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白話加原文)
2023/02/27 10:17:09瀏覽34|回應0|推薦0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白話加原文)

白話 佛說 原文


白話佛經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

  宋元嘉年求那跋摩原譯 中華佛典寶庫 蓮花光明洲譯經會同修現代漢語轉譯

  原文: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註一)
  現代漢語譯文:就如我所聽聞的那樣,一次,佛在迦毘羅衛國。

  原文:爾時。淨飯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現代漢語譯文:那時,淨飯王來拜見佛,以頭面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向佛說:

  原文:欲所請求。以自濟度。唯願世尊。哀酬我志。
  現代漢語譯文:我想請求世尊教誨以便自我救度,希望世尊慈悲,滿足我的願望。

  原文:佛言。可得之願。隨王所求。(註二)
  現代漢語譯文:佛說:凡是與修福修戒定慧有關的願望,國王可以隨意問。

  原文:王白佛言。世尊。已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戒輕重。
  現代漢語譯文:國王對佛說:世尊,您已經為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制定了戒相上的輕重。

  原文:唯願如來。亦為我等優婆塞分別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識戒相。使無疑惑。
  現代漢語譯文:希望如來也為我們這些優婆塞,分別講述五戒中的可懺悔與不可懺悔的情形,使我們認識到戒的相狀差別而無疑惑。

  原文:佛言。善哉善哉。憍曇。我本心念。久欲與優婆塞分別五戒。
  現代漢語譯文:佛說:善哉善哉!憍曇,以我本意,早就想為優婆塞分別五戒戒相。

  原文:若有善男子。受持不犯者。以是因緣當成佛道。若有犯而不悔。常在三塗故。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善男子,受持五戒而不犯的,因為這個因緣,定當得成佛道。如果有犯戒而不懺悔的,就會常墮三途道。

  原文:爾時佛為淨飯王種種說已。王聞法竟。前禮佛足繞佛而去。
  現代漢語譯文:其時佛為淨飯王說種種法,國王聽完,上前頂禮佛足,右繞佛後離去。

  原文:佛以是因緣告諸比丘。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註三)
  現代漢語譯文:佛因為這個因緣對比丘們說:“我現在要為優婆塞們說明犯戒輕重,可以悔過懺除的和不能按作法懺可以懺除的罪。”

  原文:諸比丘僉曰。唯然。願樂欲聞。
  現代漢語譯文:比丘們都說:這樣(好啊),我們希望、樂於聽您講述。

  原文: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者自作。二者教人。三者遣使。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們:犯殺戒有三種剝奪人命的情況,第一種是自己作殺業,第二種是教唆別人殺生,第三種是派遣、指令別人去殺生。

  原文: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教語他人言。捉是人系縛奪命。遣使者。語他人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註四)
  現代漢語譯文:所謂自作,是指自己身體力行去剝奪他人的生命。所謂教人,是教唆別人說,你抓住這個人,把他拘禁捆綁起來,奪去他的性命。所謂遣使,是對他人說:你認識某人嗎?去把他捉起來拘禁捆綁奪去性命,這個受指使的人按他的話奪取了某人性命,這時候優婆塞所犯的就是不可悔罪。

  原文:復有三種奪人命。一者用內色。二者用非內色。三者用內非內色。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三種剝奪其它有情生命的情況。一種是直接用身體,第二種是用身體以外的物體,第三種是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

  原文:內色者。優婆塞用手打他。若用足及餘身分。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用身體的情形:優婆塞用手擊打他人,或者用腳和身體其它部分,生起這樣的念頭:“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不內色者。若人以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鉛錫叚。遙擲彼人。作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註五)
  現代漢語譯文:用身體以外的物體的情形:如果當事人用木頭、陶器、石頭、刀、長桿矛、弓箭、鉛錫合金塊、鉛段、錫段,遠遠地向他人投擲,並這樣想:“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用內非內色者。若以手捉木瓦石刀矟弓箭白鑞叚鉛錫叚木叚打他。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的情形:如果當事人用手拿著木頭、陶器、石頭、刀、長桿矛、弓箭、鉛錫合金塊、鉛段、錫段擊打別人,並這樣想: “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之罪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復有不以內色。不以非內色。亦不以內非內色。為殺人故合諸毒藥。若著眼耳鼻身上瘡中。若著諸食中若被褥中車輿中。作如是念。令彼因死。彼因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也有不用身體,不用其它物體,也不並用身體和其它物體的情形:為了殺人的緣故,去配合各種毒藥,如果沾著(對方)的眼睛、耳朵、鼻子、身體上、傷口中,或者放置在食物、被褥裡、車裡,並這樣想:“讓他因此而死”。對方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下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復有作無菸火坑殺他。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毗陀羅殺。墮胎殺。按腹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若遣令去就道中死。乃至胎中初受二根。身根命根。於中起方便殺。(註六)
  現代漢語譯文:其它還有: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殺生,核殺,弶殺,做陷阱殺生,通過(弩石等)觸撞殺生,用起屍咒術殺生,墮胎殺生,使懷孕的女人遭受擠壓腹部的境遇殺生,推落火中水中、土坑里殺生,或者指派人去惡道險道,令(對方)於路上死亡,乃至胎兒在腹中時才受生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時,使用一些方法將胎兒殺死。

  原文:無菸火坑殺者。若優婆塞知是人從此道來。於中先作無菸火坑。以沙土覆上。若口說以是人從此道來故我作此坑。若是人因是死者。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註七)
  現代漢語譯文: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殺生的情形:如果優婆塞知道對方是從這條道路而來,事先在路上設置沒有冒煙的火坑並以沙土覆蓋其上,如果口中還說:因為這個人要從這條路來,所以我設了這個坑。如果那個人因此而死了的話,(優婆塞)所犯的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亡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不是立刻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這種情況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為人作無菸火坑。人死者。不可悔。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為非人作坑。非人死者。是中罪可悔。人死。是下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可悔罪。若為畜生作坑。畜生死者。是下罪可悔。若人墮死若非人墮死。皆犯下罪可悔。(註八)
  現代漢語譯文:為人而設置這種無菸火坑,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為非人而設坑,非人因此死亡的,(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人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為畜生設坑,畜生因此死亡的,(優婆塞)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人墮落坑中而死,或者是非人墮落坑中而死,都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優婆塞不定為一事作坑。諸有來者皆令墮死。人死者。犯不可悔。非人死者。中罪可悔。畜生死者。下罪可悔。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罪。是名無菸火坑殺也。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不專為某一事作坑,(而是想)讓所有經過的眾生都墮落其中而死,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非人因此而死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畜生因此而死的,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沒有眾生因此而死的,犯第三方便可悔罪。以上這些說的是設無菸火坑殺生的情況。

  原文: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以二十九日。求全身死人。召鬼咒屍令起。水洗著衣。令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故。作此毗陀羅。即讀咒術。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咒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毗陀羅殺也。
  現代漢語譯文:用起屍咒法殺人的情況:如果優婆塞在(陰曆)二十九那天,尋找身體不破損的死屍,招鬼,念咒讓屍體站立起來,用水洗淨屍體並給它穿好衣服,讓它手拿著刀。如果心裡想著嘴裡說著:“我為殺某人的緣故,做此起屍殺”,然後就念咒語,如果所想害的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對方因為入種種定,或者被天、神眾所保護,或者有大咒師救護破解,沒有得逞,(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這叫“毗陀羅殺”。

  原文:半毗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咒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咒。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咒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毗陀羅殺。
  現代漢語譯文:“起半屍殺”的情形:如果優婆塞在(陰曆)二十九那天,製作鐵車,完成鐵車後再做鐵人偶,招鬼,念咒讓鐵人站立起來,用水洗並給它穿好衣服,讓鐵人手拿著刀。如果心裡想著嘴裡說著:“我為殺某人而念這個咒”。 (念咒後)如果想要害的人因此而死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對方因為入種種定,或者天、神眾所保護,或者大咒師救護破解,對方沒有死,(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這叫做“半毗陀羅殺”。

