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13 07:43:27瀏覽84|回應0|推薦7 | |
胡海鷗 專欄-信仰比智慧更重要2015年06月12日 04:10 中國時報 胡海鷗小字型中字型大字型點閱3822 我要評比 8/10 4許多人信仰過荒謬,醒悟後放棄了信仰,殊不知應該放棄的不是信仰,而是荒謬。沒有信仰,我們只能靠智慧做出判斷和選擇,而智慧的基礎是經驗,經驗則受制於生命的有限性。所以智慧的判斷有局限,不管當事人有多麼睿智,都需要信仰的補充完善,因為信仰以無限生命為基礎。 長期與短期不僅判斷不同,而且事實也不一樣。年輕時我曾萬般努力,爭取工農兵推薦上大學的機會,結果因為家庭出身而功敗垂成。當時,我對攔截我的人非常不滿,他毀了我這個小鐵匠可能的最好人生。10年後我卻對他感激不盡,因為當時我成為工農兵大學生,就不會參加77年以後的高考,我的職業生涯早就結束了。所以短期中的壞事可能是長期中的好事,短期中的敵人更可能是長期中的恩人。反之則反是。進一步推導,長期中的好事可能是永恒中的壞事,有太多例子證明,上代人掙得多應是好事,但可能導致兒孫不肖。反之也可能反是。可誰能在永恒中做出判斷呢?此時智慧不夠了,只能求諸信仰。 恒山上有座懸空寺,巍然屹立1500年,何以科學技術遠落後今天的廟宇,其壽命遠遠超過今天絕大部分建築?據說它是和尚造的。和尚有信仰,他們看不見也不在乎我們對懸空寺的讚美,卻仍然追求廟宇質量盡善盡美,不僅因為相信靈魂不死,更要表現儒釋道精神的永恒中。如果只是在有生之年中判斷和選擇,就看不到建築質量對建設者的意義,就缺乏提高建築質量的動力。因為人類的成就需要許多人的持續努力,許多人的付出都可能大於回報,甚至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如果僅靠智慧,誰也無法承受如此重負,人類的發展就達不到今天的高度,可見,群體的延續和發展之需要信仰更甚於智慧。 所謂信仰就是拒絕智慧的判斷,堅持對自己不利的選擇。譬如,講信譽、重承諾、說實話、善待人和不貪財等等。在特定的條件下,很可能對身體力行者不利。且不論「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的極端,即便在無需付出生命,堅持道德準則也需要信仰。譬如,貪腐人多,清廉者可能被淘汰出局;阿諛諂媚者多,實話實說者可能四面楚歌;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人多,保持原汁原味的企業可能運行不下去,等等。在這些情況下,沒有堅定的信仰,很難不隨波逐流。可見,智慧幫助人們作出對自己有利的判斷,而信仰則支撐人們做出對自己不利的選擇。 如果所有人只接受智慧的選擇,這個群體沒有明天,因為只講功利的群體難免人人害我,我害人人。如果所有人都遵循信仰的召喚,這個群體將不斷走向輝煌,因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如果只有少數人堅持信仰,則信仰與信仰者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因為少數人的犧牲並不能改變群體的行為,所以信仰對個體和群體都至關重要。沒有信仰的個體可以有現在,卻沒有未來;沒有未來的現在也就沒有意義。反過來,沒有現在哪有未來,這是有限生命的最大糾結。如果有信仰,人們就能放棄現在的存在,實現靈魂在彼岸世界的永恒。 信仰可以是宗教,也可以是「家國天下」的情懷。宗教是對彼岸世界的系統描述,它用天堂的期許和地獄的恐懼幫助人們克服有限生命中壓力和誘惑。「家國天下」則是種深刻的感情偏好,也就是內心深處不可跨越的坎。為家人國家做出犧牲和奉獻,會感到由衷的充實和滿足,甚至有悲壯和淒美自豪,反過來,則愧對祖宗後世,甚至瞧不起自己,這種內心感受足以抵禦外來的壓力和誘惑。它不是宗教,而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基因,它像宗教一樣,能有效制衡和彌補智慧的不足。 儘管我國整體智慧水平不高,但仍然有智慧的濫用,否則,哪有那麼多假冒偽劣和官場腐敗,所以非常需要信仰的制衡。也許皈依宗教要有慧根,但誰都可以信仰善良、正義和良知,以撫慰被功利擾亂的靈魂。(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管學院金融學教授)(中國時報)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