兼治、長治久安的方法,設法與猴群和平共處、共生共榮是努力的方向。

日本山區的獼猴150萬隻,是台灣的5倍多,日本每年開放獵殺1萬5千隻,由各地方政府申請登記,控制猴群數量,同時把其中的壞分子清除,避免「帶壞」別的獼猴。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說,日本農民預防猴害已經相當科技化,他們利用太陽能發電,在果園、農田周圍架設電網,控制電網的安培數,讓獼猴觸電時受到驚嚇逃跑,但不致昏迷死亡。

日本政府也鼓勵保險業者提供農作物損失保險,讓農民不用擔心獼猴釀災。不過,各種方法的效果有限。

張仕偉舉例,在果園四周架設電網、漁網(讓猴子不好攀爬),效果比擺設稻草人、放鞭炮等方法好,但獼猴很「精」,和囚犯想方設法越獄一樣,牠們也會找各種破解方法入園。

例如利用果園周邊較高的樹木盪進園內摘果;也可能因為電網漏電,以致電網和植物產生短路,使電網失效,如果不勤於維護這些設施,農民不可能高枕無憂。

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說,蟑螂、老鼠等野生動物都會學習破解人們的圍堵或獵殺,至今也沒有長治久安的作法。

即使如日本開放獵殺獼猴,只能適度減少猴群數量,透過演化,牠們還是會找到趨吉避凶的方法。

至於為獼猴節育,張仕偉認為,雖有助於未來的生殖率與族群量,但更關鍵的因素可能是食物來源的穩定度。

受氣候影響,一旦遇乾旱、洪澇,獼猴棲地的食物可能大幅短缺,自然會削減猴群數量,採人工節育不是最佳作法。

張仕偉說,採人工節育減少猴群,向來不是國際上鼓勵的好手段,「猴子的行為沒改變,問題仍在」。何況人工節育的成本很高,政府是否需要做這項投資,有待商榷。

裴家騏也認為,減少猴群數量和改善人猴衝突是兩碼事,如果沒有徹底禁絕餵食行為,「人猴大戰」仍難免。

他以高雄壽山為例,通常是強勢獼猴占據遊客的餵食區,弱勢獼猴被排除在外,猴子會學習「選邊站」,長此以往,情況更加嚴重。

因此,日本的作法是帶走或獵殺這些帶頭的「壞分子」,阻止更多獼猴行為失序。

「接受獼猴和人群共處的事實,發揮創意,讓彼此和平共處、互利雙贏。」裴家騏舉例。

鴨子會吃稻子,但有人採「自然農法」,養鴨剋田間蟲害,生產「鴨間稻」,頗受好評,獼猴和果園、農民之間關係也有互利共榮的機會。

至於像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讓猴群和遊客親密接觸發觀光財的作法,裴家騏認為有公共衛生疑慮,並不鼓勵。

聯合報2012.2.1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611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