  原文:斷命者。二十九日牛屎塗地。以酒食著中。然火已。尋便著水中。若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火水中滅。若火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畫作所欲殺人像。作像已。尋還撥滅。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像滅彼命亦滅。若像滅時彼命隨滅。又復二十九日。牛屎塗地。酒食著中。以針刺衣角頭。尋還拔出。心念口說讀咒術言。如此針出彼命隨出。是名斷命。若用種種咒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所謂“咒殺”(心念口說讀咒術):在(陰曆)二十九那天,用牛糞塗地,把酒和食物放在其中,用火點燃以後不久將它們放到水里,如果心裡想著嘴裡說著念咒術:“像火在水中熄滅一樣,讓火滅的時候對方的生命也隨之完結”。又有在(陰曆)二十九那天,用牛糞塗地,將酒和食物放在裡面,畫出想要殺死之人的像,畫好以後不久又播亂散滅,心裡想著嘴裡說著念咒術:“像這個畫像消散一樣,讓對方的生命也完結;到這個畫像消散的時候,對方的生命也隨之結束。”又有在(陰曆)二十九那天,用牛糞塗地,把酒和食物放在裡面,用針刺衣角頭,然後很快拔出針,心裡想著嘴裡說著念咒術:“像這個針拔出一樣,對方的生命也離開身體。”以上這些咒術殺人叫做“斷命”。如果使用各種咒術殺死了對方,(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對方未死,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復墮胎者。與有胎女人吐下藥。及灌一切處藥。若針血脈。乃至出眼淚藥。作是念。以是因緣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再者是墮胎的情形:給懷有胎兒的婦女吃摧吐下瀉藥,以及從一切處灌有瀉泄作用的藥,或者用針刺血脈,乃至使用令其流眼淚的藥物,並起這樣的念頭:“用這種因緣讓這女人死亡”,如果女子因此而死,(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沒有立刻死亡,其後因此而死的,也犯不可悔罪;如果沒有馬上死亡,其後也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為殺母故墮胎。若母死者。犯不可悔。若胎死者。是罪可悔。若俱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俱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殺胎故作墮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母死者。是中罪可悔。俱死者。是犯不可悔。是名墮胎殺法。
  現代漢語譯文:假如是為了殺死胎兒的母親而墮胎,如果母親死亡,(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死亡,所犯的是可悔罪;如果孕婦和胎兒都亡,所犯之罪為不可悔;如果孕婦和胎兒都沒有死,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為了殺死胎兒而採取墮胎的方法,如果胎兒死亡的,犯不可悔罪;如果胎兒沒有死,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胎兒的母親因此而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孕婦和胎兒都因此而死,是犯了不可悔罪。以上是墮胎殺生的類別。

  原文:按腹者。使懷妊女人重作。或擔重物。教使車前走。若令上峻岸。作是念。令女人死。死者。犯不可悔。若不即死。後因是死。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為胎者如上說。是名按腹殺也。
  現代漢語譯文:通過擠壓腹部殺生的情形:讓懷孕的婦女從事重體力勞動,或者擔負沉重的物品,教令她在(行)車前面跑,或者讓她爬陡峭的山崖,並這樣想:“讓這個女人死去。”孕婦因此而死亡的,(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孕婦沒有立即死去,其後因此而死的,所犯之罪是不可悔。假如孕婦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是為了殺死腹中胎兒而做這些事,所犯之罪過輕重分別如上所說的一樣。這叫做“按腹殺”。

  原文:遣令道中死者。知是道中有惡獸飢餓。遣令往至惡道中。作如是念。令彼惡道中死。死者。犯不可悔。餘者亦犯。同如上說。是名惡道中殺。
  現代漢語譯文:指派人去(險惡)道路使其(於路上)死的情形:知道這條路上有飢餓的猛獸,而指派對方前往進入此凶險的道路,起這樣的念頭:“讓他在凶險的路上死掉。”對方因此而死的話,(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其它結果也犯,(犯戒輕重差別)和上面說過的一樣。這叫做“惡道中殺”。

  原文: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身根命根。歌羅邏時。以殺心起方便欲令死。死者。犯不可悔。餘犯同如上說。(註九)
  現代漢語譯文:乃至(胎兒)在母腹中(才)具有二根——身根和命根、住胎七日的時候,以殺心來使用一些方法試圖殺死胎兒,(胎兒因此)死亡的話,(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其它犯戒(輕重差別)的情況,同上面說過的一樣。

  原文:讚歎殺有三種。一者惡戒人。二者善戒人。三者老病人。惡戒人者。殺牛羊養雞豬放鷹捕魚。獵師圍兔射獐鹿等。偷賊魁膾咒龍守獄。若到是人所。作如是言。汝等惡戒人。何以久作罪。不如早死。是人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惡人作如是言。我不用是人語。不因是死。犯中可悔罪。若讚歎是人令死。便心悔作是念。何以教是人死。還到語言。汝等惡人。或以善知識因緣故。親近善人得聽善法。能正思惟得離惡罪。汝勿自殺。若是人受其語不死者。是中罪可悔。 (註十)
  現代漢語譯文:以讚歎死亡誘人自殺的有三種類型:第一種是惡戒人,第二種是對持善戒的人,第三種是對衰老生病的人。惡戒人指的是屠殺牛羊,飼養雞豬,放鷹捕魚,捕獵獅子,圍捕兔子,射殺獐、鹿等等之人,以及偷東西的賊、鄶子手、咒禁龍蛇(取樂者)、獄卒。如果到這些人那裡,說這樣的話:“你們這些行為惡劣的人,為什麼一直在造孽呢?不如早點去死。”聽到這話的人因此而自殺的,(優婆塞)所犯之罪不可悔。如果對方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惡戒人這樣說:“我不相信那人所說的”,不因此而自殺的,(優婆塞)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以讚歎死亡的方式令那人去死,隨即心里後悔而這樣想:“怎麼可以教唆別人去自殺呢?”而又去對那人說:“你們這些惡戒人,如果能因為善知識的因緣,親近信因果之理行善事之人,得以聽到善法,能正確地思維四諦的道理,得以脫離惡業和罪孽,你不要自殺。”如果這些人聽他的話沒有自殺而死, (優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善戒人者。如來四眾是也。若到諸善人所。如是言。汝持善戒有福德人。若死便受天福。何不自奪命。是人因是自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不自殺者。中罪可悔。若善戒人作是念。我何以受他語自殺。若不死者。是罪可悔。若教他死已。心生悔言。我不是。何以教此善人死。還往語言。汝善戒人。隨壽命住。福德益多故。受福益多。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善戒人,是指如來的四眾弟子。如果(優婆塞)到諸持善戒的人那裡這麼說:“你們奉持善戒有福德的人,如果死了就會(轉生天上)享受天福,為什麼不自己終結(自己)的生命呢?”如果這些人因為這些話自殺而死的話,(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如果不因此而自殺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假如善戒人這樣想:“我為什麼聽這個人的話去自殺?”如果不因此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罪可悔。如果教唆別人去死以後,心生悔意說:“我不對啊,怎麼教這樣的好人去死呢?”於是回去(對善戒人)說:“你們持善戒的人,(如果)隨順壽命住世,因為福德還會持續增長的,所以所受用的福報也會持續增長,千萬不要自己終結生命。”如果(他們聽受這些話)不因為(從前的)教唆(去自殺)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老病者。四大增減。受諸苦惱。往語是人言。汝云何久忍是苦。何不自奪命。因死者。是罪不可悔。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若病人作是念。我何緣受是人語自奪命。若語病人已。心生悔。我不是。何以語此病人自殺。還往語言。汝等病人。或得良藥。善看病人。隨藥飲食。病可得差。莫自奪命。若不因死者。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衰老患病的人,(身體中)四大增減(失去平衡),(於是)遭受許多苦惱。(如果優婆塞)去跟這些人說:“你們為什麼一直忍受這些痛苦,為什麼不自己終結生命呢?”(如果他們)因此自殺而死,(優婆塞)所犯的罪不可悔。如果(對方)不因此而死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患病的人這樣想:“我為什麼聽這個人的話去自殺?”或者(優婆塞)和病人說完話後,心里後悔:“我不對啊,怎麼教這個患病的人自殺呢? ”(於是)回去說:“你們這些患病的人,假使遇到良藥,(或)善於治病的人,按藥方服用,病可以被治好,不要自殺”。如果(病人聽受這些話)不因為(此前的)教唆(自殺)而死的,(優婆塞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餘上七種殺。說犯與不犯。同如上火坑。若人作人想殺。是罪不可悔。人作非人想殺。人中生疑殺。皆犯不可悔。非人人想殺。非人中生疑殺。是中罪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以上其餘(沒有詳細談到的)七種殺生(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推著火中水中、推著坑中殺)分別其中犯(不可悔)罪與不犯(不可悔)罪,同上面講過的設無菸火坑殺生的情形一樣(比照可知)。如果(對象)是人,當作人來想而殺害的,所犯的罪不可悔。把人(故意)當作非人來想而殺害的,對於人而(故意)起疑惑想來殺害的,都是犯不可悔罪。如果(對象)是非人,而當作人來想去殺死的,或者對於非人而起疑惑想來殺害的,所犯的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一人被截手足。置著城塹中。又眾女人來入城中。聞是啼哭聲。便往就觀。共相謂言。若有能與是人藥漿飲。使得時死。則不久受苦。中有愚直女人。便與藥漿即死。諸女言。汝犯戒不可悔。即白佛。佛言。汝與藥漿時死者。犯戒不可悔。(註十一)
  現代漢語譯文:又(比如)一個人被截斷手和腳,被扔到城塹裡,又有一些女人到城裡來,聽到他的痛哭之聲,就前去圍觀,相互之間議論:“如果有人能給這人藥漿喝,讓他隨即死去,那就不用受很長時間的苦了。”其中有愚癡直性子的女人,就給了(那人)藥漿喝,(那人)就死了。那些女人對她說:“你犯了殺戒(並且是)不可悔罪。”(那女人)就向佛說明(此事)。佛說:“你給他喝藥漿時他死去,犯殺戒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作方便欲殺母。而殺非母。是中罪可悔。若居士欲殺非母。而自殺母。是犯中罪可悔。非逆。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用一些辦法想要殺死母親,而結果卻殺死了不是母親的人,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採用方法想要殺死不是母親的人,而結果卻殺死了自己的母親,這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不是五逆重罪。

