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龍舒淨土文 益西彭措堪布選講
2020/11/20 10:38:12瀏覽890|回應1|推薦7
 龍舒淨土文選講

  宋國學進士王日休 撰

  益西彭措法師 編述

  引言

  作者王日休,安徽龍舒人,後世以地名尊稱為龍舒居士。南宋高宗朝時,考取國學進士,棄官不做。博通群書,曾註解六經諸子數十萬言。一日,放棄說:“此皆業習,非究竟法,我的歸宿在西方。”從此精進念佛,專修淨土。六十歲時,還不顧風雨寒暑,跋涉千里去教人淨土法門。每天固定禮佛千拜作為日課,直到深夜才休息。

乾道年間,廬陵人李彥弼得重病快要死去,他夢見一人自稱龍舒居士,告訴他說:“你起來喝白粥,病就會好。你還記得闕仲雅教給你的修行捷徑嗎?”李彥弼說:“記得,每天念佛不斷。”李醒來後,要來一碗粥喝下,就立即病癒了。李開始不認識龍舒,後來見到他的畫像,與夢中所見一樣,就叫孩子去他那裡求教。

  龍舒居士往生的前三天,向所有的道友告別,勸勉精修淨業。話語中流露不復相見之意。

  往生的這一天,他照常為眾學子講解經書的義理。然後如往常一樣,持誦禮拜到三更,忽然高聲念佛數聲,說:“佛來接我。”說完,屹然站立往生。

  當時,有同鄉人夢見兩個青衣童子引著龍舒往西方走。李彥弼聽到此事後深受感動,發心刻龍舒像,敘述其事蹟,使之遠近傳播。從此,當地很多人都供奉龍舒居士。

這本淨土文,上自王公士大夫,下至屠夫、乞丐、僮僕、奴婢、衙門差役,及藝人、妓女,都以淨土法門勸勉引導,文字淺顯,又善用種種譬喻,讀來如父兄教導子弟,循循善誘,曲盡婆心。

  到了元朝,呂元益發心重刻《龍舒淨土文》,刻到第四卷第九、第十板時,板中出現三顆舍利,光彩璀璨。

  印光大師最初了解淨土也來自此書。印祖出生六月即出現眼病,幾乎失明。後來雖然治愈,但視力已受損,眼睛稍發紅就不能視物。

  後來他出家去受具足戒,因為擅長寫字,凡是戒期中書寫的事,都讓他代作。由於書寫過多,兩眼發紅,像灌了血一樣。幸虧他在湖北蓮花寺充做照客時,曾於曬經過程中讀過《龍舒淨土文》,知道念佛往生淨土是即生了生脫死的要道。由此次眼病發作,領悟到身是苦本,就於閒暇時專心持念佛號。夜晚,大眾入睡後,他又坐起念佛,即使寫字時,也心不離佛。因此雖然力疾書寫,也能勉強支持。等書寫之事完畢時,眼病也痊癒了。由此他深信念佛的功德不可思議。日後自行化他、一心以淨土為歸,也是從這裡開始的。

蓮池大師讚歎龍舒居士說:“龍舒勸發西方,最為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臨終之際,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龍舒勸導人發起求生西方之心,最情真意切、誠懇周到了。不只是說說而已,還切實履行。至於臨終之際,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回入人間度眾生的淨土聖賢!)”

  龍舒淨土文卷第一

  【予遍覽藏經及諸傳記,取其意而為淨土文。無一字無所本,幸勿以人微而忽其說。欲人人共曉,故其言直而不文。 】

  龍舒居士說:我遍覽了大藏經及多種往生傳,摘取其中要義,寫成這篇淨土文,無一字無根據。所以,不要以我人微而輕忽我的言說。我是想讓人人都了解淨土,因此行文直白,不加文彩。

  【予龍舒人也。世傳淨土文者不一,故以郡號別之。 】

  我是龍舒人。世間流傳有多種淨土文,我以家鄉地名命名此文,以示區別。

  淨土起信一

  【淨土之說,多見於日用之間。而其餘功,乃見於身後。不知者,止以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 】

  淨土法門,在現前的生活中多有功效。而它後期的功效會在來世不斷看到。不了解的人誤以為淨土法門只利益人的後世,殊不知大有益於生前。

  【何則?佛之所以訓人者,無非善。與儒教之所以訓人,何以異哉?唯其名有不同耳。 】

  為什麼?佛之所以教導人,無非是導人行善。這與儒教教人之處有何不同?只是彼此使用的名詞不同罷了。

  佛教的宗旨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所以,佛是要人達到至善。

  【故其以淨土為心,則見於日用之間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為,無適而非善。 】

  所以,人要志在淨土,就在他的日用中,無論心之所想、口之所言、身之所為,都無往而不善。

  “以淨土為心”,就是以淨土為目標。心即是土,土即是心。以淨土為目標,就是以淨心為目標。所以志在淨土的人,必定會斷惡行善,無往而不善。

  【善則為君子、為大賢。現世則人敬之,神佑之,福祿可增,壽命可永。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

  身口意奉行善法,就是君子,就是大賢。在現世,人敬他,神佑他,福祿可增、壽命可延。由此看來,遵佛教導,以淨土為心,誰說對生前無益?

  《感應篇直講》上講:作善的人,順了人心,故人把恭敬報他,有多少稱揚祝頌的情。作善的人,合了天心,故天把保佑報他,有多少巧湊妙合的事。作善的人,有富壽康寧的福,不求自至的;有居官受職的祿,不謀自來的,這是善人享榮華的報。作善的人,邪神都要退避他,故疫魔癘鬼,不敢侵犯;正神常要擁護他,故消災解厄,托賴安全,這是善人享康健的報。

  善是一切安樂之本,世間的一切圓滿都依善而生。以淨土為心,淨治身語意,奉行善法,當然有益於生前。

  【其次為業緣所奪,而不能專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惡緣可以自此而省,善緣可以自此而增。惡緣省而不已,終必至於絕其惡。善緣增而不已,終必至於純乎善。惡既絕矣,善既純矣。非為君子而何?非為大賢而何?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

次一等人為業緣所奪,而不能一心專志行善(即善習弱,惡習強,一時還做不到清淨無染。),但只要立志不移,就能使惡緣從此減少,使善緣從此增多。惡緣減之又減,終究達到絕惡的境地;善緣增之又增,終究達到純善的境地。到此,無絲毫之惡,全心是善,不是君子,又是什麼?不是大賢,又是什麼?由此看來,遵佛教導,以淨土為心,誰說對生前無益?

  【又其次,不知禮義之所在,不知刑罰之可畏,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 】

  再次一等人,渾渾噩噩,不知禮義的所在,不知刑罰的可畏,唯一崇尚氣力,趨向勢力。

  能知尊卑大小,不違準則,即是禮;能判別是非,所行合乎善道,即是義(義是合宜之義)。 “不知禮義之所在”,即不知世上有禮義的存在,所為與禮義背道而馳。表現為:不孝父母,輕慢師長,交友無信,忘恩負義,反叛暴戾,橫行威勢,侵犯他人等等。

  “不知刑罰之可畏”,即不知造非禮非義的罪業,現世受法律制裁,遭受厄難,來世還要墮在惡道中長劫受苦。

“惟氣力之為尚,惟勢力之為趨”:既不知有禮義需遵行,有刑罰需畏懼,便使人唯一崇尚權勢、能力,以為擁有權勢、能力,就可以在世上肆意妄為,誰也奈何不了他。豈不知因果律不隨個人意志為轉移,即使你不承認它,它都會絲毫不爽地起作用。為所欲為的結局,只是把自己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苟知以淨土為心,則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為雖不能皆合於禮義,亦必近於禮義矣。雖不能盡超乎刑罰,亦必遠於刑罰矣。漸可以脫小人之域,而終為君子之歸。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目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則從佛之言,而以淨土為心者,孰謂無益於生前乎。 】

  如果這類人能立志修淨土,也一定知道反省自責。行為即使不能全合乎禮義,也必定接近禮義。即使不能盡超出刑罰,也必定遠離刑罰,漸可脫離小人范疇,終歸為君子。常人稍知佛理,世間人就視他為善人,這就是佛法教化的效果。由此看來,遵佛教導,以淨土為心,誰說對生前無益?

  【或曰:從孔子之言,而以儒教為心,豈不益於生前乎?何必淨土哉。 】

  有人說:遵從孔子言教,奉行儒教,不就能利益生前嗎?何必再修淨土?豈不多此一舉。

  【曰:此世間法[1]耳,非出世間法。世間法,則不出於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脫輪迴之外。淨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間出世間法故也。 】

  答:孔子設立的儒教是世間法,並非出世間法。世間法雖能給解脫道做基礎,但不能超出輪迴,出世間法則直超輪迴之外。淨土法門不但有益於今生,還有益於後世,因為它兼具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輪迴的根源為我執,由我執起惑造業而造成輪迴。世間法沒有開示無我空性,也沒有開示戒定慧三無漏學,更沒有開示仗佛力帶業往生、直出輪迴的特異方便,所以其功能只成就人天善趣,不能超出輪迴。而修持淨土,心善、口善、行善,現前能得到世間安樂,把這一切善根迴向西方,又成為淨土資糧,命終往生淨土,從此只進不退,終至福慧圓滿而成佛。所以說淨土的教法貫通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從現前至究竟間,相續不斷地作利益。

  淨土起信二

  【淨土之說,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見於日用之間,而未嘗離。前篇所言是也。論其跡,則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而不必終日泥,十念法門是也。 】

  淨土法門有理有跡。理是內在的妙理,了知一切事相不出於這一念心。跡是外在所現的修行。

  說到淨土妙理,就在日常起用中,從沒有離開,也就是前篇所說的“心淨、語淨、身淨就是淨自土”。從早到晚,工作生活、待人接物中的一切善根都迴向往生,就都成為淨土資糧。誤犯過失,誠心懺悔,迴向西方,也成為淨土資糧。

  說到它的表現,早晨喝一杯茶的功夫,就能做淨土修持,不必整天固定在一種方式上,就是所謂的十念法門。

  此法是宋朝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忙、無暇修持的人設立的。今天事務繁忙的在家人,也可依之修持。方法是每天早晨盥漱完畢,禮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最後念發願偈迴向。念完之後,禮佛三拜而退。沒有佛像,就向西問訊。

  為什麼盡一口氣念?因為眾生心思散亂,又無時間專門念佛,盡一口氣念就是藉氣攝心,心自然不散亂。但須隨氣長短,不能勉強多念,勉強了會傷氣。念佛聲音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適中,如此念十口氣,連續不斷。而且,只可念十口氣,不可念二十、三十口氣,多了也傷氣。這樣做的原因:以散亂心念佛,難得往生,而此法能使心歸於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很大。 (出於《印光大師文鈔》)

  【蓋修持法門有九品,人人皆可以修。雖罪惡之人,佛亦不棄。回心向善,則為善矣。故此十念法門,人皆可以通行。譬如久為暗室,一燈照之,則為明矣。故雖殺牛屠馬之人,放下屠刀,亦可以修。 】

  修持法門有從低至高的九種品類,人人可以修持。即使罪惡之人,佛也不捨棄,只要回心向善,就成為善人。所以,十念法門,人人都可以修。就像一間黑暗室,千年沒有光照,一燈照耀,頓時明亮。所以,即使殺牛宰馬的人,放下屠刀,也能修持,也能往生。

  比如唐朝張善和,一生以殺牛為業。臨終看見群牛說著人話來討命。他驚恐萬丈,叫妻子說:“快請僧人為我懺悔。”不久,僧人到了,對他說:“《觀經》裡講,臨終惡相現前時,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張善和說:“地獄相現了,太緊急,來不及取香爐!”他就右手舉火,左手拈香,面西懇切念佛,還沒念到十聲,就說:“佛來接我。”由此往生。

  【所以修者不難,亦不妨一切俗事。故在官不妨職業,在士不妨修讀,在商賈不妨販賣,在農人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事上,在僧徒不妨參禪。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故曰:其修持工夫,見於早晨一茶之頃耳,遂可以為萬萬劫不壞之資。人何為而不修乎? 】

  所以修持並不難,也不妨礙做一切世間事。做官不妨公職,讀書不妨求學,經商不妨販賣,務農不妨耕種,在公門不妨承事上級,出家不妨參禪。凡一切作為,都不妨礙。因此說:其修持工夫只在早晨喝一杯茶的時間上,就可以成為萬萬劫不失壞的資糧。人為什麼不修呢?

  淨土法門的殊勝之處,就在“不離世法,能行出世法”。誰都能念六字名號,念得純熟,可以工作而不離修持。比如,掃地,可以邊掃邊唸;走路,可以邊走邊唸;洗碗,可以邊洗邊唸……,以至於做一切不用心的事,都可以念。

  比如,宋朝湖南人黃打鐵,原先是個軍人,後來以打鐵為生。每次打鐵時,邊打邊唸阿彌陀佛,從不間斷。有一天,他托鄰居代他寫一首偈,廣勸人念佛。偈語為:“日夜叮叮噹當,久煉成鋼;太平將近,我往西方。”說完即安詳往生。

  清朝有個木匠叫沈承先,七十多歲時,持齋念佛,專修淨土。手中斧頭不停,口裡念佛不斷。康熙十年三月,他預知時至,三天前即告別所有的親友說:“我要生西方了,以後不再見面。”又告訴兒媳:“明天是十五,我要往生。”第二天一早,他沐浴更衣,向西端坐,燒好香,趺坐而化。

  以上兩位居士都把淨土的修持貫徹到了工作、生活中,用幾年功夫就修成了。

  阿彌陀佛發下的宏願,是要普度法界一切有情。依仗願力,具縛凡夫即生就能往生淨土,這是體現了阿彌陀佛的方便力已達極點。沒有這樣方便至極的法門,具縛凡夫怎麼能一生就超出輪迴呢?尤其當今時代,染緣熾盛,世間人每天從早到晚地工作,種種業緣牽纏一身,單憑自力,有幾人能得解脫?而淨土法,人人能修,人人有望成功。

  以下舉例子教誡常人既對小得小失有喜憂,對大得大失更應有喜憂才對。

  【今有販物者,一錢而得兩錢之息,則必自喜。以為得息之多矣。行路者,一日而及兩日之程,亦必自喜,以為及程之多矣。是於外小有所得,而知其喜也。或兩錢而得一錢之價,必憂之,以為喪本。兩日而及一日之程,亦必憂之,以為費日。是於外物小有所失,而知其憂也。 】

  比如販東西的人,花一錢成本,賺得兩錢,就定會自生歡喜,認為賺了很多。在外行路的人,一天能走到兩天的路程,心裡也一定高興,認為今天走了很多路。這是看見外在稍有所得,心裡就知道高興。

反之,價值兩錢的商品只賣到一錢,立刻就緊皺眉頭,一臉憂愁,認為虧了本錢;走路的人用兩天只走到一天的路程,也一定憂愁,認為花費太多時間了。所以,人在外物上稍受損失,就知道憂愁。

  【何於吾身之光陰有限,則汩沒以過,其失大矣,而不以為憂?於淨土之因緣難遇,幸而知之,其得大矣,而不以為喜?是徒見小得小失,而知憂喜,及得失之大者,則不能知。何不思之甚也? 】

  為什麼把自身寶貴有限的光陰白白虛度,對這樣大的損失,反而不覺得痛心?對淨土殊勝難遇的因緣,今天有幸得知,所得是非常巨大的,反而不知道慶幸歡喜?可見,人只是見外在小有得失就知道憂喜,而對極大之得失卻不知憂喜,這是太缺乏考慮了!

  集聚無量福德才能出現的這個人身,比十萬如意寶還珍貴,是極大的資本。在獲得人身時,不用它攝取現前及究竟的利益,反而造下眾多罪業,這是極大的虧本,損失遠遠超過原先成本兩塊錢的東西卻只賣了一塊錢。人見外在小有損失,就會憂愁,而把人身這個極大的資本損失掉,卻為什麼絲毫不覺得可惜,不知道憂愁呢?

釋迦佛在《阿彌陀經》上說:“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由此可見,淨土法門極為難得。世上有多少人從未聽過淨土法門,又有多少人雖聽過,而不生信心;又有多少人聽了相信,卻發不起往生願心。我們不但聽到淨土法門,還能生信;不但生信,還能發願求生,這有多麼難得!怎麼不深感慶幸呢?

  在長劫的生死輪迴中,遇到了淨土因緣,這是極大的獲得,能給自己的現前和究竟帶來無窮無盡之利益。一往生勝妙極樂淨土,就能見怙主阿彌陀佛,聽佛說法,開明自心,得無生忍,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在無盡的未來,在恒河沙數的世界中,利益無邊無際的眾生,這是多大的利益啊!人對一錢的商品賣到兩錢價格,就知道高興。對這樣極大的獲得,反而不知道高興。這有多糊塗!

  【況不費時刻,用力甚少,而收功有不可盡言者,人何為而不修乎?此時不修可痛惜哉!可痛惜哉! 】

  何況,這不費時間、用力很少,而能收到言語述說不盡的功效,人為什麼不修呢?在此得人身、順緣集聚之際還不修持,實在可惜!實在可惜!

