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門裡面野狐禪的公案,很多同修都熟悉,唐朝百丈禪師的故事。淨空法師說,百丈大師每天講經,有一個老人天天來聽經,住在後山,到講經的時候他就來了,一般人不認識,百丈大師知道他不是人,我們俗話講他是狐仙。有一天,這個老人向百丈大師請教,說明他自己墮落的經過。他前世是一位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聽眾向他發問,他答覆錯了,答錯了背因果,墮落狐狸身已經有五百多年,現在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求百丈大師幫助他。百丈大師說可以,明天講經的時候,你出來發問,你把過去那個聽眾問你的話,你照樣提出來問我。到第二天他們兩個就表演,這個老狐狸精就提出來,請教大師,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這個意思就是說,真正修行證道、證果的人,證究竟圓滿的果是佛陀,佛陀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答覆,「不昧因果」。從前這個法師答覆人,「不落因果」,就錯一個字,他把它改正過來,不昧因果。不昧是什麼?果報要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昧,不是沒有因果。世間聖人孔老夫子在陳絕糧是前世的果報,釋迦牟尼佛托缽沒得吃,遇到飢荒,人家把餵馬的,馬吃的這些東西拿來供養佛,佛也接受。前世造的不善因,這一生還是要受果報,他清楚、他明白。
修行人接受任何逆緣、惡人,知道,很清楚,還命的應該還命,還債的應當還債,歡歡喜喜還了之後就清楚了。淨空法師說,安世高的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那是個修行證果的人,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前生他是誤殺別人,這一生當中也會有兩次被人誤殺,這個傳記裡頭都寫得很清楚。 因此我們才完全肯定,人在世間,若是說佔人家的便宜,沒這回事情;你要是吃虧了,也沒這個事情。你這一生佔人便宜,來生還人家;這一生吃虧,來生有福報。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天地鬼神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淨空法師說,造作罪業一定是折福損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記載,這些事情很多很多。現前這些果報,可以說是更明顯,我們沒有能覺察出來,是我們太粗心、太大意。只要頭腦冷靜一點,細心觀察我們周邊,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歷歷分明。然後你就證明,佛的經典、古聖先賢的教誨一點都不錯。 我們疏忽,那隻是自欺欺人,過去李老師常說,「人要往遠處看」。什麼叫遠處?來生是遠處。這一生是近處,看這一生你看得太近了。 你要往來生看,往後生看,你就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對自己有利,怎麼做對自己有害。 現在人幾個人懂得利害?希望我們大家珍惜這段因緣,認真努力來修學。
——恭錄自《太上感應篇彙篇》
(/)
20180411:
今日回顧,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國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奇怪的是,國王如此布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舍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欲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布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欲,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黑惡業
果報方面,有異熟果報,等流果報,增上果報,士用果報四種。
惡業之異熟果報指由所作惡業引導投入三惡趣,因嗔恨所造業導入地獄,
因貪入餓鬼道,因痴入畜生道。依積習而言,所行不善久重者投生地獄,中者投生餓鬼道,輕者投生畜生道。
白善業
乙、白善業
龍樹云:「不貪不嗔無愚痴,所生之業是為善。」
對己不生貪戀,對他不生嗔恨,對業果不愚痴,以此三智引導三門所行諸業。
斷除殺生後應當護生;
斷除不予取後當行布施;斷除邪淫後當持淨戒;
斷除妄語後當說實語;
斷除兩舌後當使眾生和合;斷除惡口後當說悅語;斷除綺語後當精進持誦;斷除貪心後常依捨心;斷除害心後常修利他心;斷除邪見後深信佛陀教語,心依正見。
《中觀寶鬘論》云:「彼既白善十業道。」
復應「不飲酒且善營生,不行傷害敬布施,以慈心而行供養,略言彼等皆為法。」
果報方面,亦有異熟果報、等流果報、增上果報、士用果報四種。
異熟果報:力弱者生人道,力強者生欲界天。如以出離心攝諸行,則證聲聞與獨覺,如以菩提心攝持則入佛果。
《十地經》云:「此十地者,懼離痛苦,以悲隨聞他人音聲者得聲聞果;對他人不具悲,唯求己證者得緣覺果;心具大悲善巧,具大誓願,不捨眾生,心緣佛智者,得成菩薩地及一切六度,精萬法而終證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