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倦怠社會 筆記
2015/07/30 21:29:43瀏覽1448|回應0|推薦37

書名:倦怠社會

著者:韓炳哲    譯者:莊雅慈、管中琪   出版:大塊文化

ISBN978-986-213-597-6

筆記與心得:

四月底起飛前在機場的書局買的書,居然買倦怠社會一起飛?就是。

整理筆記,這書翻譯不順。不以詞害意,靠理解。

115頁,筆記挺多。作者研究社會現象研究出大家都累了倦了,為什麼如此,因為社會速度變快,資訊氾濫,只有氾濫接收而無沉澱消化與思考,因而許多人心理膚淺躁動。附錄的演講讀來像是整本書的濃縮,很好奇聽講對象是誰?

讀完認為作者提出的方法就是要人不要不倦怠,發呆、放空、說不、專注、沉思是現代人非常需要改變的。感覺到作者的憤怒,與沉痛。但太難讀了,這書。加油

 

<導讀>摘錄:

J作者先套用免疫學模式,描述上個世紀「自我」和「他者」的關係,對於自我而  言,他者是否定性的,尤有甚者,他者是個侵入者,就像病毒一樣。

J作者主張,他者在性質的否定性退位成程度上的「差異性」,現代的病理學根源反而是因自我的肯定性無限擴張,產生神經元的暴力,這就是現代精神疾病的根源。

J規訓社會製造出瘋子和罪犯,而功績社會則是產生憂鬱症病患和失敗者。

J每個人不斷地追求成功和卓越,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個人都要做自己,卻把自己弄得精疲力竭,追求自我的結果,成了自願地讓渡出自由。

J人生苦短,而功績社會裡的人們卻以過度快速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工作和生產來回應已經缺乏存在感的生命。外在的威逼轉變成內在自我剝削的強迫症,勞動不再是為了生活的必要性,而是他有過度積極的活動和過度的神經質。

J人們毫無抵抗力的追逐新的衝動和刺激,以為越積極活動,他就越自由,卻因而陷於焦慮不安。而快節奏的生活壓縮了時間空檔,甚至消失無蹤。「積極行動的人像石頭一樣,如機械般愚蠢的運作,不斷地滾動著。」以往敵我分明的世界裡有對象性的憤怒,現在只剩下對整個存在莫名的焦慮恐懼。

J過度積極肯定造成無止境的疲憊,使人孤立和隔離。

 未來的社會就成了倦怠的社會,雖然倦怠可以是「使彼此關係分裂的倦怠」,一種喪失做任何事動力的倦怠,也可以是「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窗口。

J人類的命運並不只是反映在倦怠上,從神性存有者的除魅,科學的機械主義,到標準化規格化的工業文明,人的存在層次越來越單薄,而那些原存在層次,都是由否定性的他者構成的。我們覺得很累,因為我們窮得只剩下自己,被自己促迫不斷積極活動。

J馬庫色說:「單向度的社會和思想以及無所不在的傳播,造成了單向度的人,使人喪失批判和超越的能力。」

J現代社會真如功績主義者所說那樣,在機會平等的條件下各憑本事力爭上游?

世界每個角落的社會流動真的通暢無阻嗎?

「可能」真的取代了「不准」嗎?

21世紀一開始就讓全球經濟跌一大跤,金融風暴讓我們看到:

階級差異依然存在,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中產階級正在消失,垂直流動的機會始終是個謊言。

J人們同樣是為過勞和憂鬱症所苦,不過比較像是踩著滾輪原地打轉的倉鼠,向上流動對他們而言永遠是國家的神話和資本家的騙局。

((導讀 林宏圖 商周出版編輯顧問))

      

<精神暴力>

J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布希亞:「誰依靠相同者而存活,也將在相同者中喪生。」

「目前有那麼多關於免疫、抗體、移植和唾沫等議題的討論絕非偶然。

在一個匱乏的時代,人們會致力於吸納和適應;而在一個過剩的時代,就會有拒絕和排斥反應的問題。目前,廣泛的通訊傳播和過度資訊,將威脅到整體人類的免疫力。」

J免疫防衛系統經常是對抗他者,或者更確切的說,是對抗外來者,而相同者並不能誘發抗體形成。//拙斌問,這是鯰魚理論嗎?

