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什麼是Vitamin B17(五)
2012/01/12 16:54:27瀏覽257|回應0|推薦4

                            

                      什麼是Vitamin B17()

          

如果這樣的分析是正確的,那麼癌症的治療與預防就非常容易且花費不多;只要恢復我們飲食裏本來該有的營養素就得了。畢爾德及克雷布斯父子發現,身體內有許多細胞還處於原生胚胎期的階段,這些細胞是用來修復組織的,依照特別的形態遺傳刺激,它們可以分化為身體的任何組織、器官、血液、或頭髮。

 

當我們的身體受到損害,動情激素便會刺激這些細胞來修復受傷的地方,修復好了則由胰腺酵素來關掉修復工程。如果沒有關掉這個修復動作,這些細胞就會因不斷地漫無法紀的分裂修復而形成腫瘤或癌症。換言之,癌症是身體自己產生的,而非外來物,而且它可以名正言順的以修復工程的名義來逃避免疫系統的監視。

 

又工業國家的污染所產生的幾萬種人造、有害的化學物質,會造成身體的損傷,所損傷的部位創造了修復條件,若此處一直不斷地受到傷害,一直不斷地修補,要是胰腺酵素不足以關掉該項修補,就決定腫瘤產生的部位。這時飲食中如有足夠的VitB17,它就能提供了身體的第二道防線。如果免疫系統低落,又沒有攝取足夠的VitB17,癌症就慢慢潛伏形成。

 

比較工業國家與未發展國家的癌症發生率,則可以發現以美國癌症發生率遠超過未發展的地區。以手機為例,因使用手機過多而罹癌的患者,其腫瘤的部位就與拿手機的部位有極大的關聯。食物中的致癌物則造成胃〈如日本的黃色醃蘿蔔〉、直結腸等消化道的損傷;電器的電磁波則使特殊部位或整個身體受傷;過多的日曬則形成皮膚的損傷,可想而知其形成癌症的地方會在哪兒。

 

曼訥醫師已證明VitB17需要胰腺酵素的幫助,破壞腫瘤的表層,好讓VitB17直接攻擊癌細胞。同一時期,美國七十年代最著名的癌症權威醫院,隸屬於洛克菲勒集團的紐約斯隆凱特靈紀念醫院Sloan Kettering Memorial Hospital,也進行了一項實驗。該實驗是由醫院當局挑選一位最資深、最公正、最值得信賴的研究員杉浦金松醫師Dr. Kanematsu Sugiura來領軍,目的是證明VitB17不具治癌療效。

 

杉浦經五年的辛苦研究得到的結論是:

1. VitB17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2. 在老鼠身上證明可以阻止癌細胞的擴散

3. 可以減輕痛苦

4. 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5. 可以促進一般的健康,比對照組還健康

醫師的實驗報告更提到他所觀察到腫瘤的完全復原,是他在其他化療藥物實驗上從未見的

 

醫院當局之後又指定另兩位研究員斯扥克博士Dr. Elizabeth Stockert及雄恩博士Dr. Llyod Schoen,來重覆杉浦的實驗。兩位博士的實驗也完全證實杉浦的發現,雄恩的實驗更證實了原先曼訥醫師的理論,其治療過程已成為今天VitB17營養酵素療法的標準。

 

這下代誌就大條了!在此要特別強調,杉醫師的癌症研究一向是世界公認的頂級品牌,不但得到醫院當局的讚賞,更在日本及俄國享有高度的尊重,俄國人說他們不需要重覆杉浦的實驗。他的結論對使隆凱特靈醫院,及其背後的龐大主流醫藥界而言有如晴天霹靂,導致醫院當局開始中傷其研究方法並試圖掩飾真相。最後在一場記者會上,所有的領導都登場了,由研究中心羅伯古德Robert Good宣佈:VitB17對癌症沒有預防、不具療效、無法阻止轉移。

 

一位記者突然提問:杉醫師,您還堅持自己的實驗相信VitB17可以防止癌症的擴散嗎?整個大廳突然靜了下來,所有的眼光轉向這位德高望重的老醫師。他冷靜而堅定的望著發問的記者:我堅持。次月,在愛德華甘迺迪參議員麾下的健康科學研究委員會有一場聽證會,由斯隆凱特靈總院長路易斯湯瑪士Dr. Lewis Thomas作證:

 

完全沒有一點科學證據顯示VitB17對癌症有任何療效。沒有一篇醫學文獻的科學數據支持VitB17,最近本院出版的研究報告證明,VitB17對實驗老鼠完全不具抗癌療效。

戴氏沉痛地寫道:湯瑪士在美國國會埋葬了維生素B17,並剝奪了美國人合法的權利,使他們無法得到能治療他們癌症的、已被證實有效的、簡單的維生素。

 

戴氏還針對主流醫學界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看法,揭開了食品藥物管理局及醫學院的黑暗面,比如接受藥廠的餐點招待、醫學簡報、及酗酒等問題;也提出大眾對醫師依賴而不相信自己的身體有自然康復能力的迷思。琉球土壤學家比照嘉夫博士曾說過醫師及醫院應該是落日產業,表示在醫師的照顧下,人類應該越來越健康,為什麼現在的醫院越開越多?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ichaelchow&aid=6026489