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3 04:27:42瀏覽1466|回應1|推薦42 | |
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 alberthsieh 攝影 *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舞獅-筆者攝影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舞龍-筆者攝影 *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鋼管女郎勁舞參 **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鋼管女郎勁舞參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筆者攝影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筆者攝影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筆者攝影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筆者攝影 * * 北投媽祖誕辰慶典遊行-筆者攝影 北投慶典燈車遊行-筆者攝影 *** ***** (2015 歲時與風土/民間信仰類) 神道設教約法嚴—北港進香詞
北港進香詞,十二首選五 ——施瓊芳
北港靈祠冠闔臺,傳香卻向郡垣來。 始知飲水思源意,不隔人神一例推。(其二) 筍籃絡繹鬧春三,香國聞根義可參。 一路綠烟吹不斷,南人北去北人南。 初聞神輦駐琳宮,山積黃阡一炬空。 不用祇園金布施,僧囊已飽楮灰中。 旗上鈴音互答譍,神名題滿碧紗燈。 山民未識綸封號,聖善惟傳母氏稱。 聞說香時不拾遺,腰纏手絜任游羈。 能令約法嚴三尺,神道方徵設教宜。(其九)
【作者】 施瓊芳(1815~1868),初名龍文,字見田,一字昭德,號珠垣。中進士後,改名瓊芳。清臺灣縣治(今臺南市)人。生性恬淡,好學不倦,遍讀經史諸子百家。道光十七年(1837)拔貢,連捷鄉試。隔年參加禮闈,落榜,遂佇留京城,閉門苦讀,杜絕浮華奔競之習。與林晴皋、馮虛谷、蔡廷蘭等結為至交,常相唱和。道光乙巳(1845)中恩科進士,銓選六部主事,久滯京城後,始補為江蘇知縣。未就職,乞養回鄉。返臺擔任海東書院山長,潛心性理之學,以培養後進為己任。同治七年(1868)卒,年五十四。生平著作頗多,乙未之際,作品散佚過半,有《石蘭山館遺稿》二十二卷傳世。 近人王國璠謂施瓊芳作品徑端言正,繁蕪盡去,得跡象渾然之旨;其詩則薈集眾人長處,有清妙之音,而無奧衍之病,可謂東寧詩壇大家。
【詩說】
春天三月的路上,提著竹籜製成的籃子,前後相連不斷。信徒想要參透佛經香國的義理,南來北往,所經之處,每見香火裊裊上升。 剛剛聽説人力推拉的神明座車駐留道院,堆積如山的黃紙即火化淨盡。 不用祇園精舍布施金錢,僧人的荷包早就在焚燒冥紙之中賺飽香油錢了。 旗上鈴音互應和,神名題滿碧紗燈籠。一般百姓不識封號,因為媽祖是聰明善良的女神,所以敬拜稱作「天上聖母」。 聽說靜坐時不該撿取他人遺失的財物,但是為防範宵小,大家提著物品隨身攜帶,在廟宇中走動、休息。若能嚴格制定規法處理,利用神道鬼神禍福相因之理,建立教化,才能應證合宜。
施瓊芳此七言絕句組詩,收入《全臺詩》第伍冊。選其十二首之五首。 北港朝天宮從湄州朝天閣分靈過海來臺,康熙年間開始奉祀。臺人認定北港媽祖神明庇佑鄉里,信仰深厚,多次重金修葺廟宇。 媽祖早已是臺灣民間紅到發紫的冠軍神祇,媽祖廟,當然更是百姓最愛走訪進香的處所。 北港位居臺灣中部,成為南來北往的信仰中心。其餘各地大小媽祖廟也都是熱門勝地。