  在現在一切順緣圓滿具備時,不把握機會修淨土,一旦錯過,就不知要在生死中沉淪多久,不知要等待多少生才能再得機會。所以,要珍惜這一累世勤積善根才出現的難得因緣,把握住機會,在此生務必往生淨土。

--------------------------------------------------

  [1] 此處說的世間法,並非世間八法,而是指能成辦世間暫時安樂的正法,即人天乘正法。出世間法指能了生死、超出世間的正法,即聲聞、緣覺、菩薩三乘正法。




淨土起信三

  【人驟聞淨土之景象,多不信之。無足怪也。蓋拘於目前所見,遂謂目前所不見者,亦如此而已。 】

  人在驟然聽到西方淨土的景象時,大多不怎麼相信。這不足為怪,人局限在眼前所見的境界,就認為眼前沒見到的世界也是如此而已。

其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人間之上,還有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有阿羅漢所住的方便有餘土、菩薩所住的實報無障礙土、諸佛所住的常寂光土。在十方虛空界裡有無量的諸佛淨土,在諸淨土中,又有阿彌陀佛建立的總集二百一十億佛國功德莊嚴的極樂世界。現前人間的根身、器界、受用,只是娑婆穢土的境界,是此方人類以自身的煩惱、業力所感的。而以彌陀悲願與行者淨業和合而感的淨土,則根本不是凡人智力所能想見。

  【且如陋巷糞壤之居者,安知有廣廈之清淨;小器藜藿之食者,安知有食前之方丈;弊篋錙銖之蓄者,安知有天府之充溢。故處此娑婆濁世,不信其有清淨佛土;所以生長於胞胎,不知彼有蓮苞​​之化生;壽不過百年,不知彼有河沙之壽數;衣食必由於營作,不知彼有自然之衣食;快樂常雜於憂惱,不知彼有純一之快樂。 】

  比如住在貧民窟糞土裡的人,哪裡知道有高廣大廈的整潔?只能吃到一碗粗劣草菜的人,哪裡知道有擺滿一丈的山珍海味?只在舊箱裡存放少許積蓄的人,哪裡知道有金山銀山堆滿庫倉。

  所以,處在娑婆濁世,就不信有清淨莊嚴的佛國。因此,生長於胞胎,就不知有蓮花化生;壽不過百年,就不知有恒河沙數壽命;衣食靠勞作獲得,就不知有自然衣食;快樂常雜有憂惱,就不知有無苦純一之樂。

  【然則佛之所言,不可以目前所不見而不信也。 】

  所以,佛說的事不能以自前沒見到就不相信。

  一般人以眼見為實,凡是沒有見到,就判定為不存在。其實,沒見到不一定不存在。比如,生盲沒見過萬物的色、形,而具眼者看到存在。常人肉眼沒看到太空深處的天體和微觀粒子,但不能否認有天體和粒子存在。凡夫見識極為狹窄,眼耳等感官不能作為判斷事物有無的標準,所以不能以它斷定淨土是否存在。

  【況佛切戒人以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 】

  況且,佛制定弟子守持不妄語戒,自己必不會說妄語欺騙世人。不然,佛就是說大妄語,怎麼能幾千年被無數聖賢尊為大覺世尊呢?佛是法界大導師,佛語必定句句真實。

以下講述佛不說妄語的三條理由:(一)佛已經斷除妄語之因;(二)如果佛語有欺騙性,記載佛語的經書早就應被天打雷劈;(三)古今有許多修持淨土得感應的事實。

  【世人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死生如刀斫虛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 】

  理由一:世人說妄語,不是為了求利,就是為了避害,只有這兩種動機。比如,生意場上為求得利益會吹噓自己的商品;遇到生命危險時,會說妄語來避免遇害。但佛在世間名利上無所貪求,會謀求什麼利益呢?佛視死生如同刀砍虛空,佛要避開什麼損害呢?佛無利可求、無害可避,所以,沒有必要說妄語。

  【世間中人以上者,猶不肯妄語以喪其行止,況佛乎?其言可信,無足疑者。故先賢雲:佛言不信,何言可信? 】

  理由二:世間中等以上的人,都不肯說妄語來失壞做人的律儀,何況至高無上的佛陀?所以佛的語言是可信的,不必要懷疑。所以先賢說,如果佛的語言都不可信,還有誰的話可信?

  【昔有以忠臣為奸黨者,刻之於石,天雷擊之。今以金寶彩色,鐫刻裝繪,以為輪藏,貯佛之言。供以香華,嚴以神龍。使其言之妄,則又甚於奸黨之碑。何為歷千百歲,而天雷不擊之哉?以其言之誠也。言之誠而不信,將何俟哉?是故淨土之說,更無可疑者。 】

  以前有人把忠臣誣衊為奸黨,然後把誣文刻在石碑上。後來天雷擊碎了此碑。現在以黃金等珍寶,繪上彩色,鐫刻裝繪,作為輪藏,存放佛的言教,以香花供養,以神龍莊嚴。假如佛的語言虛誑不實,那它的嚴重性遠遠超過誣為奸黨的石碑,怎麼能歷千百年而不遭天打雷劈呢?就因為佛語句句真實。像這樣,佛語諦實而不信,還等誰來告訴你,才相信呢?所以佛說的淨土再沒有可懷疑的。

  【況自古及今,修此者感應甚多,尤不可以不信者也。感應在第五卷。 】

  理由三:何況從古至今,修持淨土的人得到的感應非常的多,尤其不能不信。部分感應事蹟,記在本書第五卷。

  淨土起信四

  【儒者或以釋氏之徒無戒行,故輕其教。而因以不信淨土。是不然。豈可以道士不肖而輕老子,士人不肖而輕孔子。智者尚不以人廢言,況可以其徒而輕其教乎? 】

  有些儒家的人以釋迦佛的教徒無戒行,就輕視釋迦佛的教法,因此不信佛所說的淨土。這不合理。怎麼能以道士不肖就輕視老子,士人不肖就輕視孔子呢?智者尚不會因人而廢棄他的言說,何況因徒眾的行為而輕視其導師的教法?

  部分佛教徒不守戒行,不等於佛和佛的教法有問題。佛教徒的過錯,是由他自身的壞習氣造成的,不能歸咎於佛的教法。好比病人不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導致病情惡化,這不能歸咎於醫生和藥物,完全是病人自己的過錯。不然,以同等道理可以說,道士不肖故,老子的話不可信;士人不肖故,孔子的話不可信。智者們知道人和人的言說要分開看待,人不對,不等於他的話不對;徒眾和導師也要分開看待,徒眾有過錯,不證明導師有過錯。

  【釋氏之教,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其世間法與吾儒同者,不可以縷數。姑舉其大者言之。釋氏之所以孳孳訓世人者,無非戒惡勸善。而吾儒何嘗不戒惡勸善哉。 】

釋迦佛的教法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佛因地初發心、中間修行、直至最終成佛,都是為利益眾生,所以佛成道後所說的教法,都是利益眾生的教法。眾生所求的利益有暫時人天善趣和究竟解脫、成佛兩種。因此,佛說的正法就包括能成就人天利益的世間正法和能成就解脫、成佛的出世間正法)。其中,世間正法這部分與儒教相同的地方數不勝數。姑且舉大的方面來說明。釋迦佛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勸勉世人,無非是戒人造惡、勸人行善,而儒教又何嘗不是戒惡、勸善呢?

  【且以目前言之。佛以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而孔子言:“勝殘去殺。”詩人言:“文王德及鳥獸昆蟲。”是豈不戒殺哉? 】

  以目前容易體會的來說,佛把眾生所造的業歸納為身、口、意十種業道。其中,殺盜淫是應戒除的三種身惡。而孔子說:勝伏殘忍、去除殺心。詩人也說:文王的仁慈澤被到鳥獸昆蟲(把仁心拓展到愛護鳥獸昆蟲等生命),這不是教人戒除殺生嗎?

  【盜固不在所言矣。孔子言:“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詩人刺不好德而悅美色,是豈不戒邪淫哉? 】

  戒盜當然不用說。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喜好善德,如同喜好美色。”詩人也諷刺人不好善德而好美色,這不是教人戒除邪淫嗎?

  【佛以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孔子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豈不戒妄言也?謂:“巧言令色,鮮矣仁。”豈不戒綺語也? 《書》稱:“爾無面從,退有後言。”豈不戒兩舌也?惡口謂之惡怒之聲,尚未至於穢語。荀子謂:“傷人之言,深於矛戟。”是未嘗不戒惡怒之口也。 】

  佛把妄語、綺語、兩舌、惡口定為應戒除的四種口惡。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若說話無信,不知道他如何來立身處世。)”不是教人戒除妄語嗎?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花言巧語善於偽飾的人,少有仁心。)”不是教人戒除綺語嗎? 《書經》中,舜帝對大禹說:“你不要當面聽從,背後又有怨言。”不是教人戒除兩舌嗎?惡口是指口中發出惡怒之聲,還不至於說骯髒話,而荀子說:傷人的語言比利矛刺人還深。這未嘗不是要人戒除惡怒之語呀!

  【佛又以貪、嗔、痴,為意三業。孔子謂:“見得思義。”是則戒貪矣。謂:“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是則戒嗔矣。謂:“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是則戒癡也。 】

  佛又以貪嗔癡作為應當戒除的三種意惡。孔子說:“見得思義。”這是教人戒除貪心。一般人見有利可圖,就妄圖得到。孔子說:“你想得到時,要想一想,自己該不該得到。”又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就是不記恨別人以往的過惡,這是戒除嗔心。又說:“困而不學,民斯為下。”意即人有困惑而不求學,就是下等人,無法脫出蒙昧,這是教人斷除痴心。

  【由此言之,儒釋未嘗不同也。 】

  這樣看來,儒佛二家在世間法方面並沒有原則上的不同。

  為什麼說儒佛二家在世間法上一致呢?因為聖人立教的存心無非使眾生得利益,而且他也清楚什麼才是得世間安樂的正道。沒有利他的存心和觀見世間正道的智慧,是不可能稱為聖人的。

  眾生的利益分為現前、究竟兩種,成辦現前人天利益的正道就是五戒十善。世間緣起的規律是決定的,人天安樂只有從斷惡行善的正道中得來。儒佛兩家所教授的世間法都是正道,只不過佛家說得更廣、更明確,全盤托出了三世因果。儒家沒有說三世因果,儒家的重點是告訴人現世應如何守持身口意的行為。如果孔子的學說不符合正道,那他說的道決不可能使人得安樂,也就沒有理由被千秋萬世尊奉為聖人。所以,儒佛所傳授的世間法,原則上是一致的,宣講時則有廣狹、隱顯的差別。

  【其不同者:唯儒家止於世間法,釋氏又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故獨言一世,而歸之於天。釋氏又有出世間法。故知累世,而見眾生業緣之本末。此其所不同耳。 】

  儒釋兩家的不同是設立教化的重點不同。儒家只局限於世間法方面,而佛家除了世間法,更有出世間法。儒家止於世間法,所以只說現前一世怎麼做合格的人,其它都歸之於天,並沒有解釋輪迴如何流轉以及還滅的緣起規律。而佛家除了世間法,還有開示超出世間的教法。學習這部分佛法,才了解多生累世的因果,見到眾生業緣的本末。這就是兩家設立教化重點上的差別。 (目前顯現的生死現象,叫做“末”;其根源是宿世的惑業,叫做“本”。如果不了知貫穿三世的因果律,而只看枝末表相,就無法認識輪迴和涅槃。)

  【欲知釋氏之所長,須看《楞嚴》、《楞伽》、《圓覺》與《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曉《金剛經》之理。未能如是,而遂非之,則孔子所謂不知而作之者,可不戒哉。 】

  要了解佛家的優勝之處,必須看《楞嚴》、《楞伽》、《圓覺》、《無蓋障菩薩所問經》,及通曉《金剛經》的義理。如果還沒有能通曉其意,就以自己膚淺之見否棄佛的教法,那就成了孔子所說的“不知而作之者”[1],這種無知評判的惡習,不可不戒除啊!

  【誠如是,則釋氏為可信矣。其言淨土,烏可以不信哉?所謂出世間法,淨土尤其要者。不可以不勉也。 】

  如果能潛心研讀佛典,就知道釋迦的言教是可信的。佛語既然可信,佛所說的淨土怎麼能不信呢?所謂的出世間法,淨土尤其是關鍵,不可不努力地學修。

  淨土起信五

  【世有專於參禪者云:惟心淨土,豈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此言似是而非也。何則,西方淨土,有理有跡。論其理,則能淨其心,故一切皆淨。誠為惟心淨土矣。論其跡,則實有極樂世界。佛丁寧詳復言之,豈妄語哉。 】

  世間有專門參禪的人說:唯獨心是淨土,哪裡更有淨土?本性為彌陀,不必再見彌陀。這些話說得似是而非。為什麼?因為西方淨土有理有跡(“理”即內之理體;“跡”為顯現的事相)。說到理,當然能清淨自心,一切都隨著清淨,的確心外無土,淨土唯心。說到跡或說到顯現的事相,則真實有具足功德的極樂世界。如果這沒有事實,那佛在諸多經典中反复叮嚀演說,不就成了滿口妄語了嗎?

意思是說,如果極樂世界子虛烏有,那經上說極樂在十萬億剎土之外,國中寶池德水,行樹羅網,德風華雨,法音宣流,上善聚會,遍供諸佛等等,都成了只是編故事騙人。但佛有什麼必要一再地編故事騙人呢?所以,佛說的極樂世界是極真實的存在。

  【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阿彌者,固不妄矣。然猝未能至此。譬如良材,可以雕刻佛像而極其華麗。必加以雕刻之功,然後能成。不可遽指良材,而遂謂極佛像之華麗也。是所謂唯心淨土,而無復更有淨土;自性阿彌,不必更見阿彌者,非也。 】

  當然,人人可以成佛。所謂自性彌陀的說法,並不是無稽之談。但也不可能猝然得此境界。比如,質地優良的木材可雕成佛像,而極盡莊嚴,但須加功雕刻,才能雕成,不能馬上指著木材就說:它已經具足佛像的一切華麗。所謂唯心是淨土,再無其他淨土;本性是阿彌,不必再見阿彌的說法,完全是錯的。

  【又或信有淨土,而泥唯心之說,乃謂西方不足生者。謂參禪悟性,超佛越祖,阿彌不足見者。皆失之矣。 】

  又有人相信有淨土,但他拘泥在“唯心”的說法上,就說西方不必生。認為參禪悟得本性,超佛越祖,阿彌不必見,都是有失誤。

  【何則,此言甚高,竊恐不易到。彼西方淨土,無貪無戀,無嗔無癡。吾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乎?彼西方淨土,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吾思衣而無衣,則寒惱其心。思食而無食,則飢惱其心。欲靜而不得靜,則群動惱其心。欲去而不得去,則係累惱其心。是所謂唯心淨土者,誠不易到也。 】

  為什麼?這些話雖然說得高,恐怕一時不容易達到。如果說我的心就是淨土,不必生西方,那可以問:西方淨土中無貪無戀、無嗔無癡,我的心能無貪無戀、無嗔無癡嗎?西方淨土中想衣得衣,想食得食,欲靜則靜,欲去則去,我想衣得不到衣,寒冷就逼惱自心;想食得不到食,飢餓就逼惱自心;想靜得不到靜,喧鬧就逼惱自心;想去面不能去,系累就惱亂自心。可見,唯心淨土確實是不容易達到的。

  雖然理上說,任何境界都是自心所現,但現在自心能現出功德莊嚴的淨土嗎?能現出和極樂世界同樣的境界嗎?能得到與淨土一樣的受用嗎?對業力深重的凡夫來說,這是極不易達到的。

  【彼阿彌陀佛福重山海,力挈天地。變地獄為蓮華,易於反掌。觀無盡之世界,如在目前。吾之福力,尚不能自為,常恐宿業深重,墜於地獄,況乃變作蓮華乎?隔壁之事,猶不能知。況乃見無盡世界乎。是所謂自性阿彌者,誠不易到也。 】

  愚人執著自性是彌陀,不必再見彌陀。當然,彌陀是自性中顯現的,但凡夫哪裡顯發了與彌陀一樣的恒沙功德?世間以山為高,以海為廣,但山、海與佛的福德相比,如一粒微塵比太虛。佛的神力能提起天地,變地獄為蓮花,易如反掌。佛普觀無盡世界,如在眼前。而自己的福德力,尚不能自保,常恐宿業深重,墮於地獄,何況把地獄變作蓮花?連隔壁發生的事都不知道,何況能見無盡的世界?所以,“自性彌陀”的境界,確實是不易達到的。

  【然則吾心可以為淨土,而猝未能為淨土。吾性可以為阿彌,而猝未能為阿彌。烏得忽淨土而不修,舍阿彌而不欲見乎? 】

  這樣看來,我的心雖可現淨土,但不能猝然現淨土;我的性雖可作彌陀,但不能猝然作彌陀。怎麼能忽視淨土而不修,怎麼能捨棄阿彌而不想見呢?

  【故修西方見佛,而得道則甚易。若止在此世界,欲參禪悟性,超佛越祖為甚難。況修淨土者,不礙於參禪。何參禪者,必薄淨土而不修也。 】

所以,修西方見阿彌陀佛,得道就非常容易,因為在淨土,不論依報——水、鳥、花、樹,正報——佛、菩薩,凡是見到、聞到、觸到,都能增長道念,增長智慧、辯才、三昧,所以容易得道。

  如果只住在惡濁的娑婆,想憑自力參禪,悟明本性、超佛越祖,有很大難度。何況修淨土不妨礙參禪,為何參禪人鄙視淨土而不修?

  【大阿彌陀經云:十方有無量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彼菩薩尚欲往生,我何人哉?不欲生彼。是果勝於諸菩薩乎?由此言之,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者,大而不要,高而不切。修未到者,誤人多矣。不若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生淨土,徑脫輪迴。與虛言無實者,天地相遠矣。 】

  《無量壽經》上說,十方有無量菩薩都往生阿彌陀佛國土。連成就高深的諸大菩薩都志願求生西方,我是何等人呢?竟然不願求生西方,自己的修行果真超過大菩薩嗎?

