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下坡的步道,緊貼崖壁,寬僅一公尺多,路上不少細小石頭,不小心就會踩滑,部分步道是挖空崖壁的,也有部分是用木板架空的,一邊就是萬丈峭壁,雖然步道邊有鋼架護欄,看起來還頗堅固牢靠,但還是讓人不禁腳底發麻;也不禁想起50年前,攀登八通關古道的情景,那次行程,由東埔出發,經父子斷崖,到八通關;出發沒多遠,就來到父子斷崖,場景就跟現在這裡有些類似,但當時父子斷崖旁邊一路下坡的步道,緊貼崖壁,寬僅一公尺多,路上不少細小石頭,不小心就會踩滑,部分步道是挖空崖壁的,也有部分是用木板架空,只有簡陋的護欄,看來保護效果有限,想來還會心有餘悸;所謂父子斷崖,又稱父不知子斷崖,因地形險惡,經常有落石,即便親如父子,兩人同行攀登,也無法互相照應,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父親或兒子出事,甚或墜入深谷,無能為力。
這裡是艾舍爾(Asecher)峭壁,位在瑞士東北部的依本立(Ebenalp),也有譯為依本阿爾卑斯山者,走了30多分鐘,步道有一較寬處,建有一棟內嵌入山壁的建築,最少已有160多年歷史,1860年之後,就是目前的樣子,外表看來雖然老舊,但環境很有特色,名字直譯就叫艾舍爾山間客棧(Berggasthaus Aescher),一般稱為懸崖餐廳,三層樓的斜頂建築,二、三樓是旅館,但每年11-4月,因冰雪封山,無法營業。艾舍爾懸崖餐廳被選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2015年出版的「一生必訪-全球225個最令人驚豔的地方(Destinations of A Lifetime-225 of The World’s Most Amazing Places)」一書的封面;也曾被美國小有名氣的數位媒體,得過普利茲獎(Pulitzer Prize)的哈芬登郵報(HuffPost),譽為全世界最有特色的四家餐廳之一;在抵達餐廳之前,還有三個距離不遠,名叫維爾德克希利(Wildkirchli,野外小教堂之意)的小山洞,現在有間小教堂,及一間小博物館,曾有一些口耳相傳的古老故事,說山洞裡住著一批小野人,他們會幫忙附近高山上的牧羊人擠羊乳⋯,等這些神秘而引人暇思的傳說。
我們前一晚,從香港搭了13個多小時的飛機,直飛蘇黎士,清晨下機後就馬不停蹄,一路趕過來山下的纜車站,太陽才剛露臉,一時空間感和時間感,都還有些模糊;我們搭纜車上到海拔1590公尺處,出了纜車,一時天地之間似豁然開朗,視野廣懋,一覽眾山小,遠處山巒,層巒疊嶂,白雲飄渺,腳下的山丘綿延不絕,上面長滿翠綠的草坡,像張碩大無比綠色絨毯,覆蓋所有的山丘,很有五代李後主詞「清平樂-別來春半」:「更行更遠還生」的感覺;山坡上有無數住家,像積木大小,散佈其間,道路則像絲帶,蜿延盤旋,串連其間,景色美得像童話世界,如夢似幻;先前一時未能調適過來的空間感和時間感,看了如此夢幻的美景,精神為之一振,似乎整個人都甦醒過來。
依本立(Ebenalp),也有譯為依本阿爾卑斯山者,山不高,只有海拔1640公尺, 跟瑞士很多動輒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比起來,只能說是小巫,依本立是阿爾卑斯山最北的山脈-阿朋策爾阿爾卑斯山脈(Appenzell Alps)的支脈;依本立山下小鎮名Wasserstein,距離著名大學城聖加侖(St. Gallen),或瑞士、德國、奧地利三國共管的波登湖(Bodensee),都只20多公里,山上纜車站位在海拔1590公尺處,是往上到山頂,往下往艾舍爾峭壁,及山中湖塞阿爾普湖(Seealpsee)等幾條熱門健行步道的起點,纜車站旁邊不遠,也是飛行傘運動的起飛點。
維爾德克希利三個洞穴並不在同一高度,由高至低,海拔在1500-1477公尺,有23公尺的落差,名字分別是祭壇洞(Altar Cave)、上洞(Upper Cave)和下洞(Lower Cave);1658年當地一個牧師Paulus Ulmann(1613-1680),在下洞蓋了一個小教堂,在上洞蓋了一間小房子,一些喜歡離群索居的人,開始到此定居,也提供到教堂朝聖的信徒餐飲及住宿,洞穴裡後來發現不少獸骨,包括已在兩萬年前滅絕的洞熊(Cave Bear)骨骸,後又陸續發現一些石頭的器具,考古學和地層學(Stratigraphy)研究證實,洞穴應是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夏季打獵暫時落腳的山洞;尼安德塔人,年代30萬-3萬年前,屬於舊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Mousterian),在20世紀早期,很多歐洲學者將之視為原始、野蠻、愚笨的物種,是已滅絕的遠古早期智人(Archaic Homo sapiens),現代人類則屬晚期的智人。
