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通三世;貪求五欲,徒增憂苦 - pureland 日新又新 - udn部落格
pureland 日新又新
作家:S.F.果樂法施F.S.
文章分類
    Top
    @因果通三世;貪求五欲,徒增憂苦
    2019/04/11 10:26:05
    瀏覽:1042
    迴響:6
    推薦:3
    引用0
    我過去不得罪人,今天別人就不會得罪我;我過去沒有陷害人,今天別人怎麼會陷害我?淨空法師說,我們受人侮辱、受人毀謗、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自己應當要承受,歡歡喜喜的承受,這筆帳就了了。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果報通三世,哪裡能夠逃得過?你就是成佛了,成佛到六道裡面示現度化眾生,也不能逃過先世的業報。我們在書本里面讀過,孔老夫子在陳絕糧,釋迦牟尼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佛在經上跟大家說過,前世的業因,這個時候緣成熟了,成佛都沒有辦法逃過果報。

    宗門裡面野狐禪的公案,很多同修都熟悉,唐朝百丈禪師的故事。淨空法師說,百丈大師每天講經,有一個老人天天來聽經,住在後山,到講經的時候他就來了,一般人不認識,百丈大師知道他不是人,我們俗話講他是狐仙。有一天,這個老人向百丈大師請教,說明他自己墮落的經過。他前世是一位法師,講經說法的法師,聽眾向他發問,他答覆錯了,答錯了背因果,墮落狐狸身已經有五百多年,現在沒有辦法脫離畜生道,求百丈大師幫助他。百丈大師說可以,明天講經的時候,你出來發問,你把過去那個聽眾問你的話,你照樣提出來問我。到第二天他們兩個就表演,這個老狐狸精就提出來,請教大師,大修行人還落不落因果?這個意思就是說,真正修行證道、證果的人,證究竟圓滿的果是佛陀,佛陀還落不落因果?百丈大師答覆,「不昧因果」。從前這個法師答覆人,「不落因果」,就錯一個字,他把它改正過來,不昧因果。不昧是什麼?果報要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昧,不是沒有因果。世間聖人孔老夫子在陳絕糧是前世的果報,釋迦牟尼佛托缽沒得吃,遇到飢荒,人家把餵馬的,馬吃的這些東西拿來供養佛,佛也接受。前世造的不善因,這一生還是要受果報,他清楚、他明白。

    修行人接受任何逆緣、惡人,知道,很清楚,還命的應該還命,還債的應當還債,歡歡喜喜還了之後就清楚了。淨空法師說,安世高的傳記裡面,我們看到那是個修行證果的人,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前生他是誤殺別人,這一生當中也會有兩次被人誤殺,這個傳記裡頭都寫得很清楚。 因此我們才完全肯定,人在世間,若是說佔人家的便宜,沒這回事情;你要是吃虧了,也沒這個事情。你這一生佔人便宜,來生還人家;這一生吃虧,來生有福報。

    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天地鬼神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淨空法師說,造作罪業一定是折福損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記載,這些事情很多很多。現前這些果報,可以說是更明顯,我們沒有能覺察出來,是我們太粗心、太大意。只要頭腦冷靜一點,細心觀察我們周邊,因果報應清清楚楚、歷歷分明。然後你就證明,佛的經典、古聖先賢的教誨一點都不錯。 我們疏忽,那隻是自欺欺人,過去李老師常說,「人要往遠處看」。什麼叫遠處?來生是遠處。這一生是近處,看這一生你看得太近了。 你要往來生看,往後生看,你就曉得自己應該怎麼做,怎麼做對自己有利,怎麼做對自己有害。 現在人幾個人懂得利害?希望我們大家珍惜這段因緣,認真努力來修學。

    ——恭錄自《太上感應篇彙篇》

    (/)

    20180411:

    今日回顧,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種外道。一天,國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於是依照婆羅門教的規定,將其積聚如山的奇珍異寶,布施給需要幫助的人;若有人來求助,便請他自取一撮珍寶而去。奇怪的是,國王如此布施了數日,珍寶一點兒都沒有減少。