  原文:若人懷畜生胎。墮此胎者。犯小可悔罪。若畜生懷人胎者。墮此胎死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人懷上了畜生的胎,墮這個胎的,犯的是小可悔罪。假如畜生懷上了人的胎兒,墮這個胎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作殺人方便。居士先死。後若有死者。是罪犯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用了殺人的方法,(但是)居士先死了,其後如果(因這種殺人方法)而有死亡的人,這是犯了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欲殺父母。心生疑。是父母非耶。若定知是父母殺者。是逆罪不可悔。若居士生疑。是人非人。若心定知是人殺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想殺害自己的父母時,心裡邊有懷疑,他們是不是自己的父母呢?如果明確知道是自己的父母,而殺害自己的父母,是屬於五逆罪不可悔。如果居士懷疑道:對方到底是人還是非人?如果心裡確認了是人而(將對方)殺死,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捉賊欲將殺。賊得走去。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賊。若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居士先於賊有噁心嗔恨。語言。我見在是處。以是因緣令賊失命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人捉拿賊想要把他殺掉,賊得以逃脫,以官府或者民眾的力量,追捕這個賊,如果居士從對面方向來,追捕的人問居士:“你看到賊了沒有?”這個居士先前對賊生起過噁心和嗔恨,(於是)說:“我看見(他)在某處。”因為這個緣故讓賊(被捉到)而失去生命的,(居士)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人將眾多賊欲殺。是賊得走者。若以官力若聚落力追逐。是居士逆道來。追者問居士言。汝見賊不。是賊中或有一人是居士所嗔者。言我見在是處。若殺非所嗔者。是罪可悔。餘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人想把許多賊殺掉,這些賊得以逃脫,以官府或者民眾的力量追捕(這些賊),這個居士從對面方向來,追捕的人問居士:“你看到賊了沒有?”這些賊裡面或許有一個人是這個居士先前所嗔恨的,(於是居士)說:“我看見(他們)在某個地方。”(以此因緣)如果殺死了不是居士所嗔恨的那個賊,(居士)犯的罪可悔。其它的情形如上所說。

  原文:若居士。母想殺非母。犯不可悔。非逆罪。若戲笑打他。若死者。是罪可悔。若狂不自憶念殺者。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起母親想而殺了不是母親的人,犯不可悔罪。不是逆罪。如果是開玩笑擊打他人,假若(對方)死亡,所犯的罪可以懺悔。如果精神失常,不能自己(進行正常的)記憶和思考,(這種情形下)殺人者無罪。

  原文:若優婆塞用有蟲水及草木中殺蟲。皆犯罪。若有蟲無蟲想用亦犯。若無蟲蟲想用者亦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在飲用有浮游生物的水,以及(使用)草木的時候殺了蟲的,都犯罪。如果有蟲而當作無蟲想來用,也犯(戒)。如果無蟲而當作有蟲想去用的,也犯(戒)。

  原文:有居士起新舍。在屋上住。手中失梁。墮木師頭上即死。居士生疑。是罪為可悔不。問佛。佛言無罪。屋上樑。人力少不禁故。梁墮木師頭上殺木師。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作好用心。勿令殺人。
  現代漢語譯文:有居士造新房子,在房頂上停留,手中滑落了樑木,掉在了木匠的頭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惑:“這罪可以懺悔麼?”(於是來)問佛,佛說:“無罪。房屋上樑,人力氣小沒有擎住(樑木)的緣故,樑木墜落到木匠的頭上殺死了木匠。”居士就心生疑慮。佛說:“無罪。從今天開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木墮)殺人(的情況發生了)。”

  原文:又一居士屋上作。見泥中有蠍。怖畏跳下。墮木師上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無罪。從今日好用心作。勿令殺人。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居士在屋上勞作,看到泥裡有蝎子,驚嚇得跳了下來,墜落在木匠的頭上,(木匠)立刻就死了。居士心生疑慮。佛說:“無罪。從今天開始做事好好用心,不要再使得殺人(的情況發生了)。”

  原文:又一居士日暮入嶮道值賊。賊欲取之。舍賊而走。墮岸下織衣人上。織師即死。居士即生疑。佛言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居士,太陽快下山的時候,走到陡峭的山路上,遇到盜賊,盜賊準備劫掠他,(居士)躲避盜賊而逃跑,(不小心)掉落在山崖下的織衣人身上,紡織匠於是死了。居士就心生疑慮。佛說:“無罪。”

  原文:又一居士山上推石。石下殺人。生疑。佛言無罪。若欲推石時。當先唱。石下。令人知。
  現代漢語譯文:再有一個居士在山上推石頭,石頭落下殺死了人。(居士)心生疑慮(是否犯戒)。佛說:“無罪。如果想要推石頭的時候,應該先高聲喊:石頭要落下來了!讓人知道。”