詩中施瓊芳除了陳述民衆蜂擁聚集,信仰虔誠、禮數周到,大量燒香焚冥紙等等事實之外,有些詩句暗含深意,頗令人三思。例如:「山積黃阡一炬空」説明消耗香紙的迅速巨量。「僧囊已飽楮灰中」則是信眾祈求神佑慷慨奉獻,香火鼎盛,廟宇自然財源滾滾。而廟中並非安全淨地,出入閒雜,宵小潛伏,信徒更應隨時留心,自保財物不離身。近處是廟方必須嚴加管理應對,而長遠計議便是神道要發揮作用,導正人心,以徵設教之效。作者誠懇向廟方建議,詩語亦諄諄。 至於民間信仰以神道設教的功能,究竟對於形塑民衆的品德有多少具體作用,很難評估。因為敬拜媽祖的人未必只信一神,也不一定奉媽祖為唯一宗教或認為它是宗教。如果敬拜媽祖算是宗教,就個人靈修方面,它並無特定經典可供遵循探討,在組織及制度上,也不比其他正式宗教團體(尤其西方基督教)嚴密及規畫長久,信徒的彼此連結互動,也鬆弛得多。似乎只有每年定期慶典活動例如神明誕辰大擧進香朝拜,祈禱福佑。進香的目的本在祈求而且感恩,神明是否考察信徒的真誠與品德而決定賞罰,這是難以印證的問題。若祈求多於感恩,就無法自省,沒有明定教規的約束,多數人是那麼自律自發、一本良心行事嗎?普遍人民一心求取神祇庇護,捐獻香油錢,就算功德圓滿了嗎?平日敬德修業如何,只有天知地知。不過正因我國人民的多神思想與儒家忠義仁孝教化的影響,品德的形成未必出於一處或一神的規範啓發,如此的憂慮但願是杞人憂天了。 「神道設教」是期望衆人因敬神畏神、不願被神懲罰,易於為善守分,有相當嚇阻作用,但凡事訴諸良心,並不是人人做得到,基於現實考量,訂定法規,嚴加管理,兩相運用,在正常的社會仍屬必要。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已有百年歷史,近年Discovery Channel探索頻道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活動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確認給予『世界非物質活的文化遺產』稱號。 向神明祈求國泰平安,風調雨順,是早年農業時代人民日常的想望。剛從大陸遷臺,拜玄天上帝、觀音、媽祖,後來各式各樣神明應運而生,財神爺、文昌帝君、月下老人、華佗、豬八戒、石頭公、...等等,十分有趣。 至今,凡事求神,「寧可信其有」。人在無助時,總希望有神蹟,化險為夷。臺灣民間宗教信仰真是安撫人心的最佳良方。因此安太歲或點光明燈必然是寺廟的生財有道法門; 只要有市場,靠神明吃飯的人愈來愈多,這行業也就愈做愈大了。 信徒衆多、歷史悠久的大甲媽祖進香之路,始於清代,每隔十二年往大陸湄州朝天閣進香。日據後,台中大安港廢港,大甲媽祖轉往北港朝天宮 「割火進香」,中日戰爭曾中止活動,民國三十七年恢復。1959年之前,遶境進香原為七天六夜,1962年改為八天七夜,2010年定為九天八夜徒步遶境進香。 「三月(農曆)瘋媽祖 」是臺灣重要民間信仰活動。徒步340公里,跨越中部沿海四縣市,媽祖定期巡視「轄區」,藉此驅邪除魔、安定人心。由進香演變成數十萬人參與的遶境活動,包括請神、上轎、起轎、駐駕、祈福、祝壽、回駕及安座八個主要典禮。媽祖啟程時,土地公、太子爺、觀音、阿彌陀佛等神明隨行。負責探路的「報馬仔」,一腳穿草鞋、一腳打赤腳(代表腳踏實地),頭戴斗笠(頂天立地),戴著沒有鏡片的黑框眼鏡(明辨是非),背後背雨傘、繫豬腳(知足),留兩撇小鬍子,手提一面鑼,全身裝扮都有特別用意。徒步苦行者,象徵能吃苦忍受挫折,行進中,互相扶持,表示敬重神明。全臺灣單一宗教進香人數、天數、陣頭最多也是最大的宗教盛事,莫過於此。 如同一場嘉年華會,信眾或參與熱鬧的遊客各色人等,年年增加。姑不論其宗教意義,即使帶動當地旅遊觀光人潮,提供精心製作的民藝展示匯演,附帶效益的確不小。 我的國外朋友好奇,曾經有意邀約一同參加這項盛大的媽祖遶境徒步活動,但一時有事尚未成行。説不定機緣到了,就會去體驗一下。不過必須有充足的體力,恐怕不是那麼簡單呢! 多年來,我只在北投街上看到媽祖遶境,其他三太子、七爺八爺諸神相陪,神轎、花車與遊行隊伍陣仗浩大,相連幾條街,以及搭臺唱戲的狀況,雖然不能與中部的大活動相比,而敲鑼打鼓、放鞭炮、煙火、舞龍、陣頭表演,甚至電子花車辣妹跳鋼管舞,都是一樣熱勁十足、活力四射! 媽祖原是照顧漁民、指引方向的航海守護神,現在已成萬應萬靈、包山包海的萬能神了。如果臺灣要找出一個信徒風靡,能與洋教上帝耶穌相「抗衡」的神明,非媽祖莫屬啊! ***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