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海妖賽倫之歌:談負面情緒的意義 - 蘇格拉屎的藝術日誌 - udn部落格
蘇格拉屎的藝術日誌
作家:方傑
文章分類
    Top
    傾聽海妖賽倫之歌:談負面情緒的意義
    2014/12/10 09:40:25
    瀏覽:3828
    迴響:2
    推薦:26
    引用0


          (原載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第18期【解】,2014年11月號。)

     

    文:方傑

     

     

     

    我從不諱言自己偶爾會陷入悲傷、焦慮之中。

     

    或許我研究心理學背後的原因,就是為了抵禦這些偶爾來襲的情緒風暴,然而,即便在這領域浸淫了十幾年,這些負面情緒在我的生活中,仍佔據極重要的位置。

     

    長期與負面情緒相處,讓我漸漸學會與各種情緒為友,我常提醒跟我學藝術的學生們,別害怕這些情緒,一般人避之唯危不及的負面情緒,在藝術家而言,其實是創作的源泉。

     

    沒有悲傷的體驗,歌德不可能寫出《少年維特的煩惱》,貝多芬也不可能譜出《悲愴交響曲》。沒有失戀過的歌手大概也唱不出穿透靈魂的情歌,所以陳奕迅才在《那些讓你死去活來的女孩》裡唱道:那些讓你浮沉在/死去活來的女孩/You Should Try/沒有經歷錯的愛/情歌怎樣寫出來/沒有碰過些狠女孩/心酸怎樣唱出來

     

    想像人類的藝術與文學充斥著一片歌無昇平、平靜祥和,從此沒有悲歌,那人類的文明會是多麼的貧乏。

     

    藝術家與詩人比一般人得天獨厚的地方,就在於他們勇於品味這些強烈的情緒,並將之譜寫成動人詩篇的能力。

     

    海妖賽倫之歌

     

    希臘神話中,有一種名叫賽倫(sirens)的半人半魚海妖,常會以迷惑水手的歌聲讓船隻失控撞上岩礁,海妖的歌聲可以被視為是讓人駭異的各種情緒。

     

    古希臘人聞賽倫色變,然而吟遊詩人荷馬筆下著名的英雄奧德修斯 (odysseus),卻在途經賽倫出現的水域時,命水手將他繫於桅桿上,好傾聽海妖駭人歌聲,他為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也為他贏得了後世思想家的讚譽。

     

    法國前教育部長Luc Ferry曾把奧德修斯譽為歷史上最有魅力的男人,原因是他對生命充滿好奇,從不逃避去經歷旅途上的各種苦難,這種人格特質讓他成為對生命擁有深刻體驗的人。

     

     

    圖: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奧德修斯命眾人將他擊於桅杆之上,好讓他傾聽海妖賽倫駭人的歌聲。 

     

    心理學的用意

     

    每每有人聽我坦言心情低落,都會不以為然的說:你不是研究心理學嗎?怎麼也會陷入情緒的風暴之中呢?

     

    我都會反問:佛陀在三十幾歲時就已了悟生命,但晚年還是無法逃避背痛、死於食物中毒拉肚子的苦難,那你還信仰他嗎?一個未曾經歷磨難的人,你又怎能期待他教人走出苦難呢?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寫過一本叫《焦慮的意義》的書,他精闢的指出,人之所以會焦慮,其實是內心察覺到潛在的危險,我們不該無視焦慮的存在,而是要學習直面焦慮,並找出焦慮的原因。所以習慣逃避焦慮的人,反而會在抑積的問題一發不可收拾時,被情緒淹沒。

     

    羅洛梅在晚年中風後也陷入了焦慮狀態,但這絲毫沒有減損我對他的敬意,就像我不會因為治好我感冒的醫生也會感冒而失望。醫生常常是感染病毒的高危險群,心理醫師與我們一樣有著的人性弱點,他們一天到晚接收人們的負面情緒,除非你以為他們是神,否則又怎能期待他們像超人那樣永遠內心平靜呢?