  這麼說來,“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高而不切實。如果修持沒有實證到這一地步,就會耽誤很多人!不如腳踏實地持誦修行,則人人必能生淨土,直出輪迴。其結果與只愛空談而沒得到實際的人相比,有天壤之別。

--------------------------------------------------

  [1] 自己不了解所評判的事物,而妄下斷言,叫做“不知而作之”。

淨土起信六

  【佛眼見無量劫事,故自古及今,無所不見。又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又戒人有我,必不自有我以誇人。故其言誠可師法。 】

  佛的慧眼歷歷明見無量劫來的往事,所以,古今發生的事無不照見。而且,佛教人守持妄語戒,自己必不會說妄語騙人。佛還教人不要有“我”,所以不會為了顯耀自己,而在人前吹噓(即佛沒有我執,不會為顯示自己,故意在大眾前吹噓自己遍知一切。所以,佛說自己遍知是真實的。)。既然佛遍知一切真理,佛說的言教就一定堪作依止。

  【按《楞嚴經》雲:有十種仙,皆壽千萬載,數盡復入輪迴。為不曾了得真性故,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是皆輪迴中人也。 】

  按照《楞嚴經》上講,世間有十種仙,壽命都達到千萬歲,但福報受盡時,又落入輪迴。因為這十種仙都沒有明見真性,所以與六道眾生合稱為七趣,都是輪迴中的人。

  【世人學仙者,萬不得一。縱使得之,亦不免輪迴。為著於形神而不能捨去也。且形神者,乃真性中所現之妄想,非為真實。故《寒山詩》雲:饒汝得仙人,恰似守屍鬼。非若佛家之生死自如,而無所拘也。 】

  世上學仙的人,一萬人中難得有一人成就。縱然成就了仙果,也只是暫時脫離下界,終究不免輪迴。這些仙執著於形神不能捨去,而形神只是真性中所現的妄想,並不真實。所以,《寒山詩》說:縱然得仙果,也只如一個守屍鬼。不像佛家生死自如,無所拘束。

  【近自數百年來,得仙者唯鍾離呂公。而學鍾離呂公者,豈止千萬。自予親知間,數亦不少。終皆死亡,埋於下土。是平生空費心力,終無所益也。 】

  近幾百年來,成仙的只有漢鍾離和呂洞賓。而學漢鍾離和呂洞賓的人,何只千萬。我親自了解的,也為數不少,最終都歸於一死,埋在土下。這是空費一生心力,終究沒有得到實益。

  【欲求長生,莫如淨土。生淨土者,壽數無量。其為長生也大矣。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是捨目前之美玉,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1],豈不惑哉? 】

  求長生也沒有不對,但要認清什麼才是得長生的道。想求長生,不如生淨土,一生淨土就得到無量壽,是最大的長生。不知修淨土而去學神仙,是棄眼前的美玉不要,而去求不一定得到的似玉的石頭,這不是糊塗嗎!

  “真正的美玉”,是指生淨土得到真長生,壽命無量。 “眼前”,指即生就能成就。 “似玉的石頭”,指修成神仙,壽命達千萬年,福盡依然落入生死,所以是假長生。 “不可必得”,指修神仙不一定能修成。

  那麼,生淨土為什麼就得到無量壽呢?因為阿彌陀佛有一條大願:“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我若成佛,我剎土中人民的壽命無有限量,除了他有自己的本願,壽命長短隨他的心願,此願不成就,我就不取正覺。)”現在阿彌陀佛成佛已經十劫,此願圓滿成就,所以往生淨土就得到真正的長生。

  《往生傳》裡記載,南北朝的曇鸞大師,早先從隱士陶弘景那裡得到十卷仙經。當時,曇鸞欣然自得,認為依此一定能修成仙果。

  後來他遇到梵僧菩提留支,就問他:“佛道中也有長生術嗎?能除衰老而不死嗎?”

菩提留支說:“長生不死,只有佛道中有。”授予他《十六觀經》說:“你可誦習此經,依此就不會再生三界,輪轉六道,世間種種盈虛、消息、禍福、成敗,再不會出現。若論壽命長短,有用劫石計量的、有用恒河沙計算的,沙石的數量終究有限,而依此修得的壽量卻無有窮極。這是我大覺金仙氏的長生法門。”

  曇鸞生起了信心,就燒毀仙經。從此專修《觀經》法門。即使嚴寒酷暑,疾病侵襲,也從不懈怠。

  當時,東魏的皇帝敬重他的志向,為嘉獎他自行化他,廣傳佛法,賜予他“神鸞”的稱號。

  有一天,曇鸞大師告誡弟子說:“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說完,讓眾弟子高聲稱念阿彌陀佛。曇鸞大師面西閉目頂禮,安然往生。

  當時,僧俗大眾同時聞到管弦絲竹聲,從西方傳來。過了許久才消失。

  曇鸞大師的選擇很明智,如果他不修淨土,而學仙經,即使修成仙果,也終究在報儘後墮入生死。因此,從究竟上說,修仙不能長生不死,而他選擇了無量壽法門,一生精進,往生西方上品,成了大菩薩,從而壽命無極,永生不死。

  【或云:淨土乃閉眼後事,有何證驗? 】

  有人問:淨土是閉眼後的事,有什麼事實證明它存在?

  【答云:淨土傳備載感應,豈無證驗哉?況神仙者,有所得,則甚秘而不傳,以謂洩天機而有罪。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直欲度盡眾生而後已。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非神仙之可比也。 】

  答:歷代淨土傳中記載有很多感應事蹟,難道不可以作證明嗎?何況修神仙的人,在有所得時,非常保秘,不向外傳,以為洩露天機有罪,但佛的法門唯恐傳得不廣,直欲度盡一切眾生而後已,這是因為佛的慈悲極為廣大,不可測量,非神仙可比。

  從古至今,無數聖賢臨終正念分明,或坐脫立亡,或預知時至,或天樂鳴空,或聖眾迎接,難道這些都不能作為證明嗎?如果只是神話,怎麼會臨終出現如此昭彰顯著的瑞相呢?單單虛構的世界,讓人去求生,臨終會出現這樣的瑞相嗎?世間種種邪教會說有各種世界,他們的教徒臨終時出現了這樣的瑞相嗎?如果這一切只是謊言,絕不可能流傳上千年,早就會被人否定拋棄了。

  淨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經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 】

  有人認為佛講的因果報應只是說教,不是事實,因為不信因果,就連帶不信佛說的淨土。因果怎麼可以不信呢?經上說:要知前世種了什麼因,就看今生怎樣受報;要知來世得什麼果,就看今生怎麼造因。

  【若不信此語,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曰天命,天豈私於人哉?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今生受報亦不同。而天[2]特主之耳。 】

  如果不信此語,何不以眼前的事觀察一下?人的遭遇有種種不同,有貧富、貴賤,苦樂、勞逸,榮辱、壽夭,其禍福種種不同。雖說是天命,天豈有私心,只優待一部分人,而懲罰另一部分人?實際上,這是由人自己前世造業不同,因此就有今生受報種種不同,天只是來主持這件事。

  以因果律解釋禍福最合理了。因果律說,一切果報的差別源於造業的差別。造業時,存心有善惡、心力有強弱、持續有長短、對境有輕重,千差萬別,受報也就有種種不同。只要認真作一番觀察,就會知道:只有用因果律才能解釋一切禍福的由來。天只是公平地按每個人自身的業力來定果報。造了不同的業,自然顯現不同的果。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報身者,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天何容心哉? 】

  因此,目前這個身就叫“業報身”。報是酬報之義。這個身是酬報前世的所為。按照前世的業行,就出現這個身壽命、相貌、受用等的差別。天何嘗在其中用一分心思呢?

  【譬如人有功罪於外,當受賞罰於官府。官府豈私於人哉?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豈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於人,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而無故加於人乎?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以禍福而報之也。 】

  比如人在外立功或犯罪,就會受到官府的獎賞或懲罰,官府哪裡對人有私心?只不過按照人的功過給予賞罰,有功的行賞,有罪的懲罰,官府在其中作一個主持,哪裡是無故把賞罰加之於人?世間官府尚不會把賞罰無故加之於人,何況天地造化,哪裡會把禍福無故加之於人呢?由此就知道,前世的所為有善有惡,故今生受報有福有禍。

  【以其不能純乎善,故不得純受其福報。乃有富貴而苦夭者,有貧賤而壽樂者,有榮寵而悴辱者。其為果報,各隨其所為,如影從形,如響應聲,纖毫不差。 】

  造因時不能做到純一是善,感果時就不能純一享福,因此就有富貴而短命、貧賤而長壽、榮耀而敗落等等苦樂夾雜的情況。所顯現的果報,隨各自因地所為,如影子跟從身形,如穀響回應聲音,無絲毫差錯。

比如,行善時,有貪名心、競爭心、傲慢心等,內心雜有煩惱,或做完後心生後悔,這樣因地業行不純,善中夾帶惡,果上就不可能純一領受福報,福中會帶幾分禍。人間這類現像很多,有人財富豐裕,內心卻空虛痛苦;有人生活貧困,反而健康長壽;有人一度榮耀,最終慘遭敗落;有人事業有成,家庭卻不美滿。這些苦樂夾雜的報,唯一是按照宿世的善惡業力,毫釐不爽地顯現。

  【故云: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未有種麻而得豆,種黍而得稷者。 】

  所以說:“種桃得桃,種李得李。”(意思是說,種什麼種子,就收什麼果,絲毫不差。)沒有種芝麻而得豆子,種黃米而得穀子的事。

  【唯種時少,收穫時多。故作善惡時甚小,受禍福之報甚大。故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惡,果報還如此。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

  只不過播種時量少,收穫時量多。所以,造善惡業時很小,受禍福的果報很大。因此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外無情種子生果有這樣的增長律,內有情作善惡受果也是如此。這是造化自然的規律(“造”指因上的造作,“化”指果上的化現,“自然”即因果律法爾如此)。

  以上講了這樣兩條因果律:

  一、善惡禍福的對應規律:一切禍從惡業生,一切福從善業生。人生的禍福差別,唯一是按以往所造善惡業的差別,毫釐不爽地變現。

  二、業的增長規律:造業時微小,顯現果報時巨大。如起一念嗔心,看似微小,業力成熟時,卻顯現非常漫長、慘重的地獄果報。又如,幾分鐘內殺了一隻雞,果上卻要在億萬年中變現刀山、火海等的恐怖境界,感受極為劇烈的痛苦。

  【此理可信,則淨土之說必可信。何則,二者皆佛言也。佛誠言於因果,必不妄言於淨土。故因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此可以解其惑矣。 】

  如果因果的道理可信,那麼淨土教也一定可信。為什麼?因為兩種法都是佛所說。佛說因果既然真實,說淨土也必定不是妄言。因此,若有因不信因果故而不信淨土者,由以上說理可以解除他的疑惑。

  淨土起信八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遂不信因果,而因以不信淨土。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但遲速耳。 】

  有人因為看到眼前的善惡業沒有感果報,就不信有因果,由此不信有淨土。豈不知眼前沒有報,並不是根本沒有報,只是報來時有快慢的不同。

  因果律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業的成熟果報有三種:現世報;來世報;第三世之後報。造業受報的快慢不同,短的幾年受報,長的千萬劫後才受報。如果只看今生這一段,當然很多業是看不到感果受報的。

  就像一部幾十集的電視劇,有關係密切的前後劇情,如果只看其中的五分鐘,會見到一個人犯了大罪,還逍遙法外,作威作福。只有繼續向後看,才演他被銬上鐐銬、關進監獄。同樣的道理,這一生只是輪迴連續劇中的小小片段,如果只看這一段,當然看不到很多事情的前因後果。如果就此認為沒有因果報應,那就大錯特錯了。

【佛嘗謂阿難雲:“人有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有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阿難問:“何故?”佛言:“今世為善、死墮地獄者,今世之善未熟,前世之惡已熟也。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今世之惡未熟,前世之善已熟也。熟處先受報。譬如欠債,急處先還。”】

  有一次,佛對阿難說:“在人間,有人一生行善,死了墮地獄;有人一生造惡,死了卻升天堂。”

  阿難問:“這是為什麼?”

佛說:“今生為善、死墮地獄,是因今生造的善業還沒成熟,而前世造的惡業已成熟,以前世的惡業,死後墮入地獄(等來世今生的善業成熟時,才感受它的樂果)。今生造惡,死生天堂,是因今生造的惡業還沒成熟,而前世造的善業已成熟,以前世的善業生到天堂。(今生的惡業到來世成熟時,才感受它的苦果。)”

  總之,人在前世今生造了很多業,這些業按照先成熟先受報的規則,逐一成熟果報,就像欠下多種債務,逼得緊急的首先償還。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並非不成立的。

  【左氏謂欒武子有德,可以庇其子。故其子黶雖為惡,而可以免禍。黶之子盈為善,而黶之惡乃累之,故盈雖善而及於難。止於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況隔世乎? 】

  《左傳》上記載,春秋時,有個欒武子很有德,可以用德蔭庇孩子,所以他孩子欒黶雖然造惡,卻能免禍。欒黶的兒子欒盈行善,父親欒黶所造的惡業卻連累了他。所以,欒盈雖然行善,卻遭禍難。單以世間眼前能見的事來講,善惡報應都有這種情形,何況隔世呢?

  【《書》曰:“天道福善禍淫。”】

  《書經》上說:“天道福善禍淫。”“天道”就是本有的法則,即因果律。因果律決定賜福予善人,降禍予惡人。

  【老子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張極大的天網(因果之網)看來稀疏,卻沒有絲毫漏洞。 “疏”指造因和感果,往往間隔很長時間。所造的業,有些在來世受報,有些在三世、十世、百世,乃至千萬世後受報。 “不漏”,指不會無故放脫。經上有一首偈:“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就是表達“不漏”的意思。意思是說,即使經過了百千劫,所造的善惡業也不會無故消亡,一旦因緣會遇,就要絲毫不爽地自受果報。

  【是三教皆言此理。但有遲速耳。豈可以目前未見果報,而遂不信因果,因以不信淨土乎。 】

  因此,儒、釋、道三教都說到了因果報應,只是報應有遲速,怎麼能以現在沒見到果報就說全無果報,而不信因果呢?又怎麼能由不信因果,而不信淨土呢?

  淨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雲:人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中,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

  有人懷疑說:人在此方的娑婆念佛,怎麼能在西方的七寶池中生一朵蓮花呢?

  【予告雲:此不難知也。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鏡何嘗容心哉,以其明而自然耳。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自然照見十方世界。猶如明鏡,睹其面像。是故此間念佛,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無足疑也。 】

  我告訴他:這點不難了解。比如一面大鏡子,只要有東西來,就會在鏡子裡顯現影像。鏡子何嘗有分別心,只因為明淨,而自然顯現影像。同樣道理,阿彌陀佛的佛國,萬物清淨光明,自然照見十方,就像在明鏡裡看自己的臉一樣清楚。因此,這裡念佛,西方的寶池中自然生一朵蓮花。這一點不必懷疑。

“人在這邊活動”比喻“心在這邊唸佛”;“鏡子在那邊”比喻“七寶池在西方”;“鏡子是明淨體性”比喻“極樂萬物體性光明,能照十方” ;“人活動,就在鏡中現影像”比喻“人念佛,就在西方寶池中生出蓮花”。

  【或者又疑之雲:念往生真言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若無量世界,有無量眾生念此真言,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 】

  又有人懷疑說:念往生咒的人,阿彌陀佛常住在這個人頭上護佑他。如果無量世界有無數眾生同時念往生咒,佛怎麼能安住在每個人的頭上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豈不自然哉? 】

  答:這也是自然就能做到。比如,天上一個月亮,能同時映現在一切淨水中,不是自然就顯現嗎?

  比如放很多臉盆,裡面盛滿淨水,月亮同時影現在每一盆水中。月亮不必飛下,天月和水和合,就自然在水中現月影。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個天月能一時現出千萬水月的影像。同樣,無數世界中的無數眾生同時念往生咒,佛自然影現在每個眾生的頂上。

  《涅槃經》上講了這樣一件事:

  佛說:從前波羅那城有一位女居士,曾經在過去無量諸佛前種過善根。一次,她在夏安居的九十天,向僧眾供養醫藥。

  當時,有位比丘得了重病,請來良醫診斷,需以肉作藥,得不到就治不好病。

  女居士很快抽刀割下大腿的肉,切成細末,端給病比丘吃。比丘吃完病就好了。當時,女居士的傷口患瘡,非常痛苦,忍不住出聲說:“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這時,我在舍衛城聽到她的聲音,生起大慈愍心。不久,她見我拿著良藥,塗在她傷口上,傷口恢復如初。而且還見我給她講很多法,聽法後,內心歡喜,發起無上菩提心。

  實際上,我並沒有去波羅那城拿藥塗在她傷口上。要知道,這都是慈善根力,讓她見到這樣的事。

  這裡,女人內心祈禱是因,佛慈善根力是緣,因緣和合,就在她心前現出佛身的影像。就像河水是因,天月是緣,因緣聚合,就在河水中現出水月影像。月亮沒有從天而降,只是因緣聚會,而在水中映現月影。同樣道理,佛沒有來,但由眾生心地清淨,就在他心前顯現佛身的影像。所以無數人同時祈禱佛,以佛的慈善根力,就在每個人的心前顯現佛身;有無數人同時念往生咒,也以佛的願力,在每個人的頂上顯現佛身。

  【或者,又疑之雲:有修行精進,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眾生精進,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 】

又有懷疑說:如果修行精進的人,阿彌陀佛和菩薩眾會在他臨終時迎接他,像十方世界裡有無數眾生精進修行,佛和菩薩怎麼能全部知道他們往生的日子,而前往迎接呢?