  原文:又一人病癰瘡未熟。居士為破而死。即生疑。佛言。癰瘡未熟。若破者人死。是中罪可悔。若破熟癰瘡死者。無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人患了大膿瘡,還沒有(發作)熟透,居士為他挑破(膿瘡),(但對方)死了。於是心生疑慮。佛說:“大膿瘡沒有(完全發作)成熟(時),如果(挑)破導致對方死亡,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挑)破(完全發作)成熟的大膿瘡而致對方死,無罪。”

  原文:又一小兒喜笑。居士捉擊攊令大笑故便死。居士生疑。佛言。戲笑故不犯殺罪。從今不應复擊攊人令笑。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一個小孩喜歡笑,居士抓住他打鬧著(開玩笑)使他大笑,(小孩)就死了,居士有所疑慮(犯戒的情況),佛說:“開玩笑的緣故,不犯殺罪。但從今起不應該再打鬧人讓人(大)笑了。”

  原文:又一人坐以衣自覆。居士喚言起。是人言。勿喚我。起便死。复喚言起。起便即死。居士生疑。佛言。犯中可悔罪。
  現代漢語譯文:又(比如)一個人坐著,以衣服覆蓋著自己,居士叫他起來,那個人說:“不要叫我,起來就死了”。(居士)又叫他說:“起來。”(對方)一起來馬上就死了。居士有所疑慮。佛說:“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盜戒第二

  原文: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用心。二者用身。三者離本處。用心者。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用身者。用身分等取他物。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大眾說:優婆塞以三種(條件並具)竊取他人價值重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是用心,二是用身體,三是(將想要的東西)舉離他本來的處所。用心,是發心思慮想要做偷盜的事情。用身體,是用身體的某些部分等來拿取別人的東西。離本處,是從東西所在的地方拿起(後)放到別的地方。

  原文: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者自取。二者教他取。三遣使取。自取者。自手舉離本處。教他取者。若優婆塞教人言。盜他物。是人隨意取離本處時。遣使者。語使人言。汝知彼重物處不。答言知處。遣往盜取。是人隨語取離本處時。
  現代漢語譯文:另外有三種方式盜取別人價值重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種是自己竊取,第二種是教唆別人竊取,第三種是指派別人竊取。自取:自己用手(將東西)舉離它原來的位置。教他取:如果優婆塞教唆別人說,(去)偷盜他人的(某個)東西,對方於是根據他的意圖(將他物)取離原有位置的時候。遣使取:(如果優婆塞)告訴被派遣的人說:“你知道那個貴重物品所在之處嗎?”(對方)回答:“知道(那個)地方。”(於是)派遣他前去盜取。這個被指派的人聽受(優婆塞的)話,盜取重物,使之離開原來位置之時。

  原文: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者苦切取。二者輕慢取。三者詐稱他名字取。四者強奪取。五者受寄取。重物者。若五錢若直五錢物。犯不可悔。(註十二)
  現代漢語譯文:另外有五種情形,盜取別人的東西犯不可悔(罪),一種是(通過)苦逼(對方)來獲取,一種是以輕慢(的心態)來獲取,第三種是假冒別人的名字來獲得,第四種是以暴力來奪取,第五種是把(別人)寄存(的東西)歸為己有。所謂重物,是指或者五錢或者價值五錢(以上)的東西,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居士知他有五寶。若似五寶。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若選擇已。取離本處。直五錢者。犯不可悔。(註十三)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知道他人有五寶,或者類似五寶的東西,以偷竊心挑揀選擇而沒有使之離開本處,犯可悔罪。如果挑揀選擇之後拿走,使之離開原來位置,價值五錢(以上)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離本處者。若織物。異繩名異處。若皮若衣。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皮衣物。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若毛褥者。一重毛名一處。一色名一處。異色名異處。是名諸處。居士為他擔物。以盜心移左肩著右肩。移右手著左手。如是身分。名為異處。車則輪軸衡軛。船則兩舷前後。屋則梁棟椽桷四隅及隩。皆名異處。以盜心移物著諸異處者。皆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所謂離本處:如果(重物在)紡織品(上),不同的織繩叫做異處;如果是(在)皮革或者衣服(上),同一色叫做一處,不一樣顏色的地方叫做異處。如果是(在)皮衣物(上),同一色叫做一處,不一樣顏色的地方叫做異處。如果是毛褥,同一重毛叫一處,同一色叫一處,不同顏色的地方叫異處。居士為別人擔挑物品,以盜竊心將(所擔物)從左肩移動到右肩,從右手移到左手,像這樣身體不同的部分叫做異處。 (對於)車乘,則是車輪、車軸、車橫木,以及駕車時套在牲口脖頸上的木製駕具,(如果是)船,則是船兩側和前後,(如果是)屋子,則是屋樑、屋脊、屋椽,四角及內室,(這些不同的位置)都叫做異處。以偷盜心將東西移放到這些不同的地方的,皆犯不可悔罪。

  原文:盜水中物者。人筏材木隨水流下。居士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若以盜心捉木令住。後流至前際。及以盜心沉著水底。若舉離水時。皆犯不可悔。復次有主池中養鳥。居士以盜心按著池水中者。犯可悔罪。若舉離池水。犯不可悔。若人家養鳥飛入野池。以盜心舉離水。及沉著水底。皆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盜竊水中物品的情形:有人將木材編列成筏隨水漂流而下,(如果)居士以偷盜心取用的,犯不可悔罪。如果以盜竊的心抓住木頭讓它停住,以後又往前方漂流;或者以盜竊心(將木材)沉進水底,當將木材提離水面的時候,都犯不可悔罪。再有,有主人的水池中飼養著鳥,居士以偷盜心(將鳥)按著(使它)沒入池水中的話,犯可悔的罪;如果將鳥抓起離開池水,犯不可悔罪。如果是別人家養的鳥飛進(沒有主人的)野外池塘,以偷盜心將鳥抓起離開池水,或者使沉入水底的,都犯不可悔罪。

  原文:又有居士。內外莊嚴之具。在樓觀上。諸有主鳥銜此物去。以盜心奪此鳥者。犯不可悔。若見鳥銜寶而飛。以盜心遙待之時。犯中可悔。若以咒力令鳥隨意所欲至處。犯不可悔。若至餘處犯中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居士(所發生的情況):在樓台上,(放置有)修飾身相威儀的衣冠鐺釧以及裝飾傢屋內外的幢幡瓔珞等物,被那些有主人的鳥銜走,(如果居士)以盜竊心抓住這些鳥奪取(物品)的,犯不可悔罪。假如看見(有主的)鳥銜著寶物飛走,以盜竊心遠遠地等待它(落下)的時候,犯中可悔罪。如果以咒術的力量使鳥兒隨著自己的意願停到想讓它停留的地方,犯不可悔罪;如果鳥停到了別的地方,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有野鳥銜寶而去。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待野鳥時犯小可悔。又諸野鳥銜寶而去。諸有主鳥奪野鳥取。居士以盜心奪有主鳥取。犯不可悔。若待鳥時犯中可悔。餘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有野生的鳥銜著寶物飛走,居士以盜竊心抓住這個鳥奪取(寶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等待野鳥(落下)的時候,犯小的可悔罪。又(比如)有些野生鳥銜著寶物飛走,另一些有主人的鳥奪取了野鳥(所銜的寶物),居士以盜竊心抓住有主人的鳥奪取(寶物),犯不可悔罪。如果等待(奪了野鳥寶物的)有主鳥(落下)之時,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情形如上所說。

  原文:又諸有主鳥銜寶物去。為野鳥所奪。居士以盜心奪野鳥取。犯中可悔。若待鳥時亦犯中可悔。餘亦同上。
  現代漢語譯文:又比如有主人的鳥銜著寶物飛走,被另一些野生鳥奪去,居士以盜竊心抓住野生鳥來取得(寶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等待(奪了有主鳥寶物的)野鳥(落下)之時,也是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的情形也同上。

