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完大顯通寺,我們沿著寺院之間的走道,走向我們下一個要參觀的寺院菩薩頂,五台山寺院密度相當高,走道其實也不寬,半途抬頭就可見聳立在靈鷲峰頂的菩薩頂,不管對信眾或普羅大眾,都會有仰之彌高,望之彌堅的感覺;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也是唯一青廟(漢傳佛教)與黃廟(藏傳佛教)和諧共存,相互輝映的佛教道場,要分辨兩種不同的寺院,其實不難,圍牆漆成磚紅色的就是黃廟,灰青色的即是青廟,五台山目前有寺院47座,台內39座,台外8座,其中有十座寺院,2009年名列世界文化景觀遺產,菩薩頂就是這十座之一,也是五台山最大、最具影響力的黃廟,菩薩頂最初建於五世紀末期,北魏孝文帝的時代。
再爬上一小段階梯,來到菩薩頂有個大「佛」字的照壁,赫然在照壁往右走,看到另一面類似照壁的牆,上書繁體「順治皇帝歸山詞」,以七言為一句,共40句280字,最後四句是「十八年來不自由,征南戰北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甚千秋與萬秋。」,文字讀來,流露濃濃領悟的無奈,與遁世的惆悵,看空世間的愛恨情仇,四大皆空。
順治皇帝(1638-1661)名愛新覺羅.福臨,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入關後後首位皇帝,五歲登帝位,年號順治,由皇叔多爾袞攝政,1650年13歲,皇叔過世後親政,1661年因染天花不治,年僅24,死後供奉於太廟,廟號世祖,皇位由皇三子玄燁承襲,即康熙帝。順治一生就普羅大眾眼光看,精彩亮麗,功成名就,只可惜早逝,會有「順治皇帝歸山詞」這樣看破紅塵的詩文,確實令人不解與訝異,當然也有此文非出自順治之說。
繼續往上走,是個有108階的長長陡坡,登上後是由康熙御題「靈峰勝境」的牌樓,再經過上懸「敕建真容院」匾額的山門,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大文殊殿,由南向北的中軸線;大雄寶殿前廟場,立有由康熙、乾隆及嘉慶三位清朝皇帝所立石碑,廟場東側有乾隆高達五公尺的御碑,大文殊殿前也有康熙親題的「五台聖境」,看來清朝皇帝跟菩薩頂關係密切,其實確實很特別,康熙來過五次,雍正一次,乾隆六次,嘉慶一次,康熙22年還特准菩薩頂使用與北京皇宮同樣的三色琉璃瓦修建,設軍隊保護寺院,乾隆年間還特設行宮,處處凸顯菩薩頂的特殊及尊貴。
順治帝過世時才24歲,確實太年青,以現在眼光看才研究所剛畢業,正是身強體壯的年紀,加上朝廷沒明確宣布順治死因,清史稿世祖本紀上記載:「十八年春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只有寥寥數句,連病因都沒提,以致臆測謠言四起;民間傳言有稱順治其實未死,只是因對其愛妃,早四個月過世的董鄂氏,過於悲痛而萬念俱灰,遁入空門;也有傳言謂滿州親多爾袞權貴發動政變,順治被逼退位,隱居佛寺,匿名為僧;正史確實有記載順治曾對漢傳佛教的禪宗著迷,也曾召僧人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等人入宮,論經說法,大談佛理;傳言沸沸揚揚,順治出家之迷被認為是清初四大疑案之一。
傳言最早見於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吳偉業(1609-1672)的「清涼寺贊佛詩」,清涼之境即五台山之謂也,後人在詮釋該詩時,認為詩是影射順治愛妃董鄂氏之死,導致其出家一事。加上前第三段所提,順治之後的康熙、雍正、乾隆及嘉慶四皇帝,頻頻上五台山,駐蹕菩薩頂,題字立碑,對五台山及菩薩頂禮遇有加,再再都被解讀為這些皇帝,千里迢迢,不辭舟車勞頓上五台山禮佛,只是表面理由,真正目的乃是明查暗訪順治帝的蹤跡,康熙有次上五台山曾賦詩:「又到清涼境,巉岩卷復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語隨芳節,寒霜惜大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也被解讀為尋父不著的悲慟之情。