  【曰:亦自然耳。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豈不自然哉?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則遍住其頂,遍知其期,何足疑哉。 】

  答:這也是自然能辦到的。比如,天上一個太陽,能普照無量境界,不論山河大地、花草樹木、人畜房屋,乃至細微到每一棵樹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片葉子上的每一根脈絡,都照得清清楚楚,豈不是自然就遍照?何況佛的威神之力,遠非日月可比。所以,佛遍住在無數眾生頭上,遍知無數眾生往生的時間,又有什麼可懷疑呢!

  總之,在佛大智慧光明中,十方眾生的起心動念、因緣果報、往生日期,都一時無餘照見。

  備說

  【晝必有夜,必為夜備。暑必有寒,必為寒備。存必有去,必為去備。何為夜備?燈燭床蓐。何為寒備?衾裘炭薪。何為去備?福慧淨土。 】

  有白天就一定有黑夜,所以白天要為黑夜做準備;有酷暑就一定有嚴寒,所以暑天要為寒冬做準備;有存活就一定有死亡,所以存活要為死亡做準備。

  白天怎麼為夜晚做準備?準備好燈、燭、床褥。熱天怎麼為冷天準備?準備好棉衣、柴炭。存活怎麼為死亡準備?準備好福慧、淨土。

  龍舒淨土文卷第一終

--------------------------------------------------

  [1] 碔砆:一種像玉的石頭。

  [2] 天:本來的規律。



龍舒淨土文卷第二

  【大藏中有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阿彌陀過度人道經,無量壽經,無量壽莊嚴經,四者本為一經。譯者不同,故有四名。其舛訛甚多,予久已校正,亦刊板以行。今按此經,及餘經傳,為淨土總要。 】

  藏經裡收有《無量壽經》四種譯本。由於譯者不同,而有四種名稱。四種譯本差錯不少,我做了校正,並且刊板流通。現在按此經及其他淨土經、傳,歸納要義,作此淨土法總要。

  淨土總要一

  【統言大藏,不止有十餘經言西方淨土事。其大略謂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常清淨自然,無一切穢雜,故名淨土。其人皆蓮華中生,長生不老。衣食宅宇,隨意化成。其景序長春,無復寒暑。大受快樂,無一切苦惱,故名極樂世界。 】

  總的來說,藏經里至少有十餘部經講述西方淨土之事。大致是講,彼處以七寶莊嚴,無地獄、餓鬼、畜生,以至飛蟲、爬蟲之類。極樂國中,恆時清淨、自然,無諸穢濁,故名淨土。

  淨土中人都是蓮花中化生,長生不老。衣食、住宅,都是隨自意願化現而成。四時常春,無有寒暑。受極大快樂,遠離三苦、八苦、六道苦等,無一切苦惱,因此稱為極樂世界。

  “淨土”,是指國土中依報環境及正報有情,純一清淨,無諸垢染。不像穢土,環境中有荊棘砂礫、丘陵坑坎、寒暑風雨等濁惡,有情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諸苦惱。

  【其佛名阿彌陀者,梵語也。此云無量。以此佛光明,照見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念佛眾生,無不知之。故又名無量光佛。此佛壽命,與其國中人民壽命,皆無有限量。雖恒河沙劫,亦無有盡。故又名無量壽佛。 】

  極樂世界的佛,叫做“阿彌陀佛”。梵語“阿彌陀”,是無量的意思,不論光明、壽量、神通、道力,都無有限量。以此佛光明普照十方世界,無有限量,凡是念佛眾生,無不照見了知,因此又稱“無量光佛”。此佛壽命和國中人民的壽命,都無有限量,即使經恒沙數劫,也無窮盡,因此又稱“無量壽佛”。

  【此佛有大誓願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議。故至心信向,念其名號者,現世必消除災難,禳卻冤鬼,安靜形神,增延福壽。西方七寶池中,則生蓮華一朵。他日於其中託生,直脫輪迴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蹟,非虛言也。 】

  這位極樂大導師——阿彌陀佛有極宏深廣大的願力,要度盡世上的苦眾生。他的威神不可思議,因此至心信仰歸投,持念他的名號,現世必能消除災難、驅除冤鬼、安寧身心、增福延壽。在西方七寶池中,會生一朵蓮花,他日往生,託生其中,徑直脫出輪迴之外。這都有事蹟為證,並非虛言。

  唐朝有個儒生邵彪,一天做夢入到一間公府。主事者問他:“你知道自己不中科舉的原因嗎?”他說:“不知道。”主事者就派人帶著他往前走,只見一口大鍋裡,有蛤蜊用人語叫“邵彪”的名字。邵彪恐怖萬分,趕緊念阿彌陀佛,蛤蜊就變成黃雀飛走了。後來,邵彪考上科舉,官做到安撫使。

  宋朝有戶姓崇的人家,家中有個女兒,忽然雙目失明。從此,她精進念佛。三年後,雙眼復明。

  又,元朝末年,張士誠攻打湖洲。當時,江浙的丞相與他交戰,抓獲了四十人。官兵用囚車拉著囚犯,準備到別處處死。夜晚停宿在西湖邊上的鳥窠寺。

  當時大猷禪師在走廊裡散步。囚犯們見禪師神情閒雅,持誦不斷,就向他求救。禪師教囚犯誠心持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囚犯中有三人信他的話,一直念佛不斷。

  第二天天亮時出發,給囚犯換枷鎖。換到這三個念佛的人時,刑具不夠,就只用繩子捆綁。過一會兒,再審問,才知是良民被錯抓。三人因此被釋放。

  以上是念佛現世消災免難的例證。

  龍舒先生有位相識,叫劉慧仲,是湖州長光人。夜間常做惡夢,龍舒勸他念阿彌陀佛。劉慧仲就至誠高聲念一百零八遍佛號,當夜就能安穩熟睡。第二天仍像前一天念誦。從此每晚都能安穩入睡。

  又,鎮江有位蔣婆,七十多歲。有一天她死了,神魂到了陰府。經審查,她的陽壽未盡,應當放還。

  閻王問她:“你能念經嗎?”

  答:“不能。”

  閻王說:“既然不能念經,你就專念阿彌陀佛吧。”

  蔣婆放回陽間後,說:“閻王教我念佛,一定錯不了。”

  從此她常念阿彌陀佛,活到近一百二十歲。

  以上是念佛能安靜形神、增福延壽的例證。

  宋朝有位荊王夫人,與眾婢妾勤修淨土。其中只有一位侍妾懶惰、懈怠。夫人訓斥她後,把她擯去。

  這位侍妾悔悟,從此精進念佛。過了許久時日,她告訴其他侍妾說:“我今夜要往生西方了。”

  當夜,異香滿室,果然無疾往生。

  次日,同修的一位侍妾告訴夫人說:“昨夜我夢到往生的侍妾,託我向夫人問安致謝,說:‘夫人責我修西方,今已往生,感恩無量。’”

  夫人說:“讓我也夢到才信。”這天夜裡,夫人夢見亡妾,像前次一樣說話致謝。

  夫人說:“我也可以到西方嗎?”

  妾說:“可以,請跟我來。”

  夫人跟著她走,只見前方有口大池塘,極為廣闊,紅、白等色大小蓮花,相間而長,或榮或枯,各不相同。

  夫人問:“為何會這樣?”

妾說:“世間發心念佛,就在池中生蓮一朵。若願心精進,蓮花就日日敷榮,以至大如車輪。若願心退轉,蓮花就日日萎悴,最終殞滅。 ”

  又見一人坐於蓮花上,衣帶飄揚,寶冠瓔珞,莊嚴其身。

  夫人問:“這是何人?”

  妾說:“是楊杰。”

  又見一人坐於花上,妾說:“是馬玗。”

  夫人說:“我當生何處?”

  妾就引夫人走了數里,遙見一座金壇,金碧照耀。妾說:“這是夫人化生之處,是上品上生。”

  夫人醒後,訪問楊杰、馬玗二人的下落,得知楊杰已亡故,馬玗還在世。

  後來,夫人在自己生日這天,持爐焚香,遠望觀音閣而立。兒孫們準備賀壽時,夫人已站著往生了。

  從這則事例看出,至心念佛時,就在西方寶池中生蓮花一朵。日後往生,神識就託生在此蓮花中。

以法性、緣起、大願、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議妙力所成就的阿彌陀佛名號,是世出世間一切利樂的根本,只要誠心持念就能得到願力加持,獲得世出世間的圓滿安樂。對此應當發起深信,以至誠心持念彌陀萬德洪名。

  【其說甚易行。盡大藏中八萬四千法門,無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

  淨土法門很容易修,搜盡藏經所載的八萬四千法門,沒有如此簡要直捷的法。很多人無緣知道,真可痛惜。很多人知道而不修持,更令人痛惜!

  淨土總要二

  【大阿彌陀經云:釋迦佛一日容顏異常,侍者阿難怪而問之。佛言:善哉!汝所問者,勝於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及布施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雖至累劫,猶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以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 】

  《無量壽經》記載,一天,釋迦佛的容顏不同尋常。侍者阿難覺得奇怪,就問佛是何緣故。

  佛說:善哉!你這一問勝過供養一天下的聲聞緣覺,以及布施人天,乃至飛蟲、爬蟲之類,即使至於累劫,也百千萬倍不如你這一問的功德。為什麼呢?因為諸天、帝王、人民乃至蜎飛蠕動之類,都因你這一問而遇到一生解脫之道。

  【以此觀之,是釋迦佛初欲說阿彌陀佛之時,其存於心而形於色者,已異於平日。則阿彌陀佛所以感諸佛者,固已非常,況於感一切眾生者乎。 】

這樣看來,當釋迦佛要說阿彌陀佛時,即宣說阿彌陀佛因地的發願修行、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往生淨土的正因等時,佛存於心現於外的神色,已經不同於平日(悅意安詳,容顏巍巍,即是演說一大事因緣的前兆)。可見,阿彌陀佛感動諸佛之處已非尋常,何況感動一切眾生呢?

  【及阿難問而告之,則謂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是上自諸天,下至蠕動,皆同在三界之內,故不出輪迴,是以未為得度脫者。阿彌陀佛大願大力,無所不度,故皆度脫之也。 】

等阿難請問時,佛就告訴他:世間諸天、帝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都因你所問,而得到度脫之道。上自欲、色、無色界諸天,下至蜎飛蠕動,同樣困於三界,超不出輪迴,都是未得解脫的眾生。而阿彌陀佛以大願大力,這一切未度脫者無不度脫,所以說“皆得度脫”。

  【觀其初發願偈云:我至成佛時,名聲超十方;人天欣得聞。俱來生我剎。地獄鬼畜生,亦生我剎中。是則凡在三界六道輪迴之內者,無所不度,可知矣。 】

  看阿彌陀佛最初的發願偈上說:到我成佛時,名聲超勝十方,人天欣喜得聞我名,都來生我國土中,地獄、餓鬼、畜生也生在我剎土中。可見,三界六道輪迴內的眾生,阿彌陀佛無不救度。

  阿彌陀佛誓願宏深,普度下至地獄、餓鬼、旁生在內的一切眾生,因此這是極為廣大的普度法門。

  【是以此經云:阿彌陀佛現在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超度解脫者。蜎飛,謂微細飛蟲也。蠕動,謂微細蛆蟲也。若此者,佛尚化度,況於人乎?是其所以廣度眾生,無有窮極。而人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無足疑也。 】

  因此,此經說:阿彌陀佛現今住於西方極樂世界,又在十方無量世界化現千百億化身教化無數人天,乃至微小飛蟲、爬蟲,無不度脫。連呆愚的旁生都作救度,何況人類? (人的心智遠超飛蟲、爬蟲,能用這份心力念佛修淨土,當然更易往生。)從這裡看出,阿彌陀佛廣度眾生,無有窮極。人又要一念皈依,就能往生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毫無疑問的。

  事例:

  唐朝貞元年間,河東裴氏養了一隻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命終時,它念十聲佛後氣絕往生,火化得十餘粒舍利,光耀奪目。

  宋朝黃岩正等寺的觀公,養了一隻八哥鳥,能說話,常念佛不停。一日在籠上立化。主人挖土穴葬了它。不久,八哥鳥舌上生出一朵紫蓮。

  試想:阿彌陀佛若沒有度生神力,能讓鸚鵡、八哥等畜類徑生淨土嗎?八哥鳥都念佛立化,直出輪迴,可見阿彌陀佛名號有點鐵成金之神力。既然佛的威神能度脫畜類,必定更能度脫遠勝畜類的人類,所以只要一心皈依,定能往生西方。

  淨土總要三

  以下幾篇講到彌陀因地修行成佛的歷程,亦即建立極樂淨土的過程,成就萬德洪名的過程。佛果地利他的威德來自因地的大願大行。我們能了解佛因地的大願大行,由因推果,就會信解佛願真實不虛,緣起真實不虛,淨土功德真實不虛,持名得加持真實不虛。

  【經又云:無量無數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眾生。是時有大國王,往聽說法,遂有覺悟。乃舍國王之位,而往修行,號曰法藏比丘。即阿彌陀佛也。對世自在王佛,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皆為濟度眾生。 】

  《無量壽經》裡又講:無量無數劫以前,有世自在王如來出現於世,化度眾生。當時有位大國王前來聽佛說法,由此生起覺悟,舍王位出家,隨佛修行,名為法藏比丘。即阿彌陀佛的前身。

  當時法藏比丘願力宏深,在世自在王佛前發下四十八大願,願願都為救度一切眾生。

  【發此願已,乃精進以了生死,次入菩薩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薩地者,內則修慧,外則修福也。 】

  願是計劃,不是一發就能落實,要經長期修行,才能圓滿。法藏比丘發願之後,精進修行,由此了脫生死,之後趣入菩薩地。 “了生死”是指在生死中自在無礙,不再被生死所拘。 “入菩薩地”即內修慧,外修福,福慧雙修。

  【修慧者,使慧性日廣於一日,至成佛時,則慧性含虛空世界,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也。 】

  “修慧”,是由修習使本有的慧性日益廣大,至成佛時,慧性含裹虛空世界,十方三世的因緣、現相等無所不知,無所不見。

  【修福者,乃託生於一切眾生中,同其形體,通其語言,以設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細蟲蟻,皆託生於其中。如此無量無數劫來,設化眾生。夫設化眾生者,無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積而愈大,久則遍於虛空世界矣。福大則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則勢力大。是以威神無所不可,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

  “修福”,是指託生在一切眾生中,示現同類的身體、語言,以設立教化。法藏比丘自發下利生大願後,上自天帝,下至微細蟲蟻,都託生其中。如此無量無數劫來,設化眾生。而教化眾生,無不得福。有福而不受用,福就愈積愈大,久之遍於虛空世界。福大,威神就大,如世間人,官大勢力就大。因此,當威神達到無所不可時,才實現度生所願,而入佛位。

《拋石經》中說:南贍部洲一切眾生福德之和,不及統攝一洲鐵輪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二大部洲一切眾生福德之和,不及統攝二洲銅輪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統攝四洲金輪王福德之和,不及一四大天王眷屬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四大天王眷屬福德之和,不及一四大天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四大天王福德之和,不及一忉利天眷屬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忉利天眷屬福德之和,不及一忉利天王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與此類同,夜摩天眾及天王,兜率天眾及天王,化樂天眾及天王,他化天眾及天王,大梵天眾及天王,乃至色究竟天,前前福德的萬億倍,不及後後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色究竟天王的福德之和,不及一安住慈心三昧菩薩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億安住慈心三昧菩薩的福德之和,不及一一來菩薩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恒河沙數一來菩薩的福德之和,不及佛福德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算分之一、數分之一、譬喻分之一。

  從這段校量就知道佛的福德周遍虛空法界。福德至最圓滿位時,威神就無所不能,此時才能成就圓滿普度眾生的願力。

  【是初發願以至成佛,無非為眾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號。現世必蒙福佑,身後必徑生極樂世界。 】

  由於佛從初發願直至成佛間,修福、修慧、建立淨土,一切所為無不是為利眾生。因此,人至心信向,念佛名號,現世一定得佛賜福佑護,命終必定往生極樂世界。

以上以三個理由證成“至心念佛,現世得蒙福佑,身後往生極樂”:一、佛從初發願至成佛,一切修行都為利益眾生;二、成佛時,智慧遍照,無所不知,無所不見;三、成佛時,福德圓滿,威神廣大,無所不能。由第一,佛一定利益眾生;由第二,皈依佛、持念佛名,佛一定悉知悉見;由第三,佛有能力滿足眾生所願。所以,至心念佛,佛悉知悉見,佛又有利益心和利益能力,所以現世決定得佛福佑,身後往生極樂。

  【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現世必見佛之真身。以佛之威靈無所不在,而人心念與佛純熟,則自然交通,故佛現其身也。詳見第五卷。 】

  若能精心觀想佛的形相,現世必見佛的真身。以佛威靈無所不在,而人心念佛純熟,就自然與佛心交通,佛就在他心前顯現身相。

  比如,人造衛星發射的電磁波充滿地球空間,某處的電視機調整好接收頻率,與衛星發射的電波頻率相應,就能立即在屏幕上顯現畫面。電波充滿地球空間,喻佛威神,無處不在;電視機調準頻率,喻念佛純熟與佛相應;屏幕上顯現影像,喻念佛者心前顯現佛身。

  舉一個例子:

  東晉居士劉遺民,於廬山依止慧遠大師修持淨土,專精坐禪修觀。修了有半年,就在定中見佛光照耀,大地遍現金色。

  他住山十五年的最後一年又在觀想念佛時,見阿彌陀佛紫金色身,毫光普照,垂手接引,降臨於屋舍中。

  劉遺民不勝欣慶,向佛悲泣說:“多想如來為我摩頂,袈裟覆於我身!”佛當即為他摩頂,袈裟覆身。

  又一日,他觀想念佛時,見身體入七寶大池。池中開敷青、白等各色蓮花,池水湛湛,廣無邊涯。池中有人,頂有圓光,胸有“萬”字,指著池水說:“這是八功德水,你可以喝。”劉遺民飲水後,感覺甘美盈口。出定時,還感覺身體毛孔散發異香。他說:“這是我往生淨土的因緣到了。”

