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聲鶴唳總堪驚一書感再次幼春韻
2016/06/28 18:06:38瀏覽1136|回應1|推薦36

林朝崧癡仙

風聲鶴唳總堪驚

****

書感再次幼春韻(六首選三) ~~林朝崧

 

迢迢赤縣在天涯,禍結兵連事可嗟。

易水無人收戰骨,薊門到處建軍牙。

關開函谷迎仙仗,冰合河源滯使楂。

惆悵瀛臺西苑裡,胡兒碧眼坐吹笳。(其一)

落日邊城畫角鳴,風聲鶴唳總堪驚。

松花江上多胡騎,木葉山頭少漢兵。

王氣未應長白盡,夕烽偏傍邑婁明。

宗臣殉國人皆惜,遙望遼陽感慨生。(其二)

西巡扈從盡鵷鸞,誰念輿圖窄與寬。

秦法變更由衛鞅,齊宗興復望田單。

君臣嘗膽天應憫,玉帛和戎事大難。

後顧茫茫堪痛哭,不須更聽雍門彈。(其六)

 

【作者】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號癡仙,別號今吾,又號無悶,清臺中阿罩霧人。出身武功之家,父林利卿、族伯林文察、族兄林朝棟均為清朝同治、光緒年間頗有戰功之將領。清光緒21年(1895)乙未割臺,與家族跨海遠渡福建泉州避難,四、五年內短暫回臺,旋赴泉州、並北上旅居上海,(1898)返臺定居。有感於故鄉所遭受覆巢之痛,以遺民自居。(1902)與姪林資修(幼春)、賴悔之(紹堯)共組「櫟社」,與臺北「瀛社」、臺南「南社」並稱為臺灣日據時期三大詩社。積極參與林獻堂「臺中一中」設校與「臺灣同化會」活動,前者為臺灣子弟爭取受高等教育機會,並親撰〈籌設中學啟〉、〈中學校募集序〉二文,後者則謀求臺灣人地位的平等,一成一敗,均表現林朝崧強烈民族情感。代表作「無悶草堂詩存」。卒於 (1915),年四十一。

~~以上參考《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及《走讀台灣-霧峰鄉》 🔺

🔼語譯》

遠在天涯的中國,戰禍連年。北京城外,列強的軍事武力部署嚴密,處處可見。

戰死的將士,無人收屍。邊防要地樹立著軍前大旗。

開啟函谷關口以迎接出逃的天子一行,冰封的黃河使軍隊滯留不進。

想像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洋人任意橫行北京城故宮內的情況,不免惆悵感嘆。(其一)。

列強勢力入侵中國東北,黃昏時,邊城畫角響起,報警戒嚴。任何風吹草動都令百姓驚恐不安。

滿族發源地的松花江,盡是侵犯的外國軍隊。契丹部族發祥地的遼寧木葉山頭,難得見到漢兵的蹤影。

傍晚點燃邊塞烽煙報平安,清廷的氣數大概還未走到盡頭吧!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宗臣李秉衡奮戰到底,兵敗後自盡殉國。

遙望遼陽,思及殉國的忠臣,感嘆惋惜國家失去棟樑之材。(其二)

跟隨帝后往西奔逃者,皆是朝廷高官,其中又有誰真正關心國家版圖變化與命運如何呢?

戰國時期商鞅改革秦國政治、軍事、經濟各項制度,秦國得以強大富裕。

戰國時期軍事家田單,助齊抗燕,收復失土。國家危急之際,懂得任用賢才,仍能救亡圖存,使國家富強。

願上天憐憫發憤圖強刻苦自勵的君臣,使清廷強大。若以財物向各國求和修好,真是非常困難啊。

想到國家未來的發展,思緒紛亂、內心惶惑,不必聽到哀傷的曲調,也足以令人悲傷痛哭。(其

 

此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貳拾柒冊。首見於林朝崧《無悶草堂詩存》,約作於1901年。1895年,林朝崧內渡福建泉州,四年後返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與光緒帝逃往西安。

第一首(其一)寫遙遠的清廷戰事連連,國勢頹弱,列強入北京氣焰猖狂,詩人身在臺灣,仍時時關心時局發展,想像外國兵士侵門踏戶的妄行,對照本國軍民罹難死傷、帝后倉皇出奔之狀,有清遺民的傷感悲憤不言而喻。

