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08/23 15:30:56瀏覽1670|回應0|推薦60 |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607/tony0607.html By Tony Huang 台灣省城大北門城樓遺跡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607/tony0607.html By Tony Huang 吳鸞旂公館更樓 臺灣雜詩:蕩蕩臺中府 —清。梁啓超作— * 蕩蕩臺中府,當年第一州。 桑麻隨地有,城郭入天浮。 江晚魚龍寂,霜飛草木秋。 斜陽殘堞在,莫上大墩頭。 * 作者簡介: 梁啟超 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光緒15年(1889)舉人。清光緒16年(1890)拜康有為為師,鼓吹維新變法。「戊戌政變」失敗後,流亡日本14年(1898-1912)。宣統2年(1910)林獻堂於奈良途次邂逅梁啟超,以臺人爭自由事請益,梁勸其勿作無謂犧牲,應仿效愛爾蘭人對付英國之手段,厚結日本中央顯要,以牽制臺灣總督府之施政,使其不敢過份壓迫臺人。宣統3年(1911)3月,大會全省詩人於萊園,適梁啟超與湯覺頓等應邀訪臺,相互唱和,極一時之盛,遊臺期間,留下詩89首,詞12首。大正2年(1913)返回中國,梁氏在臺詩作,原擬刻曰《海桑吟》,惜無定本流傳。 * 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光緒11年(1885)9月5日臺灣正式建省,以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兼理學政。任內開山撫番,推進臺灣邁向現代化,並定省會於臺灣府,對臺灣發展不遺餘力。享年六十歲。著有《大潛山房詩集》,《奏議》。 * 劉銘傳本擬建臺中為省治,築城工未完而去。今城亦毀,移城門一角於大墩頭公園。 (以上節錄自 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 * * 析言: 清光緒13年(1887)8月臺灣建省,臺中府(亦稱臺灣府)與臺南三府及一直隸州(臺東)同時設置。因而氣勢宏偉的臺中府稱得上是當年第一州。 臺中四季溫暖,氣候適中,農作極易生長,當然「桑麻隨地有」。 此時江邊將晚,一切歸於寂靜,秋涼已至,草木蒙著飛霜。 斜陽映照在舊日殘留的矮牆上,夜色不知不覺染上了大墩公園。 ———————————————————————————— 此五言古詩,見《臺灣詩鈔》,為清宣統3年(1911)梁啟超應邀訪臺時,經臺中大墩公園時所作。 全詩懷古氣氛濃厚。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府,積極建設,光緒15年(1889)籌建臺灣省城,然未竟全功而去職,後巡撫邵友濂遷省府於臺北,工事亦歇。乙未(1895)割臺後,日本政府數次市區改正,省城僅餘殘門。梁啟超來臺,見故跡,秋草、夕陽、殘堞,不禁緬懷過去,徒生悵然。 ———————————————————————————— 梁啟超是學貫中西的當代新學思想的啓發者。筆端情感澎湃、狂肆奔放。1911年3月24日,梁啟超與湯覺頓等應林獻堂之邀訪臺。日本據臺,統治嚴苛,不許中國人登陸。幸而梁啟超自日本出發前,已從東京有關方面索取介紹信,方得登岸。 此次訪臺登陸,林獻堂率父老數十人熱烈歡迎,十分感動。又見日本殖民者統治,多所限制,不勝傷感。酒席之後,賦詩四首以表謝意。其中最後一首如下:
劫灰經眼塵塵改,華髮侵顛日日新。 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 余生飲淚嘗杯酒,對面長歌哭古人。 留取他年搜野史,高樓風雨紀殘春。 * 梁啟超當此「劫灰經眼塵塵改」之時,嘆年華飛逝。「破碎山河誰料得,艱難兄弟自相親」之句,多少辛酸,引起遺老泣不成聲。 梁啟超訪台此行特殊意義在於以詩歌宣揚愛國主義,表面上寫台灣美麗風光,實蘊含著民族和民主意識,感觸良多。在梁啟超的影響下,林獻堂、林幼春等成為台灣民族民主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且幫助林獻堂確立在台對日的溫和策略。 因在台目睹日本殖民統治之實況,梁啟超四月初赴日,寫成《台灣遊記》五十萬字,由於内容多感憤沈痛,不利日本,並未發表,原稿已難尋。
* * 敬請好友連結至以下我的愛詩網網站 思無涯 編號 611 http://ipoem.nmtl.gov.tw/files/904-1000-611.php 予我鼓勵 ,竭誠感謝! 請先加入愛詩網網站 http://ipoem.nmtl.gov.tw/bin/home.php 成為會員便能投票。一人一天可投一票給同一人(11/15午夜截止) * 我又參加好詩大家寫 成人組 作品編號 827 作品名稱 城市魔咒 http://ipoem.nmtl.gov.tw/ 因與 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 不同組別,並不衝突,可每日另投一票。 (11/15午夜截止)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