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10 12:29:46瀏覽458|回應1|推薦3 | |
從事了三十多年的幼兒音樂教學和師資培育工作之後,心裡常想著:如果父母或老師們也都能夠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便能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各種音樂元素和孩子們互動。因為教育的本質,不只在教人學會操作什麼,而是要教孩子如何”體驗”生活,讓音樂在生活中變得有意義。音樂的學習不應該有成績單,只有人生的功課,從小學習藉由音樂建構出生活與生命的意義。 在教室內,我們帶領父母和孩子玩騎馬的遊戲,首先,請父母趴在地板拱起背讓孩子趴在父母背上,雙手握住父母的脖子,很有安全地隨著身體的搖晃,來體會歌謠中的節奏。 嬰幼兒時期的孩子學習音樂,最好的方式便是透過親子互動,在上述的遊戲中,音樂節奏隨著父母身體的搖動,這種節奏與身體律動自然結合的做法,是最自然天成的節奏啟發。 從感覺統合的觀點來說,嬰兒大腦各感覺區中,”前庭”網膜的功能相當重要,因為它不僅掌握身體操作,更可以協調身體平衡性。從孩子很小時,若父母可以經常協助孩子進行翻滾、搖擺、懸盪、上下晃動,這些都能幫助大腦協調身體的動作。在騎馬遊戲過程中,父母一邊唸著”一匹馬兒兩人騎,這邊高來那邊低,馬兒雖然不走路,兩人騎得笑嘻嘻"的童謠,此種聽覺、動覺與知覺的體驗,沒有制式的解說,而是直覺式的體驗。 二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旅行與藝術參訪的過程中,不忘細心地觀察各國的人文藝術氛圍,發現許多先進的國家其藝術教育多強調大人必須多去觀察孩子在遊戲時所流露出來的天性;多去體會孩子如何盡情地享受它所創作出來的東西。”藝術教育”不應該講求花了多少學費就要得到多少成效,因為”美感”是要在藝術環境中慢慢培養出來的。”藝術”必須用”薰陶”出來的,它快不得更無法量化,藝術不是形式,它是靈性。(洪雯倩,2011) 在教室中,我們用心地將多年來從世界各地收集來的樂器、藝術媒材、玩具道具、玩偶…….各式各樣能夠引發孩子想像與創意的媒介物,並鼓勵孩子親自去操弄、探索與體驗,並提醒父母多去鼓舞孩子自發的遊戲、孩子的歡樂以及發揮他各種可愛的本能。 音樂精靈工作室堅信教育家”盧梭”所主張”自然教育”的本質,希望為孩子鋪設一個溫馨、有趣、具啟發性的人文藝術環境,這個環境必須是自然的,不強制學習,但藝術卻無所不在。藉此,我們更希望在台灣的教育工作者,不要吝惜給予孩子豐富可操弄的環境,唯有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孩子音樂的學習才有機會順性發展。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