  原文:若居士蒲博。以盜心轉齒勝他得五錢者。犯不可悔。若有居士以盜心偷舍利。犯中可悔。若以恭敬心而作是念。佛亦我師。清淨心取者無犯。若居士以盜心取經卷。犯不可悔。計直輕重。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居士賭博,以盜竊心偷換賭博工具來贏得他人錢,超過五錢的,犯不可悔罪。如果有居士以盜心偷竊舍利,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居士以恭敬心而這樣想:“佛也是我的老師”,(從而)以清淨心拿取的不犯。如果居士以盜竊心偷取經卷,是否犯不可悔罪,依據經卷的價值輕重判別。

  原文:夫盜田者有二因緣。奪他田地。一者相言。二者作相。若居士為地故。言他得勝。若作異相。過分得地。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關於侵占田地,有兩種奪取他人地產的情形,一種是告狀訟於官府,一種是建立界限標記。如果居士為了(盜佔)土地的緣故,官司打贏了;或者建立不符合實際情況的界限標記,多佔了人家的田地,價值超過五錢,犯不可悔罪。

  原文:有諸居士。應輸估稅而不輸。至五錢者犯不可悔。復有居士至關稅處。語諸居士。汝為我過此物。與汝半稅。為持過者。違稅五錢犯不可悔。居士若示人異道。使令失稅。物直五錢。犯中可悔。若稅處有賊及惡獸或飢餓故示異道。令免斯害。不犯。
  現代漢語譯文:有這樣的居士,應該交納的稅卻不交納,價值積累到超過五錢的,犯不可悔罪。再比如有居士到交納關稅的關卡,對別的居士說:“你幫我把這東西(免稅)帶過關卡,(我)給你稅值的一半(作為酬謝)。”為他帶過去的人,違反稅價超過五錢的,犯不可悔罪。居士如果給人指點其它的道路,使關卡失去應有的稅收,應該交納關稅的物品價值五錢以上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假若因為稅卡所處的地方有盜賊或者兇惡的野獸或者飢荒,而指點其它的道路,使(對方)免於這些危害,不犯戒。

  原文:又有居士。與賊共謀。破諸村落。得物共分。直五錢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居士,與盜賊同謀,搶劫村莊,打劫得來的財物與盜賊一起分,財物價值五錢以上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盜無足眾生者。蛭蟲於投羅蟲等。人取舉著器中。居士從器中取者犯不可悔。選擇如上。
  現代漢語譯文:盜竊沒有腳的眾生:水蛭、於投羅蟲等,有人拿起放到器皿裡,居士如果從器皿裡拿走的犯不可悔罪。(以偷心在器皿中)挑選揀擇(的情況)如上所說(以偷心選擇而未離處。犯可悔罪)。

  原文:盜二足二足眾生者。人及鵝雁鸚鵡鳥等。是諸鳥在籠樊中。若盜心取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偷盜兩隻腳的眾生:(比如)人及鵝、大雁、鸚鵡、(其它)鳥類等,當這些鳥在籠子裡,如果以盜心竊取的,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比照前面所說。

  原文:盜人有二種。一者擔去。二者共期。若居士以盜心。擔人著肩上。人兩足離地。犯不可悔。若共期行過二叟步。犯不可悔。餘皆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盜人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負載而去,一種是迫使一起走。如果居士以盜心,把人擔在肩膀上,對方兩腳離地的,犯不可悔罪。如果是迫使人行走,超過二雙步,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都比照以上所說。

  原文:盜四足者。像馬牛羊也。人以繩繫著一處。以盜心牽將過四叟步。犯不可悔。若在一處臥。以盜心驅起過四叟步。犯不可悔。多足亦同。若在牆壁籬障內。以盜心驅出過群四叟步者。犯不可悔。餘如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偷盜四隻腳的眾生:(比如)象、馬、牛、羊之類的。主人用繩子將這些動物牽在一個地方,(居士)以盜心把它們牽走,超過四雙步的,犯不可悔罪。(如果這些動物)在一起躺著,以盜竊心把它們驅趕起來,超過四雙步的,犯不可悔罪。(盜竊)有多隻腳眾生(的情形)也是一樣,如果它們在牆壁或者籬障內,以盜竊心(把它們)驅趕出來離群超過四雙步的,犯不可悔罪。其它情形比照上面所說。

  原文:若在外放之。居士以盜心念。若放牧人入林去時。我當盜取。發念之機犯中可悔。若殺者。自同殺罪。殺已取五錢肉。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是在外面散放(牧養的),居士以偷盜心想:“假若放牧的人到樹林裡去的時候,我當去偷取。”生起這樣念頭的時候,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殺了動物的,自然犯殺罪;把動物殺了以後,割取價值五錢以上的肉,犯(盜戒)不可悔罪。

  原文:復有七種。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此七者。取重物犯不可悔。取輕物犯中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七種(情形):一是知道(東西)不是自己的;第二種是(物品的主人)不同意(給予);第三種,不是暫時(借)用;第四種是知道(物品)有主人;第五種,精神正常;第六種是心不亂(清醒);第七種,不是被疾病損害得無法思考。這七種情況,盜取值五錢以上物品的,犯不可悔罪;所盜物品價值微賤的(低於五錢),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又有七種。一者己想。二者同意。三者暫用。四者謂無主。五狂。六心亂。七病壞心。此七者。取物無犯。
  現代漢語譯文:又有七種(情形):一是認為是自己的,第二種是(主人)同意的,第三種是臨時(借)用,第四種是以為沒有主人,第五種是精神失常,第六種是心思紊亂,第七種是被疾病損害得無法正常思考。這七種情況下,奪取物品不犯戒。

  原文:有一居士種植蘿蔔。又有一人來至園所。語居士言。與我蘿蔔。居士問言。汝有價耶。為當直索。答言。我無價也。居士曰。若須蘿蔔當持價來。我若但與汝者。何以供朝夕之膳耶。客言。汝定不與我耶。主曰。吾豈得與汝。客便以咒術令菜乾枯。回自生疑。將無犯不可悔耶。往決如來。佛言。計直所犯可悔不可悔。莖葉華實皆與根同。
  現代漢語譯文:有一個居士種植蘿蔔,另外有一個人來到(種蘿蔔者)的田園裡,對居士說:“給我蘿蔔。”居士問他:“你有錢嗎?(如果有錢)我為你按錢數挑選(蘿蔔)。”回答說:“我沒錢。”居士說:“如果想要蘿蔔,就應該拿錢來買,我如果就這麼給你的話,拿什麼來供給(自己的)早晚飯哪?”來客說:“你是肯定不給我了麼?”(菜園)主人說:“我怎麼會給你呢?”來客就用咒術使(菜園裡的)菜乾枯了。回去以後,他自己心生疑慮:“這麼做是不是犯了不可悔罪呢?”於是去到佛那裡請佛決疑。佛說:“計算(所損失菜的)價值就知道可悔還是不可悔,莖、葉、花、果實(等有價值的)都與根(有價值的)相同。”