     

    佛洛伊德被口腔癌折磨了十幾年,他把癌症稱為老朋友,他說過一句很有啟發性的話:精神分析只是將讓人無法忍受的痛苦,轉化成比較可以忍受的痛苦。

     

    誠如佛洛伊德所言,我們永遠無法避免病痛、分離與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心理學只是指引我們該如何去看待苦難,並將它轉化成正面的力量。

     

    有人問專門探討暴力與死亡的導演麥可漢內克(Michael haneke)說:你為何專拍讓人不舒服的電影

     

    漢內克的回答很有趣,他說:因為我害怕得不得了,所以我要把它看清楚。

     



    爬梳內在的焦慮

     

    心理學家常會把人類的內心世界比喻為一棟房子,大多數人只對人展示體面的客廳。想像一下,倘若我們把所有污穢之物都封藏在見不得人的地下室或厠所,從不去碰它,一旦惡臭滿溢時,可能立馬就被薰死。

     

    其實人類的心理亦然,倘若我們無法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並將之處理掉,最後就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

     

    與其逃避痛苦,倒不如去接受生命本來就有苦有樂,有喜有悲。

     

    心理學家認為,完美主義者與一天到晚都處在快樂狀態的人是精神問題的高危險群,由於無法忍受一絲的負面情緒,過度渴望美好與穩定會讓前者患上強迫症,而後者則極有可能變成狂躁症,這些心理疾病其實是人們抵抗焦慮的後遺症。

     

    強迫症者非常害怕自己的生活脫離常軌,因此他們發展出一套很嚴格的程序,比如說,洗手要洗三次,否則會讓他們陷入焦慮。

     

    而狂躁症者一直處在亢奮狀態,其實是為了逃避自己陷入悲傷。

     

    現代人喜歡粉飾太平已經到了病態的地步,有時大明星連拍照不笑都會引來媒體的責難。《失控的正向思考》(Bright-Sided ,How Positive Thinking Is Undermining America)一書的作者Barbara Ehrenreich 指出,天真的樂觀文化其實是美國近年的經濟蕭條、911事件背後的原兇,其實這些危機早就有跡可循,然而由於美國人長期活在樂觀假象中,才會忽略了國家潛在的危機。

     

    所以當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 )在前些日子傳來自殺噩耗時,許多人都覺得愕然,無法理解何以喜劇演員會死於自殺時,我一點都不驚訝。

     

    我曾經輔導過親人自殺的心靈受創者,從這些經驗中,我發現許多突然自殺的人平日都是樂觀善良、沒有脾氣的大好人。這些人習慣將情緒壓抑心理,一旦負面情緒像山洪潰堤時,就會發生突如其來的悲劇。有時候看起來愈正面,愈沒有負面情緒的人,在心理上反倒是不健康的。

     

    這就是我從不逃避陷入焦慮、悲傷的原因,學習與負面情緒做朋友,並不是要你一天到晚沉溺在傷春悲秋裡,我們要學的是即便陷入了,也能跌跌撞撞地走出來。

     

    那些神話教我的事

     

    人類的智慧,常常是被苦難激發出來的,許多古文明都來自貧瘠的土地或河水泛濫的地方,你也會發現在沒有太多天災的南洋熱帶島嶼,很少會發展出讓人驚艷的文明。。

     

    可見一個人倘若只想安全平順地活著,與焦慮混亂保持安全的距離,他付出的代價就是平庸。

     

    許多神話與童話常常都始於故事主人翁的一次意外或無意間犯下的錯,而被迫展開一趟旅程。

     

    心理學家認為這些歷險故事其實是生命歷程的隱喻,是古代人留下的生活智慧,故事裡的主角往往具備了一種即使陷入失控局面,也不放棄自己,最後撥亂反正,將混亂回復秩序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就是拴住奧德修斯的那根繩子:一種理性節制的能力。

     

    在故事結束時,折騰人的磨難豐富了歷險者的生命,也讓他們成為擁有深刻生命體驗的人。

     

    我們稱這些歷險歸來,並帶給我們啟發者為英雄。

     

    我很慶幸自小就是愛唱反調的孩子,因為從不循規蹈矩,偶爾犯錯,一路上跌跌撞撞,常常被人修理,所以才有了以上這些體驗。

     

     

     

    (本文為原稿。)


    方傑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hongkiath71

    部落格:http://classic-blog.udn.com/chongkiath

    本文原載於新加坡《品》雜誌中文版:https://www.facebook.com/pinprestige?fref=ts

     

    回應
    迴響(2) :
    2樓. 一畝桑田
    2015/01/06 13:20

    負面情緒人人有,

    有人特別多就不太正常,

    「往好處想沒壞處,往壞處想沒好處」

    多想好處少想壞處就是快樂。

    1樓. 風樣女子的瘋樣
    2014/12/11 10:51
    那小手工也亮在這裏:)
    謝謝。
    方傑2014/12/12 22:17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