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08 18:03:19瀏覽915|回應0|推薦1 | |
高朗村位於鹽埔鄉的東南方,為高灘地,土質多砂礫地,含水性不佳,所以對水的需求比別的村莊來得迫切。據當地農家說『以前隴種無喫,都喫蕃薯簽過頓』,天只要不下雨,農作即欠收,可見那時高朗村民生活的艱困。 日治時代在目前的三地們文化園區旁完成了第一進水口,由山裏開鑿隧道,引流隘寮溪水到平地。飲水及灌溉的問題才稍見改善,光復後再做第二隧道和攔水霸。 從水門流下的水,卻多半被內埔鄉引走,經高朗村民向水利局反應後,實施『五日番』制度,每逢五日、十日時放水流向鹽埔方面的高朗村、振興村、久愛村當飲用水,並將多餘的水供灌溉田地使用,整個工程以高朗村受益最大。 在放水的日子,對高朗村民而言是一件大事,每戶人家都得有人在家,將水引至水池儲存,而村民就靠著這些水飲用、洗滌、養牲畜等。那時養豬是採野放方式,平常水溝無水時,常有豬隻在水溝內逛,造成水溝內有豬的排泄物,村內曾有個笑話:清晨煮茄子時,怎麼煮兩條變成三條,原來多出來的那一條茄子竟是… 民國四十五年左右省議員葉慶源和村長黃丁財陪同省主席嚴家淦、縣長林石城探訪村民時,了解飲用水不潔的狀況後,才開鑿試探井,有鑑於水源的浪費和水壓的不足,在王新坤先生鄉長任內和多位地方人士極力爭取經費,在豐年街興建蓄水塔一座,於民國七十二年完工,並設有簡易自來水工作站,此後供水情況更趨完善。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