  總之,佛心遍於一切處,我心就在佛心中;我心遍於一切處,佛心就在我心中。佛心、我心無毫釐距離,如水乳交融,水中有乳,乳中有水。在心心交融中,佛以願攝我,我以念向佛,如磁石吸鐵,感應道交。


淨土總要四

  【經云:阿彌陀佛歷大阿僧祇劫,行菩薩行。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常以和顏愛語[1],饒益眾生。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

  經上說:阿彌陀佛經歷了無數劫行菩薩行,成就了安忍之力,不計各種身心勞苦,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能善護口業,不說他人過失;善護身業,不失壞下至微小的律儀;善護意業,不起貪嗔癡想,清淨無染。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幡寶蓋,一切音樂,及一切最上所須之物。以此施惠眾生,令生歡悅,以行教化。故致無量無數眾生,發無上菩提之心。 】

  手中常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幡、寶蓋、一切音樂,以及一切最上等的所須物品,布施利益眾生,令眾生心生歡喜,由此攝受其心,施行教化。以此因緣,使得無數眾生髮起無上菩提心。

  【如是善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歷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

  “如是善行”,即包括布施在內的六度萬行。

  彌陀因地所行的菩薩行,無量無邊,縱然窮年盡劫,亦說之不盡。如是歷經無數百千萬億劫,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入於佛位。

  【是以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無所不度。所以一念歸依,遂生其國。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 】

  由於阿彌陀佛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成滿一切所願,所以十方無央數世界中的人與諸天,下至小飛蟲小爬蟲之類,都無不救度。因此,一念皈依阿彌陀佛,便能往生佛的國土,都於七寶池蓮花中化生,不經母胎,自然長大,也無需母乳哺養,都是受用自然化現的食物。這都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致。

  【其容貌形色,端明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虛之身,無極之壽。 】

  又,人人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端嚴光明,清淨妙好,不但世間人類不能比,天人的身也不能比。都是受自然清虛之身,無極之壽。

  如欲界人身由三十六種不淨物組成,沉重、污穢。蓮花化生的色身,則非血肉之軀,清淨虛靈,毫無濁穢。而且壽命無有窮極,非如人壽不滿百年。

  【遍彼剎中,皆諸上善人。無有婦女。 】

  遍在彼佛淨土中,都是諸上善人,無有婦女。

  【皆壽命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 】

  淨土聖賢,都是壽命無邊劫數,都獲得廣大神通,洞見無量世界的種種色相,徹聞無量世界的種種音聲。 “洞視”,指天眼開闊,洞見十方粗細色法;“徹聽”,指天耳靈通,聞見十方粗細音聲。 “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指對遙遠的色、聲,了了見聞。

  【皆求善道者,無復異人也。 】

  廣大無際的佛國里,都是求善道者,不見殺盜淫妄,不聞惡語之聲,無有貪嗔癡,聽不到任何地獄、餓鬼、旁生的名字。

  【雖歷萬劫,己所從來,靡不知之;复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复知無央數天上天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心所慾念,口所欲言。复知此等眾生,當於何劫何歲,盡度脫為人,得生極樂世界。以其慧性通徹故爾。 】

  往生之後,得佛力加持,心自然轉成通徹的體性,有廣大的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等等神通。即使億萬劫來發生的事,比如自己每一世如何轉生,生於哪一家,世壽多少,作何行業,如何修道,都現於心前,了了分明。又了知十方世界過、現、未來顯現之事。又了知無央數天上天下的人民,下至小飛蟲、小爬蟲之類,心中想什麼,口裡想說什麼,都如明鏡現像,一目了然。又知道,這些眾生將來在何劫、何年度脫為人,得生極樂。能這樣徹知徹見,是因極樂聖賢慧性通徹之故。

  阿彌陀佛累劫中,圓滿修集了無量福慧資糧,成滿一切所願。因此,只要將心融入佛的願海,就能享受到佛願海所賜予的一切妙果。就像世間的父親經多年辛勤經營積累的萬貫資產,身為他的孩子,不必要再受辛苦,就能隨意受用。

  所以,以佛願力為增上緣,一念皈依便能往生佛國,便能蓮花化生,相好端嚴,壽命無量,衣食自然,便能得到遠勝人天、小乘的廣大神通。這都是佛的願力加持所致。障重凡夫於濁世修行,欲界定尚難修成,何況四禪八定,五眼六通?但一生極樂,不可想像的廣大神通境界不修而成!

  淨土總要五

  【淨土傳云: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眾生,上大願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無不得生也。 】

  淨土傳上講,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乘大願船,入生死海中,在苦難深重的娑婆世界,招引眾生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送至西方。一個人如果肯上願船往西方,沒有不能往生的。

(就像一條大河漲滿了水,成千上萬的人漂溺水中,具悲心的船師駕著船去救人。他的心願是:誰肯上船就把他救起,護送到岸上。阿彌陀佛就是如此。身陷輪迴苦海的任何眾生,只要肯誠心祈佛,佛一定會救度到西方。)

  【觀此,則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由得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誘人生淨土。如舟人招誘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 】

  這就看出,佛與菩薩是憫念眾生沉淪苦海,無法超出,故自以誓願威力招引人生淨土。就像船師開船到河裡招人上船,把人護送到彼岸。

  【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雖有罪惡,亦無不得生。蓋佛不可以凡人比。 】

  人只怕不信,真要相信,肯去西方,縱有罪惡,也無不得生,因佛的慈悲、威力不能拿凡人的境界來比。

  【凡人不為勢利,不與人交。非有益於己,不與人交。此所以為凡人也。賢人君子已不如此,況於佛乎。蓋不慈悲,不足為佛。不濟度眾生,不足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為佛。為其慈悲,故見眾生沉於苦海而欲濟度;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濟度之心,成濟度之功。此所以為佛也。 】

  凡人要不為權勢利益,就不會與人相交;不是有益於自己,也不會與人相交。所以,凡人著重自身利益,對自己沒有利益就不會做。賢人君子都不如此,何況佛呢?因為不慈悲就不足以作佛,不度眾生也不足以為佛,不具度眾生的大威力也不足以作佛。佛有慈悲,所以見眾生沉於苦海就會去救度。佛有大威力,所以能實現度生的大願,成就度生的功業,這就是佛之所以為佛的原因。

  這就像大醫王有慈悲心,願為人解除疾苦,又有高超的醫術,能治一切病,因此就無病不治。佛既有度人的慈悲,又有度人的能力,因此一心歸佛,必定得蒙救度。

  【經云:大醫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眾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盡者,可謂極矣。 】

  經中說,大醫王能治一切病,獨不能治命數已盡的人(命盡當死,神醫也束手無策)。佛能度一切眾生,獨不能度不信的人。以“不信”比喻“命盡”,可謂說到極點。

  【蓋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時,心念要去,身則隨去。心念欲住,身則隨住。是身常隨念。然猶有念欲去,而身被牽繫者。身壞時,唯一念而已。一念到處,則無不到。是以一念在淨土,則必生淨土。況佛與菩薩,又招引人往生乎。 】

  “信”,就是一個心念。心是主宰,身體隨心而轉。人在生之時,心想去那邊,身體就去那邊,心想坐下,身體就坐下,身體是聽心的。但也有心想去某處,身體卻被拖住的情況。命終身體壞時只有一念心,這時一念到哪裡,就到那裡。所以,一念在淨土,就必生淨土,更何況還有佛和菩薩接引人往生?

  以上講的是“有信必生”的道理。佛的願船就停在每個人面前,誰有信心上船,佛就接他去。信心也就是一念。現在就要訓練把心送往西方,念念緣極樂世界。心經過串習,力量很大(就像一棵大樹,平常向西傾斜,最後倒時就往西倒下),一旦念力堅固,臨終就一心緣西方,就與佛願相應,直接生西方。

  淨土總要六

  【阿彌陀佛有誓願雲:已生我國,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願,永不復墜三惡道。 】

  阿彌陀佛有誓願說:已生我國的人,以後想生他方利益眾生,都能如其心願隨意受生,而且永不再墮三惡道。

  【何則,生淨土者,必證無生法忍。且無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雖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為惡乎?論其理固無墜墮。況又仗佛力,故墜墮必無。是以生淨土者,非徒長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 】

  為什麼?有自他兩方的原因:一、自方:往生淨土後,必證無生法忍;而證無生法忍,就了了生死;了了生死的人,雖入在生死界,一靈真性明明不昧;既不昧,怎麼會造惡?不造惡就不墮惡道。二、他方:得佛願力加被,再入生死界時,必定不墮落。所以,生淨土不但長生不老,而且生死自如(即,入生死而不墮生死。凡夫未證無生忍,為業所牽,隨業受生無自在地生死流轉。)。

  【欲設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復惑於外物,不復牽於業緣。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所謂世出世間者是也。謂雖在世間而出世間矣。 】

  若欲設法教化一切眾生,而入一切眾生生死界中,此時自己的真性常湛然明朗,不為外物所惑,不為業緣所牽。雖在輪迴世界,而無復輪迴,這就是所謂的“世出世間”,也就是:在世間而超出世間,猶如蓮花不著水,在現相界中無染無著,無拘無系。

【是故生淨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間亦可;欲生大富貴中亦可;欲生清淨中亦可;欲長生不滅亦可;欲滅而復生亦可。隨意所欲,無不自在。此所以貴於修淨土也。 】

因此,生淨土得到了生死自如,想生天上也行,想來人間也行,想生富貴家中也行,想生清淨土也行,想長生不死也行,想不住很久,再轉一個身也行……,總之,隨心所欲,無不自在。這是修淨土的可貴之處。

  所以生淨土,就能實現度生的大願,在淨土成就無生忍後,在生死中就能隨意度生。因此,《普賢行願品》中,普賢大士勸導善財童子及華藏海眾,一同以十大願王的功德迴向往生極樂。以往生極樂為捷徑,便能速疾圓滿普賢廣大行願。願雲:“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世人不知此理,徒為生死所苦。欲生富貴中,反生於貧賤;欲生快樂中,反生於愁戚;欲生而長壽,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惡趣。種種皆被外物所惑,業緣所牽,不得自在。是以無始劫來,輪迴六道,不得出離。 】

  世人不知這個道理(即不知以往生淨土為捷徑以速超生死),因此白白為生死所苦,一而再地被惑業牽著鼻子走。想生富貴中,卻為業牽,生於貧賤;想生快樂中,卻生在苦惱中;想出生後長壽,卻短命夭折;想生於善道,卻墮於惡道。種種都是為外物所惑、為業緣所牽,不得自在。由此,無始劫來輪轉六道,不得出離。

  三界凡夫時時在境中迷惑,集生死業,若不往生,就會被這層出不窮的惑業所牽,一世又一世地流轉。 (有一種煩惱、業,就牽人受一次生,有多少種煩惱、業,就牽人受多少次生。看到因上源源不斷地起惑造業,就知道果上需要輾轉地受生,出現無邊無際的生死。)而往生西方得到了生死自如,再來就是隨願隨意受生。所以,是否往生有很大差別,往生後再入輪迴,是大菩薩遊戲度生;不往生而隨業受生,是凡夫為業所拘,沉於生死。

  【當念此等憂苦,回心淨土。所以名極樂世界者,其意可見矣。 】

  所以,要常念此等生死憂苦,回心嚮往淨土。一經往生淨土,就無苦、無憂、快樂、自在,靈明覺性,廣大顯發,一切時都受用大安樂,所以叫做極樂世界。

  淨土總要七

  【無為楊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禪門宗旨。謂眾生根有利鈍,即其近而易知,簡而易行者,唯西方淨土。但一心觀念,仗佛願力,直生安養。 】

  《居士傳》記載:北宋楊次公,名傑,少年即位登高科。元豐年間,官居太常。最初喜好禪宗,參訪了許多禪門尊宿,都不契會。後來隨天衣懷禪師出遊,禪師常引龐公機語讓他參究。

  一次,楊杰奉命到泰山祭祀。一天,公雞初鳴,見日出如盤湧,忽大悟,改寫龐公偈語說:“男大須婚,女大須嫁。討甚閒工夫,更說無生話!”把偈子寄給天衣禪師,得蒙印可。

  這位開悟的大居士說:眾生根性有利有鈍,取貼近而容易了知,簡要而容易行持的法門,唯有西方淨土,只需一心觀念,就能仗佛願力,直生淨土。

  【其為王敏仲作直指淨土決疑序云:阿彌陀佛光明,如大圓月,遍照十方。水清而淨,則月現全體,月非趨水而遽來。水濁而動,則月無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則有清濁動靜,在月則無取捨去來。 】

  有一年,次公為母親守孝,離任返鄉。閒居時閱藏經得到啟發,從此歸心西方淨土。他憐愍眾生,心溺於五濁,輪轉不已,卻不知出離,而參禪人往往視淨土為權教,妄生種種偏見,深負諸佛大悲方便導引之心。就在此時,王敏仲寫完《淨土決疑集》,次公為他作序。序中有一段說:

彌陀光明如大月輪,遍照十方,水清淨而靜定時,月就全體顯現,月並未趨水而來;水污濁而動盪時,月就隱而不現,月也未離水而去。在水,有清、濁、動、靜。在月,卻沒有取、舍、去、來。

  天月沒有入水,也沒有離水,又沒有“我要現在清水中,不現在濁水中”的分別,這叫“無有來、去、取、舍”。意思是說,佛沒有來到眾生心前,也沒有從眾生心前離去,也沒有“我只去清淨者那裡、不去染污者那裡”的取捨分別。一切都是隨緣而起,眾生心水淨,佛身自然現;眾生心水濁,佛身自然隱。

(這裡要分清因、緣、果三者,水清是因,天月是緣,因緣聚會顯現月影為果。水中只是現月影,而不是天月從天而來,“現”和“來”不一樣。而且,這只是緣聚而現,不是月亮有隻取淨水的分別。同理,心清淨是因,佛的法身願力為緣,因緣聚會,心前顯現佛身影像,為果。這是自心中現佛身,不是佛走過來;又是緣聚而現,不是佛有“偏愛此人,要現在他心前”的分別。隱沒方面同理可知。)

  【故《華嚴經》載解脫長者子云: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 】

  因此,《華嚴經》記載解脫長者子說: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諸如來不來此處,我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自己的心就見到。

  這個“隨意即見”很有意味。意即,在見佛的因緣中,佛方面的因緣已經圓滿,關鍵看眾生的心,眾生心清淨,隨意即見佛。

  經上講了這麼一則公案:㤭薩羅國有五百個盜賊,結夥搶劫。當時波斯匿王遣兵追捕他們。捕穫後,挑去雙眼,趕到黑暗林下,受極大折磨。他們受苦時,出聲說:“南無佛陀!南無佛陀!”整日整夜,嚎陶痛哭。

  佛當時住在祇桓精舍,聽到他們的聲音後,生起慈心。即刻天起涼風,吹來香山種種香藥,吹滿他們的眼眶。不久他們便雙目復明,開眼見佛在前面說法。群賊聽佛說法,都發起了菩提心。

  佛說:我並沒有作風吹動香山的種種香藥,也沒有立在他們面前說法。要知道,這是由慈善根力,讓群賊見到此事。

  這是很好的證明。慈善根力圓滿,是佛方面的因圓滿。猛利祈禱佛,是群賊自己方面的因圓滿。因緣聚會,在群賊心前顯現佛身。所以,佛身是從自己心中現的,只要自心清淨,佛身就現前,都是唯心自現。

  【是知眾生注念,定見阿彌陀。若生彼土,則無諸苦。 】

  由此就知道,眾生專注於念佛,就一定見阿彌陀。如果生到佛國,就永離諸苦。

《般舟三昧經》上說:當菩薩證得三昧時,當處能見阿彌陀佛(說了“當處”,即不移一步。當下心清淨,心中即現佛身,所以:“彌陀不遠,當處可見;西方非遙,當處即生。”)。

  以事例說明:有人聽說毘耶離國有一婬女叫菴羅婆利,舍衛國有婬女叫須曼那,王舍城也有婬女叫優缽羅槃那。有三個人聽別人讚美這三個女人長得端正,就起了貪心,日夜思念,貪著不捨。由此夢到與婬女交會。醒來他想,婬女沒有入到我的夢中,我也沒有去她那裡,就這樣成辦了淫事。由此覺悟到一切諸法都是如此(即悟到諸法都是從內心顯現,悟到“諸法無來無去,唯心自現”。)。

  他們就去跋陀和菩薩那裡匯報心得。菩薩說:的確如此,諸法由自己心念生。然後,菩薩給他們說法,都證得不退轉地。

  貪欲者聽到他方婬女,專注憶念不捨,就在夢中現前女身、現前淫事。與此相同,菩薩在此方娑婆聞到西方阿彌陀佛,專精注念,久之功深力極,決定見佛,或在白晝,或在夢中。

  又像一個人出門在外,思念家中的親人和財產,就在夢中回到家鄉,面見親人,彼此歡喜交談。醒後,他對朋友說:我回家了,見了親人。像這樣,菩薩聞到佛名號及所嚮往的佛國在何方後,常時憶念嚮往之地,想見彼方之佛,由憶念力,一切處皆能見佛。

  【《般舟三昧經》雲: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云:未來眾生雲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令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 】

《般舟三昧經》上,跋陀和菩薩問釋迦佛:“未來眾生如何得見十方諸佛?”佛教導說:“但念阿彌陀佛,即見十方一切諸佛。”這就是“念阿彌陀一佛,能見一切佛”的證明。

  【又《大寶積經》雲:若他方眾生聞無量壽如來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其國者,隨願往生,得不退轉。 】

  又《大寶積經》說:若他方眾生聞到阿彌陀如來名號,乃至能從心裡發一念清淨信心,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願生極樂,就一定隨願往生,得不退轉。

  【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淨土,何土可生。 】

  以上都是佛的誠實語。不信佛語,還有什麼語可信?不生淨土,還有什麼土可生?

