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獼猴解析/猴搞怪 人類有責任
2012/02/14 02:03:50瀏覽154|回應0|推薦0
近來不斷傳出台灣獼猴侵擾果園,讓農民損失慘重、不堪其擾。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獼猴更有攻擊性,直接搶遊客手上的東西吃,負面形象深植人心。人猴關係丕變,潑猴不教誰之過?

「哪裡有easy food,獼猴就會往那裡去。」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裴家騏指出。

動物求生存的本能都一樣,就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找到好吃、又能填飽肚子的食物,農民的果園正好提供這種環境。

裴家騏說,其實松鼠、鳥類對果園的危害更大、更頻繁,只是獼猴的體型大、目標明顯,加上政府把牠們列為保育類動物,才格外受矚目。

而果園和獼猴的棲息地往往只有一線之隔,導致猴群經常光顧,讓農民頭疼不已。

在玉山國家公園、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等地,常見民眾餵食猴群,以致猴群爭搶食物,進而對其他路過的民眾有攻擊行為。

高雄市政府不得已祭出不得餵食獼猴的禁令,同時為公園內遊客投保意外險,防範猴群攻擊。

裴家騏表示,獼猴是靈長類動物,和人類很像,學習能力很強,「就像兒童會尋找無法招架他們笑容的人一樣」,獼猴也會藉由和人們的互動經驗,學習「尋找機會」。

例如獼猴原本不知道人類會提供食物,人們餵食獼猴,「會讓牠們以為,這些用兩隻腳走路的動物會給東西吃。」

裴家騏說,當少數人的餵食行為持續發生,獼猴無從判斷不同遊客的差異,即使是陌生人,也以為是昨天那位餵食者,進而認為所有遊客都會提供食物。

甚至讓牠們跳到身上,導致多數沒有餵食企圖的遊客受到獼猴搶食的侵擾,形成惡性循環。

「說實在的,獼猴很無辜,是人們教牠們這麼做的,這是學習而來的。」裴家騏表示,猴子的模仿能力強,彼此之間也會互相學習,原本不和人互動的獼猴有樣學樣,跟著受影響。

裴家騏說,這種情況在美國也很常見,例如美國許多國家公園一再告誡遊客,不要留下任何食物,以免黑熊、棕熊聞香而來,導致攻擊事件,因為大熊也會學習從人們身上找到easy food。

早年的人猴關係,可不是現今這樣。

十幾年前,壽山獼猴生態曾被當成典範,人猴彼此不干擾,沒想到自2003年,柴山獼猴的形象由正轉負,裴家騏認為這跟人類餵食大有關聯。

農委會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指出,20年來,壽山的台灣獼猴族群數量倍增,加上人們的開發行為進逼,獼猴和人們產生衝突,除了餵食之外,也可能隱藏食物供給不足等環境壓力。

棲地成水泥林 猴往何處去?

台灣獼猴族群量明顯增加,並與人們衝突不斷,看在保育專家眼裡,潑猴本無辜,是牠們棲息的山林範圍不斷縮水,讓牠們承受沉重的生存壓力。

緊臨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中山大學,是人猴衝突頻繁的現場之一。

2000年,中山大學增建的文學院,建在壽山的山林綠野裡,水泥建築占用獼猴的棲地,人們的活動區域和獼猴棲地重疊,經常發生獼猴進入校園覓食、搶食事件。

另一個人猴衝突場景在雲林縣斗六市的湖山里,上百隻台灣獼猴下山覓食、撒野,農民苦不堪言。

當地民眾表示,過去所見獼猴只見零星幾隻,最近不但平地常見猴群出沒,數量愈來愈多,推測應該是受湖山水庫築壩工程干擾,加上砍伐樹林,獼猴無處可棲,逼得牠們下山找食物。

農委會特生中心主任湯曉虞指出,人為開發、國有林班地大量採單一樹種造林,都不利獼猴生存,被迫遷徙,以致人猴衝突更加頻繁。

特生中心副研究員張仕偉表示,早年獼猴看到人會躲得遠遠的,根本不敢靠近,當年牠們不是保育類動物,被人們抓來賣、宰來吃的情況時有所聞。

但20幾年前野生動物保護法公布施行,農民看到獼猴只能驅趕,擔心觸法不敢捕殺,獼猴數量增加,行為也愈來愈囂張,農民把這筆帳記在政府身上。

張仕偉認為,過去獼猴受到保護,數量穩定增加,但可能因氣候變遷、人為開發,導致棲地消失、食物來源不足,才入侵人們的生活圈,並用餵食破壞彼此「相敬如賓」的關係。

因此,人類要負一半的責任。

聯合報2012.2.13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6113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