先前學界認為尼安德塔人,跟現代人類沒什麼關連,但近十多年來,瑞典的生物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成功完成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定序,帕博發現現代人類與尼安德塔人之間,不只有關連,還曾發生了基因的移轉,影響現代人類免疫系統對感染的反應;2023年諾貝爾生醫獎就頒給帕博,表彰他在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研究,和人類演化方面的重大成就。帕博的研究也說明,遠古人類的遷移及交流,可能遠超過現在人類的想像。
▲搭纜車登依本立,天空蔚藍,半途中可見峭壁上的健行步道,從中間橫過斷崖,峭壁其實更高,下面被樹擋住,高度由右至左往下,自右起,分別是祭壇洞,上洞(現為博物館),下洞(教堂),最左邊則是懸崖餐廳;驚險比台灣中部東埔附近的「父不知子斷崖」猶過之。
▲▼由依本立山頂眺望群山,視野廣懋,一覽眾山小,遠處山巒,層巒疊嶂,白雲飄渺,腳下的山丘綿延不絕,上面長滿翠綠的草坡,像張碩大無比綠色絨毯,覆蓋所有的山丘。
▲▼峭壁下內凹處即是懸崖餐廳(上),1860年之後,外表就維持現在所看到的樣子;2015年,懸崖餐廳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選為「一生必訪-全球225個最令人驚豔的地方(Destinations of A Lifetime-225 of The World’s Most Amazing Places)」一書的封面(下)。
▲▼懸崖餐廳建築的近拍,德文Gasthaus Aescher-Wildkirchli清楚可見(上);懸崖邊顧客用餐處,就在懸崖邊(下),最外一排,旁邊就是萬丈深谷,有些嚇人,尤其對有懼高症者。
▲▼餐廳的餐具台(上);和紀念品店(下),往下的步道可通往山谷中的塞阿爾卑湖(Seealpsee)。
▲塞阿爾卑湖懸崖餐廳的2、3樓可提供簡單的住宿,不過住客心臟也要夠強,不然想到住在懸崖峭壁之間,也會腳底發麻,睡不安穩。(摘自懸崖餐廳官網)
▲餐廳用餐區另一頭,由維爾德克希利(Wildkirchli,野外小教堂之意)走下來入口處。
▲▼峭壁上步道的一隅,寬僅一公尺多,看起來蠻驚險的,且有小碎石,容易踩滑。
▲懸崖餐廳附近的登山指標,標示艾塞爾標高海拔1454公尺,往右十分鐘到維爾德克希利Wildkirchli),應是最遠的祭壇洞,我們今天走的是第二級登山步道;瑞士的登山步道分為三級,以不同顏色的三角形方向牌、說明牌來分辨,全橙色方向牌、說明牌的是「Hiking trails」,是最大眾化的第三級,難度較高的稱為「Mountain trails」,白底紅線方向牌、橙色說明牌,是第二級,難度最高者為「Alpine routes」,白底藍線方向牌及藍色說明牌,是第一級。
▲上洞的小屋,現在是間小博物館,最早期是提供給到此朝聖的信徒有棲身之所,英文資料都稱為Hermitage,是源自法文的「隱士之屋」之意。
▲▼下洞的簡單小教堂,17世紀就有當地牧師在下洞建一間小教堂,中歐這一帶特喜在荒野惡地,人跡罕至之處建教堂,供信徒不辭辛勞,千里跋涉朝聖,以示堅苦卓絕之虔誠。這點跟東方「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修身或宗教思維,似不謀而合。
▲▼▼依本立山上的纜車站(上),但並不是山頂,山頂還要往上走一段路;一旁是飛行傘的起飛點(下),可惜等了很久,沒拍到起飛的鏡頭;飛行傘在瑞士相當風行(下下),將另篇介紹。
▲▼依本立山頂也有個餐廳,從餐廳附近眺望(上),山景甚美,可惜未拍到山谷中的塞阿爾卑湖,借用Wikipedia的照片,以嚮讀者(下)。
▲▼依本立山下的纜車站(上),我們從蘇黎世機場,一路趕過來到這個纜車站,太陽才剛露臉,只照到山頂,一時空間感和時間感,都還有些模糊;往前面山坳處即是往塞阿爾卑湖的另一步道,右前方即是飛行傘的降落地點(下)。
感謝您的旅遊分享
從文圖中,學到許多知識
祝您新年如意安康,有更多的遊記發表
幸福很簡單:身體健康
早安, 謝謝分享
雖然拼錯字, 但仍很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