J當人們在受到過多肯定性撞擊和刺激時,並不會出現「免疫防衛的反應」,而是有「消化性神經功能異常」和「障礙」的現象。疲倦、疲憊和窒息感都是由於「過多」造成的,並非是免疫防衛的反應,而是神經暴力所引起的現象。

J在虛擬世界和病毒式傳播之間有著一種不可思議的關聯性。

J神經的暴力不是從一個系統外來的否定性開始,必較像是「系統的」暴力問題,也就是系統內在本有的暴力問題。

<規訓社會的彼岸>

J規訓社會是一個否定性社會,是由禁令的「否定性」所規範。主導否定的情態動詞是「不可以-不允許」,「應該」也帶有強迫意味的否定性。無遠弗屆的「能夠」是功績社會肯定的情態動詞。雖然功績主體比服從主體來得更快速、更有生產效率,可是「能夠」取得領導地位時,並不會因此使「應該」失去它原有的地位。

J憂鬱的人像是「勞動動物」,那種會剝削自己的動物。

他們同時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

憂鬱一開始是「創造力」和「能力」露出疲態。

憂鬱症是人們深受過度積極正面之苦所引發的社會疾病,而它反映的,正是自己對自己發動戰爭的人性。

J過度勞動和追求績效,使自我剝削得情形更加嚴重,這比外來者的剝削更加有效率,因為它與自由的感覺同時出現。剝削者,與被剝削者,施暴者與受害者之間的區別,不再像過去一樣能清楚辨識。

<深層的無聊>

J新的時間管理與專注技能「多工作業」,絕非文明進步的展現,因為不是擁有了多工作業的能力,在晚期現代工作和資訊社會生活的人就能變得更能幹。多工作業反而比較像是一種能力退化的現象。多工作業在野生動物之中相當常見,而且是在荒野中求生存絕對必要的專注技能。

J一支正忙著進食的動物必須同時留意其他事情,例如和口中獵物的天敵保持距離,處處留心,以確保自己進食時不被吃掉。牠也必須同時小心翼翼守護後代,並緊盯伴侶。在荒野中,動物被迫在同一時間,將注意力分散在各種不同的活動,所以無法處在沉思狀態中-既不是在進食,也不是在交媾中。

J文化的前提是一個能深度專注的環境。如今這種深層專注卻漸漸被依故完全不同形式的注意力(過度活躍的注意力)所擠壓。

J快速轉換焦點是這種分散式注意力的典型特徵。因為它對無聊是相當沒耐性的,即使是創造過程中相當重要的深層無聊也是一樣。

J無聊是一塊「暖灰色的布,他的內襯是最炙熱、色彩最豐富的絲綢襯裡」,「當我們作夢的時候,把自己包裹在其中。」

J放鬆能力消失,我們便失去了傾聽的才能,傾聽者的社群也隨之消失。

J走路時感到無聊、且無法忍受這種無聊的人,將被心神不寧和坐立不安所圍繞,或是不斷追隨各式各樣的活動。

J人處於沉思的狀態時,會走出「自己」並完全進入沉思的對象中。

J只有深層的專注力能固定住「飄移不定的眼睛」,而「聚精會神」則能「限制天性喜歡四處晃動的手。」

J由於缺少從容寧靜,我們的文明走向一個新的野蠻狀態。

<積極行動的生活>

J漢娜ž鄂蘭的<人的境況>一書中,她認為積極行動的生活在傳統中被不公平地降級為單純的焦躁不安。

J現代人喪失了信仰,不僅是崇拜上帝或相信來世,還影響了對現世生活的態度,人類的生命也因此顯得極為短暫易逝。

J晚期現代的自我相當孤立無援。宗教也被降格成為一種擺脫對死亡的恐懼,並帶出永恆感的塔納托斯技巧。普遍去敘事化的世界增強了短暫易逝的感覺,生命只剩下赤裸的身軀。工作本身就是一個毫無遮掩的赤裸活動,赤裸裸的勞動正巧與赤裸生命的活動相互呼應,純粹的勞動和純粹的生命相互依存。

