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或是放棄選擇?
以美國零售商間的低價競爭為主要研究對象「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提出幾項每個消費者以及社會全體,將會為此付出的實質代價。其中最為嚴重的為「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品質好的商品,不敵低價商品而逐漸退出市場;各個產業創造力下降,這一點尤其是作者所極力呼籲的惡果。
由於販售低價商品的商場,多數實際利潤折損並未自行吸收,而是轉嫁到成本:一端壓迫供應商,另一端採大量低廉人力,層層回溯剝削。最後,製造商不得不使用更低廉的原料;或者,抬高定價。
這本書提出的結論很簡單,消費者以為「賺到」的下殺折扣,是從這些商人以外的,每個在這個產業鏈上的人們(無論遠近)身上所「擠」出來的血汗錢。
「劣幣驅逐良幣」的背後消費心理,源自於「價格至上」的思考。若將此對映於台灣的圖書出版,通路下殺折扣以「滿足消費者」,損失的利潤回頭擠壓出版社(同上述的供應商),它該如何因應存活?
為了縮短成本回饋的時間,選擇大眾取向的書籍出版,是最直接的方法。圖書出版近年的均質化、大量翻譯書出現,都得以證實、呼應此論點。此外,新書一上架就七九折的常態,出版社僅能將可能會被蠶食的利潤回加到定價上─圖書價格的攀升,早已是此折扣遊戲的「公開」祕密。
這將造成什麼結果?對消費者來說,由於圖書價格日益高昂,追求折扣、等待折扣下殺,成為購書的必然手段。編輯得花更多時間找「好賣的書」;企畫、業務得花更多力氣去應付通路間的傾軋,刺激讀者對於折扣日益疲軟的購買力。
對創作者來說,大眾市場「不青睞」的書籍,要不就是自行出版,要不就是尋找比過往更難出現的「伯樂」。整個出版產業的各種工作者,薪酬數十年來呈現「跌停」已見怪不怪。沒有足夠的空間發揮創意、亦無合理薪酬回饋的產業,要談什麼創造力?書越來越難賣,原因很多,然而,折扣戰卻是加速這惡劣情勢的關鍵殺手。
另外,此書所批判的,是那些擁有極大的銷貨實力,並且得以影響供應商的存活巨型連鎖零售商,同時也使得傳統零售商不敵競爭,退出市場。同樣的,台灣現行圖書連鎖通路已佔銷貨量1/2強,在沒有任何的末端售價規範、進貨折扣規範的情況下,台灣的圖書連鎖通路,確實已有能力影響出版社的生死存亡。
折扣戰影響所及,利潤折損乃直接衝擊「進貨沒有議價能力,折扣沒有利潤空間」的小型書店。所謂「特色經營」的獨立書店,亦無法自外於此戰場。
然而,全球書市、書店的消長變化,皆與台灣相同嗎?當我們針對全球數個在圖書文化產業依舊保有多元樣貌、圖書出版層次豐富的國家,如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進行研究之時,不難發現該國政府,為了保有出版文化的多樣性,對於末端售價、進貨折扣皆有所立法規範,並且針對小型獨立出版、書店有所支援、輔助。
為了凸顯折扣戰對書市的全面影響,在七月下旬,由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發起一場「反折扣戰」的研討會,針對已經無法遏止的書市惡性折扣競爭,提出應由政府制定「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的呼籲與聯署行動。
議題延燒的反對論點在於:為什麼必須由政府來介入?消費者追求折扣有什麼不對?另外,亦有部份讀者認為,實體書店的消逝,是時代所趨之下的必然結果。
倘若這真是市場的選擇,政府應交由產業間「自由競爭」,那麼圖書出版,也就毋須視為台灣向外發聲、展現文化實力的「創意產業」了,不是嗎?
為何我們無法擁有一個各型規模、經營風格不同的實體、網路書店並存的書店風景呢?這真的是讀者的「選擇」,或者政府漠視、我們「放棄選擇」,交給「價格競爭」之後的結果呢?
圖書並非單純的「商品」─這已有許多重視文化出版的國家立法支持,而我們是否還有機會深入思考、討論,甚至扭轉現實:自由市場競爭、追逐折扣所創造出來的書市未來,真的是我們所願望的、美好的文化風景嗎?
(本文作者為小小書房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