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月杪,再次參觀淺草寺,這是我第十幾次的淺草寺之旅,真正幾次已記不清楚,遊客數感覺比往常少一些,但依舊如織,最裡面的觀音堂,雕梁畫棟,香火依然鼎盛,香煙繚繞,煙燻得人都有些喘不過氣來;在經歷長達三年多的全球新冠疫情大封鎖,各國陸續國境解封之後,2023年四月我們安排了日本東北遊,旅行團在東京的行程,也排了淺草寺,我也再次來到淺草寺,大門牌樓的大燈籠,雖有些匠氣,但依舊豔紅如昔。
隅田川旁的淺草寺是東京著名旅遊勝地,佛寺裡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跟很多華人的信仰相同,不止台灣、大陸等華人遊客多,其他非華人遊客也不少,是各國遊客到東京很少錯過的景點。我從1980年第一次遊淺草寺,之後陸陸續續去過不少次,其中2010年前後幾年間,大女兒在東京做事,就住在隔著隅田川對岸,也是著名景點晴空塔附近的墨田區,來東京看她時,我們習慣住在淺草寺附近,要到品川、澀谷和新宿算還方便,要去女兒那裡,搭JR淺草線,或東武線私鐵過河也很方便,因此那段期間,也經常有機會早晚逛著逛著,就逛進淺草寺,一大清早或入夜以後的淺草寺,靜謐祥和,跟白天遊客熙來攘往,摩肩擦踵的情景,迥然不同,是在吵雜的東京都市叢林中,很好散步休憩的地方。
從第一次1980年參觀淺草寺,到今年2023,中間隔了足足隔了43年,第一次去時未到30歲,才剛做事不久,也還未結婚,趁出差空擋去參訪;一般國家老人的定義是超過65歲,按此定義,2023年我早已過了老年的門檻,中間的十多次,回想起來,每次的感受也都不盡相同。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蔣捷(1245-1301),曾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虞美人·聽雨」,以少年、中年、老年時期,聽雨聲的不同感受,道盡人生的酸甜苦辣,跟我過往的四十多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參觀淺草寺的不同感受,心路歷程有些相似,其實蔣捷寫這闕詞時,應是50出頭,比現在定義老人的65歲,其實還要小很多,整闋詞如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第一次去淺草寺是1980年,其實也是我第一次出國,搭乘華航班機,編號到現在我都清楚記得是CI100,在羽田機場降落,儘管物換星移,世事多變,該編號在43年後的今天,仍是華航每天從桃園飛往成田的第一班飛機,第一次的印象總是特別深刻,當飛機廣播說卽將降落羽田機場,想到即將踏上「什麼好康都在那邊」的土地,又新奇又興奮,從飛機開始下降,人好像微微往上飄浮,放下起落架時「咚」的好大一聲,機輪觸地時的劇烈抖動,滑行時引擎反推的巨大聲響,--- 一幕幕仍是歷歷在目,彷如昨日。當時雖已近「而立」之年,但猶是年輕氣盛,不識愁滋味。
五十歲出頭時,有次出差到歐洲,搭華航班機,回程時,由德國法蘭克福直飛台北,那時是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航線,飛機在當地時間下午三點多起飛,飛了7-8個小時,半夜由睡夢中醒來,恍惚中一時還未回神,到底身在何處?看到窗外機翼的飛行燈,知道在飛機上,但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飛行燈,在暗夜中一閃一閃的,顯得有些孤寂,再看地面,也是一片漆黑,只見一處燈火闌珊,應該是西伯利亞某個城市,那次出差是到愛爾蘭的都柏林,談IBM續約的事,談得並不順利,心情有些沈重,此情此景,很有蔣捷「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淒涼落寞的味道。
