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聚集臺中公園尋詩覓句,朵朵蓮花在日月湖面簇擁著迎向晨曦。
春容美妙,花開處處。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大理石雕像矗立園中。思及1895年,日本攻打臺灣,戰事慘烈。今時過境遷,只餘紀念碑。
春城花飛,草木滋榮,鶯燕紛閙。各方文人雅士相約歡會,把酒賦詩,敍舊唱和。
來到此地,面對江山,倚著已移至砲臺山的府城北面門樓北門,特別興起家國興亡、局勢變遷之感慨。
此七言律詩,見《劍花室詩集》。於1909年四月三日至「瑞軒」(約為今平等街至市府路到公園路以北)參加櫟社集會時,成員舉行限時成詩的擊鉢吟會所作。
憑弔往昔人事,見到兒玉源太郎的雕像,想起臺灣被日本襲擊,罹難者紀念碑尚存,已事過多年。春來草長,鳥雀依舊,而山河易主,猶抱中原家國之思。雖文人賦詩,應屬閒情逸致,仍不免藉詩抒發興亡無奈之惆悵。結語實透露此意,每每無法釋懷。
以下參考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3/C0316400133/b2-5.htm
臺中公園建園摘要:
1902年四月二十一日鐵路線路確定位置 ,之前臺人抗暴不斷、社會不安 ,日人為安撫前清遺老 ,不得不採取若干懷柔政策以順應民情 ,允將計畫拆除的舊城門樓移到公園新址 ,騰出的公園土地作為車站使用 ,表面是滿足臺人的文化哀思 ,實際是一石三鳥 ,既可收攬民心,並可獲得捐款捐地 ,又解決車站用地問題。
孤丘周邊多墳場 ,清理大墩孤丘墳場成為初闢公園時的大事。多次挖填土方、整治湖底、整理護岸 ,將綠川之水潴入池中 ,過程辛苦 ,建園費用十二萬元大多出自驅策臺灣同胞的捐獻。
臺中公園為多種風格之綜合體。包括:以西方公園設計手法 ,佈置大型休憩草坪、水池、涼亭、步道、園林、水族池、紀念碑等。又有神社遺址與紀念碑等紀念物的日式風格, 均以配合日本當時政治要求為依歸。大鳥居的設置代表日本皇民化的過程。光復後又加上中國式風格 ,中正拱橋便是。
兒玉、後藤殖民統治者利用近代都市計畫之名改造臺灣城市 ,基於日人風土適應與衛生保健的觀點 ,學習英國的計畫 ,而非源於改善臺灣人民居住環境與提供休憩玩樂。公園空間塑成一種神秘性、儀典性的場所 ,使人明顯感受其思想控制意圖 ,連廣播電台也搬入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