  佛是天中天、聖中聖,如果連佛語都不信,更有何語可信?六凡、三聖都低於佛,都以佛為導師故。其次,淨土迥超於三界,而淨土中又以極樂為殊勝,不生極樂淨土,更生何土?

  經中說,聞到彌陀名號,乃至能發一念淨信,歡喜愛樂,所有善根迴向西方,就一定隨願往生,得不退轉。可見凡夫都有條件往生。佛語誠諦不虛,所以人人有份,具足信願行,就一定往生。

  【東坡雲:次公晚年,作監司太守。常畫丈六阿彌陀佛像。隨行供養觀念。至壽終時,感佛來迎,端坐而化。 】

  蘇東坡說,次公晚年做監司太守時,平時畫一幅一丈六高的阿彌陀佛像,帶在身邊隨時供養、觀想、憶念。到他臨終時,感得阿彌陀佛迎接,端坐而化。

  次公往生後,有位荊王夫人和侍妾同修淨土。侍妾先往生,帶夫人夢遊西方,見楊杰坐於蓮花,衣帶飄揚,寶冠瓔珞,莊嚴其身。

  龍舒淨土文卷第二終

--------------------------------------------------
  [1] 愛語:為菩薩四攝法之一,即為眾生無誤開示六度教法,令眾生對佛法生起信解。




龍舒淨土文卷第三 【孟子云: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云:塗之人可以為禹。常不輕菩薩雲:“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可作佛。”是人人可以為聖賢,人人可以作佛。西方淨土,乃要捷門徑。無人不可以修,故為普勸修持。 】

孟子說:“人人都可作堯舜。”(人皆有佛性,隨學聖賢,就能成聖賢。堯、舜也是由人作的,按堯舜的作法去做,人人可以成堯舜。)荀子說:“這路上的人都可作大禹。”常不輕菩薩對任何人都恭敬說:“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所以,人人都可作聖賢,人人都可作佛。西方淨土就是作聖賢、作佛的要捷門徑,無人不可以修,以此緣故,普勸眾生同修淨土。

  普勸修持一

  【或人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紂則忘其身。”】

  有人問孔子:“聽說有人搬家時連妻子都忘記了,有這樣的事嗎?”

  孔子說:“還有更嚴重的,夏商的末代皇帝桀和紂,荒淫無度,享樂中連自己的身體都忘了。”

  【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間就寢閉目,無非塵勞。未嘗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 】

  如果以道眼觀察,今天的人都忘了自己。為什麼?比如,從早晨睜開眼起床,洗漱、吃早點,然後出門奔波,到晚上回家,看看電視,就倒在床上顛倒夢想。像這樣,一天之中,心一直往外奔馳,在塵境中攀緣、執著,無非塵勞之事,難得有片刻返照自身。所以說,都是忘了自己的人。

  【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飢渴,必為食飲之備。以歲言之,莫大於寒暑,必為裘葛之備。以終身言之,莫大於死生,而不為淨土之備,何哉? 】

  而且,人照顧自己,以一天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飢渴,所以一定會準備飲食。以一年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寒暑,為了冬不受寒、夏不受熱,必定會準備冬夏兩季的衣服。以一生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死生,但沒有人為往生淨土做準備,這是為什麼?

  人只知為小事做準備,不知為大事做準備,非常可憐。

  【且若人有百斤之金,猝有大難,不能負挈以行,必舍之而去。若抱金而與之俱死,世必謂之大愚。是皆知此身重於百斤之金也。然平日則區區趨名競利,雖百錢之物,亦不肯棄捨,而不自愛其身,何哉? 】

  而且,如果人有百斤金子,突然遇到大難,不能抱著金子走,就一定會捨棄而去。如果抱著金子死,世間人會說他太愚癡。所以,人人都知道身體比百斤金子寶貴。但是,平時一心追求區區名利,即使值百錢的東西,也不肯放棄,而對自己卻不知道自愛,這是為什麼? (庸人只知追逐意義不大的名利,卻忘了無價的自己。)

  【或責以盜竊,或呵以禽畜,則怫然而怒,有至於終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於毆擊而成獄訟者。彼盜竊禽畜之名,無損於吾身,乃惡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而不知惜吾身之實。何哉? 】

  又如,被人指責盜竊,或被惡罵為禽獸時,馬上變臉憤怒,有的甚至終生懷恨解不開,有的相互毆打,吃上官司。其實,說“盜竊”也好、說“禽獸”也罷,都只是虛假的聲音,絲毫無損於自己,卻厭惡成這樣。可見,人只愛惜自己的虛名,不知愛惜自己的實際。這是為什麼?

  【且吾身之實者非他,強名曰死,而實未嘗死者是也。 】

  而且,自身的實際並非其他,而是勉強說會死、實際從沒有死的“那個”。

  這裡,外在的五慾不是自己,虛假的名聲不是自己,四大假合、旋生旋滅的身體也不是自己。那麼,什麼是自己呢?排除了六塵、虛名和幻身,往裡看,只見念念遷流的心。實際上,心從沒有斷滅。從前世到今生到來世,以前心為因,而生後心,是一條相續不斷的心識之流,所以說“心”從沒有死,也就是心的相續從沒有斷過。從更深層上看,真心性體,從本以來,無生無滅,是萬法根源,叫做佛性。

《楞嚴經》中有一段對話,佛對波斯匿王說:“你現在感傷自己發白面皺,現在臉上的皮膚一定比童年時皺。你現在觀這恒河,與童年時觀恒河時的見,有老幼之別嗎?”

  王說:“無有差別。”

佛說:“大王,你的臉面雖變皺,但此能見之性並不曾皺。皺是變,不皺就不是變。變的會滅,而不變的原本就沒有生滅。這原無生滅的見性怎麼會在你身中,受你能變之身,一同生死呢?為何說此身死後完全滅盡呢?”

  所以,能變的身會變壞,而佛性是常存的。佛性無生、無死,這是真正的自己。

  【人徒見其捨此敗軀而去,乃謂之死。不知捨此則往彼矣。然其所往之處,豈可不預備哉。故西方之說,誠不可廢。 】

  人只是見他舍下身體走了,就說他死了。孰不知,只是心從此處遷往他處。既然心有所往之處,怎麼能不預先準備呢!所以,西方的教法絕不能廢。只有樹立起它,才能讓無數人得到安樂的歸宿。

  總結:

  愚人是怎麼顛倒的呢?愚人的心往外奔馳,忘記了自己,看不到內在三世遷流的心的相續,因此就根本不為來世做準備。既然不為來世做準備,就一門心思追求現世名利,為一點小利,耗盡畢生精力。

愚人始終陷於這樣的迷亂,從不迴光返照,所以成了上面描述的那樣,知道為自己的溫飽做準備,而不會為自己的生死做準備;知道愛重財富,而不知愛重自心;知道愛惜虛名,而不知愛惜實際。這是愚癡的狀態,重外物而輕自身,重虛名而輕實際,重現前而輕長遠。這些偏差,使人因小失大,喪失了這一生由修行而到達永久安樂之地的機會。

  有智慧的人認清了真、假及大義、小義後,就會把人生的目標調整過來。財富、身體、名聲是虛假的法,不是人生所應追求的重點。內在的心是決定苦樂之本,所以要著重修心。而且,心不會斷滅,短暫的此生過後,還有無限的未來,所以要為來世做準備。在來世的去處中,以彌陀宏深願力、無量福慧所成就的萬德莊嚴的極樂淨土,超過諸方世界,而且它是凡夫能夠往生的淨土,因此是我們最好的歸宿。認定了這一點後,就要把人生的重點放在求生西方上。

  普勸修持二

  【人生時,父母妻子,屋宅田園,牛羊車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不問大小,或祖父以傳於己,或自己營造而得,或子孫,或他人,為己積累而得;色色無非己物。 】

  人生在世,有父母、妻子、兒女,有住宅、田地、園林、牛羊車馬,家中有桌凳、器皿、衣服、帶索等物件。 (按現在來說,有自己的產業,有別墅、轎車、住宅,家裡有家具、電器,種種衣服、飾品。)這些東西,不問大小,或是祖上、父母傳給自己,或是自己經營而來,或是兒孫、他人送給自己的,沒有一件不執為己物。一旦對這些眷屬、財物生起了執著,一生的心就被綁在上面,成了家眷和財物的奴隸。

  【且如窗紙雖微,被人扯破,猶有怒心;一針雖微,被人將去,猶有吝心。倉庫既盈,心猶未足。金帛已多,營猶未止。舉眼動步,無非愛著。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僕未歸,已憂其失。種種事務,無非掛懷。 】

  這一段描述人心怎麼被掛在財物、家庭、眷屬上。

一張窗戶紙雖然微小,被人扯破,就心生憤怒;一根針雖然小,被人拿走,心裡還捨不得;倉庫堆得滿滿的,心裡還不滿足;金銀綢緞已經夠多,營求之心還不止息。舉眼動步,沒有不生愛著的(就是在眼一看、腳一動時,心都在愛著中)。出門才一天,就掛念起自己的家。有一個僕人沒回來,就擔心是不是丟了。種種事務沒有不牽腸掛肚的。

  像這樣,為了家、為了財富,整天牽掛、執著,耗盡了一生寶貴的精力和光陰。

  【一旦大限到來,盡皆拋去。雖我此身猶是棄物,況身外者乎。靜心思之,恍如一夢。故莊子云:且有大覺,然後知此其大夢也。 】

  一旦大限到來,一切都要拋去,連一生片刻不離的身體也是棄物,何況身外的財富、眷屬?靜心想想,人的一生確實如一場夢。所以莊子說:有大覺悟,才知人生是一場大夢。

  這是講,到臨終時,一生經歷的苦樂悲歡,都成了過眼雲煙,除了留下記憶中殘餘的影像外,一切都了不可得,就像醒來回想一夜迷夢。

【古人有言:“一日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兩句,添以兩句,而成一偈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蓋業者,謂善業惡業。此皆將得去者,豈可不以淨土為業乎? 】

人有一首偈說:“一旦無常到來,才知夢裡這個人,身、財、眷屬萬般帶不去,只有所造的業跟隨自己。”這一偈說得很好,我因此借用後兩句,再添兩句,作成一偈:“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但念阿彌陀,定生極樂國。”業有善業、惡業很多種類,大限到來,這些業都一一帶得去,都會在後世起作用。這樣看來,怎麼能不以淨土為業呢?

  “一日無常到,方知夢里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是說,有朝一日,死來臨時,除了善惡業,其他財富、眷屬、身體等都帶不走。既然帶不走,就對來世無利益,因此要盡量放下;相反,帶得走的,都在來世造成利益和損害,因此要非常謹慎地取捨。既然業都帶得走,就要盡量以淨土為業。

  所以要正確抉擇這一生的作業。這一生為財富忙,死時一根針也帶不走,對來世毫無利益;為身體忙,死時只留下一具屍體,對來世毫無利益;為名聲、眷屬忙,也只落得一場空。此外所造的業都帶得去,種種業中,惡業讓自己下惡趣,毫無意義;有漏善業讓自己生人天,福報享盡仍然墮落,也終究無實​​義。而淨業能使自己往生淨土,了脫生死,不退成佛,最有意義。以此斷定一切業中淨業最好。因此就“但念阿彌陀”,而這樣做就“定生極樂國”。

  總之,這是教人要抉擇清楚,這一生造什麼業才對後世有義利,造什麼業對後世無義利。抉擇清楚了,就能發起決斷,不再把精力耗在帶不走、無實義的世間事上。

  舉例:

  宋朝 馮氏夫人,是贈少師馮珣的女兒,嫁給承宣使陳思恭為妻。

  馮氏從小多病,出嫁後,病得更厲害,醫生認為不能治愈。夫人就去見慈受深禪師,詢問治病的良方。禪師教她持齋念佛。

  夫人回家後,摒絕葷腥血肉和穿戴、打扮,只穿掃塔時才用的粗布衣,一心以西方淨土為念。

  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飲食也西方,語默動靜也西方,供水、獻花也西方,誦經、行道也西方。一剎那的善念,一絲毫的善行,都迴向西方。十年中沒有生過懈怠的容色,心安體健,神氣昌盛。人們對她極為尊尚。

有一天,夫人忽然寫偈說:“隨緣任業許多年,枉作老牛為耕田;打疊身心早歸去,免教鼻孔受人穿。”(“老牛”,指五取蘊身;“耕田”,指還業債;“受人穿鼻”,指被煩惱和業力牽著去生死。“打疊身心早歸去”,就是把身、心歸拾起來,早早回老家— —極樂世界。“免教鼻孔受人穿”,就是免得被業所牽,投胎生死。總的是說,在漫長歲月裡,受業緣牽引,枉在輪迴,輾轉受報,因此儘早收拾身心,往生淨土,以免繼續隨業受生。)

  夫人說完偈後,家人親族都對此驚奇不解。夫人說:“我就要去西方,有什麼可奇怪?”然後臥病在床,微微喘息。忽然坐起說:“我神遊淨土,面禮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在左邊看著我,勢至菩薩在右邊看著我,百千萬億清淨佛子,稽首慶賀我來生極樂。極樂國土,宮殿、園林、池沼,光明神麗,與《華嚴經》和《十六觀經》所說相同。”

  翌日,夫人安然化去。家人聞到人間無有的芬馥妙香。三日後荼毘時,遺體如生。

  馮氏是一心以淨土為業的典範。業是造作義,以淨土為業,就是行也西方,坐也西方,起居、飲食也西方,語默動靜也西方,供水獻花也西方……。一剎那的善念、一絲毫的善行都迴向西方。總之,二六時中,一心繫念,唯一以淨土為業。

  馮氏在世間法上放得乾淨,所以能把西方完全提起。身為高官夫人,她摒絕葷腥、金銀飾品、綾羅綢緞,只穿掃塔時用的粗布衣,這是衣食受用上放得下。這一放不知省掉多少牽纏,也就能專精以淨土為念。因此臨終時,她極強的淨業勢力成熟,現前西方聖境。正如徹悟禪師所說:“若以重心而修淨業,淨業則強。心重業強,唯西方是趨。則他日報終命盡,定往西方,不生餘處矣。”

有位了明長老為大眾普說時,指著身軀說:這是死物,裡面活潑潑的才是活物。不要在死物上作活計,要在活物上作活計。

  要認清何為死物,何為活物。肉身是無知無覺的屍體,因此是死物;裡面的心永不斷滅,因此是活物。在死物上作活計,作了沒有用;在活物上作活計,一一有用。所以,智者不應為無意義的死物花費精力,應在活物心上作活計。

  觀察一下人死後的屍體,就知道身體是死物。心識離體,瞬間就變成了屍體,叫它它不應,呼它它不理。放置三、四天后,就變成青紫色。青紫再潰爛,就化為膿血。膿血消糜,流出紅紅的濃汁,惡臭熏天,成百上千的蛆蟲在裡面鑽來鑽去地吃。等肉銷光了,就剩下筋連骨架,筋再化掉,只留下白森森的骨架。

  這樣觀察就能覺悟,身體離了心,就是冥頑不靈的死物,跟一根木頭或一個活動廁所是一樣的。如果人拿辛苦賺來的錢去買衣服給一根木頭或者活動廁所穿,再對它精心打扮,給它好吃、好住,無微不至地伺候它,大家都會認為這很愚癡。同樣,在這個本是死物的屍體上作活計,也是非常愚癡的行為,毫無意義。

  生前做這個死物的奴隸,一生勞作,殷勤地服侍它,臨死時卻發現,一生所作全是無用工。為死物所作的一切,一樣也帶不去,死物——屍體留在了世上,腐爛,消亡;為死物營辦的衣食、房屋、小車、電器、首飾等,沒有一樣能對後世作利益。這樣就知道,生前本不應做它的奴隸,不應費盡心思為這具屍體作活計。

而在活物心上所修的任何淨業,直到無盡的未來,都會輾轉地起作用,原因就在於心是永不斷滅的,下至念一句佛號,也如同食少金剛決定不消,淨業善根種在八識田裡,決定不空亡,最終必以此善根生入淨土,超凡入聖。 《大悲經》雲:“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

  比如聞思淨土經論,對阿彌陀佛和極樂世界發起信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二六時中稱念佛名,這樣修習信願行,就是在活物心上作活計。所作的每一分修持,都對現前和究竟有大利益。因為這些善根種子熏入於識田,未來會逐漸成熟,現前淨土的無邊受用。因此,現在在活物的心上修任何善根,都極有意義,是萬萬劫不壞的資糧。 《普賢行願品》雲:“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餘深愛此語,故常為人言之。凡貪種種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計也。世人雖未能免此,當於營生奉身之中,挪頃刻之暇,迴光自照,以留心於淨土。乃活物上作活計也。 】

  我非常喜愛這句話,因此常為人說起。凡是貪著種種外物來奉養肉身,都是在死物上作活計。世人說“賺錢為了享受”,說到底,就是給死物——身體享受。求豪宅、求小車、求美食、求妙衣,無非讓這個死物住得好、行得好、吃得好、穿得好,哪一樣不是在死物上作活計?如果不愛重這個死物,人的生活要得了多少?穿不過幾身衣,吃不過三餐飯,睡不過幾尺床鋪。

  雖然作為世間人,免不了為死物作些活計,但也應在謀生的百忙中,挪片刻閒暇,迴光自照,用來留心淨土,這才是“在活物上作活計”。是真正利益自己。但一般人在使用時間上極不正確!大量的時間用在無意義的侍奉肉身追求享受上,剩下少得可憐的時間,還不願意拿出來利益自己。這有多糊塗!