    佛陀知道國王宿世積福,度化因緣成熟,於是變化成外道修行者前往該國。國王知道有行者遠來,便出來接見,寒喧作禮後,國王問:「你來此地,有何請求嗎?可以直說,不用客氣。」行者回答:「我從很遠的地方來,想跟國王化緣珍寶,建造屋宅。」國王聽了,告訴行者:「沒問題!你就自取一撮珍寶吧。」行者取了一撮珍寶,走了七步,又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疑惑地問他:「你為何要放回去呢?」行者回答:「這撮珍寶變賣後,只夠我建蓋房舍而已,日後要再娶妻就不夠用了,所以不如不取。」國王一聽,說:「這還不簡單,那你就取三撮珍寶吧。」於是行者取了三撮珍寶,走了七步後,還是回頭將珠寶放回原處。國王又問他:「你為什麼又不要了呢?」行者回答:「這三撮珍寶只夠我娶妻,沒有剩餘的錢可以購買田地、奴婢、牛馬,既然無法滿足我的欲望,還不如放下。」於是國王又應允他取七撮珍寶。

    行者走了七步,還是又退還回去。國王再度詢問原因,行者回答:「我娶妻後會生兒育女,子女從出生到嫁娶,一切所需難可計量,所以我決定還是不要罷了!」國王聽了,大方地說:「不要擔心,我將所有的珍寶都布施給你,你就不需再為將來煩憂了。」行者原本已要接受國王的供養,但想了想還是拒絕國王的好意,準備告辭,國王疑惑地問:「你為何不接受我的供養呢?」行者說:「本來我是想要乞取珍寶,好令生活充裕無缺。但我深入思惟,卻發現人生苦短,萬物無常,若是追逐財物,貪求五欲,妄計未來,只是徒增憂苦,一日比一日煩惱,還不如放下這些貪欲,精進修行,勤求佛道。所以我再也不需要任何珍寶了!」國王聽了行者的話,心開意解,也願意皈依佛教。

    於是,佛陀恢復本貌,騰升虛空,現光明身相,為國王說了一首偈語:

    「雖得積珍寶,崇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不愛,以苦為樂相,狂夫為所厭。」

    國王與大臣見到佛陀如此端嚴的光明瑞相,又聽聞佛陀微妙的開示,法喜非常,紛紛求受五戒,當下即證須陀洹果。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回應
    全站分類:心情隨筆 心情日記
    自訂分類:經典淨土
    上一則: @偽經、佛說
    下一則: @饑餓之報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6) :
    6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6/04 15:03
    五果

    因和果是相關的,依上述的六因、四緣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所說的五果。

    五果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

    (1)增上果: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得的結果。

    (2)士用果:又稱士夫果。士(士夫) :人;用:造作。士用,人的作用。謂人使用工具造作各類事情,所得的結果,稱為士用果。

    (3)等流果:又稱依果、習果。自同類和遍行二因所生的果。果似因,名「等」;果從因生,名「流」。後起的果和前因,在性質上相似,稱為等流果。

    (4)異熟果:又稱報果。是由異熟因所招感的果報。此果與因,既不同時,又非相隨,性質也不一樣。

    (5)離系果:「系」,煩惱的系縛。離開一切煩惱的系縛,稱為「離系」。通過修習佛教,斷絕一切煩惱,超脫生死輪迴,稱離系果,也就是涅槃。

    五果中,離系果屬於無為果,餘四果均屬有為果。這種因果論的中心問題是要闡明兩種相反的人生趨向:一是作惡業而引起的不斷流轉,即生死輪迴;二是作善業而引向還滅,即歸於涅槃。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5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6/04 01:55
    http://www.dts.org.tw/sutra/book19.htm

    .....
    離繫果:又名無漏果。就是解脫生死輪迴,證得涅槃聖果。聖果有小乘聖果辟 支佛、阿羅漢,大乘聖果佛陀。所謂﹁離繫﹂,就是由智慧遠離煩惱繫縛,覺二諦理, 證諸法實相空。

      佛之所謂覺,覺人、法皆因緣生,離因緣即諸法不生,不生即無滅。覺心、佛、眾 生平等為一,離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終其究竟,佛陀覺證無一法 可說,無一法可修、可證,也無什麼佛可成,不過這些語詞為真實理。法華經所謂﹁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凡夫為什麼受繫縛?凡夫以四大假合體為我,以五蘊心為真,以六塵境為實。因此 ,執四相我、人、眾生、壽者,四相迷執,自然有比較分別,以及各種不合於道德的爭 取,就這樣由比較分別,計較爭取即造業,造業後將來難免受一切業報,受報中不得自 在,是名﹁繫縛﹂。