第二首(其二)敘述列強囂張,槍砲侵犯中國東北,只見洋兵聲勢浩大,不見漢卒,或已戰敗,死傷沙場。宗臣奮戰不敵,殉難,清廷危如累卵。然詩人惆悵嘆息之餘,遙對故國,仍舊盼望清廷氣數未盡,能得轉機。

第三首(其六)是情緒起伏的怨責與期勉;責備隨主奔逃的朝廷高官,究竟有幾人以國為重!另一方面卻並不放棄絲毫焰火霞光的激勵振作,以為只要君臣同心、戮力革新,加上祈求上天垂憐,或許依然可為。不過,思之再三,面對現實,衡量情勢,已無法忽略列強的粗暴剽悍及厚實武力,懦弱的清廷只好委屈求全,怎能保家衛國呢?百般憂慮終難排解,這便是傳統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儒者心心念念而不能善了的鬱結了。

臺灣割讓日本之後,時局變遷,文人失去科舉上進管道,甚至生存亦受威脅。林朝崧(癡仙)倡設櫟社,組織團體,集合同好,為詩酒之會,互相酬唱,抒情解鬱,相濡以沫,並彼此安慰勉勵,保存漢文化。正如連橫所言「海桑之後,世之不得志於時者,競逃於詩,以寫其侘傺無聊之感」,建立詩社貢獻良多,風靡中臺。櫟社之中,以林朝崧(癡仙)與林幼春最富詩才。

林家與梁任公有一段交往機緣;1910年,櫟社於台中舉行「庚戌春會」,次年邀梁啟超來訪二週,林朝崧於梁氏訪臺尚未謀面之前,寫〈次韻遙和任公歲暮感懷六首之一〉「多君身世託沈冥,松柏經霜不改形。絕境已窮東海水,歸心終仰北辰星。春回方丈三仙綠,煙起齊州九點青。天意命隨新歲轉,未應鸞鳳久飄零。」稱頌梁啟超雖戊戌變法不成,流亡日本,仍有如松柏歷風霜而不改的堅忍志節,瀕臨絕境猶思歸清為國效命。因此誠心鼓勵友人,祝福且期待,於國事紛擾處境艱困中,終有結束飄零、回春平靖之日。二者同為憂國之人,雖居地不同,其心則一,彼此打氣,希望能夠極力應變,共度國難。

林朝崧〈贈任公〉七言律詩「腳底煙雲大九州,南來又作御風游。姓名端禮門前石,兒女蓬萊海上舟。天地無情飄斷梗,江山有恨缺金甌。一杯酒話人間事,猶喜英雄未白頭。」實是真誠迎客詩,行雲流水,氣勢開闊,結尾一反往日愁容,縱使天地無情,江山有恨,此刻知交相逢,幸喜英雄盛年,姑且把酒暫忘憂吧!孰料不過四年後,正值英年的林癡仙即與世長辭。

梁啟超有回贈《次韻酬林癡仙見贈》詩:「十年魂夢斷中州,一往沉冥得此遊。顧我不才成落瓠,對君無語似虛舟。過江人物仍王謝,望眼山川接越甌。且莫秋風怨遲暮,夕陽正在海西頭。」詩才和感悟與癡仙旗鼓相當、互為呼應,先感嘆處境,末句自勉勉人,國勢雖已如秋風遲暮之時,且莫埋怨,夕陽在海西,猶有可觀。

林癡仙詩作豐富,捷才特殊,生涯短促,仍得千餘首。其詩描述日據之後傳統文人憂悶無奈的情緒,感傷為主,文字雅麗婉約,有時沉鬱悽楚。回臺定居後之作,寫本土風物,關注時事滄桑,用字精當,或含蓄深微,或直抒胸臆,更趨成熟。然而有「全臺詩界泰斗」之譽的林癡仙,長年感懷家國,致力同化會活動遭臺灣總督府打壓而失敗,憤懣難抑,竟然年僅四十一而積鬱以終,殊為可惜!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mty1223&aid=63855028

 回應文章

多硯坊 (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6/29 10:44

海外孤忠

本土英雄

謎謎-溜滑梯(mmty1223) 於 2016-06-30 07:02 回覆:
艱苦的年代,亂世的志士。回顧這段歷史,覺得我們還是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