J尼采:上帝死亡之後,健康會被抬舉到女神的地位。

<觀看的教育>

J尼采勾畫了教育工作者須擔負三項任務:協助人們學習「看」、學習「思考」、學習「說話」和「寫作」。學習這些能力的目的是培養「優雅的文化」。OMG

J學習「看」的意思是「讓眼睛習慣平靜、耐心,讓心靈完全進入事物自身的觀察」。

J沉思的生活絕不會消極地自動開放,對來到眼前的一切和發生的事一律說是。相反的,它會反抗蜂擁而至、不由自主浮現的刺激。以說「不」來宣示主權的行為,顯示它比任何有精神耗弱徵兆的過動,還更積極活躍。

J人置身其中,毫無抵抗跟隨每個衝動和刺激。與其說是獲得自由,還不如說它帶來了新的限制,讓人誤以為:人越積極活動,就越自由。

J尼采:一般而言,積極行動的人,欠缺的是從事更高層次的活動……就這觀點而言,他們是懶惰的。

J在全面加速和過度活躍的過程中,我們也忘卻了憤怒。

  憤怒是一種能力,能停止一個狀態,並啟動一個新的狀態,卻日漸被無法對決定性的改變產生影響力的不快或惱怒取代。

J在世界普遍積極化、正面化的過程中,不管是人類或社會,都變成了一台「自我封閉的效能機器」。拚命致力於效能極大化,結果卻揚棄了否定性,因為否定性會減緩原本應該加快速度的過程。

J有兩種形式的力量:肯定的力量是做一些事的力量。

                    否定的力量則是不做任何事。

//拙斌不知原文,但很多句子真的很不順,是哲學用語關係,還是譯者中文及中國哲學底子不佳?中文應該是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概念。哈哈哈

J人如果只具備思考事情的力量,思考力就會分散在一連串無止境的事物上。「反省沉思」也會變得不可能,因為肯定的力量,也就是積極過度,只允許「持續不斷向前思考」。

<倦怠社會>

J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提升,將導致心靈的壞死梗塞。

J倦怠:

「筋疲力盡的倦怠」:具有積極正面的力量,讓我們沒有力量去做一些事情。

「基本的倦怠」:讓人寧靜和放鬆,因而開啟另一扇窗口。

前者是「沒有能力做一些事」,而後者是「什麼都不做」,擺脫日常生活的擔憂,找回生命裡的空檔時間。

附錄:

一篇講稿:憂鬱症的社會(2010

J功績主體的座右銘不是服從、法則、履行義務,而是自由、慾望與喜好。

J與他者缺乏連結,會導致回饋危機。回饋代表了認同,所以需要他者機構或第三者機構,畢竟要自我酬賞或認同自己是不可能的。康的認為商的是回饋機構,回饋且肯定道德成就。

J自戀是一種人格疾患,和特徵顯著的自愛截然相反。耽溺於自我之中,並無法獲得回饋,只會為自我帶來痛苦。

J要擁有閱歷,就必須邂逅「他者」,所以閱歷是「他者化的」。

J根據佛洛依德的觀點,「性格」從否定而來,心理機制中若缺少了審查機關,就不會形成性格。性格當中含有壓抑的歷史,並形塑了自我與本我、超我之間的特定關係。

J社會政治事件,不在受到聽來早已陳舊的意識形態衝突或者階級抗爭所左右。然而社會的積極話卻也沒有消除暴力。暴力的來源除了抗爭或衝突之外,也來自允許積極向上。「資本的霸權」似乎吸收了所有一切,如今代表著「取得了共識的暴力」。

J自我若是糾結在一個無法達到的理想自我當中,反而會飽受理想自我的折磨。如此一來,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鴻溝,將演變成自我攻擊的行為。

J在理想自我的面前,真實自我是失敗者,總是自我譴責。

J資本主義經濟將求生存加以絕對化,關注的不是「美好」生活,而且受到更多資本能繁殖多生命、更多財產能促進生活的幻想滋養。生與死硬生生被無情分開來,使生命僵化得有如鬼魅一般。對美好生活的關注,轉變成歇斯底里地求生存。生命壓縮到只剩攸關生存死亡的生物過程,因此顯得赤裸裸,剝奪了任何的敘事性,同時也奪走了「活力」。生命活力要比單純的生命力和健康複雜許多。

J理想價值喪失了,自我除了「展示價值」之外,就只剩「健康價值」了。No~~~~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ytar3811&aid=26863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