      繫縛凡夫,當如何離繫縛得解脫,甚至證得佛果,當然深入如來經教法義了解,悟 入佛陀所開示的法義,成就真知正見,一心學習佛道,步步﹁增上﹂,由一法而通達一 切法。時時努力,處處努力,加強﹁士用﹂造就一切功德。念念不離善心、善德,佛心 、佛德,久而久之,自然﹁等流﹂佛陀一切功德。自我成就佛陀,自然急速完成。
    ....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及 六因、四緣、五果詳解 -

    https://kknews.cc/other/ea43bkr.html S.F.果樂法施F.S.2019/06/04 14:59回覆
    4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6/01 14:40

    黑惡業

    果報方面,有異熟果報,等流果報,增上果報,士用果報四種。

    惡業之異熟果報指由所作惡業引導投入三惡趣,因嗔恨所造業導入地獄,

    因貪入餓鬼道,因痴入畜生道。依積習而言,所行不善久重者投生地獄,中者投生餓鬼道,輕者投生畜生道。

    白善業

    乙、白善業

    龍樹云:「不貪不嗔無愚痴,所生之業是為善。」

    對己不生貪戀,對他不生嗔恨,對業果不愚痴,以此三智引導三門所行諸業。

    斷除殺生後應當護生;

    斷除不予取後當行布施;斷除邪淫後當持淨戒;

    斷除妄語後當說實語;

    斷除兩舌後當使眾生和合;斷除惡口後當說悅語;斷除綺語後當精進持誦;斷除貪心後常依捨心;斷除害心後常修利他心;斷除邪見後深信佛陀教語,心依正見。

    《中觀寶鬘論》云:「彼既白善十業道。」

    復應「不飲酒且善營生,不行傷害敬布施,以慈心而行供養,略言彼等皆為法。」

    果報方面,亦有異熟果報、等流果報、增上果報、士用果報四種。

    異熟果報:力弱者生人道,力強者生欲界天。如以出離心攝諸行,則證聲聞與獨覺,如以菩提心攝持則入佛果。

    《十地經》云:「此十地者,懼離痛苦,以悲隨聞他人音聲者得聲聞果;對他人不具悲,唯求己證者得緣覺果;心具大悲善巧,具大誓願,不捨眾生,心緣佛智者,得成菩薩地及一切六度,精萬法而終證佛果。」

    3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5/26 16:43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7/72012.html

    佛經將善惡分成十種,每種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叫十善十惡。
    十惡就是:
    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屬於身三業);四、妄語;五、兩舌;六、惡口;七、绮語(屬於口四業);八、貪;九、嗔;十、癡;(屬於意三業)。

    反過來說,便是十善:
    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二、不偷盜而布施;三、不邪淫而修梵行(清淨行);四、不妄語而說誠實語;五、不兩舌而說調解語;六、不惡口而說柔和語;七、不绮語而說直質(正直、樸實)語;八、不貪而修不淨觀;九、不嗔而修慈悲觀;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這十善十惡分成三品,就是三個等級。佛經說:
    ”作了上品十善的人,生天道;
    中品十善的人,生人道;
    下品十善的人,生阿修羅道(屬於天龍八部之一,有福報,有神通;但凶惡好斗)。

    犯上品十惡的人,墮地獄道;
    中品十惡的人墮餓鬼道;
    犯下品十惡的人,墮畜生道”。
    這是佛陀以慧眼觀察六道輪回的現象,親口開示的,我們絕對要深信不疑。因果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不是佛陀制造出來約束眾生,而是佛發現並揭示出來教育我們的。佛菩薩也要受因果規律的制約。虛雲大師說,“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因果分為染淨兩類。
    諸佛菩薩修因證果,修的清淨因,修的菩薩行,發的菩提心,所以證到的是佛菩薩的果位,得到的是清淨的果;
    而我們眾生造的是污染因,結的是污染果。”星雲大師說:因果比電腦還准確,因為電腦會發生故障,因果是絲毫沒有差錯的。

    .....
    2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5/25 13:40
    一般理解探討的因果是
    粗淺的,甚至,有誤,訛傳了。

    真的要論因果三世,不是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的。

    也絕非三生三世可以了結的;
    甚至,
    有的發“七世夫妻”願;
    來生願做比翼鳥、連理枝....
    以聖者,淨者,覺者智慧照見:

    這都是癡願...

