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上【成人學習與教學】第一次作業 - 吳小玟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吳小玟 的部落格
作家:吳小玟
文章分類
    Top
    108上【成人學習與教學】第一次作業
    2021/01/04 16:36:33
    瀏覽:328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空中大學108 學年度上學期 科目:成人學習與教學 作業次別:第一次作業

    面授老師:楊滿玉 班別:ZZZ001 學生成績:98  作業作答僅供參考

    一、  請說明賈維斯對於學習的定義為何?並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對照分析其理論的適用性

     賈維斯(P.Jarvis)對於學習的定義為『將經驗轉化為知識、技巧、態度、價值或情感的歷程』。

    學習環路表明了學習是一種歷程;就廣義而言,這歷程有兩個面向,也就是教與學的兩種歷程。

    在日常生活中,文化傳播歷程上,該傳播什麼內容給學習者,是一種篩選作用,就是文化中『教的途徑』;至於學習者本身則可選擇所欲吸收的文化,哪就是學生本位的學習。

    二、 請觀察你所認識的兒童或青少年學生,對照於成人學習者(譬如:空中大學的同學),是否有明顯的學習特性之差異?請舉例說明,並以你所觀察到的現象,討論有關成人學習者特性的論點。

     

    學習特性

    兒童學生(我兒子/10歲)

    成人學習者(我自己/38歲)

    學習需求

    未具備自我導向的自我觀念與學習需求

    因為規定學習所以才有學習

    具備自我導向的自我觀念與學習需求

    因為自我要求才有更多學習

    學習經驗

    未具有豐富而多樣的經驗

    尚未出過社會,涉世未深

    具有豐富且多樣的經驗

    可以做為自我學習的重要資源

    學習取向

    學習取向以自己為中心

    年齡目前的本分就是念書

    學習取向以生活為中心

    家庭生活需求作為學習的動力

    學習準備

    未有自己訂定學習目標

    通常按照學校課程下去學習

    以發展任務下去訂定學習目標

    先求有再求好下去學習準備

    學習動機

    未有自行的學習動機

    按照政府國教而學習

    有需求與興趣的學習動機

    生活需求與學習興趣而自行去學習

    學習年齡

    由家庭狀態從幼幼班開始學習

    基本國民教育年齡

    保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心態

    需求生活增長的學習年齡

     早期對於成人學習者的探究,比較著重於兒童與成人學習特性的差異,以及對傳統學校教育情境的挑戰。這樣的理論與知識建構,雖然也觸及社會角色對成人學習者的影響,卻忽略了文化及社會結構對個人之性別、族群,甚至年齡屬性等等的形塑。

     

    三、 針對五種學習理論取向(行為主義取向、認知取向、人本取向、社會建構取向、及批判取向),請擇一說明或表格化該理論的優勢及侷限性。

     行為主義取向:

    行為主義是華特森(J.B.Watson)、桑代克(E.L.Thorndike)與史金納(B.F.Skinner)等學者發展出來的,他們對於學習過程隱然抱持著共同的前提,即是:

    (1)所探討的只限於可觀察的外觀行為,而非內在的思考過程。

    (2)環境塑造行為,一個人學到什麼取決於環境的刺激。

    (3)接近法則(principle of contiguity)與強化法則(principle of reinforcement)是學習過程的重要關鍵。所謂接近法則即兩個事件在時間上必須多麼接近,才能形成連結;而強化法則則是指可以增加或削弱行為重複發生的任何手段,稱之為正增強或負增強。

    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在成人教育廣為運用,譬如:編序教學(programmed instruction)、電腦輔助教學,以及軍隊的訓練等。

     行為主義取向的優勢:

    只強調知識來源於外部刺激,並可通過行為目標檢查、控制學習效果。在許多技能性訓練、作業操練、行為矯正中確實有明顯的作用,對早期教育技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的出現)。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對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形成起到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行為主義取向的侷限性:

    只強調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視學習者的內部心理過程,否定意識,片面強調環境和教育的作用,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行為主義的某些思想卻與人們的日常經驗存在很大的差異,按照這一理論基礎設計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往往忽視了人們認識過程的主觀能動作用,僅僅依靠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框架設計的課件具有很大的侷限性。

     行為主義程序教學理論在歷史上有很大影響,對幫助教師克服當時教學中缺乏的強化(反饋),忽視學生個體特點等弊病起著積極的作用。

    它的主要問題是,所依據的行為原理沒有考慮動物和人類學習的本質區別。此外,這種教學刻板、缺乏靈活性,不利於學生提高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它的原則很容易使學生厭倦,也不利於學生從整體上認識事務。

    特別在當今的信息時代,更曝露了行為學習理論的侷限性,但它的積極反應,及時反饋等原則仍被計算機輔助教學所採用。

    四、請說明自我導向學習的內涵。

     自我導向學習的內涵係以自主性為核心概念,可從學習的目標/結果、過程或學習者特質定義,並且反應了不同的概念建構立場。

    一.以自主性為核心概念:

    與『自我導向』一詞最接近的是自主性(autonomy)

