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Google+、Facebook等實名社群中之潛規則
2011/07/26 11:38:48瀏覽153|回應0|推薦0
實名制社群如臉書人口號稱全球數以億計,在實體世界中,早就是數一數二大的國度,所有在實體世界中人與人的相處潛規則,雖然網站裡不會明文宣告,但卻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網路看似創造了一個人人近用資訊的均等機會,但機會之均等卻不能等同於地位之均等,有人人氣爆增,有人不斷被人「defriend」,關鍵就在於是否了解其中之潛規則!

實體世界中人與人的談話有聲音有表情,網民很容易忽略此聲音與表情的結合,它給人們之感覺差異如天壤雲泥

如我們跟某人說,「那我可要不客氣囉」,帶著笑容與尾音上揚,是一種禮貌性地打招呼,但是,當嘴角下垂,聲調下降,馬上就變成是一種「最後通碟」,其意義極其不同!

為了彌補這種僅透過文字表達所呈現的缺憾,當MSN即時通強調表情符號時,立即廣受歡迎。

只可惜,這樣的使用文化並沒有被大量平移到社群網站的平台 (起碼不是那麼普遍),造成友誼的緊張與誤會,也就在所難免!

此外,社群網站與過去之交友網站不同, (請見舊文:《「誰」隱藏在Facebook、奇摩交友、msn裡面?》)

由於是一個較偏向實名制的交友平台,因此,相對地,人們比較喜歡認識「有頭有臉」的真實人物。

但,一但是實名制,所有在實體世界中的社交條件也會反應於此–上司或前輩按讚可能是一種鼓勵, 晚輩按讚可能是奉承與巴結。

部份人按讚與回應是希望在人氣高漲的社群對話中得到相對於自己版面上較高的注意,其餘的人按讚可能是希望得到你的回按,或表示對你的回饋…

可別真的認為它是一個地位平等的平台,別人可以說的話,你不見得可以說,別人可以用那樣的語氣,你最好不要。

這個裡面充滿著性別、長相、社經地位條件與他人眼中主觀對自己的圖像等等不平等的社交元素, 相當複雜,沒辦法,這就是實名制社群與匿名性社群最大的差異!

還有,像是新聞學中的標點符號,學新聞採訪與寫作的人應該都清楚,一個標題的後面用的是疑問句,否定句,兩者差異可能也很大。

接著,本來網站上所謂的版面, 也是一種地盤觀,在別人版上發言與自己版上發言,輕重分吋也得拿捏。

還有,兩人私下聊天的口吻不見得可以照樣搬到社群網站上,由於那是一個公共平台,如此做便像是私事公談,很容易擦槍走火,徒增困擾!

可別小看這些微差異, 我眼見許多社群朋友彼此間的來來去去,甚至關係降為冰點,都是忽略了上述之差異使然!

有一位政治意識極端的朋友因為看到我交到一位他不認同的政治人物為友,因而把我defriend。

還有一位朋友因為某甲的關係而加我作朋友,當他某天發現被某甲defriend,因此也把我給defriend了,這些都可以理解!

另有一位朋友,在我加入臉書之初,幾乎是一天上來我的版面按讚數次,不知過了多久, 有一天,我突然想到對方好久沒有交流而去拜訪時,這才發現我已經被defriend了!

我不斷在思考原因, 我不喜歡在網站上討論易引起爭議的議題,也非常按照上述的潛規則來從事臉書交友,自問自己與其應該沒有關於人性的妒忌、羨慕與愛恨情仇。

究竟是何原因?讓人百思不解!也許有網民不在乎這些潛規則,依然粗線條地我行我素!

但我總覺得,來社群網站當然是希望與更多朋友交流,如果朋友越交越少,那不是與原意相背離?那還不如多花些時間與朋友實體見面不是更好?

聯合新聞網2011.7.26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book679&aid=5468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