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仕絨村第十二鄰的由來
2008/03/13 15:32:57瀏覽1345|回應0|推薦1

    

  日治時代日人致力菸葉發展,日本菸農有的移民居住於屏北的常盤村。常盤村的範圍包括了九如段的鴨母寮十二座,鹽埔段的清源三十座和中富二十座(),其中的中富二十座建物分列四排,後面二排地屬鹽埔段,而近彭厝農場北邊靠里港路的前面二排屬里港段。在三十座與二十座之間,設有常盤小學,為日人子弟就讀的學校。當時鹽埔庄長為葉寶山先生,里港庄長是日本人菊山先生,由於民族意識作祟,輕視台灣人,雖然地屬鹽埔庄而居民則歸里港庄管轄。


  少年時曾在三十座做過『散工』的陳辛嘆老鄰長表示,日治前此區域原是溪埔地,鹽埔人佔地種植些耐旱的作物,如地瓜、甘蔗和秋季珠仔豆等,後來日本人強制徵收土地分配給他們的移民,每一戶人家分配二甲地的菸田及一棟約一分地的菸樓。〈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最後一座菸樓已於民國90年被火燒毀,日本移民村就這樣了無痕跡走入歷史〉。


  民國58年里港鄉公所提議,經代表會同意,縣議會通過將該區加上由仕絨公墓到彭厝段與鹽埔段交界點,延著鐵道以下至彭厝農場一帶,面積廣達上百公頃的土地撥給里港鄉。該事為當時鹽埔鄉長陳陳耀明先生知悉後急忙找縣長張豐緒先生研議,幾經協調後,將鹽埔鄉的意見書上呈省政府。而依民法所示人民所居住區域為該區域的行政區域之規定,裁決將該區除了二十座外,其餘歸鹽埔鄉管轄,正式辦理移交手續給鹽埔鄉,納入仕絨村,即今仕絨村的第十二鄰。

  鄉長的明快處理尤為鄉民所津津樂道,鹽埔鄉行政區域的擴充,陳耀明前鄉長可謂厥功甚偉。

註:十二座、三十座、二十座代表菸樓數目,至今已變成當地名稱。
  (文:鐘清麗)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6159&aid=169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