  原文:有一人在祇洹間耕墾。脫衣著田一面。時有居士四望無人。便持衣去。時耕者遙見。語居士言。勿取我衣。居士不聞。猶謂無主。故持衣去。耕人即隨後捉之。語居士言。汝法應不與取耶。居士答言。我謂無主故取之耳。豈法宜然。耕人言。此是我衣。居士言曰。是汝衣者便可持去。居士生疑。我將無犯不可悔耶。即往佛所諮質此事。佛知故問。汝以何心取之。居士白言。謂言無主。佛言無犯。自今而後取物者。善加籌量。或自有物。雖無人守而實有主者也。若發心欲偷未取者。犯下可悔。取而不滿五錢者。犯中可悔。取而滿五錢。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有一個人在祇園耕種(田地),脫掉衣服放在田地的一邊。這時候有居士四望無人,把衣服拿起來就走,此時,農夫遠遠看見,對居士說:“不要拿我的衣服”。居士沒有聽到,仍然以為衣服是沒有主人的,所以拿著衣服走了。農夫隨即趕上來拉住居士,對他說:“你們的戒法(規定)應該不與取麼?”居士回答:“我以為(衣服是)沒有主人的,所以就拿了,哪裡是戒法允許呢?”農夫說:“這是我的衣服。”居士對他說:“既然是你的衣服,你就可以拿走了。”(其後)居士產生疑慮:“我是不是沒有犯不可悔罪呢?”就到佛那裡,請教這件事情。佛(雖然)很清楚(事情的始末),還是故意問(他):“你拿衣服的時候是怎麼想的呢?”居士回答說:“以為這件衣服是沒有主人的”。佛說:“沒有犯(戒律),從今以後拿取物品的時候,好好考慮清楚。如果一件東西自己在那裡放著,雖然無人看守而實際卻有主人的,如果發心想偷而沒有拿取的,犯下可悔罪;偷了但是不足五錢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偷取而值五錢的,犯不可悔罪。”
  淫戒第三

  原文:佛告諸比丘。優婆塞不應生欲想欲覺。尚不應生心。何況起欲恚痴結縛根本不淨惡業。是中犯邪淫有四處。男女黃門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亦同於上類。(註十四)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們:優婆塞不應該生起欲想和慾覺,淫欲之心尚且不應該生起,何況發起貪欲、嗔恚、愚癡(三毒齊具的)煩惱根本不淨惡業。這其中犯邪淫的情形有四種:男性、女性、被閹割者、兩性兼有者。女性: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動物。男性: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動物。被閹割者、兩性兼有者的情況也同於以上的分類。

  原文: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邪淫。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淫犯不可悔。若發心欲行淫。未和合者犯下可悔。若二身和合止不淫。犯中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與女人、雌性非人、雌性動物,(口、谷道、產道)三處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與男人、雄性非人、雄性動物,被閹割者,兩性兼有者,於(口、谷道)兩處行淫的,犯不可悔罪。如果發心想要行淫,沒有和合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二身和合立即中止淫行,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優婆塞。婢使已配嫁有主。於中行邪淫者。犯不可悔。餘輕犯如上說。三處者。口處大便小便處。除是三處。餘處行欲皆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女僕已經婚配有主,在此期間(與之)行邪淫的犯不可悔罪。其它輕犯的情況如上所說。所謂三處:口處、大便、小便(產道)處。除了這三處,其它地方行淫欲都是可悔罪。

  原文:若優婆塞。婢使未配嫁。於中非道行淫者。犯可悔罪。後生受報罪重。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女僕尚未婚配,在此期間(與之)三處以外行淫的,犯可悔罪,(但)來世將會受罪苦重報。

  原文:若優婆塞有男子僮使人等。共彼行淫二處。犯不可悔罪。餘輕犯罪同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有男性僮僕等,與其(口、谷道)二處行淫欲,犯不可悔罪,其它輕犯的情況如上所說。

  原文:若優婆塞共婬女行淫。不與直者。犯邪淫不可悔。與直無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同妓女行淫,不給錢的,犯邪淫不可悔罪;給了錢的不犯。

  原文:若人死乃至畜生死者。身根未壞。共彼行邪淫。女者三處犯不可悔。輕犯同上說。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人死乃至動物死後,身根沒有壞,和這些(屍體)行邪淫,(如果屍身是)女性,在三處行淫,犯不可悔罪。其它輕犯的情況如上所說。

  原文:若優婆塞自受八支。行淫者犯不可悔。八支無復邪正。一切皆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在自己受八關齋戒期間,行淫欲的,犯不可悔罪。八關齋戒期間,不論邪淫還是正淫,都犯戒。

  原文:若優婆塞。雖都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然後永不得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即使根本沒受戒,(但是)破壞了佛弟子具清淨戒行之人梵行的,雖然沒有犯(邪淫)戒之罪,但是(這一生)以後永遠不許受五戒乃至出家受具足戒。

  原文: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生身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龍王。(註十五)
  現代漢語譯文:佛對比丘們說:我有兩種身,生身和戒身,如果善男子為我的生身造立多寶塔,高至梵天,若有人破損此塔,其罪過尚屬可悔,(但)虧損我的戒法身(壞失戒律)所犯的罪無量,所受罪報就像伊羅龍王(一般)。
  妄語戒第四

  原文: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羅漢向羅漢者。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佛告訴比丘們:“我用種種(方式)呵斥妄語,讚歎不妄語的人,甚至開玩笑也不應該妄語,何況故意說妄語。這其中違犯(戒律)的情形:如果優婆塞並沒有知道和證得超越凡夫的聖法,而自稱我是阿羅漢,或即將成為阿羅漢的,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言我是阿那含斯陀含若須陀洹乃至向須陀洹。若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若得慈悲喜捨無量心。若得無色定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若得不淨觀阿那般那。念諸天來到我所。諸龍夜叉薜荔毘舍阇鳩槃荼羅剎來到我所。彼問我。我答彼。我問彼。彼答我。皆犯不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自稱:我是(證得)阿那含(不來果位)、斯陀含(一來果位),或者(證得)須陀洹(預流果),乃至即將得須陀洹果的,或者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或者修成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或者得無色定、虛空定、識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或者修習不淨觀、數息觀(有成就),說各處的天神到我這裡來,各處的龍、捷疾鬼、祖父鬼、啖精氣鬼、甕形厭魅鬼、可畏鬼(等)來到我這裡,他們問我(事情),我回答他們,我問他們(事情),他們回答我。(這類妄語)都犯不可悔罪。

  原文:若本欲言羅漢。誤言阿那含者犯中可悔。餘亦如是犯。若優婆塞人問言。汝得道耶。若默然若以相示者。皆犯中可悔。乃至言旋風土鬼來至我所者。犯中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本來想說(自己得)阿羅漢果位,誤說成阿那含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其它類似說妄語(未遂本心)的情形,也如是犯(中可悔)。如果有人問優婆塞:“你得道了麼?”假如優婆塞默然不答,或者(故意)表現出得道者的樣子,都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乃至(妄)說旋風土鬼來到我這裡的,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

  原文:若優婆塞。實聞而言不聞。實見而言不見。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妄語。皆犯可悔。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確實聽到了而說沒聽到,確實見到了而說沒看到,(心裡)懷疑是有,(嘴上)卻說沒有,沒有的而說有,像這樣的妄語,都犯可悔罪。

  原文:若發心欲妄語。未言者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向人自言得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若心亂不覺語者。無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動了念頭想要妄語,沒有說出來的,犯下等程度的可悔罪。說了而沒有完全表達明白(或誤說或說得不清楚),犯中等程度的可悔罪。如果向人自稱得道的,就犯不可悔罪。如果是精神失常,或者心思紊亂、不自覺說出的,不犯(戒)。
  酒戒第五

  原文:佛在支提國跋陀羅婆提邑。是處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匈暴惡害。無人得到其處。像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近者。乃至諸鳥不得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谷。
  現代漢語譯文:佛在支提國賢主城(的時候),這個地方有(一條)惡龍,叫做庵婆羅提陀,凶橫霸道為害,沒有人能到達它所在的地方,象、馬、牛、羊、驢、騾、駱駝沒有能接近它的,甚至鳥也不可以飛過(他地盤的)上空,秋天稻穀成熟時節,(它就)破毀所有穀物(使農民沒有收成)。