    依據筌內(A.Chene)分析指出,自主性指個人能選擇所重視之價值的能力。

    布魯克菲爾德(S.D.Brookfield)指出,真正自主性學習只發生在學習者知覺到可能不同學習途徑。

    自我導向學習的內涵涉及的不止於自我導向技術,還應包括個人內在意識的改變。這種意識包括:理解知識的背景脈絡,察覺影響行為及社會結構創造的價值架構、信仰系統以及道德規準。

    康第(P.C.Candy)指出,自我導向學習的內涵包括四個不同的面向:

    1.學習者控制,指一種在正式學習情境中組織的教導方式,如:獨立研究。

    2.自我指導(autodidaxy),是個人於自然社會場合中追求學習機會。

    3.自我管理,是個人有意願且有能力從事於自我教育。

    4.個人自主性,是種受文化影響的哲學理念,反映出西方個人主義。

    上述的界定呼應建構主義的觀點,認為學習是個人意義的建構,並類化新的訊息、態度以及技巧於個人有意義的架構之中。凸顯學習在形成個人有意義的建構時,係受存在於社會情境的意義視野(觀念)所影響。個人在學習上的自主性是依情境而變化的。

     .從學習的目標/結果、過程,或學習者心理特質:

    自我導向學習的內涵也可以從學習的目標/結果、過程,或學習者的人格特質予以理解。

    1.做為學習的目標:

    做為學習的目標共可分為三種:

    (1)第一種目標的概述源自於塔富和諾爾斯。此一主張基於人本主義的哲學,將個人的成長視為成人學習的目標。

    (2)第二種目標以馬濟洛(J.Mezirow)和布魯菲爾德為代表。主張除非學習者能完全地並自由地參與對話中,以測試其興趣和觀點,並據而修正其目標,否則沒有所謂自我導向學習。並且,自我導向學習發生在個人追求其意義的過程和反思當中。

    (3)第三種目標主張不僅要檢視學習者所學的東西背後的社會政治假設,並且要將集體的行動合併做為學習的結果。因此,成人教育者應讓學習者控制愈多的學習過程,包括要了解到學習者所處在的系統的來源、作用和矛盾,進而改變之。

     2.做為學習的過程:

    做為學習的過程,自我導向學習指由人們擔任主要的規劃、執行與評量學習經驗的角色。可分為線性模式、互動模式與指導模式。

    線性模式以塔富和諾爾斯為代表。諾爾斯將自我導向學習等同於教育的過程(pedagogical procedures)

    ,係指一種無論有無他人幫助的情況下,由個人採取主動,診斷自己的學習需求,形成自己的學習目標,尋求學習人力和物力資源,選擇執行適當的學習策略,並評量學習結果的歷程。

    互動模式者主張自我導向學習在本質上並沒有經過詳細規劃,也不是直線性的。以蓋瑞森(D.R.Garrison)為例,將自我導向學習定義為:學習者採取個人責任和合作地控制認知的『自我監控』,以及脈絡的『自我管理』的歷程,以建構和確認有意義和有價值的學習成果的一種取向。

    蓋瑞森的自我導向學習的廣泛式模式(comprehensive model)是基於合作的建構主義,整合動機、自我管理(脈絡控制),以及自我監控(認知責任)三個面向:

    (1)動機(motivation)

    反映了學習開始時所覺察的價值和期待成功的目標、動機,並中介了學習過程中的脈絡控制和認知責任。動機又可分初始的動機(entering motivation)和任務的動機(task motivation)。

    初始的動機建立了對於特定目標和想要動作的承諾;任務動機則在於集中和維持學習活動和目標。

    (2)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關心任務控制的議題。焦點在於學習意圖在社會與行為上的實踐。

    (3)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強調認知性與後設認知的歷程。監控學習策略所有組成部分,以及對於個體思考的覺察和思考的能力。自我監控的責任反映了鯨魚批判性反思和合作性確認,而建構意義的承諾與義務。這學習歷程是為了確保新的和既有的知識結構被整合成有意義的方式,並達成學習目標。

    此外,自我導向學習的存在更受到自我調控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文獻的支持。自我調適學習理論假設學習者:

    (1)能透過選擇使用後設認知和動機的策略改善他們的學習能力。

    (2)喜歡主動地選擇、形成與組織有意義的學習環境。

    (3)能夠在選擇獲益最多的教學或學習形式時,扮演重要的角色。

     3.做為學習者人格特質:

    這類定義係從實徵研究出發,假設成人學習會變得更自我導向和自主,甚至將自我導向連結到正向的自我概念。研究的變相包括:學習者內向性(introverts)或外向性(extroverts);學習型態;教育程度;以及自主性等,然而實徵研究結果不一。其中準備度與自主性被討論最多。

    古格里密諾(L.M.Guglielmimo)的自我導向準備度量表,在國內大量被使用,其內容包含學習的創發性、獨立性與堅持性;接受自己學習的責任;自律;高度的好奇心;很強的獨立學習能力;歡喜學習;目標導向;視問題為挑戰,而非阻礙。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