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3/24 00:02:16瀏覽2344|回應20|推薦182 | |
1984年,陳之藩在《天堂與地獄》裡寫著: 最初,人類是想把人間建造為十全十美的天堂;最後,卻把人間糟蹋成不折不扣的地獄。 大家眼睜睜看著曾是自己血汗所挹注、卻也是親手創造的史無前例的大垃圾堆,痛苦之餘不能不茫然。 從茫然與痛苦中慢慢清醒過來時,內心是受騙的感覺;嘴邊是痛苦的呻吟。 在這一片遠遠近近此起彼落的呻吟中,有一人的聲音最亢烈,那就是歐威爾的《一九八四》。 「戰爭即是和平,自由即是奴役,無知即是力量。」歐威爾早就這樣預言這個世界,你可曾聽過比這更接近或完全符合現實世界的預言? ★☆★☆★ 在捷運上,觸目所及的年輕人幾乎人手一機,從頭到底全神貫注在那小小方寸之間,妳可以說,他們的整個世界都在那裡頭了。我常憂心下一代最後會完全喪失與人溝通互動的能力,不會寫字,不會傾聽,不會說話,像機器人。 這使我想到比歐威爾《一九八四》更早以前的一本書《我們》,又名《反烏托邦與自由》。 《我們》的作者,是一位經歷兩次俄國革命後流亡到法國的俄國作家薩米爾欽。 作者預言,到了26世紀,人類是徹底沒有個性,每個人只是一個號碼,吃的是化學合成品,有固定時間交配,性伴侶不固定,憑票配給,完事後簽名。最特別的是,這個統一超級大國立國原則是「快樂與自由不能並存」,因為伊甸園本來是最快樂的,卻因爭自由而被放逐,所以要恢復快樂,就要放棄自由。 當然還有一本科幻反烏托邦的書不能漏掉,那就是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書中所描述的烏托邦,人是沒有靈魂的,一切機械化。 311,日本經歷大海嘯大地震引發的輻射災難後,全世界為之驚駭恐慌。當災難距離我們愈近時,我們的恐懼就愈真實。雖然,遠方也有戰火,但是距離稀釋了砲火的恐懼。 「防範於未然」這句口號警語,我們從小聽到大,現在目睹一個比一個更大的天災和人禍,這句警語反而像句笑話。我們能怎樣防範?在倏忽之間就摧毀整座城市的災難?幸運的話,我們也許可以抓起所謂的救難包,裡面有足夠讓你苟延殘喘三天的東西。 其實,從赫胥黎、薩米爾欽到歐威爾,他們當初著述的動機是反集權主義,創造出一種殘暴、冰冷、恐怖、荒誕的烏托邦,和我們的陶淵明完全背道而思。 而今看來,科技文明似乎成為另一種集權,背後隱藏著複雜龐大的陰謀策略,絕大多數人民無知,如螻蟻般的活著,這是個連恐慌都來不及的時代! ◎註: 《我們》1920出版 《美麗新世界》1932出版 《一九八四》1949出版 以上三書並列為世界三大反烏托邦小說。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