  原文:長老莎伽陀。遊行支提國。漸到跋陀羅波提。過是夜已。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乞食時。聞此邑有惡龍。名庵婆羅提陀。匈暴惡害。人民鳥獸不得到其住處。秋穀熟時破滅諸谷。聞已乞食至到庵婆羅提陀龍住處泉邊樹下。敷坐具大坐。
  現代漢語譯文:長老莎伽陀,雲游來到支提國,漸漸來到賢主城,過夜以後,早上穿好衣服托缽進入村中乞食,乞食的時候,聽說這個村里有惡龍,叫做庵婆羅提陀,凶橫霸道為害一方,村民和鳥獸都不能靠近他的住處,秋天稻穀成熟時節破毀穀物。(長老)聽說之後,乞食到庵婆羅提陀龍住的地方,在泉水邊上展開坐具開始打坐。

  原文:龍聞衣氣即發嗔恚。從身出煙。長老莎伽陀即入三昧。以神通力身亦出煙。龍倍嗔恚。身上出火。莎伽陀復入火光三昧。身亦出火。龍复雨雹。莎伽陀即變雨雹作釋俱[麩-夫+並]髓餅波波羅[麩-夫+並]。龍复放霹靂。莎伽陀變作種種歡喜丸[麩-夫+並]。龍复雨弓箭刀槊。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花波頭摩花拘牟陀花。時龍复雨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即變作優缽羅花瓔珞瞻卜花瓔珞婆師花瓔珞阿提目多伽花瓔珞。如是等龍所有勢力。盡現向莎伽陀。如是現德已。不能勝故。即失威力光明。(註十六)
  現代漢語譯文:龍聞到(長老)衣服的氣味就變得憤怒,從身體發出煙。長老莎伽陀於是進入正定,用神通力身體發出煙霧;龍更加地嗔怒了,從身上出火,莎伽陀又進入火光三昧,身體也出火;龍又降下冰雹,莎伽陀把冰雹變成了雙層餅,餡餅,波波羅餅;龍又放出霹靂,莎伽陀把霹靂變成了種種歡喜丸餅;龍又降下弓箭、刀、長桿矛,莎伽陀把它們變成了青蓮花,紅蓮花,地喜花;那時龍又如雨一般地降下了毒蛇蜈蚣土虺蚰蜒,莎伽陀把(這些毒蟲)變成了青蓮花飾,金色花飾,素馨花飾,龍舐華飾。像這樣,龍把全部的勢力都使出來對付莎伽陀,如上一一施展過後,(始終)不能勝過長老,就失去了威力和(神通)光明。

  原文:長老莎伽陀。知龍力勢已盡不能複動。即變作細身。從龍兩耳入。從兩眼出。兩眼出已從鼻入。從口中出。在龍頭上往來經行不傷龍身。
  現代漢語譯文:長老莎伽陀知道龍的威勢和力量已經消耗完了,不能再動,就變作一個細小的身體,從龍的兩個耳朵進去,從它雙眼出來,從雙眼出來後再從鼻子進去,從嘴巴里出來,(這樣)在龍頭上旋繞往來而不傷到龍的身體。

  原文:爾時龍見如是事。心即大驚。怖畏毛豎。合掌向長老莎伽陀言。我歸依汝。莎伽陀答言。汝莫歸依我。當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言。我從今歸三寶。知我盡形作佛優婆塞。
  現代漢語譯文:那時,龍看到(居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心即大驚,害怕得毛髮直立,合掌對長老莎伽陀說:“我歸依您。”莎伽陀回答:“不要歸依我,應該歸依我師歸依佛。”龍說:“我從今起歸依三寶,(您)證知我,盡我一世身命作佛弟子優婆塞。”

  原文:是龍受三自歸。作佛弟子已。更不復作如先匈惡事。諸人及鳥獸皆得到所。秋穀熟時不復傷破。如是名聲流布諸國。長老莎伽陀。能降惡龍折伏令善。諸人及鳥獸得到龍宮。秋穀熟時不復破傷。
  現代漢語譯文:這條龍受了三歸依,成為佛弟子以後,就不再做像以前那樣兇惡的事情,人們和鳥獸都可以到他的地方去,秋天稻穀成熟的時候,它也不再搞破壞了。這樣的名聲流布傳揚到各個國家:長老莎伽陀,能降伏惡龍令他向善,人們和鳥獸都可以出入龍宮,秋天稻穀成熟的時候,龍不再去破壞損傷。

  原文:因長老伽莎陀名聲流布。諸人皆作食傳請之。
  現代漢語譯文:因為長老莎伽陀的名聲廣為流傳,(長老所到之處)大家都準備食物傳請(長老)接受供養。

  原文:是中有一貧女人。信敬請長老莎伽陀。莎伽陀默然受已。是女人為辦名酥乳糜。受而食之。女人思惟。是沙門啖是名酥乳糜。或當冷發。便取似水色酒持與。是莎伽陀不看飲。飲已為說法便去。
  現代漢語譯文:這其中有一個貧窮的女人,以信心恭敬邀請長老去她家裡應供。莎伽陀默然接受了邀請。這個女人於是為此而做酥油乳糜。(長老)接受(供養)吃了(食物)。女人想到:“這位出家人吃了這些酥油乳糜,可能會因此而發寒(需要有酒來暖和一下)”於是就取出跟水一樣無色透明的酒拿給莎伽陀,長老沒看就喝了,喝完之後為女人說法,然後就離開了。

  原文:過向寺中。爾時間酒勢便發。近寺門邊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缽杖油囊草屣針筒各在一處。身在一處。醉無所覺。
  現代漢語譯文:(長老)回寺的路上,那時候酒力就發作了,誑拷旅諾牡胤?(長老)倒在了地上。大衣等僧服、濾水囊、缽、禪杖、油囊、草鞋、針筒各自(散落)在一邊,身體(躺在地上)另一邊,沉醉無知覺。

  原文:爾時佛與阿難遊行到是處。佛見是比丘。知而故問阿難。此是何人。答言。世尊。此是長老莎伽陀。佛即語阿難。是處為我敷座床辦水集僧。阿難受教。即敷座床辦水集僧已。往白佛言。世尊。我已敷床辦水集僧。
  現代漢語譯文:這時候佛和阿難遊訪到這裡,彿看到這位比丘,雖然知道(還是)故意問阿難:“這人是誰啊?”(阿難)回答說:“世尊,這是長老莎伽陀”。佛就對阿難說:“在這個地方,為我安置床坐,準備水,召集僧眾”。阿難聽從世尊囑咐,就安置床坐,準備了水,召集好僧眾,然後去向佛回秉說:“世尊,我已經安置了床坐,準備好水,召集好了僧眾。”

  原文:佛自知時。佛即洗足坐。問諸比丘。曾見聞有龍名庵婆羅提陀。匈暴惡害。先無有人到其住處。像馬牛羊驢騾驝駝。無能到者。乃至諸鳥無敢過上。秋穀熟時破滅諸谷。善男子莎伽陀。能折伏令善。今諸人及鳥獸。得到泉上。
  現代漢語譯文:佛自然知道這正是時機(教導僧眾製酒戒)。佛就洗好腳坐下。問比丘們說:“曾經聽說有龍叫做庵婆羅提陀,凶橫霸道為害,起先沒有人可以到達他的住處,象、馬、牛、羊、驢、騾、駱駝(也)沒有能接近的,甚至鳥也不可以飛過(他地盤)上空,秋天稻穀成熟時節,它就破毀穀物。善男子莎伽陀,能夠(使龍)折服向善,如今,人們和鳥獸都可以到(龍住處)的泉水那兒去。”

  原文:是時眾中。有見者言。見。世尊。聞者言。聞。世尊。佛語比丘。於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蝦蟆不。答言。不能世尊。
  現代漢語譯文:這時候大眾中,有見(過此事的都)回答說:“世尊,(我)看到過”,聽說過這件事的人都說:“世尊,(我)聽說過。”佛對比丘們說:“那麼你們怎麼想呢?這位善男子莎伽陀,他現在能折伏蛤蟆麼?”大家回答說:“不能,世尊。”