過了250多年到民國初年,一些搜集有清一朝稗官野史的書籍-包括徐珂(1869-1928)的「清稗類鈔」、1916年出版小橫香室主人編纂的「清朝野史大觀」,及蔡東藩(1877-1945)的「清史演義」,都提到順治出家之事;金庸最後的一部武俠小說,被視為其登峰造極之作,1970年前後問世的「鹿鼎記」,小說中的男主角韋小寶,從尚膳監海大富與太后對話中,得知順治尚在人間,而後上五台山,尋訪其蹤跡,對順治到五台山出家之說,起了更大的推波助瀾。
演義、小說等稗官野史畢竟不是信史,且事發至今已363年,順治當年是依滿人習俗火化,想用近代DNA的生物科技,開棺檢驗也不盡可行,順治出家之迷,大概只能繼續成為普羅大眾茶餘飯後的話題,像三國演義扉頁的那幾句:「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聳立在五台山靈鷲峰頂的菩薩頂,仰之彌高,望之彌堅。靈鷲峰原是印度釋迦牟尼論道宏法的地方,五台山山勢也像,有人就以靈鷲峰稱之。五台山是中國四大佛教聖地之首,也是唯一青廟(漢傳佛教)與黃廟(藏傳佛教)和諧共存,相互輝映的佛教道場,圍牆漆成磚紅色的就是黃廟,灰青色的即是青廟,
▲從往東台望海峰半路,回頭遠眺台懷鎮的五台山,位在最高,屋頂是黃色琉璃瓦就是菩薩頂,菩薩頂也有稱大文殊院(寺)、真容院、敕改建大文殊寺等。
▲▼進入菩薩頂,先要爬一小階梯(上),正前面就是菩薩頂的照壁,右手邊就是「順治皇帝歸山詞」;「順治皇帝歸山詞」,以七言為一句,共40句280字(下)。
▲順治的藝術天份一般評價不低,照片左邊是台北故宮所藏「順治畫鍾馗軸」(摘自台北故宮網站),右邊則是北京故宮乾清宮內的「正大光明」匾額,原稿是順治帝所寫,現在所見是乾隆所臨摹。清朝秘密立儲制度,其中一份即藏於該匾額後之匣內。
▲五台山台懷鎮景區入口,上題「清涼勝境」的牌樓,五台山地勢高,氣溫低,夏天平均溫度只有攝氏9.6度,因此五台山有稱清涼地,或清涼境者。
▲五台山的寺院分佈地圖(左),圖上的紅點為五台山因以得名的東、西、南、北及中台,其中北台葉斗峰,海拔3061公尺,是山西乃至華北的最高峰;2009年十座寺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右),其中佛光寺是位在台外,距離五台山所在的台懷鎮,直線距離約20公里。
▲▼照壁之後要再爬108階的長長陡坡,才到康熙題字「靈峰勝境」的牌樓(上);在陡坡的半途,回望有一大佛字的照壁,及五台山全景(下),可惜五台山地標的塔院寺大白塔正在維修,風景遜色不少。
▲▼菩薩頂上題「敕建真容院」的山門(左),及第二重的「天王殿」。
▲▼菩薩頂第三重的「大雄寶殿」(上),及第四重,前有康熙題「五臺聖境」牌樓的「大文殊殿」(下)。
▲大雄寶殿前廣場,有樹齡為1000年的柏樹兩棵,及石碑三座,位在柏樹旁的是乾隆所立,順時針方向,分別是康熙、嘉慶所立。
▲▼廣場東側,金剛文殊殿背後,有乾隆親書的碑亭(上),照片右上角是碑亭天花板的樣子;石碑四週以柵欄保護,內容是乾隆到靈鷲峰文殊寺即事賦詩(下),乾隆的字,婉轉飽滿,其實清初幾個皇帝,從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雖是滿人,字都寫得相當好。
▲▼菩薩頂的琉璃瓦,在陽光下閃閃發亮,是康熙在康熙22年,特准菩薩頂使用與北京皇宮相同的琉璃瓦,對菩薩頂禮遇有加。
▲菩薩頂的客堂,就是供雲遊四方尋師求法的行腳僧,到菩薩頂掛單暫宿之處所。
▲▼菩薩頂後山門(上),從牌樓、山門⋯大雄寶殿、大文殊殿、後山門都在一條由南向北的中軸線上;走出後山門,眺望東台望海峰所見,人間四月天,峰頂仍是白雪皚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