可能每個過了「知天命」的人,都有這種感覺,過了人生體能高峰之後,下坡車的速度,似越來越快,很快就到了可以領敬老卡,高鐵半價的年齡,蔣捷筆下的「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不同,領悟也不同,或許無法像「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般的瀟灑自得,但大抵都歷經人生的大風大浪,了解曾國藩的16字箴言:「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往不戀」,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強求無用,也學會了隨緣隨喜,量力而為。 以這樣的心情遊淺草寺,感受自然也不同。
▲▼從淺草寺雷門對街的淺草文化觀光大樓樓頂所拍的淺草寺俯瞰。
▲▼淺草寺全名是金龍山淺草寺,大門為風雷神門,簡稱雷門,大門外的街道就稱雷門通。
▲從雷門前街道,遠眺隔著隅田川的晴空塔,和右邊的朝日大樓,看似很近,其實距離1-2公里。
▲走過仲見世商店街之後的寶藏門,1964年重建的上下二重門,寶藏門之名源自上層的文化財產收藏庫。
▲仲見世商店街與寶藏門之間的一長排燈籠。
▲▼淺草寺本堂,供奉觀音菩薩,也稱觀音堂(上),及1973年重建的五重塔(下)。
▲快到五月五日的男孩節,寺方也掛起鯉魚旗。
▲▼淺草寺一向遊客如織,摩頂擦踵,參拜所點的香,香煙繚繞。
▲▼但一大清早或入夜後,淺草寺不再像白天一樣,熙來攘往,擠滿了遊客及信衆,只有少數遊客,靜謐安詳。照片是一大清早本堂(上),及仲見世商店街(下)的景象。
▲▼入夜後,只有少數遊客,靜謐安詳,照片是本堂夜景。
▲五重塔及本堂夜景,顯得神秘而迷離。隔著隅田川,位於墨田區的晴空塔,燈火闌珊,淺草寺「借景」晴空塔,夜空中三座建築構成一幅很美,且有歷史縱深的畫面。
▲淺草神社,位在本堂東側與二天門之間,供奉最初捕魚時網到觀音神像的漁人兄弟,及其主人。明治時代實施神佛分離政策之後,與淺草寺分屬不同法人管理。
▲本堂東側之二天門,通往馬道通,為日本重要文化財,也是目前淺草寺內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建於1618年,為德川家康兒子為紀念其父親,在淺草與日光各建一座東照宫,二天門為淺草東照宮之側門,後淺草東照宮被火燒毀,未再重建,但二天門倖存。
▲本堂西側的影向堂,是1994年為記念淺草寺開山的慈覺大師1200年誕辰而建。
▲▼影向堂的庭園,花木扶疏,流水清澄,錦鯉悠遊(上),庭園中有石橋(下),說明牌註明建於1618年,是東京最古老的石橋。
去淺草寺多次
已經不想再去了
但在淺草寺有過一次奇遇
是真正靈驗的寺院
那時,幾乎時時刻刻都在關注災情的變化,後來雖得知女兒來電表示無恙,
但接著核電外洩,內人更是緊張到不行。
當我看到大海嘯沖擊,房子汽車如玩具隨處漂流,火警四起,恍如人間煉獄,至今難忘。
同年,女兒決定留到東京,待申請MBA整個過程、放榜後,便離開東京,返台小陪家人些時日,
轉往法國求學。
令嬡現況如何?相信這是一段對當時留在東京以及在台家人,都是很難忘的人生經歷。
不同的年齡,即便是舊地重遊,也有不同的心境與感受,說得甚是。
2010年前後左右,令嬡在東京服務,很巧,女兒那時也在東京,
2011年因311大海嘯,數月後就離開日本。
我前後去日本3趟,合計待約半年之久,幾乎踏遍整個東京,
也因此結識了兩個日本友人。淺草雷門很常去,賞此文,往事也逐漸浮現。
算來,已13年沒再踏上日本了。不知為何,現在談到出國旅遊,一點都不來勁,
興趣缺缺,是心境老嗎?還是真的已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