    (連體嬰~生命,生活,好玩嗎?!可取嗎!?答案當然是否頂的。)

    :(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否定。
    誤植
    頂(x) S.F.果樂法施F.S.2019/05/25 13:41回覆
    1樓. S.F.果樂法施F.S.
    2019/05/25 13:37
    13:28’ 20190525
    深入因果的理論,是六因五果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E5%85%AD%E5%9B%A0%E4%BA%94%E6%9E%9C

    六因五果


    六因論,佛教理論,對於
    因果論的一種解說,最早源自迦多衍尼子《發智論》,屬於說一切有部。六因論把一切事物之因,分為六種:即能作因、
    俱有因、
    同類因、
    相應因、
    遍行因與異熟因。

    六因能產生的結果,分為五果,
    即異熟果、
    等流果、
    增上果、
    士用果、
    離繫果。
    兩者合稱六因五果。
    =眾生病故我病;心淨即國土淨=pure-land日新又新
    黑惡業

    士用果報,指所作業增長,致累世續受無邊苦,復增長惡業,漂於輪迴。種敦巴格西云:「兄長們!心量廣大還不夠,應觀緣起至為微細。」
    博多瓦云:「舌舐虛空不
    覺其味,不思業果不覺法味,猶似無知蒙童獨坐火宅,尚覺戶外濁惡,吾等不知法義亦將為地獄之火所焚。」
    造諸惡業後,若未生於三惡道中,亦將感得壽短、多病、貧困等不順境。故心中應思:
    從此縱捨命亦不造惡,若有造作立即懺悔。若造更大力之善業,則罪障可轉為清淨。
    龍樹云:「彼曾放逸行不善,遇佛聞教而精勤,離雲皎月美妍麗,難陀、指鬘見寶行。」
    佛弟難陀曾貪戀美色,因見地獄之苦而入解脫道中。
    指鬘曾殺九百九十九人,遇佛示教而得阿羅漢果。具見王殺父,寶行王殺母,後皆因趨入佛教而離無間地獄惡果。

    白善業
    士用果報,善德增上且福德綿延無斷,其次,於他世自然感得具足八功德,成就廣大資糧善趣所依身;
    由斷除害他心故得長壽;由供養明燈或布施衣食等,故色身端莊;
    對上師及法友無我慢而恭敬承事故種姓高貴;
    對具德者、病人、貧者等布施其所需,故受用富足;
    言語唯善故聞者皆從;
    供養三寶及父母且清淨祈願,故具威嚴;
    心喜士夫且救男根於將毀,故感得男身;
    行善法時無求無懼而行利益、為助伴,故力量圓滿。


    故若不喜輪迴,則當努力斷除不善;行持與前述福德善業及戒律誓句相順等解脫行,努力實修而不自欺。證得解脫因,首須有堅定出離輪迴之心,並受持清淨戒律;依此生起專一禪定,從而生無我智慧。瞭知無常、苦、空等共相與別相,因而淨除往昔所積障礙,窮盡輪迴痛苦,離邊而安住,此際假名「解脫」,但非己達高妙燦耀之境僅得稱解脫或「涅槃」。 S.F.果樂法施F.S.2019/06/01 14:25回覆
    黑惡業

    增上果報:如殺生則投生於不祥或境惡之地,且生於多殺害之處。
    不予取則多遇旱澇雹害之境。
    邪淫則投生泥濘惡臭之地。
    妄語則生恐怖之處。
    兩舌生崇山峻谷。
    惡口生於石堆荊棘叢生等不悅意處。
    綺語生四季錯亂,耕耘無穫之地。
    貪心生農穫歉收之地。
    害心生果實味苦易壞,常受損之處。
    邪見則無財富受用,親友稀少。