  原文:佛言。聖人飲酒尚如是失。何況俗凡夫。如是過罪。若過是罪。皆由飲酒故。從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
  現代漢語譯文:佛說:“聖人喝酒尚且有這樣的過失,何況世俗凡夫,這樣會犯下罪過。如果犯了這些罪過,都是由於喝酒的緣故。從今天起,如果有人自稱我是佛弟子的,都不許喝酒,哪怕是小草尖(上所沾)的一滴,也不許喝。”

  原文:佛種種呵責飲酒過失已。告諸比丘。優婆塞。不得飲酒者。有二種。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莖葉花果。用種種子。諸果草雜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是名為酒。
  現代漢語譯文:佛種種呵斥責備飲酒的過失之後,告訴比丘們:優婆塞不許飲的酒有兩種:糧食酒和植物酒。植物酒:(是指)若用(植物的)根、莖、葉、花、果(釀酒),用各種(植物)種子,(以及)果實與草本植物混和釀酒,(具有)酒的色澤、酒的香氣、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這叫做酒。

  原文:若優婆塞嘗咽者。亦名為飲。犯罪。若飲谷酒。咽咽犯罪。若飲酢酒。隨咽咽犯。若飲甜酒。隨咽咽犯。若啖曲能醉者。隨咽咽犯。若啖酒糟。隨咽咽犯。若飲酒淀。隨咽咽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優婆塞品嚐吞嚥,也算是喝(酒),犯罪。如果喝糧食酒,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喝酸酒,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喝甜酒,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吃酒麯也能醉的人,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喝燒酒,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是喝酒渣,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

  原文:若飲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皆不犯。
  現代漢語譯文:如果是喝(具有)類似酒的色澤、酒的香氣、酒的味道,喝了能使人醉的(飲料),隨著嚥下喉嚨就犯戒。如果只是具有酒的色澤,沒有酒的香氣、酒的味道,不能醉人的,以及其它飲料,(喝了)都不犯戒律。

  註解:
  註一:此處依《中華大藏經》中版本,《乾隆大藏經》中“聞如是”一句前面尚有“殺戒第一”四個字。
  註二:【可得願】謂修福,可得人天中生;修戒定慧,可得阿羅漢乃至佛果;是名可得願。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摘自【《三藏法數》明·一如等撰】
  註三:不可悔罪:不能按作法懺可以懺除的罪。
  註四:此段第一句“自作者。”是依《乾隆大藏經》中版本,《中華大藏經》中為“自者”。
  註五:矟:shuò <名>古兵器名,即長矛。也作“槊”。
  叚:並非經中原字,原字是“叚”去掉右半部分加上“殳”。 (原字可能是“段”的異體,意為段或者塊)
  註六:核殺:古有“杏核殺狗”之說,語出東漢桓譚《新論啟寤第七》:“餘與劉子駿言養性無益,其兄子伯玉曰:「天生殺人藥,必有生人藥也。」余曰:「鉤吻不與人相宜,故食則死,非為殺人生也。譬若巴豆毒魚,礜石賊鼠,桂害獺,杏核殺狗,天非故為作也。」”鉤吻是指鉤吻草,又名斷腸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人誤食其葉者死,而羊食其大肥。 ”豬羊雞等吃少量鉤吻草反而促進生長(當然太多了也受其害),而人食莖葉10克或根2-8克就可能引起中毒,被認為是對人最毒的植物之一。礜石,字典上說:“礦物,是製砷和亞砷酸的原料,煅成末可用來毒老鼠。 ”桓文中所舉幾種事實表明,一些對其它有情來說基本無毒或微毒的草木金石,對某些眾生來說卻是致命的。從此推斷,核殺應指的是利用針對性的草木金石毒殺有情。
  弶殺:弶,音降,意為捕捉老鼠鳥雀等的工具。
  另外,此段中“核殺。弶殺。作阱殺。觸殺。 ”是依《大正藏》、《中華大藏經》中的版本,《乾隆大藏經》中為“核殺。 (木+強)殺。作阱殺。撥殺。 ”
  註七:此段中“若是人因是死者。”是依《乾隆大藏經》中版本,《中華大藏經》中為“若是因是死者。”
  註八:【非人】(雜名)對於人而謂天龍八部及夜叉,惡鬼之冥眾,總為非人。法華經提婆品曰:“天龍八部,人與非人。”藥師經曰:“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摘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畜生】又作傍生、橫生、畜生道、傍生趣。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三惡道之一。指鳥獸蟲魚等一切動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養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譯稱之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橫且傍行之義。傍生是無智闇鈍且其本處在大海中,後轉而遍於人、天及地獄等。瑜伽師地論卷四(大三○·二九七中):“傍生趣更相殘害,如羸弱者為諸強力之所殺害,由此因緣受種種苦。以不自在,他所驅馳,多被鞭撻,與彼人、天為資生具,由此因緣,具受種種極重苦惱。”
  摘自【佛學大詞典】
  註九:【歌羅邏】或羯邏藍,此云凝滑,又雲雜穢,狀如凝酥。胎中五位,此初七日。 ……
  摘自【《翻譯名義集》南宋·法雲著】
  註十:【善法】(術語)五戒十善為世間之善法,三學六度為出世間之善法,淺深雖異,而皆為順理益己之法,故謂之善法。
  摘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註十一:城塹:壕溝,護城河。
  註十二:值五錢——所盜之物,價值五個錢。這是佛陀比照當時印度摩羯陀國的國法而製。國法偷盜五錢以上,即犯死罪,所以佛也制定佛子偷盜五錢以上,亦成重罪不可悔。五錢究有多少價值,殊難衡定,唯據明末讀體大師考核,相當於三分一厘二毫銀子;又據蕅益大師研究,則為八分銀子。 ——摘自聖嚴法師著《戒律學綱要》
  註十三:五寶之種類,經軌所說不一。 ……
  十誦律卷六十一則舉金、銀、摩尼珠、玻璃、毗琉璃等。……
  又十誦律卷六十一相對五寶,舉出赤銅、鐵俞石、水晶、鉛錫、白鑞等,稱為五似寶。
  摘自【佛學大詞典】
  另見五寶:即五金。所謂金銀銅鐵錫也。似者像也。以金銀等作諸器具。名為似寶。
  若未成器諸金銀等名為生寶。故云生像金銀寶物。謂一者生金銀寶物。二者像金銀寶物也。
  摘自:蕅益大師“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註十四:欲想欲覺:於欲境界安立名言名為欲想。於欲境界忽起尋求名為欲覺。
  摘自:蕅益大師“優婆塞五戒相經箋要”
  註十五:【生身】(術語)諸佛菩薩有法身生身之二身。所證之理體曰法身。為濟度眾生而託於父母胎生之肉身曰生身。又以通力一時化現之肉身。亦曰生身。……
  【戒身】(術語)小乘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五法立為佛陀三身中之法身。因戒為法身之一分,故云戒身。摘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伊羅龍王:見【伊羅缽多羅龍王】龍王之一。相傳此龍王身跨波羅奈國及呾叉始羅國。其前世嘗為比丘,居伊羅樹林中,因犯損伊羅樹葉、午後乞食二罪,故轉生為龍身。其七頭上生伊羅樹,常因膿血交流、蛆蟲嚼食而痛苦不堪。時佛在波羅奈城教化此龍,言當彌勒佛出世,彼始得除龍身。並以此警誡比丘勿行暴惡。……
  摘自【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註十六:【歡喜丸】(飲食)又曰歡喜團。餅名。梵語曰摩呼荼迦。涅槃經三十九曰:“酥面蜜姜胡椒蓽[卄/爰-(妥-女)]]蒲萄胡桃石榴桵子,如是和合,名歡喜丸。”大日經疏七曰:“歡喜丸,應以蘇煮諸餅,糅以眾味及三種辛藥等,令種種莊嚴。”……
  摘自【《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571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