  【且如汲汲營生,雖致富如石崇,貴極一品,終有數盡之期。豈若淨土之無盡也。 】

  而且,忙忙碌碌盡其一生營求世間圓滿,即使能達到像石崇一樣富可敵國,官能做到總統、首相,也終究有福盡之時,怎麼能像淨土受用無盡呢?

  總之,為了這死物的身體,追求名利,奔波忙碌,忙到最後只是一場空。而把時間用於修習淨土,就會攝取無有窮極的大安樂,這才算是善巧用好了人身。

  普勸修持三

  【人初未嘗死。而死之名,乃自此身體上得之。何則?以神之來而託於此,其形由是而長,故謂之生。以神之去而離於此,其形由是而壞,故謂之死。是神者,我也。形者,我所舍也。我有去來,故舍有成壞。 】

  人從未曾死,死的名稱只是從身體上得的。為什麼?神識來托附在父母精血中,由此長成具足眼等六根的形體,故稱為“生”。臨終神識離體,前往他處,形體就此毀壞,故稱為“死”。可見心才是“我”,身只是“我”的住處。 “我”有來、去,“我”的住處就有成、壞。神識住胎,身就因此形成;神識離體,身體就因此壞滅。

  【然則生者,非生也,以神之來而形成耳。死者,非死也,以神之去而形壞耳。 】

  既然如此,“生”,不是此前全無而生,而是神識前來形成身體。 “死”,也不是此後永滅,而是神識離去使身體毀壞。 (如人搬進新宅,不能說之前沒有此人。後搬離住宅,也不能說他斷滅。)

  心識只是從一住處換到另一住處,從未斷滅,因此說人本無死。從身體看,命終心識離體,形體變成無知無覺,之後腐壞,再不復活,因此是從“身體不再复活”這一點安立“死”。

  現代人認為人是從受精卵演化成具六根的身體,度過幾十年就一死永滅。實際上,一切眾生無始以來,念念相續,從未斷滅。

  【世之人不識其神,徒見其形,乃悅生而惡死,可不為悲乎? 】

  世人不認識神識初來、終去的情形,只見到身的形成與毀壞,因此就歡喜生而厭惡死,怎不讓人悲愍?

意思是說,世間人見不到受生時神識怎麼託生精血,也見不到死時神識怎麼從身中離去,因此就認為人只有從生到死這一段,也就格外貪著僅有的一生,認為:人生一世,若不盡情享受,豈不是白活?死了徹底永滅,有什麼為後世做準備?於是,人人都把心思放在追求現世的快樂上,不惜一切要求到此生的快樂,後世則完全拋於九霄雲外,不予理睬。但不理睬不等於不存在,臨命終時,以惡業現前惡趣之相時,只有在恐怖中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這是多麼可悲的事!

  【且神之來也,何自而來哉?蓋隨業緣而來。神之去也,何自而去哉?蓋隨業緣而去。業緣者何哉?其所作者人間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人間。所作者天上之業,神則隨之而生於天上。若作阿修羅之業,神則隨之生於阿修羅。若作三惡道之業,神則隨之生於三惡道。是輪迴六趣,無有出期。 】

  又觀察:神識初來住胎,是由什麼牽引而來的呢?實際是隨業緣而來。神識最終從身中離去,又是由什麼牽引而去的呢?也是隨業緣而去。 “隨業緣來去”又如何呢?所作是生人道的業,識就隨業受生人道;所作是生天的業,識就隨業受生天上;所作是生修羅界的業,識就隨著受生修羅界;所作是生三惡道的業,識就隨著生在三惡道。像這樣,識隨業緣輪轉六道,無有出期。

  總之,神識是隨業緣而來來去去。自己造了什麼業,就會受生在相應的那一道裡,毫釐無爽。

  “無有出期”,要按這樣思維:依照緣起律觀察,只要還在起惑造業,就一定隨惑業受生六道,因此,只要還沒有生起對治,就決定超不出輪迴。對治的方面有兩種:一、按通途說法,需要現證空性,斷盡三界煩惱,才能超出輪迴;二、按特別說法,仗佛力往生淨土,就橫超生死。原因是:極樂淨土沒有引生煩惱的助緣;沒有緣,就不生煩惱(如種子沒有水、土等緣,不會發芽);而不生煩惱,就不會受生六道。除了得到這兩種對治外,再沒有超出生死的可能性。因此,一個凡夫不修道生起對治,就在輪迴中永無出期。

  【然則神者,自無始以來,投胎易殼,不得久留於一所。所以然者何哉?以吾所造之業,非久而不盡者,故神之舍於業也,業盡則形壞,形壞則神無所舍,又隨吾今世所造之業而往矣。 】

  然而,神識自無始以來投一胎換一軀體,並不能永久住於一處。為什麼會這樣?因上自己造業不是恆久持續的緣故(即造業變換不定,時善時惡,時定時亂,因上造業不恒久,有窮盡,果位受生自然不會永住一處。),所以神識隨業受生,一期業的勢力窮盡時,身體就隨著變壞,身體變壞神識失去了寄託的住所,就又隨今世所造的業,往赴新的生處。

  【譬如人造屋宇,必居其中;人造飲食,必享其味。故造如是業,必受如是之報,蓋自然之理也。 】

  比如,人造什麼屋子,就必定住在它裡面;做什麼飲食,就必定享用到它的滋味。推到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現像上,都是共通的規律,因此,“造如是業,必受如是報”,是自然法則。

  以上講的是隨業受報的因果律。炒的是青菜,吃到的就是所炒的青菜;造的是木屋,住到的就是所造的木屋。現在造十善業,就是造天界的宮殿和光明赫奕的身體;造慳吝業,就是造餓鬼界的荒原、膿河、枯槁的鬼身;造嗔恚業,就是造地獄的刀山火海、熱鐵丸、烊銅水。

  總之,眾生在輪迴的無量生中,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隨業流轉不已。

  【然則吾今世所為,豈可以不慎哉?欲直脫輪迴,永離苦惱者,無如西方淨土。故不可以不修也。 】

  既然這樣,我今世的所作怎麼能不慎重抉擇?如果想這一生就直超輪迴,永離苦海,那再也找不到比西方淨土更捷徑的法門了,所以不能不修啊!


普勸修持四 以下是勸導行人觀無常和苦,發起厭離娑婆之心,從而一心求生極樂。

  【此世界中,人生皆如水泡,生滅不常。 】

  在這娑婆世界,人的生命脆微,如水中的浮泡,生滅無常。

  業力所感的此身,如同水泡,非常脆弱,下至用一根針扎中要害,就能立即斷壞命根。這個濁惡世間,死緣極多,地震、洪水、火災、戰爭、瘟疫、車禍、疾病等,遇上其中一種,就可能喪命。所以《涅槃經》說,這命根時時有眾多怨家圍繞,剎那剎那令命根衰減,無有一事能使壽命增長。 《寶鬘論》說,我們的命住在眾多死緣的圍繞中,如一盞油燈放於風中。

  【或一歲二歲,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難矣。雖有至七十者,古來猶稀。人只見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 】

  有的人活到一、兩歲,有的活到一、二十歲,幸運活到四、五十歲也是很難的。雖有活到七十歲的,古來猶少。人只看眼前的老人,就以為人人都能活到這麼多歲數。不想想沒有活到老就死去的人太多了!

《集法句經》雲:“若眾多男女,強壯亦歿亡,何能保此人,尚幼能定活。(如果眾多男女在壯年時都死亡,怎麼能保證某人因為還年輕,就決定存活呢?)一類胎中死,如是有產地,又有始能爬,亦有能行走,有老有幼稚,亦有中年人,漸次當趣沒,猶如墮熟果。(有一類人死在胎中,如是有剛出生就死的,有剛能爬時就死的,有能走路時就死的,有些人在老年死去,有些人在幼年夭折,有些人正當中年喪命。人們活到各自的壽限時,都一一死亡,就像果實成熟後,紛紛墮地。)”

  【況世間無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覺知。不稱意時,固為苦矣。如或稱意,亦無多時。 】

  況且,有漏的世間,身體、家庭、財富、名聲、權勢,樣樣是苦。人只是不觀察反省,才不覺察。不稱心時,固然是苦。就算偶爾稱心,也持續不了多久,很快就消失無餘,哪裡有真實的安樂?因此,真實安樂在世間永不可得。

  【父母妻兒姻親眷屬,或疾病死亡,或殺傷離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 】

  人都夢想自己的家庭永遠美滿,這也是可望不可得的。因為凡夫都是隨業流轉,生離死別,誰能躲得過?一家幾口就像同一棵樹上結的果子,成熟之際,會一個個地掉落。不論父母、妻子、兒女,都會在業緣盡時相繼死去。有的病死,有的被殺死,有的離散,或者自己大限忽然到來。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每個家庭都是以破散作為結局。

  【平生罪惡,豈得全無。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視一不正色,聽一不正聲,為一不正事,無非過惡。況所食者眾生之肉,所衣者亦殺眾生而得。又況所有過惡不止於食肉衣絲。不思則已,思之誠可畏也。 】

  自己一生中,哪能說完全沒有罪惡?就以近前的狀況說,起一不正念,說一不正語,看一不正色,聽一不正音,為一不正事,全都是過。況且吃的是眾生肉,穿的是殺眾生得來的衣、鞋。又何況所有的過惡,不只這些。人只是不想而已,如果靜下來想想,自己一生造了多少罪,確實是很可怕的。

  【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積累既多,纏綿堅固,無由解脫。閉眼之後,不免隨業緣去;杳杳冥冥,知在何處?或墜地獄,受諸極苦;或為畜生,受人宰殺;或生餓鬼,飢火燒身;或入修羅,嗔恨所迫。雖有善業,得生天上人間,受盡福報,依舊輪迴。漂流汩沒,無有出期。 】

  從小到老,從生至死,時時在積罪業,業積多了,堅固纏綿,就沒辦法解脫。死的時候,一閉眼,只有隨業緣走,渺渺茫茫,不知前途在何方。或墜入地獄,受極重苦,或作牛作馬,任人宰殺;或入餓鬼道,千萬年被飢火所燒;或入修羅道,受嗔恨迫使,鬥爭撕殺。雖有善業造得強的,生在天上人間,也只是暫時的休息,受盡福報,依然墮落。像這樣,長劫不斷地隨業漂流,哪一天是出頭之日?

  自己要衡量一番:按我的根器和修行水平,有沒有把握一生斷盡煩惱、永超生死?如果斷不盡煩惱,就難逃後有,這一生死後還會在六道中繼續受生。

  【唯有西方淨土,最為超脫輪迴之捷徑。色身難得,趁康健時辦此大事。 】

  那麼,有沒有讓業重凡夫一生就了生脫死的法門呢?只有西方淨土,最是超脫輪迴的捷徑。人身難得,趁現在康健時,就要辦好往生的大事。

  為什麼說西方淨土是超脫輪迴的捷徑?因為凡夫憑自力修行斷煩惱難,而仗佛力具足信願修淨業往生易。往生後,沒有起煩惱的緣,不起煩惱,就超脫了輪迴,這叫“橫出三界”,與通常修道豎出三界不同。

  什麼是橫出、豎出?打個比方,就像竹子最下一節裡有隻小蟲,要透出竹子,有兩個方法:一、往上一節節咬破,直到咬穿最上一節,才能透出,這是豎出,比喻修道需要從粗至細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煩惱,才透出三界;二、只需在最下一節橫著咬出一個洞,就能鑽出,這是橫出,比喻凡夫一生修持淨業,仗佛願力,帶業往生,橫著就超出了三界。

  這樣就知道,解脫道有難行和易行兩種。仗自力修行,斷三界煩惱,叫難行道。兼仗佛力往生淨土,橫出生死,叫易行道,這是超出輪迴的捷徑。 《十住毘婆沙論》雲:“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佛法有無量門,就像世間的道,有難行和易行之別;陸道步行辛苦,水道乘船安樂。菩薩道也如此,有勤行精進,歷時久遠才得不退轉;有以信心為方便,容易修行,速疾得不退轉。若想速達不退地,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念彌陀名號。)”

  得人身難,遇淨土法更難。所以要趁著現在康健,辦好往生大事。辦好了,就永超輪迴,得到無盡安樂;沒辦好,一失人身,則萬死千生,輪轉六道。所以,在得人身的此生,要發起決斷之心,誓求今生決定往生,這是人生最重要的大事。

  【當常作念雲:吾曾自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曾知此法門,故不得出離。今日知之,豈可不即時下手。年高者固當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終徑生極樂世界,回視死入陰府,見閻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語矣。 】

  要常想:我從無始以來輪迴六道,就因為不知道這條頓超輪迴的捷徑,所以才長劫不出輪迴。今天總算有幸知道了,怎麼能不及時著手修持?年老者固然要加倍努力,年輕人也不能因循度日,(其實,無論年老年少,輪迴的時間一樣長,都是無始流轉至今,都須解決生死大事,不能因為年輕就不及時修持。古人說:“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能及時修持,命終就直生極樂,回頭看不求往生而死入陰府、見閻王時驚恐萬丈的人,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普勸修持五

  【譬如人入大城中,必先覓安下處,卻出乾事;抵暮昏黑,則有投宿之地。先覓安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限到來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落惡趣之謂也。 】

  比如新到一個大城市,首先會找安身的旅館,等安頓好了,再出門辦事,心裡就踏實。夜幕降臨時,也有個投宿的地方。

  首先找好安身處所,比喻這一生首先修好淨土,在極樂大旅館中,登記好一間安神棲身的蓮花宮殿,在那邊有自己一朵蓮花,到時就託生在裡面。夜幕降臨,比喻死亡降臨。有投宿之地,指能生在淨土寶池蓮花中,不淪落三惡趣,不像一般人大限到來時,毫無準備手腳慌亂,直墮惡趣。因為事先準備好了安頓之處,可以安安穩穩地在蓮花里化生,永脫輪迴。

  【又如春月遠行,先須備雨具;驟雨忽至,則無淋漓狼狽之患。先備雨具者,修淨土之謂也;驟雨忽至者,大命將盡之謂也;無淋漓狼狽之患者,不至沉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 】

  又如,春天出遠門,事先要備好雨傘。大雨突然降臨,就不會有淋漓狼狽的過患。首先備好雨具,比喻修集淨土資糧;驟雨忽降,比喻死主忽至;沒有淋漓狼狽之患,比喻不沉淪惡趣、受諸苦惱。

  【且先覓安下處者,不害其乾事。先備雨具者,不害其行遠途。是修淨土者,皆不妨一切世務。人何為而不修乎? 】

而且,新到一個城市時,首先找好一家旅館,安頓下來,並不妨礙自己辦事。備好雨具帶在身邊,也不妨礙自己走遠路。同樣,在生之時,先修好淨土,也不妨礙一切日常生活、工作,為什麼不肯修呢?