    白善業
    增上果報,所生境地吉祥順意。 S.F.果樂法施F.S.2019/06/01 14:28回覆
    黑惡業

    等流果報包括受用等流果與造作等流果二種。
    受用等流果指壽命短促等。如龍樹《中觀寶鬘論》云:
    「殺生而致壽短促,
    偷盜則致受用缺,
    流連煙花常伴敵,
    常說妄語遭毀謗,
    兩舌則致常紛爭,
    惡口多聞不悅語,
    無益之語勿多言,
    貪心多毀心中願,
    害心則致常恐懼,
    邪見則致惡見解。」

    造作等流果,則是因和業成熟,導致自然喜歡造作同類行為。

    白善業

    等流果報:造作等流果方面,不喜殺生且精於善行。
    受用等流果方面,依十善業力,受用廣大,相貌莊嚴,怨敵極少,普受讚揚,親眷敬愛,多聞美語,所辦易成,離諸傷害,心生清淨見地。 S.F.果樂法施F.S.2019/06/01 14:34回覆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9%259B%25A2%25E7%25B9%25AB%25E6%259E%259C.html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離繫果
    梵語 visajyoga-phala。又作解脫果。五果之一。由慧之簡擇力而斷諸煩惱,遠離有漏法之繫縛,證得擇滅無為之涅槃果位,稱為離繫果。俱舍論卷六(大二九‧三五中):

    「由慧盡法,名離繫果;滅故名盡,擇故名慧,即說擇滅名離繫果。」阿〔大毘婆沙論卷一二一、入阿毘達磨論卷下、

    順正理論卷十八〕 p6719



    佛光大辭典 S.F.果樂法施F.S.2019/06/04 01:45回覆
    https://zh.m.wikisource.org/zh-hant/%E4%BD%9B%E5%AD%B8%E5%A4%A7%E8%BE%AD%E5%85%B8/%E7%95%B0%E7%86%9F%E7%AD%89%E4%BA%94%E6%9E%9C
    ......

    五、離繫果,依涅槃之道力而證之者。
    涅槃離一切之繫縛,故云離繫。
    此法常住,非自六因而生者,唯以道力而證顯,故雖與以果之名而非對於六因之因體。
    見顯揚論十八,俱舍論六。 S.F.果樂法施F.S.2019/06/04 02:24回覆
    因果分明定不差,古今種豆豈生麻。

    善惡若無罪福報,聖賢豈肯信服他。


    1.六因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異熟因。

    (1)能作因:在有為法生起時,不障礙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為有力能作因和無力能作因兩種。

    (2)俱有因:俱有,就是互為因,互為果,「因果同時」的意思。也分為二種:互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3)同類因:因果相似,名為同類。謂過去與現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類相似的法為因,故稱同類因。

    (4)相應因:當「認識」發生時,「心」及「心所」必同時相應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時具足同所依、同所緣、同行相、同時、同事等五義,故稱「相應因」。

    (5)遍行因:遍一切的雜染法,而能生起煩惱的原因,名為遍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6)異熟因:異熟,是異類而熟的意思,舊譯為果報。指善惡的因,產生了非善非惡的無記果。這是從得果的性質上來區別,和同類因、遍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樂果報的善惡業因。

    綜觀上述所說,因雖有多種,但大別可分為「因果同時」的因,和「因果異時」的因。同時的因,為空間的因,指諸法的相依、相托;異時的因,是時間的因,指諸法的相續繼起。六因當中,俱有因、相應因是「同時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是「異時因」;而能作因則兼涉二者。
    (lotus) S.F.果樂法施F.S.2019/06/04 14:57回覆
    2.四緣

    四緣有: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等。

    (1)因緣:因緣者,因即是緣的意思。在佛教「因緣論」中,通常將引生結果的主要條件稱為「因」,次要條件稱為「緣」。於此,則強調因也是眾多條件之一,故稱因緣。上面所說六因之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其它五因均為因緣。

    (2)等無間緣:又稱為次第緣。這是就心、心所而說的。當前念的心、心所將消散時,會生起後念的心、心所的緣。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稱作等無間緣。

    (3)所緣緣:指心所攀緣的境界,即認識的對象。佛教認為,心是能緣,外境是所緣,所緣,就是心法生起的緣,稱為所緣緣。

    (4)增上緣:不障礙或有助於他法的產生,謂增上緣。其緣體廣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緣;又心用廣大,為一切有為法的增上緣。所謂一切法,指除了自體之外,一切的有為現象均為增上緣。 S.F.果樂法施F.S.2019/06/04 15:02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