  淨土法門,不必離開世間而能修持出世間法,非常適合紅塵中的人。很多人不能離世修行,也無妨礙,只要每天抽出一定時間來修淨土,就等於在極樂世界作了登記。一旦無常到來,心裡不會恐慌,因為已經預辦了淨土資糧,在極樂世界作了登記,這時就能直接進入淨土,永遠不受生死的風吹雨淋。

  【予一相識,平生多殺魚之罪。晚年得疾,有似中風。予憐其罪惡疾苦,乃往見之。勸念阿彌陀佛。堅不肯念,但與予說雜話。豈非為惡業所障,疾病所昏,已不能回心念善。閉眼之後,將奈之何。故修此者,宜急早回首也。 】

  我認識一個人,平生造了很多殺魚的罪業。他晚年得了一種類似中風的病。我憐憫他罪業病苦,就去看他,勸他念阿彌陀佛。他堅持不肯念,只跟我說一些世間雜話。這是他被惡業障住,被疾病昏亂心識,已經不能回心念善了。人被業力障到這種地步,勸也勸不過來。按他的情況,閉眼後怎麼辦?只有隨業流轉了。

  我們要從這裡吸取教訓,一定要乘著現在有機會時儘早修淨土,不然業障現前,想修也修不起來,別人勸也聽不進去。這樣不生淨土,就流入生死,不知哪生哪劫再能出頭。

  所以,修淨土,要及早回頭,不能拖延。就像出門在外,頭一件事就是找旅館,不要等天黑了再找。到時暮色沉沉,到哪裡去找?只有露宿街頭。春天雨水多,出門要帶好傘。不帶傘,忽然大雨傾盆而至,措手不及,會淋得狼狽不堪。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了生脫死這麼重大的事如果不先做好準備,一旦大限來臨,想解脫就很困難了。

  【世間晝必有夜,寒必有暑。人所共知,不可隱者。若曰生必有死,人乃諱之,不肯說出。何大蔽也。蓋不知所謂我者,初不曾死,唯業緣盡而去耳。故不可不修淨土,以求蓮華中生。而受清虛之身,無極之壽,以脫一切生死苦惱也。 】

  在世間,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嚴寒就有酷暑。這是人人皆知的明顯事實。而“有生必有死”這一點,人們因為忌諱而不肯說,何必這樣遮掩呢?一般人不知道,所謂的“我”從來沒有滅過,只是業緣盡時遷到另一生處。既然一死不是永滅,死後還有去處,那就要為自己選擇最好的去處,因此不能不修淨土,以求在淨土的蓮花中化生,得到清虛之身、無極之壽,以此徹底解脫一切生死苦惱。

  普勸修持六

  【下品下生者,乃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能至心十念南謨阿彌陀佛,則變地獄形相為蓮華,亦生淨土。此佛慈悲至深,威力至大。故能如此。是所謂十念者,乃生前自十聲念阿彌陀佛,非謂身後請人念也。 】

  下品下生是指臨終時地獄形相已現,此時能至心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地獄相就頓時變成蓮花,也往生淨土。阿彌陀佛慈悲極深,威力極大,所以憑十念佛就變地獄為蓮花(可見佛力不可思議,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自身心力不可思議。)。這裡說的“十念”,是指生前自己念十聲阿彌陀佛,不是死後請人念。

  【生前自念者,臨命終時,佛與菩薩自來迎接,故必生淨土。身後請人念者,未可知也。經云:身後人為作功果,七分得一。生前自作者,得千百倍報。人何苦不於生前每日十聲念佛,必待死而請人念乎? 】

  生前自己念,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菩薩眾自然前來迎接,因此一定往生淨土。死後請別人念,那就不得而知了。

  經上說:死後請別人做功德,七分中自己得一分;生前自己做,得千百倍的報。人何苦生前不每天堅持念十聲佛,一定要等死後才請別人念呢?自己在中陰界隨業飄蕩,能有多大的把握?不如生前及早做好準備。 (就像春運期間,事先訂好票,臨走時就穩穩噹噹,到點直接上火車。如果提前不准備,到時買不到票,就耽誤大事了。)

  下面是用三個比喻顯示單憑自力和兼仗佛力的差別。

  【又云:譬如鐵石雖重,賴舟船力,可以渡江。一針雖輕,不賴舟船,江不可渡。蓋謂人有重罪,仗佛力者,可生淨土。罪惡雖輕,不仗佛力,亦不得生。 】

  又說:比如鐵石雖然沉重,但靠船的托力,可以渡江;一根針雖然輕,不依船力,就渡不了江,而且一放在水里就立即沉落。比喻人造了重罪,仗佛願力,仍可往生淨土;人的罪業雖輕,不仗佛力,仍生不到淨土,一定隨此業沉溺生死。

  以教理能決定,不仗佛力帶業往生,就只有在斷盡三界煩惱後才能解脫,即使只剩下一毫煩惱未斷,也必定隨此煩惱流入生死。

  【又如平生為惡,一日招安,遂為良民。仗佛力而消罪惡者,亦復如是。 】

  又比如,平生作反賊,造了很多罪,一日接受朝廷的招安,就轉為良民。仗佛力消除罪業,也是如此。

  《觀經》上說:至心一念稱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是說,如果以往造了重罪,但現在回心向善,一心歸投阿彌陀佛,誠心持念佛名,從此就得到彌陀大願的攝受,在佛力加持下,消除罪業,往生淨土。

  【又如蟣蟲,萬死萬生,不能一里。若附人身,千里可至。仗佛力而生淨土者,亦復如是。切勿疑己有罪惡念佛而不可以往生。但起見佛得道,還度一切冤親之心,則無不生也。 】

  又如一條小蟲,萬死萬生,憑著自己的能力,怎麼爬也爬不到一里。如果它附在一架飛機的座位上,一小時就能到達千里之外。這是憑藉飛機的力量。單憑自力千生萬世也爬不到。凡夫依仗彌陀的願力往生淨土,也是如此。切莫懷疑我有罪業,怎麼能念佛生淨土,有此疑心就障礙了自己。所以,要打消顧慮,相信佛力,只要發起見佛得道後度盡一切冤親的心,就沒有不往生的。

  【或云:人平生為惡,殺害眾生,苦虐人民。臨死念佛,亦得往生。其所殺所苦之眾生,懷冤枉之心,何時而可解乎? 】

  有人說:人一生造惡,殺害眾生,對他人做了很多傷害,如果他臨終憑念佛也能往生,那所殺所苦的眾生所懷的冤恨之心,何時才能解開呢?

  【答云:生淨土得道之後,皆度脫一切冤親。豈不勝冤冤相報,彼此無出期者乎。 】

  答:此人往生淨土得道之後,有大道力,度脫一切冤親,這不是勝過冤冤相報、彼此永無出期嗎?

  所以,不論自己身上或眾生身上,所存在的一切暫時和究竟的問題,都能依靠往生淨土,得到解決。一個凡夫往生西方淨土,就像壯士衝出生死怨敵的重圍,到達最安全最安樂的國土。然後,在淨土中成就聖道,成辦無量無邊眾生的暫時究竟的一切義利。

普勸修持七

  【予為此淨土說,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當起念雲:此法門人若知之,如己知之。豈不快哉?人若不知,如己不知。豈不痛哉? 】

  我作此淨土文是想勸導一切見到和聽到的人,都拓廣心量,以佛的發心為自己的發心,廣泛地去宣揚淨土,讓人人知道淨土,往生淨土。要想:這個對眾生有極大利益的淨土法門,如果別人也像自己一樣知道,豈不是快事?如果別人都像自己以前一樣不知道,豈不是可悲的事?

  要這樣推己及人,別人有難處,就像自己身上有;自己得到利益,就想讓別人得到。人天福報享盡即轉為痛苦,所以不是真安樂。能聞到淨土法門,並生起真實信願,才是開啟了未來無邊安樂的大門。所以要發心把淨土傳到每個眾生面前,讓人人知道這條即生解脫的易行道,讓人人都對阿彌陀佛生信,對極樂世界欣求,這是在做極大的菩薩行,使一切眾生即生得到解脫。

  【若止於自修,則是聲聞之徒,名為小乘。蓋如車乘之小者,僅能自濟而已。此佛所謂斷佛種者也。能廣勸人者,名為大乘菩薩。蓋如車乘之大者。人我兼濟之。謂此獲無量福報,所以能至佛地也。 】

  如果只停留於自己一人修,那是學聲聞乘的人,叫小乘。就像騎自行車只運載自己一人,這是佛說的斷佛種性者(斷了成佛種性或者斷了大乘種性)。如果不單是自己修,還能廣泛勸人共修,使自己和千千萬萬的人共同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叫大乘菩薩。就像一輛火車,能同時運載千人駛向目的地。勸人修淨土,自己能得無量福報,以此能到達佛地。

  【十方恒河沙數諸佛,皆共讚歎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謂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議也。其功德如此,可謂至矣,何所施而不可?故能勸一人修淨土,以此善緣,消釋罪惡可也;增崇福壽可也;莊嚴往生功德亦可也;追薦亡者亦可也。然必至誠發心,無不獲其功果。觀房翥傳,可見其略矣。 】

  《彌陀經》上講,十方恒沙諸佛,都共同讚歎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說佛有無法​​心思、言議的功德。這樣的功德,可謂深廣到極點,用在哪方面不能起大作用? (也即,借助佛不可思議的功德,有什麼願不能實現?)所以,能勸一人修淨土,以這份善緣,消罪業可以,增福延壽可以,莊嚴往生功德可以,利益亡者也可以。但一定要用至誠心往所求的方面祈禱發願,這樣做無不收到功效。對照房翥的事蹟,可以知道大概。

  勸人修淨土,能使對方得到現前及究竟無量無邊的利益。即從被勸者修淨土時起,直到他成佛之間,會得到無量的福德、受用,以及廣大的神通、智慧、三昧、總持、辯才、相好等等。由於這是以自己的幫助使他人得到無量無邊的利益,因此自己身上會得到相應的回報。所以,勸一人修淨土,結上善緣,自己就積下了深厚資糧,拿它淨罪,可以;增福延壽,可以;莊嚴往生功德,可以;超度亡者,也可以,但必須以至誠心祈願迴向。

  《往生傳》記載,有個房翥有一天暴死,下到陰府。

  閻羅王對他說:“我查過生死簿,你有一項功德,曾勸一個老人念佛,已生在淨土。以這項福德你也會往生,所以才召見你。”

  房翥說:“我生前許願要念一萬卷《金剛經》,還要朝五台山,我現在不想往生。”

  閻羅王說:“當然,誦經、朝山是好事,但不如早生淨土。”閻羅王知道他許願堅固,志不可奪,就把他放回人間。

  從這件事看出,勸人修淨土,的確能資助自己往生,所以應當盡己所能,多多勸人修淨土,這是自利利他的大方便。

  【況勸一人以上,至五人、十人乎。又況使其受勸者,轉以相勸,遞相繼續而不已乎。如是則西方之說,可遍天下。苦海眾生,可盡生淨土矣。 】

  房翥勸一個老人念佛往生淨土,就得到這樣大的功德,何況勸一人以上,乃至五人、十人,甚至更多人?更何況受勸化的人,又輾轉地勸別人,就像一盞燈點燃另一盞燈,被點燃的燈再點燃其它燈,輾轉無窮。按這樣做,西方淨土的教法就可以傳遍天下,無數沉溺苦海的眾生就都可以往生淨土了。

  所以,要廣泛地宣揚勸化,讓彌陀法門傳遍十方,讓苦海眾生都坐上彌陀大願船,徑生淨土,永脫生死。

  【勸人善道,名為法施。此淨土法門,為法施之大者。遂超出輪迴,非其它法施之比。故其福報不可窮盡。 】

  勸人行善道,叫法布施。傳授淨土法門是大的法布施。得到此法的人信受修習,就能直超輪迴,不是其它法布施可比的,所以它的福報無窮無盡。

法有很多種,有人天乘法、小乘法、大乘法,有經過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法,有一生成就的法,各種法的作用深淺不同,法布施的利益也就有所不同。

  比如,勸導人行人天善法,確實能得到人天安樂,但不能了生脫死,福報享盡,依然墮落。而如果教人淨土法門,助他發起信願修持淨業,就是把他送到極樂世界,登上不退地,獲得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智慧、辯才、總持、三昧,之後在虛空界盡之間,救度無邊眾生。這一切往生後所現前的無盡利益,都源於最初引導他對於淨土生信發願。所以,宣講淨土法的福報無窮無盡。

  【故大慈菩薩勸修西方偈云:能勸二人修,比自己精進。勸至十餘人,福德已無量。如勸百與千,名為真菩薩;又能過萬數,即是阿彌陀。觀此則知西方之說者,豈可不廣大其心,而使人人共知此道,以積無量福報乎。 】

  以此原因,大慈菩薩在《勸修西方偈》中說:能勸兩個人修,就比自己單修精進。能勸十餘人,福德已無量。能勸百人千人,叫做真菩薩。能勸過萬數的人,就是阿彌陀。

  觀此就知道淨土法門要廣泛地流通。彌陀的本願是讓他的名號普聞十方,饒益眾生。這一法有極為深的度生作用,怎麼能不拓廣心量,盡可能地弘揚,讓人人都知道有淨土妙道,而積累無量福報呢?

  普勸修持八

  【且若人苦飢者與之一食,苦寒者與之一衣,已為大惠。況彼沉淪六道,無有出期。我指示以此法門,使直脫輪迴,受無窮無極之壽樂,其惠豈可窮盡哉。 】

  而且,人在飢餓時,給他一碗飯吃;人在寒冷時,給他一件衣穿,已是很大的恩惠,何況眾生無量劫來沉淪六道,無有出期。這時我指示他淨土法門,讓他即生就直超輪迴,感受無有窮盡的長壽安樂,這樣的恩惠哪裡有窮盡呢?

  一般人沒踏上淨土這條易行道,就免不了隨煩惱、業力一生生地輪迴,感受三惡趣等的無量眾苦,這遠遠比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痛苦深重得多。如果指示他淨土法門,讓他一生頓超輪迴,從此享受無有窮極的安樂。這個恩德就比虛空還廣大。如果說解除人的飢寒是大的恩惠,那麼教人修淨土,拔除他曠劫以來的生死苦,給予他一生解脫、成佛的大安樂,那更是廣大、無盡的施恩了。

  【金剛經云: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不如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蓋以身布施者,不免受世間福報,有時而盡。若信此經典,則有悟真性之漸,其為福則無時而盡,所以勝於彼也。 】

  《金剛經》上說,若有人以恒河沙數的身體佈施,持續做無量百千萬億劫,比不上聽聞《金剛經》後信心不逆的福德。這是因為:布施身體不免受世間福報,畢竟有窮盡之時。無論用多少身體、在多長的時間里布施,有限的福德加起來還是有限,所以有享盡之時。但如果對《金剛經》的義理生起不逆不退的信心,由此漸能悟明本性,由此所生的福德就無有窮盡之時,因此勝過前者。

  【以予觀之,豈唯信金剛經者如此。若勸人以淨土,其福報亦然。 】

依我看,不但信受《金剛經》有無盡的福德,勸人信受淨土也同樣得到無盡的福報。

  【何則?淨土更無輪迴,已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生於彼者,雖未成佛,乃成佛之階梯。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之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則其福報,豈不勝於以恒河沙等身布施無量百千萬億劫乎? 】

  為什麼?因為一生淨土就不再輪迴,已經登入不退轉地,從此修行,只進不退,直至成佛而後已。雖然初生淨土還沒有成佛,但已經踏上了直趨成佛的階梯,一定能到達佛地。

  所以,勸一個人修淨土,就是成就一個眾生作佛。凡是人成佛,一定會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而所救度的眾生獲得的利益,都是由我勸修淨土作為起始。這樣輾轉生起的利益,都有我的功勞在內,因此我獲得的福報,怎麼不勝過以恒河沙數身體佈施無量百千萬億劫的功德呢?

  普勸修持九

  【凡受師友之訓誨,恩施之提挈,交遊之禮遇,悉皆告以淨土而為之報。以至與一切人,或有一飯一茶之恩,或一言一坐之接,下至僕隸有事我之勞,凡吾受用處,一切致力者,皆以此告之,使脫離苦海。 】

  凡受過師友的教誨、恩人的提攜、交遊的禮遇,都告訴他淨土法門,以作回報。以至一切人,或對自己有過一飯一茶的恩德,或有過說一句話、坐在一起的接觸,下至傭人為自己做事付出了辛勞,總之,為我的受用出過力的人,都要告訴他淨土法門,讓他早出苦海。

  供養衣食等財物是小報恩,以淨土法門引導人往生極樂究竟成佛是大報恩。而且,這不是傳授人天乘或小乘法所能比,因為把人安置在人天安樂或小乘涅槃的利益,遠不如安置在西方淨土得不退轉終至成佛的利益。

  【非唯此耳,凡一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皆欲以是化之,使共生淨土。 】

  又不但對自己有恩、有接觸的人,連同一切知道或不知道、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發心以淨土法門化導他,讓他同生淨土。

  【又非唯此耳,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難化。佛言:與目連有緣,使往化之。其國人皆從化。 】

  又不僅局限於人類的範圍,還要利益人類外的眾生。釋迦佛在世時,有一國人難以調化。佛說:“這國人和目連有緣。”就派目連去教化。結果一國人都非常樂意受他教化。

【人問佛云:“與目連有何因緣。”佛言:“往昔世目連嘗為樵人,於山間驚一群蜂子。目連乃發善言雲:我得道後,盡度此蜂子。今此一城人者,乃當時蜂子也。”目連發此善言,故為有緣。 】

  後來有人問佛:“這國人跟目連有什麼因緣?”

佛說:“目連往昔有一世做樵夫,在山中打柴,驚起一群蜜蜂。當時他發善願說:等我將來得道,就度盡這群蜜蜂。現在這一城人就是當時群蜂的轉世。”目連當時發下善願,就和群蜂結了善緣。過了多世,群蜂轉為人身,由前世的因緣,目連去教化他們,個個歡喜聽從。

(也許我們認為樵夫發願,蜜蜂也聽不懂,怎麼隔了多世還出現感應。其實,心與心是感通的,在發起善願的當下,無聲無形中在自他的心上起了作用,彼此間的善緣就結上了。多世之後,彼此再見面,善緣種子立即成熟,彼此會很投緣。所以,度眾生先結善緣,而結善緣,很重要的是內心發善願。發了善願,結了善緣,將來因緣成熟,教化就很容易了。)

  【由此觀之,非徒於一切人當勸修淨土,一切飛禽走獸,下至蜎飛蠕動之類,凡有形相可見者,吾因見之,皆當為念阿彌陀佛數聲。發善願雲:願汝等盡生極樂世界。我得道後,盡度汝等。 】

由此看來,不但對一切人要勸導修淨土,對一切飛禽走獸,下至飛蟲爬蟲,凡是有形相可見的,見到時,也都要給它念幾聲阿彌陀佛,在心中發善願:願你們都往生極樂世界,等我得道就來度你們。願力不可思議,這樣發願,將來因緣會遇時,就能起很大的作用。

  【非徒於有形相可見者如是,其形相不可見者,吾亦當作是念作是言。 】

  又,不但對有形有相可見的生命要這樣發願,對不見形相的眾生,也一樣心裡這麼想、口裡這麼說。

  人心廣大,無有限量,發善願不應有局限,要像普賢行願那樣,按盡虛空遍法界的量來發。所以,不但對有形有相可見的眾生要發善願,對不見形相的地獄、餓鬼、海裡的水族等,也要這樣發願。總之,對全法界的眾生都發這個善願,發起“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的心。

  【如此則吾善念甚熟,於一切眾生皆為有緣。吾上品上生必矣。他時化度,無不樂從者也。 】

  這樣常發善願,就會使善念純熟,對一切眾生,無論是誰,都成為有緣。以大願的力量,一定能資助自己上品上生。而且,將來度化眾生時,眾生沒有不樂意聽從的。

  龍舒淨土文卷三終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lene&aid=153515279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11/21 12:09
真是另類的大業,傳世那個時代的「信仰」。
我常想,與其自法浄土,何如入世拔痛濟貧,直至老死。
Lotus Amita(milene) 於 2020-11-21 13:20 回覆:
耐心讀一下文章, 文中解釋得很清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